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拍了那麼多的抗日的影片,為什麼不拍有關對越自衛反擊戰和抗美援朝的影視作品?

有那麼多的抗日的影視作品,但關於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視作品屈指可數?


那就聊聊一部對越作戰電影《長排山之戰》吧。聲明一下,此文為本人原創。

《長排山之戰》是一部彩色軍事教學電影,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於1981年上映。導演田永貴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老人,曾創作過《步兵班進攻》、《步兵打坦克訓練》、《千里野營》、《堅守文登川》、《長排山之戰》等30餘部軍事教學片。其中《堅守文登川》還獲得了全軍優秀影片獎。

《長排山之戰》片長不過一小時,卻是取自於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的一場真實戰鬥。參加影片拍攝的中國人民解放軍53018部隊,就是當年這場戰鬥的主角廣州軍區陸軍第41軍122師。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無論是影片中的表演、場景、裝具,還是戰術、動作、軍語,都相當真實,情節曲折精彩,非常富於觀賞性和歷史考證意義。如今,在雲南某地小電影院里,仍然能看到《長排山之戰》的電影海報。下面,就讓我們隨著影片情節的推進來考察一下這場戰鬥的真實歷史原型。

影片片名中的長排山,真實歷史原型叫作長白山(當然這不是中國人民都熟知的東北長白山),位於當年的廣西那坡縣平孟公社東南,在中越邊界原112號和113號界碑之間。長白山是典型的亞熱帶石灰岩質山系,高約700餘米,平地拔起,巍峨聳立。其山勢非常陡峭,北側基本上是懸崖峭壁,南側坡度稍緩,也在 60 度左右,東、西兩側坡度均在 70~80 度以上。山上灌木叢生,植被茂密,有岩洞、石縫數百處。因山的北側崖壁上裸露著大片白色的岩石,加上山頂長年白霧籠罩,故此被稱為長白山。

當年中越兩國對這座山的歸屬有爭議,中方地圖將其畫為騎線山,越方地圖則將其全部畫入了越南境內。由於該山位於中國廣西平孟通向越南朔江戰略公路的東北側,有居高臨下的天然俯瞰之勢,因而又成為了軍事價值很高的重要制高點。在1979年戰爭前,越南軍隊就控制了長白山,大修工事,苦心經營,將其打造成了堅固的邊境防禦支撐點陣地。在長白山的東側和東北側,還分布著黃土山、尖石山、亂石山等幾個高地,也有越軍駐守,與長白山守軍組成了多層交叉火力網,互相拱衛形成了環形制高點的防禦體系。當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發起時,廣州軍區陸軍第41軍122師奉命奪取越北重鎮高平的重要門戶朔江,雙方對長白山及附近高地群的爭奪就不可避免了。這場戰鬥的發生時間,是1979年2月17日到20日。

影片伊始,銀幕上出現了中國軍隊的萬炮齊轟,一排排火箭彈在夜空中穿梭飛舞,炸得山搖地動,景象非常壯觀。在真實的歷史中,中國軍隊於1979年2月17日凌晨4時40分向朔江守敵防線進行了炮火急襲。共動用了各種榴彈炮、火箭炮、加農炮100餘門,猛烈射擊了20分鐘。影片中令人目眩神迷的成排火箭彈就是由火箭炮發射的。一提到火箭炮,很多人就會想起了二戰時期蘇聯紅軍的「喀秋莎」火箭炮,當年曾令德國軍隊聞風喪膽。因為從建國起人民解放軍就全方位地向蘇軍學習,並以蘇式武器體系為裝備研製方向,火箭炮也從此成為了中國軍隊的主力火炮。1979年時,中國軍隊共裝備了兩種火箭炮:一種是130毫米19管火箭炮,一種是107毫米12管火箭炮,輕重搭配,主要用於對8~10公里內的敵人陣地目標和集結部隊進行覆蓋性火力摧毀殺傷,威力巨大。

影片中面對中國軍隊的猛烈炮擊,防守長排山的越軍中尉連長亞勝(王存銀飾演)並未慌張,而是召集部下們打氣:「別慌,你們聽著,大炮一轟,步兵衝鋒,老一套打法,沒什麼了不起的。中國的大炮,轟的再猛,對我們這種天然岩洞起不了多大作用!還有,你告訴大家,依託有利地形,沉著應戰!」

應該說,亞勝連長的這番充足底氣確實反映了當年的實際情況。越南北部地區是典型的亞熱帶山嶽叢林地氣候,遍布喀斯特地貌,有很多岩溶石山和天然岩洞,山上草深林密,道路稀少,觀察不易。越軍依託天然岩洞和石縫構築工事,既堅固又隱蔽,平時很難發現,一般炮火射擊對其影響不大。加上越北地區常年從凌晨到中午都有濃霧,能見度很差,更增加了進攻方的困難。相反,越軍熟悉地形,戰前就對上山的主要道路及接近域都標定了火力打擊範圍和距離,並形成多層次交叉火力,開戰後只要對標定地域猛烈開火就能起到嚴密封鎖的作用。而且越軍歷經30餘年抗法、抗美戰爭的戰火考驗,官兵訓練有素,技戰術嫻熟,戰鬥經驗豐富,特別是單兵戰鬥力非常強。中國軍隊則已20餘年未戰,又深受多年政治運動影響,訓練不足,基層官兵都沒有打過仗,更缺乏在亞熱帶山嶽叢林地行軍作戰的經驗,戰鬥力實為堪憂。在中越友好期間,越軍從中層到基層的軍官大都到中國的軍校進修學習過,對中國軍隊的戰法很是了解。先是炮火齊轟,然後炮火轉移,步兵再發起衝鋒,如此三段式打法確是中國軍隊的標準進攻程序,對此越軍早已是嚴陣以待。

影片中關於攻守雙方的力量對比,後來通過抓獲的一名越軍俘虜之口作了交代:防守長排山的越軍番號為246團2小團6連,有6連2個排和民軍1個排,最高指揮官是小團政治員林成招(史連銘飾演)上尉。這裡要說明一下的是,在越南人民軍的編製中,團級單位稱為中團,營級單位稱為小團,連級單位稱為大隊,排級單位稱為中隊,班稱為小隊。在早期曾有過大團的編製,後來改為了師團。若干個師團和直屬單位還可組成軍團。在我軍戰史中,均按習慣將其翻譯成軍、師、團、營、連、排、班。小團政治員是營級政治主官,相當於中國軍隊的營教導員。民軍,也就是武裝民兵。越南實行的是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三者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系,民兵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按照中國軍隊的編製體系來理解,片中防守長排山的越軍是步兵246團2營6連2個排和民兵1個排。在真實的歷史上,步兵246團隸屬於駐防高平的越軍步兵346師,是該師的主力團,主要配置於朔江地區,其中防守長白山的越軍與影片中的番號編製一樣,總兵力約100餘人。在武器裝備上,從片中能看到越軍先後使用了蘇制AK47/AKM自動步槍、捷克式輕機槍、蘇制RPK班用輕機槍、蘇制SG43郭留諾夫重機槍(也可能是中國支援的53式重機槍)等武器。在真實的歷史上,還要加上60炮、M79型40榴彈發射器和40火箭筒等,與前述輕重步兵武器協同,構成了比較嚴密的火力配系。

影片中進攻長排山及周圍諸高地的中國軍隊是某部2營,其中主攻長排山的是4連。在真實的歷史上,這支部隊的番號是廣州軍區陸軍第41軍122師365團2營,4連是該營主攻連。從片中能看到,中國軍隊使用的武器主要是56式衝鋒槍、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班用輕機槍、53式重機槍、40火箭筒、82無坐力炮、木柄手榴彈和火焰噴射器等,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是如此。和越軍相比較來說,中國軍隊的步兵武器並不佔優勢,在這樣的複雜地形上兵力也難於展開,而後方炮火支援對於越軍依託山勢的堅固隱蔽工事亦收效甚微。這一仗,天時地利均無,真是不好打。

影片中當中國炮兵火力向前轉移,步兵發起衝鋒後,越軍小團政治員林成招上尉冒著中國軍隊的炮火匆匆趕到了長排山上的越軍連指揮所,面授機宜,確定了應對部署。亞勝連長原本是要部下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死守,林成招則命令將守軍全部從外圍陣地撤回到岩洞工事中。他的決心就是:「這用中國人的說法,叫作你打你的優勢,我打我的優勢。」應該說,林成招的這個判斷抓住了戰場要害。他很了解,中國軍隊的優勢是部隊編製大,炮兵火力強,擅長大兵團作戰,打起仗來大刀闊斧。而越軍的優勢是擅長游擊戰和小股作戰,單兵素質好,步兵輕武器火力強,實戰經驗豐富,對地形熟悉。如果在外圍陣地正面和中國軍隊硬頂,等於主動丟掉了地利和工事的優勢卻將防禦部隊暴露在中國炮兵的強大火力之下,很容易遭到殺傷,實在是舍長就短。而將守軍收縮回堅固隱蔽工事之中待機,首先就避免了遭到中國炮兵火力殺傷,且中國軍隊不熟悉地形,一時找不到攻擊目標,官兵又缺乏戰鬥經驗,臨陣頓挫,必然會露出破綻,守軍便有了可乘之機,能充分發揮輕武器的火力優勢。實戰證明,林成招的判斷非常準確,確實是個厲害角色。在中越戰爭題材的影視劇中,像林成招這樣狡猾狠辣的越軍指揮官形象,是不多見的。

影片中4連副連長(賈連芳飾演)帶領尖刀排向敵人陣地發起衝擊,然而當面越軍卻很快向後逃跑了。尖刀排繼續前進時,眼前又只見濃濃晨霧和密林深草,根本看不到敵人。這種情況下,副連長命令尖刀排邊搜索邊前進,對敵人發現一個幹掉一個。因為中國軍隊放慢了前進速度,亞勝連長擔心己方意圖已被發現,建議立即就打。林成招則胸有成竹,命令前沿守軍繼續後撤,誘敵深入,「不要過早地暴露目標,一定靠近了打。不打則已,要打就打准他,吃掉他!」在中國軍隊步步逼近的同時,隱藏在長排山上各岩洞工事中的越軍已悄悄地將各種武器伸出了洞外,瞄準了中國軍隊的進攻路線,做好了戰鬥準備。當4連尖刀排突入了越軍塹壕後,發現陣地上的越軍射擊位置和武器都是經過了偽裝的,知道上了當。就在這時,長排山上的越軍突然一齊開火,以正射、側射、斜射的多層交叉火力夾住了中國軍隊。尖刀排猝然遭到打擊,當即被越軍火力壓制,因進攻隊形密集,發生了較大傷亡。副連長組織火力向敵還擊,在戰鬥中頭部負傷。從尖刀排左翼進攻的2排,也在亂石山一線受阻。4連一時與長排山及周圍諸高地之敵形成了對峙。

不久,戰場上發生了一件嚴重的事情:4連連長陣亡。原來,當尖刀排和2排進攻受阻後,營長(紀紅軍飾演)打電話給4連,通報說5連已向敵後迂迴穿插,命令4連要儘快把長排山拿下來。指導員(金石聲飾演)放下電話後將命令傳達給了連長,連長(宋伯濤飾演)當即帶著通信員就上了前沿直接指揮。不料,此時經驗豐富的林成招已命令前沿守軍,要首先幹掉中國軍隊的指揮官。因為當時解放軍廢除了軍銜制,從軍裝上難以分辨出官兵,為了讓部下們能識別出中國軍隊指揮官,林成招惡狠狠地補充道:「聽清楚,那些拿手槍、戴望遠鏡、拿指揮旗的,都是!」

連長不顧危險地相繼上到了尖刀排和2排,指揮各攻擊分隊進行調整和疏散隊形,並組織機槍火力進行掩護。這時兩名越軍發現了連長和通信員,並通過連長身上的望遠鏡而將他鎖定,舉槍向其瞄準。隨著一個短點射,連長被子彈擊中,當即倒下犧牲。指導員知道消息後,悲痛萬分。因地形、敵情不明,4連一直被越軍火力壓制,無法進展。後來營長打來電話,命令4連先施放煙幕,把部隊調整一下,堅持到天黑再商量對策。

在真實的歷史上,365團4連於炮火準備後發起衝擊,炸開越軍設置的鐵絲網越過國境線快速向前推進。當4連進至長白山北側一線時,這裡的戰場卻是一片沉寂。因為敵情不明,4連連長孔令華帶著通信員和電台兵前出到了尖刀排的位置,從一塊岩石後探身用望遠鏡向前沿觀察敵情。然而,對面的越軍沒有進行開火阻擊其實是要將中國軍隊放近點再打。由於孔令華身帶望遠鏡、指揮旗,後邊還跟著電台兵,在戰場上跑動目標比較明顯,因而被潛伏在山上的越軍認出來是中國軍隊指揮官,已用槍口將他鎖定。隨著一聲清脆的槍響,孔令華連長中彈倒下,當場犧牲。

在1979年戰爭的初期,因為缺乏實戰經驗,有不少中國軍隊基層指揮員遭到了越軍狙擊而傷亡。當時解放軍的軍服都是「一顆紅心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邊」,官兵一致,只有四個口袋和兩個口袋之分。在戰場上,口袋的區別當然不易看出來,但幹部往往佩戴手槍、掛望遠鏡、拿指揮旗,這就比較容易和士兵區分開了,於是成為了越軍狙擊的主要目標。到了作戰後期,中國軍隊越打越有經驗,指揮人員就很少背掛手槍和望遠鏡了。

孔令華連長剛一倒下,隱藏在長白山一線各陣地工事內的越軍同時開火,以猛烈的交叉火網夾住了4連,沖在先頭的戰士紛紛中彈倒下,連隊前進受阻。在團、營炮火的支援下,4連進行了幾次衝擊,但因地形不利,都沒能取得突破,副連長也身受重傷,全連傷亡較大。指導員吳世忠組織力量繼續攻擊,命令7班從長白山西側向山頂偷襲。因中途被越軍發現,偷襲未成。打到下午,4連奪佔了長白山東北側兩個高地,與越軍形成對峙。全連經一天反覆戰鬥,兩次集中攻擊受挫,雖然先後摧毀了越軍6個火力點,斃敵23人,但未能取得決定性突破,自己也傷亡了29人。在4連左翼進攻的5連、6連,也在黃土山、尖石山一線遭到越軍阻擊,進展遲緩。當晚,奉團里命令,2營各連乘夜暗撤回了國境線重新組織進攻。

365團4連第一天攻擊受挫,和影片中的4連失利原因是一樣的,主要在於初戰缺乏經驗,未能察明敵情,知己知彼。越軍在長白山的守軍也就1個連左右,多以班為單位分散配置,利用有利地形主要實施火力阻擊,重點封鎖東側與尖石山、亂石山間的谷地。其依託陡峭石山設防,工事多在岩洞、石縫中構築,既不好攀登接近,位置又很隱蔽,死角大,炮火射擊很難將之摧毀。然而,由於越軍兵力不足,不敢脫離既設陣地野戰出擊,因此主要是專守態勢。也就是說,防守長白山的越軍可以和附近幾個山頭的友鄰形成交叉火力配合,但卻不能以兵力相援形成互動戰術配合,有陷於孤立的危險。在這樣一個戰場態勢下,用炮火射擊對其沒有什麼威脅,以兵力從正面強攻則正好陷於各山頭越軍的交叉火網,必然發生傷亡。如集中兵力攻擊,隊形就易密集擁擠,則傷亡更會加大。且越軍居高臨下,俯瞰戰場,向上仰攻非常困難,很難擺脫被動態勢。4連第一天的進攻,既是正面強攻,隊形又較為集中密集,看不到敵人,不熟悉地形,一舉一動卻都被居高臨下的敵人所掌握,沒有抓住敵人的弱點,卻暴露了自己的弱點,焉能不敗!

影片中4連堅持到天黑後,營長來到前沿,與4連指戰員們一起對白天的戰鬥進行了分析。認為越軍在長排山上居高臨下,又分散隱蔽,而我軍對這種地形不熟悉,白天進行強攻是很難奏效的。最後指導員提出進行夜摸,乘天黑從長排山北側登上山頂,次日天亮後從上往下打。營長同意了指導員的建議,要求4連選好上山的路線,搞好協同。夜深後,在炮火掩護下,4連以1個排兵力對亂石山發動佯攻,打得甚是熱鬧。與此同時,3班擔任突擊班,秘密從長排山北側向山頂攀登。長排山上的林成招開始還比較鎮定,擔心中國軍隊會搞聲東擊西,因此按住預備隊不動。後來亂石山方向的佯攻分隊越打越猛,林成招經不住手忙腳亂的亞勝連長一再催促,命令預備隊出動阻擊中國軍隊。就在這個時候,3班長(王建忠飾演)帶領大勝(杜先進飾演)、雙華(陸輝忠飾演)等戰士經過艱苦攀爬終於登上了長排山頂。隨後秘密幹掉了越軍哨兵,並用手電筒向山下發送了登頂成功的信號。指導員接到信號後,即帶領連主力也乘夜暗秘密上山,於拂曉前和3班會合控制了山頂。天亮後,越軍發現中國軍隊已經上了長排山,林成招才意識到終究還是中了中國人的聲東擊西之計。

與真實的歷史相比,影片中對這段關鍵的戰鬥轉折過程描述得簡單了些。365團4連初戰受挫後,並沒有於當天晚上立即夜摸長白山,而是在第二天上午才受領了營里下達再攻長白山的命令。4連的前身是解放戰爭中的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11旅32團4連,曾在沙嶺戰鬥中與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新6軍新22師66團一部浴血奮戰,著名幹部模範、連長肖永華孤身沖入敵陣壯烈犧牲,4連因而被縱隊命名為「肖永華英雄連」。一打長白山失利,連長犧牲,全連指戰員都憋足了勁要堅決拿下長白山,為連長報仇。為了加強4連的力量,營里配屬給4連82無坐力炮4門、重機槍3挺、工兵1個班,並同時以2連向尖石山、亂石山方向發展進攻,5連向長白山南側迂迴穿插,割裂各高地間的越軍防禦,配合4連殲滅長白山守敵。

鑒於第一天攻擊失利的教訓,4連指導員吳世忠組織了班長以上幹部和骨幹開會,仔細分析受挫的原因,並結合地形、敵情重新研究打法。大家認為,長白山地勢險要,草木茂密,觀察瞭望和部隊運動都頗為不便。越軍依託天然岩洞構築工事,兵力配置分散隱蔽,主要依賴火力進行防守。在這種情況下,敵暗我明,地形不利,炮火對其殺傷有限,從正面強攻硬打是很難奏效的。4連初攻失利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明敵情,戰術運用不當。反過來看,越軍的防禦也有很大弱點,其主要依託岩洞防守,居高臨下,在陣地前下方形成火力封鎖地帶,卻不便於向洞口上方觀察和射擊。如果能首先控制長白山頂,即抓住了敵人的盲點,其防禦部署盡在眼中,可自由選擇攻擊方向,變被動為主動。再從上向下打,逐洞攻擊,各個殲滅,將獲全勝之效。根據以上分析,吳世忠等人決心改變打法,首先派一個精幹小分隊,利用夜暗秘密登上長白山頂,掩護連主力上山。待天亮後,再由上向下逐點攻擊,避開越軍火力控制地帶,出奇制勝,將守敵各個擊破。關於登山的路線,因長白山東側為越軍重點防禦地段,西側則距4連位置較遠,越軍也有防禦,北側雖是懸崖峭壁,但越軍防禦薄弱,能收到出敵不意的效果。最後,吳世忠決定由3班擔任突擊班,於2月18日黃昏時隱蔽進至長白山北側山腳,天黑後開始登頂;1排、2排主力於黃昏後佯攻長白山東南側和東側亂石山越軍陣地,吸引守敵注意力。待天黑後,分別由長白山的東北側和東側摸上山頂;連指揮所率3排在山下待機,並組織火力壓制長白山的越軍火力。

2月18日中午,2營再次越過國境發起攻擊。4連、2連為第一梯隊,迅速向縱深發展進攻。至黃昏前,4連、2連分別推進至長白山、尖石山預定地域,5連則從2、4連之間進入戰鬥,向長白山南側迂迴穿插。當晚19時,4連的1排、2排主力向各自的預定目標發起了佯攻。與此同時,擔任突擊班的3班共7人在班長謝振華帶領下,趁部隊佯攻和火力掩護之下迅速運動到了長白山北側山腳,乘夜暗開始攀登懸崖峭壁。中途因一名戰士不慎滾下山去摔傷,副班長返回山下救援,3班還剩下5人。謝振華當即將餘下人員分為兩個小組,從不同方向繼續向山頂攀登。經過6個多小時的艱苦攀爬,19日凌晨1時多,兩個小組相繼登上山頂,佔領了制高點,沒有發現敵情。在此之前因4連的佯攻打得很猛,在山頂警戒的少量越軍已縮回南側山腰進行防禦去了。謝振華立即向天上打了一發曳光彈給連指揮所報信,非常不巧,吳世忠等人當時卻未發現。不久,1排和2排主力在完成佯攻牽制的任務後,也乘夜暗開始向山頂攀登。除2排有一個班在中途迷失方向外,1排、2排的3個班相繼登上了山頂。因連指揮所沒有發現3班登頂的信號,吳世忠又命令通過半導體擴音器喊話和發信號等手段反覆進行確認,終於和登頂人員溝通了聯繫。隨即吳世忠也率60炮班、工兵班開始登山,於19日拂曉到達山頂,與先期登頂分隊會合。

影片中到了天亮後,指導員確定了從上往下,逐層搜索的打法。同時給各分隊區分了攻擊任務,並囑咐說:「各小組回去以後,要特別注意提醒大家,山上草深、樹多、洞多,地形很複雜。我們要利用有利地形,互相支援,密切協同。注意,千萬不要打誤會了。」

在真實的歷史上,吳世忠指導員上山後即調整了組織,明確了各班、排的戰鬥任務。當時登上山頂的除4連的6個班外,還有因與主力走散而隨4連1排上山的2連19人。與防守長白山的越軍相比,登頂分隊的力量並不佔優勢。吳世忠針對在山上作戰不易觀察和運動,且越軍兵力分散配置的情況,決定不集中攻擊,而是採取小群多路的打法。所謂小群多路是一種連級進攻戰術,即是將連隊以班、排為單位分成多個進攻方向,在加強火器的掩護下,成疏散隊形,交替掩護,多路,多方向,有重點地向敵衝擊。這種戰術是解放軍的傳統戰術,在解放戰爭時期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都有成熟運用,建國後軍隊搞正規化建設,講究梯次戰鬥隊形,小群多路反而提得較少了。如今要在長白山的特殊地形、敵情下作戰,吳世忠就又祭出了老戰術。據此,將各班分成2~3個小組,每組2~3人,加強隨伴火器,由上向下,分片包干,各自為戰,多路進攻,互相配合,邊打邊搜,逐洞殲敵。要求各攻擊小組在戰鬥開始後注意觀察、隱蔽,小群多路,從側翼大膽接近越軍據守的岩洞,以抵近射擊和手榴彈消滅敵人。並將60炮配置在山頂的反斜面上,各班輕機槍配置在山頂,以火力支援各小組戰鬥。為不使發生誤傷,還規定了互相間的聯絡信號和識別記號。部署完畢後,吳世忠感到手裡兵力不足,遂派人下山召3排上山作預備隊。在4連進行戰鬥部署的同時,5連也乘夜暗插到了長白山東南側,割裂了各高地間的越軍防禦,協同4連形成了對長白山守敵的夾攻之勢。

影片的高潮是最後20多分鐘的決戰長排山階段。在指導員指揮下,4連各小組由上向下打,從側翼勇猛接近越軍據守的各岩洞,用衝鋒槍、手榴彈將守敵消滅。進行火力支援的82無坐力炮和火箭筒也瞄準開火,逐一將越軍據守的岩洞、石縫打掉。有的洞穴因地形陡峭不好接近,火箭彈也打光了,而後方彈藥又一時送不到山上,戰士們就充分發揮了靈活的戰鬥技巧,用繩索從上方空吊炸藥包爆破洞口,並用竹竿捆上炸藥包伸進洞里進行爆破,終於將越軍的洞穴摧毀。火焰噴射器也加入了戰鬥,近距離噴燒洞中的越軍。就這樣,4連指戰員們邊打邊搜,一個一個的端掉了越軍的洞穴。在難以抵擋的情況下,亞勝連長想打不了就逃。林成招則命令殘餘越軍化整為零,化軍為民,人自為戰,洞自為戰,抵抗到底。指導員指揮連隊發起搜山,林成招、亞勝連長帶領部下龜縮進了備用指揮所洞穴中負隅頑抗。通過被抓獲的俘虜之口,4連將林成招一幫人的藏身洞穴鎖定。指導員親自率3班長等人進入洞穴中搜剿殘敵,與越軍鬥智斗勇。最後,戰士雙華在和亞勝連長等搏鬥中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林成招則帶著滿身火焰慘叫著摔下山崖斃命,長排山上的越軍終於被4連全部消滅。

在真實的歷史上,2月19日天亮後,5連從南側正面向長白山發起進攻,以火力吸引防守越軍的注意力,同時4連按預定戰鬥部署從山上向下掃蕩。4連各分隊分成小群多路,分片包干,在60炮、機槍掩護下,以疏散隊形從側翼隱蔽迅速地抵近越軍據守的岩洞口,用手榴彈和抵近射擊消滅洞內之敵,逐個洞穴、逐個石縫進行攻殲,打下一洞,鞏固一洞。有些岩洞守敵的位置難以接近,吳世忠就命令通過步談機呼喚上級炮火予以摧毀和壓制。越軍重點防禦長白山的南側山腰,而攻擊這一路的只有謝振華率3班的5名戰士,兵力明顯不足。因此,謝振華命令全班每人負責一片地域,互相掩護,並肩搜索前進。3班打得極為勇猛,一路向下攻擊,先後擊斃越軍19人,擊傷3人。謝振華自己就擊斃越軍9人,擊傷3人,消滅5個火力點,繳獲輕機槍2挺、衝鋒槍4支。影片中一直衝鋒在前的3班長,就是以謝振華為原型的。激戰中,吳世忠一直注意掌握敵情變化,保持實施連續指揮,並組織預備隊和連指揮所非戰鬥人員圍殲零星逃散的越軍。他身先士卒,沿著石縫、草叢向下搜索,邊射擊邊前進,先後斃、傷越軍各1人,並繳獲了1挺重機槍。因戰鬥緊張,後方彈藥一時送不上來,吳世忠就命令戰士們注意利用繳獲的武器和彈藥打擊敵人。影片中先後出現了火焰噴射器和瓦斯煙霧彈等武器,在攻擊岩洞之敵時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在真實的戰場上,瓦斯煙霧彈既可以起到遮蔽掩護的作用,又能熏嗆敵人;火焰噴射器的優勢是能夠拐彎殺傷,還可以大量消耗氧氣,因而用來對付藏在山洞中的敵人非常有效。不過,當時中國軍隊中的火焰噴射器是編製在師防化連里,戰時加強給一線步兵連。而4連進攻長白山時並沒有加強火焰噴射器,因而影片中噴火的那段情節並未出現在真實歷史上。

19日激戰一天,4連一直打到了山腳,共打掉長白山上越軍33個火力點,擊斃越軍64人,俘虜1人。戰至黃昏時,為防止夜間誤傷,奉營里命令,吳世忠將全連撤回山頂,鞏固陣地,準備再戰。20日上午,4連繼續搜殲殘敵,又摧毀越軍1個暗火力點,先後斃敵8人,終於肅清了長白山上的越軍。在兩天戰鬥中,4連共擊斃越軍72人,俘虜1人,繳獲60炮1門、輕重機槍12挺、衝鋒槍25支、40火箭筒7具、M79型40榴彈發射器6具、各種槍彈32箱及軍用物資一部,搗毀34個岩洞和暗堡。4連僅傷亡14人。戰後,4連榮立集體一等功,被廣州軍區授予「長白山英雄連」榮譽稱號;3班長謝振華榮立一等功,並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榮譽稱號。

長白山進攻戰鬥,是1979年戰爭中一次具有典型意義的連級戰鬥。雙方兵力相當,均主要以步兵武器進行較量,反覆鬥智斗勇,基本反映了各自的實際戰鬥力。4連之所以最終取得勝利,根本原因就是能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改變打法,揚長避短,越戰越勇,從而克敵制勝。越軍本來佔有地形有利和工事隱蔽堅固的優勢,但戰術保守,一味防禦,不能實施靈活反擊,最後陷於坐困待斃之勢。戰後不久,八一電影製片廠就將這一模範戰例拍成了軍事教學影片《長排山之戰》,並在國內上映。應該說,在關於那場戰爭的同類題材影視作品中,像《長排山之戰》這樣蘊含了大量歷史內容並幾乎以戰鬥原貌反映的影片,是絕無僅有的。

4連所在的陸軍第41軍122師是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的老部隊。都知道東野第4縱隊是著名的遼瀋戰役塔山揚威部隊,一仗打出了3個英雄團,在全軍中也罕有其比。只可惜,沒有一個團是122師的,在第41軍的3個師中,122師只能甘當默默無聞者。1979年時,122師已經26年沒有打過仗,光是生產施工就搞了18年,平時訓練嚴重不足,甚至被戲稱為「泥腿子部隊」。全師只有少數師、團級幹部打過仗,但也沒有指揮本級部隊作戰的經驗。122師在戰前緊急擴編為甲種師,補入了大量新兵,臨陣磨槍上了戰場,又獨立負責一個戰鬥方向,確實面臨了頗為艱巨的考驗。通過朔江一戰,122師殲敵頗豐,經受了鍛煉,面貌一新。在其後的清剿、護路作戰中,該師總結經驗,越打越好。在1979年參戰的東西兩線29個陸軍師中,122師共殲敵2730人,排名靠前,並成為了俘虜越軍最多的師級部隊。

值得一提的是,122師在朔江戰鬥中擊斃了越軍346師246團的團長和副政委。在東西兩線各部隊中,擊斃越軍中校團長的戰績122師也是獨一份。比較遺憾的是,這個戰績是由技術部門截獲破譯越軍電報所提供的,但未有更具效力的證據加以證明。而擊斃246團副政委阮克帝少校的戰績則是貨真價實,由俘虜指認了被炸死在山洞中的屍體,並拍攝了照片。這個阮克帝少校聽名字就知道是個堅強的革命者,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阮少校最終卻死在了另一支立志「克帝」的軍隊手中,就如同那位想必在抗美戰爭中也是智勇雙全的林成招上尉。話說在整個1979年的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中國軍隊除擊斃了上述軍銜最高的越南中校軍官外,俘獲軍銜最高的則是上尉。影片中能把林成招這個上尉政治員消滅掉,戰果也不算小了。

與真實的歷史相比,《長排山之戰》的故事內容有些單薄,影片時間也較短,還帶有一定的程式化痕迹。如林成招、亞勝連長這些越軍指揮官的形象塑造,還是抽煙、喝酒、吃罐頭、看女人照片、陰陽怪氣、打罵部下等,與早年銀幕上的國民黨軍官並無二致。不過,對於一部主要用途是軍事教學的影片來說,是不能像商業片那樣進行苛求的。和更早的《地雷戰》、《地道戰》一樣,《長排山之戰》除凸顯了宣傳教育作用外,也為那個理想主義年代的電影觀眾所喜聞樂見,從而在電影史上留下了特殊的身影。可惜的是,這種理想主義已漸去漸遠了。多年以後,當影片《長排山之戰》經數字修復,又清晰出現在網路中時,不知有多少人心中突然泛起了當年的回憶。或許,人們更加感懷的不是電影,而是永遠留在銀幕上的那種真誠。自然,其中就包括筆者。


陸軍見習官 蛇谷奇兵 鐵甲008 新兵馬強 自豪吧母親 閃電行動 高山下的花環(電影版和電視版)
年輕的朋友 雷場相思樹 凱旋在子夜 女兵圓舞曲 長排山之戰 神風神龍 黑豹突擊隊 綠色的網

軍魂 無影偵察隊
南疆偵察兵 他們正年輕
十五的月亮 花枝俏 漢家女 當代士兵


失眠了,回答一下。

排除政治外交因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片子,其實對主創團隊的要求比抗日劇高得多了。

首先是劇本,抗戰劇的劇本套路和程式化的東西太多了,什麼富家公子心繫中共卧底抗日啦(偽裝者,麻雀),什麼野路子大漢罵人打鬼子啦(亮劍、鍛刀),或者留學精英特戰抗日啦(紅色、雪豹)……雖然精華不少,但拍的糟粕同樣很多。

這些套路,有著一個共同的基礎,那就是:敵強我弱,敵眾我寡,所以主角們要克服一切困難,冒著巨大的風險,在敵後敵前輾轉騰挪,最後出奇制勝。所以你看,抗日劇最後都是打得翻盤戰,在國軍和軍統的襯托下,八路軍靠著智慧和勇氣,四兩撥千斤,幹掉日本鬼子。

可是這種套路是不適合拍自衛反擊戰的,原因很簡單——比起抗日戰爭,對越反擊戰打得太輕鬆了:

沒有需要特情人員卧底的強敵(越南是我們手把手教出來,支援起來的好學生。宏觀上,我們太熟悉越南的那套了。)

沒有可以襯托我們英明神武的豬隊友(抗日神劇裡面經常有國民黨來當豬隊友,各種添亂,但最後還是沒能阻止八路。然而對越自衛反擊戰時候我軍只需要專心打仗就好了,蘇聯人雖然虎視眈眈,但是美國人卻是神隊友。)

我知道對越自衛反擊戰里同樣有很多非常慘烈的戰鬥和悲壯的英雄事迹,但宏觀來說,對越自衛反擊戰屬於我們「教訓」越南——這就意味著,自衛反擊戰相關題材的作品,缺少了抗戰劇引發觀眾「國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憂慮感和恥辱感的能力——大家會對越南人背信棄義感到憤怒,但沒人會覺得越南人會佔領大半個中國,然而日本鬼子倒是真的佔領了。

對越自衛反擊戰題材的作品,目前來看,一般的套路都是以突出生活方式差異和英勇戰鬥為主線的,這需要今天的主創團隊有不一樣的思維,

其次是技術問題,對越自衛反擊戰常常涉及亞熱帶山嶽叢林的環境,還總是遇到溶洞和各種峭壁這就導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視劇不太能像抗戰劇一樣利用影視基地現有的建築和環境(不少抗戰劇其實只需要拍城市街景和室內景就足夠了,比如《紅色》《麻雀》《偽裝者》根本沒有野戰。),橫店雖大,亞熱帶山嶽叢林和溶洞怕是不好找吧。

另外則是武器裝備和戰術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是中越雙方正規軍的大戰,雖然有民兵和支前軍工參與,但雙方的專業軍人和專業武器毫無疑問才是這場戰爭的核心。

因此,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場上:

是絕對不能夠出現諸如大刀長矛土炮這種土兵器的。

是絕對不可以一個農民隨便搞搞就加入隊伍的,

是絕對不會出現好漢/土匪出身的土鱉指揮官的。(《高山下的花環》主角雖然是農民出身,但卻是帶兵多年的連長,紅旗下長大的新中國的軍人,《凱旋在子夜》的主角是城市青年。)

56半,56沖,56班機,無後坐力炮,122火,152榴,107火……我不認為目前的那些浮躁的主創團隊能坐下來想清楚一個簡單的問題——應不應該把三八大蓋和漢陽造放在對越自衛反擊戰裡面。


援朝和自衛反擊戰的電影都有幾部的,很主旋律。有些電視劇的背景也都是自衛反擊戰,不過沒挑明,拍的和看的都知道,比如《特種兵2》里晨光他爹死的那段,還有另一個特戰旅的頭頭當年文藝兵孤膽逆襲。

至於挑明了的電視劇么,前面的答案說的很好了,補充幾點我的看法吧:

1宣傳不需要。文藝作品自帶宣傳功能,抗日自然不用說,世仇國恨,上下都願意。但援朝,你說是反美呢,還是反韓?再說就北棒那忘恩負義的湊性,像水深火熱的被壓迫者嗎?能博得觀眾同情嗎?越南,屁大點國家,扯大旗也做不了虎皮啊,把它當靶子意淫,太抬舉它了。反美不合適,反韓也不合適,誰也不反,這戲沒壞人還拍個屁啊。越南還是名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呢,算友邦。南越北越當年再怎麼斗也是狗咬狗,你說你拍部戲痛扁他的老爸爺爺們,狗肯定護著狗啊,越共好歹也是執政黨,咱得給人家點面子。

2邦交問題。越南和韓國本來就蠢蠢欲動掙的狗鏈子嘩啦嘩啦響,再拍幾部當年的戲,還不得竄起來咬咱腳脖子?那抗議估計汪汪的得叫好幾個晚上。太不和諧啦!日本會在那邊笑的口吐飼料的。


不是不拍,要看什麼階段。現在大環境不一樣了,所以某些題材的就不拍了,但之前是有拍過的。

比如:

越戰:《高山下的花環》《閃電行動》都是非常優秀的。

韓戰:《上甘嶺》《奇襲》啥的就不多說了


當年都有的,小時候不光電影,歌曲,還有各種報告文學,都是對越戰爭,那時叫自衛反擊戰


中國不宣傳中越戰爭 許多老兵的收入和福利都成問題 更別說給你拍作品了


《凱旋在子夜》


政治審核


因為後面一場是主角,又是進入他國去打,講太強可能對方會抗議吧!前面一場是配角,渾水摸魚,怎麼吹都可以啊


請觀看英雄兒女,上甘嶺,高山下的花環。


馬上要播了強行答一發


還跟中國當前國策有關,以前是悶聲發大財,拍那些不合,就拍些中國是十分衰弱的影片,而現在國策變了,就出了戰狼,湄公河行動,之後還有建軍等等,只要國策沒變,後面這類片子會越來也多,至於找哪個來拍,就要看當時的國際關係,目前來看,關於日本的是少不了的,就像美國片子里的蘇聯,不過現在美國片子里的中國也多了,形象還算不錯,就不知道川普上台後會不會出現中美商戰片,特別是在香港發生的


跟抗日戰爭比,反擊戰就是中國士兵的天堂。


拍對越自衛反擊戰也不是很了解,沒有記錯的話以前有過反映西沙海戰的電影

至於抗美援朝么,不是有解放軍拍了抗美援朝結果外賣部怕美爹不高興不許放的說法么。

另外題主想想自己多久沒看到英雄兒女了(摳鼻孔)


我自以為這個問題問的有些不妥。近5年來可能確實屈指可數,但是你要說抗美援朝以來,以及越戰以來,那此類的影視作品絕對不少,我之前的很多答主都舉了例子。

說政治原因不拍的我覺得不合適。首先我國已經出了不少主旋律抗美,對越的作品,審核上這種劇不會因為題材本身通不過。但是說因為宣傳需要最近不拍。。我不知道對不對,也許有道理。

你要說最近為什麼不拍了,因為最近的宣傳重點不在這。


不宣傳抗美援朝是給美國面子,當年把美國揍得太慘,現在還要一起共事,就別提讓美國傷心的往事了,當著和尚不罵禿子;與國民黨的內戰一直在宣傳;對越反擊戰同抗美援朝一個道理。


推薦閱讀:

歪果觀眾選出2017年十大必看電影,我挺赫敏女神的美女與野獸!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為什麼他總是碰到名人?
總有飆演技的沉悶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或女主角獎
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都是什麼人?參加的目的是什麼?

TAG:歷史 | 影視 | 中越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