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認識下,下一任英國女首相

世界說 寧卉 & 戎毛 發自 比利時 布魯塞爾 & 英國 劍橋

特麗薩·梅(Theresa Mary May),現年59歲的英國內政大臣(Home Secretary),將在英國時間本周三下午正式成為保守黨黨魁及英國首相。她是繼「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之後,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性首相。

△ 特麗薩·梅

特麗薩·梅是誰?出身中產、曾在銀行業工作的梅,自1997年進入下議會,2010年加入卡梅倫內閣,開始擔任內政大臣一職。內政大臣是一個被稱作是「政客墓地」的職位,鮮有政客能夠從這裡上位;因而也沒人願意久留,在這個「毫無野心」的職位上,自19世紀以來,就沒人比她在這個職位上做得更久——整整六年。

「略微神秘,能幹,且在一些方面頗為獨裁。」這是《經濟學人》在確定梅將繼任首相一職後,對她做出的描述。在內政大臣上長達六年的工作,給梅積累了不算耀眼但並未出錯的政績:她在三年前同性戀婚姻合法化過程中,曾起過積極作用,這讓她在社會議題上顯得激進;她在內政部通過了極其嚴苛的移民政策,以致被許多外國留學生視作眼中釘,雖然她偶爾還會挑戰下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政策;她一貫以來在安全問題上的堅持,不失穩妥;但是,她在議會的投票,卻充滿反對人權法、阻止針對氣候變化措施的記錄。

她是卡梅倫改變保守黨「骯髒政黨」形象團隊的主要成員,是個機警善變的政客。簡言之,她以強硬的個人道德感,讓一應看似相互排斥的議題,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釋。這是她此番上台,最重要的個人形象。

比起被脫歐公投的漩渦碾壓的男性同僚——留歐失敗並辭職的卡梅倫,脫歐成功但被逼退選的約翰遜,被自家政黨乘脫歐時機「亂棍敲打」的工黨黨魁科爾賓,脫歐成功則「功成身退」的極右翼勢力法拉奇——梅在脫歐風暴之中,儘管主張留歐,卻聰明地扮演了一個「安靜」的角色。她還曾有過「疑歐」的名聲。這使她成為一片廢墟中沒有「前科」、誰都沒有得罪過、能挺身而出暫時彌合黨內脫歐和留歐兩派、在歐盟還能有好臉色看的那一位掌舵候選人。

作為女性候選者,梅的家庭生活並未在此次競選中倖免攻擊。她與銀行家Philip May36年的婚姻,並未養育子女(梅無法生育)——但針對這一點,梅的對手 Andrea Leadsom 卻發表了災難性的評論,她說:因為自己是一位母親,因而會比梅更能勝任首相一職。這番政治不正確引起軒然大波,在媒體的冷嘲熱諷中, Leadsom 最終決定放棄與梅的競爭。

△ 梅與丈夫

梅也將來自保守黨長老級人物肯·克拉克(Ken Clarke)的一番言論巧妙地納為己用。這位身經五任內閣的克拉克先生,說梅是一位「極其難搞的女人」(「bloody difficult woman」)——這惹惱了不少女性支持者,也被梅在演講中拿來好好發揮了一番:「英國需要更多難搞的女人」、「我會讓歐盟看到我是一個多麼難搞的女人」。

可以說是梅長年的努力得到回報,也可以說是她在短短几周內有效地樹立了最迎合時局的形象,最重要的是,她在合適的時候以合適的面目出現了。這都為她贏得了超過三分之二的保守黨內支持,並在所有人都希望速戰速決的前提下,一舉上位。

另一方面,梅在7月11日(她在這一天確認會成為首相)所做的關於經濟主張的演講,成了英國媒體一窩蜂追逐的對象。BBC說梅是米利班德(前工黨黨魁)與撒切爾夫人的合體:一方面,梅「讓員工與消費者也進入董事會」的言論似乎借用了米利班德的,另一方面,她大量關於「社區」、而非「大政府」的說辭,則顯然源自撒切爾夫人。《衛報》則一口氣給梅安上了整整四個標籤,其中包括前工黨黨魁、前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和米利班德,一名經濟學家和一位美國議員。

梅異軍突起,外界急不可耐地將其他政客的標籤加持到她身上,將她與撒切爾對比,與德國首相默克爾對比(「她們可都是牧師的女兒」),與布朗做對比(「他們都是臨危受命」)。一個外表強硬又安靜的女政客,在一片混亂中走上台前,成為公投後英國最關鍵的人物,梅受到的讚譽,也同時是她接下來每一步的壓力。

「她既強大、又有能力,她將領導英國……」卡梅倫在唐寧街10號門前,如願完成「卸任」;梅,則成為了將拖著傷痕纍纍的英國、迎接挑戰的「船長」。

△ 梅

至此,為了避免夜長夢多,保守黨迅速完成了交接。新首相的上任也讓保守黨政府把啟動里斯本第50條的主動權掌握到手裡,作為留歐派、卡梅倫兩屆內閣成員,梅可以說是眾多參選者中與卡梅倫最相近的一個,也是保守黨議員和商界較為信任的一個。

這一背景也讓她能把不重新大選作為自己競選綱領的一部分,儘管這並不是現代英國歷史上的「常規」做法。在2007年布朗從布萊爾手中接過黨魁以及首相位置時,梅還專門指摘布朗「害怕舉行大選」。目前,工黨、自民黨、綠黨等反對黨都發出梅應提早大選的聲音。

此刻的英國政局

但這些聲音到底能否轉化為下議院的提案,並得到三分之二的支持,都很難說。因為,保守黨在下議院佔有絕對多數,而且最大的反對黨——工黨還沒有這個閑工夫。

工黨剛剛拉開了黨魁重新選舉的序幕,影子內閣第一國務大臣伊格爾(Angela Eagle)啟動了競選活動。從6月28日通過不信任案到今天,反對科爾賓的工黨議員遲遲做不了決定將誰推向台前,他們一直在試圖動用組織手段讓科爾賓不具備參選資格——工黨全國執委會將在這周做出決定。

這場鬧劇也被戲稱為「雞政變」(Chicken Coup),以諷刺他們像雞一樣軟弱無能。為了避免鬧劇變成慘劇,他們還是於周一推出了候選人——伊格爾。然而,伊格爾不但拿不出像樣的政治綱領,而且還有極其糟糕的政治記錄。在工黨議員的生涯中,她投票支持英國出兵干預其他國家、支持伊戰、支持增長學費、反對增加議會透明度等。

△ 愈挫愈勇的科爾賓

但是,伊格爾的弱點恰恰是科爾賓的長處。從工黨「政變」開始以來,科爾賓反而愈挫愈勇,在短短一周內,又有有10萬人加入工黨,讓工黨的黨員數增長到了創紀錄的60萬人。接下來,就看科爾賓能否通過這次競選增強自己的力量、整理好自己的隊伍,從防守走向進攻,進而向保守黨政府真正展開強有力的挑戰?

毋庸置疑,梅這個首相絕不好當。作為留歐派如何去彌合脫歐派與留歐派的矛盾?作為卡梅倫系的保守黨黨魁如何去彌合上層精英與基層黨員之間的矛盾?作為首相如何去面對底層百姓對緊縮政策的質疑?作為一個以反移民政策知名的政客,如何去面對日益增加的反移民情緒?

梅在贏得黨魁競選後,說將把團結這個國家作為優先的任務,但這很可能是一項不可完成的任務。

————END————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英5歲女童向特蕾莎梅喊話:我很生氣?
十六世紀英國的境地?

TAG:英国 | 英国首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