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季節之選|天婦羅與銀寶

「春天要吃天婦羅。」

對日本人來說,春天等於天婦羅。

而春天的天婦羅,等於銀寶

當然啦,春天的季節食材並不止銀寶,山菜、白魚,做成天婦羅都非常棒,大概沒有哪一個季節的食材,更適合用清爽而淡泊的天婦羅表現。

山菜

江戶前料理喜歡把食材稱為「種」。壽司的食材叫「種」,天婦羅的食材也叫「種」。

銀寶作為典型的「種」,與メゴチ(megochi,女鯒)、きす(kisu,鱚)並稱為「江戶前天婦羅三兄弟」,是天婦羅的代表食材。きす(鱚)幾乎全年可見,メゴチ(女鯒)盛於夏季,只有銀寶的上市時間最短。

銀寶(圖片來自網路)

銀寶,又稱ギンポ、ギンポウ(ginpo)。與メゴチ(女鯒)一樣,只在天婦羅料理中作為食材使用,其他日本料理是不用的。旬期很短,只在4-5月供應,也就是說,吃銀寶,只能在春夏交界之際去吃天婦羅。

メゴチ

雖然夏季的メゴチ也非常特別,但銀寶更珍貴一些。不僅供應的時間很短,供應源也有限。雖然在天婦羅中銀寶是絕對的高級魚,但其他料理無法使用的緣故,漁商嫌它不賺錢,商業價值有限。不像其他高級魚有專門的生產水域,有專門的漁商捕魚、分銷,銀寶只能跟著其他魚一起被打撈,碰到了才拿去賣個高價。

而且銀寶一旦死亡,價值便大大降低,高級天婦羅只用活魚。可供應的餐廳不夠多,漁商便懶得費力氣專門捕抓。所以,吃到一尾好的銀寶,很講食運。也因為這種不確定性,老饕們對銀寶更加追捧。

體長約成人手掌大小的銀寶

著名天婦羅職人露木米太浪曾在著書「天ぷら物語」中這樣說到:「銀寶是為了天婦羅這個料理生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可見天婦羅與銀寶之間的微妙關係。

魚質淡白,薄薄的筋肉質充滿彈性,魚皮下的膠質也是不可錯過的美味。香氣與穴子相似,魚味略重,個性比一般的白身魚更強。因為食感和穴子很像,可把銀寶看作「更高級的穴子」。用偏高的溫度慢慢油炸上色,直至它變成「きつね色」(狐狸色,我一直覺得日本人用狐狸色形容食物油炸過後的棕色特別形象??)。

穴子

天婦羅是除了懷石料理外,強調發揮素材原味的料理種類之一。用面衣將素材包裹,放入170度左右的胡麻油(部分餐廳也使用其他食用油)中油炸,面衣快速脫水,食材則被自身帶有的水分蒸熟。

關於天婦羅的原理,我閱讀了很多資料,日文中文的的,其中最常講到的便是「天婦羅的料理過程不是炸,而是蒸」。由蛋液、小麥粉、水做成的面衣形成薄膜,面衣中的水分雖然快速脫出(油炸時的小泡泡),食材本身由於被面衣包裹,形成相對密閉的空間,蒸發的水分有一部分被封住,食材被蒸熟。

メゴチ的側面可以充分詮釋天婦羅為「蒸魚」

同時,面衣里的水分快速脫出後,形成很多小羽衣,羽衣越多,證明粉漿調得越好,沒有起筋。這些羽衣形成很多小的通道,一方面,食材中的水份蒸發後有一部分可以從此逸出,凝縮旨味;另一方面,外部的芝麻油也會從通道進來,接觸到素材表面進行「炸」,所以天婦羅會被稱為同時進行蒸和炸的料理。

輕薄、漂亮的羽衣

也有資料指出天婦羅是一種「烤」的料理,在此提出質疑,因為這涉及到熱的傳遞方式的定義問題。熱傳遞分三種: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

熱傳導很好理解,高溫傳向低溫,通過介質傳遞,比如炒鍋,是典型的熱傳導。熱對流,通過液體或氣體傳遞溫差,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蒸」,通過水分子交換將熱量傳到食物中。最後一種是輻射,即沒有介質,通過遠紅外線傳遞熱量,烤箱是,炭烤爐也是。

這就說到問題了,當我們說到「烤」時,無論是炭烤、窯烤,或者直火烤,他都應該歸屬於「熱輻射」的類別中去;只有烤箱的熱傳遞方式相對複雜,最下方通過鐵盤熱傳導,空氣中有熱對流,上方有輻射。但無論如何,天婦羅的料理方式,無法歸到「烤」的類別中去,因為它沒有輻射源。

我認為只能說天婦羅料理能達到近似「烤」的效果(通過控制面衣的乾濕製造「焦げ目」,burn mark),而不能說他就「是」烤,畢竟如果只是口感相似就可以互換定義的話就亂套了。說天婦羅是「grill」,倒還可行。

銀寶油炸後香氣非常濃郁,沾上一口取之高級出汁的天つゆ(天婦羅專用的蘸汁),淡淡的甜味和輕盈的口感與銀寶相性極好,轉化為無可比擬的旨味。

說起來,天つゆ也是很講究的。這看似不起眼的蘸汁肩負著糅合食材香氣與口感的重任,從原料來說,要取得好的出汁(高湯)才能有基礎做好的天つゆ。是的,不要以為出汁只出現在懷石料理里,天婦羅一樣會用到,好的出汁是好料理的最基本。然後便是每家店的口味不一樣了,看料理人的偏好調整。我自己比較喜歡觸感輕盈,甜味克制,有上品的出汁香味的つゆ。

つゆ很重要

天婦羅除了蘸傳統的つゆ吃,還可以蘸鹽。最近大家都愛說蘸鹽的風味更好,好像也不過是這十幾年來的事,我想也算一種味覺進化吧。

鹽要講究起來,自然也是非常講究。

從化學式來講,鹽是很典型的離子化合物——氯化鈉,意味著從理論來講可以把純度提高到99%以上。然而如果把鹽精緻至此,作為料理來說,就太無趣了,除了鹹味將沒有任何其他味道,所以我們吃到的各種千奇百怪的鹽都是摻有其他礦物質的混合物。這些礦物質體現產地特色,結晶風味,甚至帶有不同顏色,為鹽注入很強的個性。

今天要分享的,不是鹽要如何講究產地、製法、特色,而是粗細。

鹽的個性在料理的調味之下顯得過於薄弱,有點不足為道之感,但如果餐廳在鹽的粗細上下功夫,則顯得非常考究細節。特意選擇比較rough的粗鹽,而不是如沙般的細鹽,這樣客人便不會一下子沾太多,咸死自己。

而且,粗鹽不是想像中顆粒較大的就叫粗鹽,顆粒太大口感便差了。這裡講的粗鹽,是細結晶,但特意將它做成沙沙的形態,好像受潮了一般。

餐廳里坐下,看一下鹽罐,大概便知水準一二了。

吃銀寶我選擇「てんぷら深町」,繼承「山の上」系列店的風格,深町非常纖細淡泊,用太白鬍麻,面衣輕盈,春季食材的優點可以得到徹底發揮。想吃白身魚和蔬菜的時候,我就會來這裡。

現在大家都偏向做omakase,但在深町仍然可以「お好み」(自己選擇菜單),把季節食材一次吃個夠。

就挑幾樣時令的,不用吃太飽,每個月造訪也毫無壓力。

お好み菜單

說到江戶前天婦羅,絕大多數日本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山の上」系列店,就像全聚德之於北京烤鴨的存在。「山の上」是坐落於神田駿河台界隈的一座歷史悠久的酒店,被稱為「文化人的酒店」。松本清張、三島由紀夫、池波正太郎等大文豪都住在這裡寫書,由此出名。文豪們要寫書,當然還要吃飯,「山の上」名氣便漸漸傳開了。料理店本身是會席料亭,不知為何也做天婦羅,而且名氣更盛,後來越來越本末倒置,成了天婦羅專門店了。

「山の上」系列店的御三家,是赤坂「楽亭」、京橋「深町」、與銀座「近藤」。三間餐廳的主人都曾是「山の上」酒店的料理長,後來相繼獨立,風格相似。後來又有在這三間餐廳修業的料理人獨立開店,比如築地「清壽」,也做得頗有名氣,「山の上」系列便開枝散葉,鋪得越來越大。

其中我覺得炸功最好的是「楽亭」,可惜楽亭老伯已經歸去,近藤老伯又非我所愛,深町便去得越來越頻。

四月來自九州的銀寶

四月,五月我連續去了兩次深町。

四月份吃的銀寶來自九州,五月份來自東京灣。銀寶以前只產於東京灣,現在產地略有擴大,因為它是江戶料理的代表食材,所以東京灣產的銀寶一直被奉為佳品。

五月來自東京灣的銀寶

但我覺得這兩條,九州的比東京灣的好吃,甜味明顯一點,個頭也適中。不過想銀寶是個體差異很大的魚,照理來說四月份的銀寶也應該比五月份的更大才對,但是四月吃的銀寶卻比較瘦,反而五月份,在旬期快結束的時候,這一條肉特別厚。

所以說,銀寶真的是講食運,而不是講產地的咧~

雖然立夏已過,不知六月初,是否還能趕上旬期的尾巴,再吃今年最後一條銀寶~

圖:Katie & Dayday

文:Dayday

所有內容均為原創,原文載於微信公眾號EatLikeAMonster;圖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先與我聯繫。

推薦閱讀:

TAG:日本料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