如何理解《大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話?


盤,沐浴之盤也。銘,名其器以自警醒之辭也。

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銘其盤,言滌其舊染之污而自新,則當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間斷也。


此句的解讀,可能還是以郭沫若所釋為宜,「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當為「兄曰辛,祖曰辛,父曰辛」之誤。

郭沫若《湯盤孔鼎之揚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

作品注釋

苟:如果。

新:這裡的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

作品譯文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以上,搬運自百度百科

《大學》是自己很小時候第一本背的東西,即使知乎風氣喜歡anti各種古籍找不合理不科學,但是裡面依然有很多道理是不過時的。

看了下問題的分類是,哲學古籍四書五經,不一定是為了抖梗吧?

如果是,希望自覺關閉和刪除問題。

希望知乎不要成為一個純抖機靈的地方。


首先,我實名反對某些人的答案。解讀這三句話,本是一個很嚴肅的學術問題。結果卻被一些人別有用心地故意曲解來嘩眾取寵,這既是對學術的侮辱,又是對先賢的褻瀆。

我才疏學淺,不懂絕對不強答。在此僅僅轉述一下南京大學中文系高小方教授的觀點,這是我在超星學術視頻上聽他的古代漢語課時聽記的課堂原話:

這個湯盤銘啊,被《禮記》裡面的一篇《大學篇》記錄下來九個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洗澡盆上刻上九個字提醒自己一定要怎麼樣,要每天都要新,理念要新,追求要新。不能夠墨守成規,不能把這個不好的品性總是捨不得改掉,而是要天天都要新。但是,據我的理解呀。這九個字,可能有兩個字是錯的。這個(苟)剛才同學背的時候也是讀「苟」(gǒu),在這之前大家都誤以為是「苟」(gǒu)。其實它是一個錯字。(苟)上面不是「艸」頭(在黑板上寫下「卝」),大家看這個(卝)是什麼頭?有同學說出這個象徵的動物來了,這是「山羊」、「綿羊」的「羊」字頭。「羊」是代表善良,你看「善」、「美」,這些好字眼裡面都有「羊」。「羊」,它是善良的。心地善良,是這個代表的意思。那麼這中間又有一個「包」(邊說邊在黑板上的「卝」下寫「勹」)。「書包」的「包」,最初就這麼寫,這(勹)是「書包」的「包」的古字。現在我們「書包」的「包」已經不絕限於寫這兩筆了。還要這樣寫(在黑板上寫「包」字),這是今天寫的「包」。那麼,「包」這個字裡面還有一個「口」(在「勹」中加上「口」,寫成「茍」字),「口」是用來說話的。把「口」包起來是什麼意思呢?說話要很謹慎。不能夠還沒想好就亂說。心地一定要善良,說話一定要謹慎,這是我們的古人對自己的一種非常明確的要求,這是做人的基本規範。那麼如果沒有做到這兩條的話,那事情就壞了。所以,這個字是個會意字。它包含了對品性的要求,心地一定要善良,要具有愛心,不能有害人之心。同時說話要非常謹慎,那麼這個字(茍)會意是讀什麼呢?讀jí。它跟這個「急」、這個「亟」同源,意思是趕快。趕快要日新。這個「日」字是時間詞作狀語,「日新」的意思就是天天要新。那麼,這個「日新」已經是天天要新的意思了。這(後面)就用不著說成「日日新」,這(「日日新」的)第一個「日」有問題。第一個「日」恐怕應當是「曰」的錯字。「曰」是一個虛詞,相當於文言虛詞的「爰」,相當於我們現代漢語口語裡面的「就」、「就要」。那麼,第二句話應該是「曰日新」。「曰日新」的意思是就要日新,強調一下。最後(「又日新」)是「又要日新」。這個連起來就是「趕快日新、就要日新、又要日新」,就像列寧同志說「學習、學習,再學習」,那樣的一種表達形式。
————高小方《古代漢語課·緒論2》

這裡還需要注意一點,《大學》這篇儒家文章在歷史上有兩種。一是《禮記》中的《大學》,即《小戴禮記·大學篇》,為西漢經師戴聖所緝,相傳為曾子所作。另一種是《四書》中的《大學》,即《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為南宋理學家朱熹所編,其內容是把《禮記·大學篇》的段落次序打亂,並篡改重要關鍵詞,如改「在親民」為「在新民」等。這兩種《大學》在歷史上都有流傳,自從蒙古入華後,元主因朱熹思想深合專制制度,故將《四書》中的《大學》定為科舉課本,此後明清因循,《禮記·大學篇》一度不為士人所知。近來大陸有人搞國學復興,講習《大學》,多是受前清影響,用的是朱熹《四書》中的《大學》,所學到的只是朱熹個人的愚民理學觀點,並未接受到真正的優秀儒家傳統文化,這不能不說是文化的一大憾事。

(PS:有人說朱熹的理學觀點並不愚民,當然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不過,奉行朱子學的明清的君主專制的確是加強到了極點,而女性的束縛以及民眾所受的壓迫也極其嚴重。所以我還是要堅持我的看法的。

其實,我的表述還是很嚴謹的。包括《大學》的《四書章句集注》是否愚民姑且不談,但你們從這部書里得到的卻真的只是朱熹的個人理學觀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歷來中國儒者有兩個治學傳統,一個是「我注六經」,一個是「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就是我來為儒家的經典服務,一切以解讀文本原意為出發點。這個傳統在古代的流派主要是漢朝的古文經學與後世的考據學派、乾嘉樸學等。該流派注重訓詁、文字、音韻、校勘等方面的研究,解讀經典往往字字落實,實事求是,有著質樸的學風與客觀的態度。而六經注我也是去解讀經典,可是卻是通過解經這一途徑來發揮自己的觀點,有的為了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而不惜去扭曲經文乃至篡改經文,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也。歷史上這一流派主要有漢朝的今文經學、宋明理學與清末的康學。有人可能會感到疑惑,古人要表達自己的理論為何不去著書立說呢?其實著書立說的人也是有的,不過影響往往很小還有著散佚失傳的風險。另外,孔夫子當年就沒有著書立說,而是「述而不作」。所以,後世的儒家人士也就盡量去效法先師了。朱熹這個人在訓詁與考據上確實有著一定實力,但是他卻採取了六經注我的方式去解經,其目的就是闡發自己的理學觀點。所以,要是想要了解一本儒家經典的文本原意,那麼就盡量不要用理學或今文學的註疏去入門。)


據說是商湯刻在洗澡盆上提醒自己每天要洗澡。

後來引申為每天都要進步的意思。


客戶天天改需求,整得我們每天出一個新版本


陽明先生曾經在他的書中提過,新字是自新的意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每天都要有自新之意,自新之後必有「故」,所以得溫故。

知新必由於溫故,而溫故乃所以知新,則亦可以驗知行之非兩節矣。

自新什麼?自新的是你有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大學》中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後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後別立個心去惡。

一點見解,題主請姑妄聽之。


據說是讀解的問題。其實只是商王世代圖。


外行不懂不要裝懂!這個問題高小方先生說的很明白,苟不是草字頭,是羊字頭,念ji,急、趕快的意思!


雖然郭老提出新看法,不過就這句話本身,是一個最低綱領到最高綱領的過程。

先保證今天能更新。(吃力應付催稿)

再保證天天能更新。(產出穩定)

再保證明天也能更新。(輕鬆攢稿子)

就是一個趕工,達標,超標,越來越輕鬆熟練的過程。


推薦閱讀:

浙江圖書館可在線閱覽的古籍善本一覽
有沒有史書上一筆帶過的有蹊蹺的無名氏?
《夢溪筆談》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TAG:哲學 | 古籍 | 四書五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