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中國親屬稱謂

《神探夏洛克》第三季第二集講述了一個在華生婚禮期間發生的案子,下圖是夫妻倆在教堂門口迎接賓客,下一幕中華生對圖中穿著粉紅色衣服的老奶奶說了一句「瑪麗,你今天真美(Beautiful,Mary)」。這句稱讚放在英語國家情景下不會顯得突兀,若要放在中國,就不行了,因為直呼長輩名稱是非常不禮貌的一件事。最少,也要用「姓+親屬稱謂(如劉奶奶,李叔叔)」稱呼才行。

親屬稱謂指對具有血親關係、姻親關係折的稱呼,是親屬制度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中國的親屬稱謂為例,一般由兩個字組成,為了方便在這裡暫且稱為前綴和後綴。

下圖是就是中國人三代以內的親緣關係圖。

一般後綴可以區分出代際和性別,如「兄(哥)弟姊(姐)妹」為同輩,「父母」為上一輩,「爺奶公婆」為父母的上一輩。

前綴則能區分出家戶,即這個親戚來自於父親一脈還是母親一脈,和相對於自己的關係。如「堂」代表父親的兄弟所生的孩子,表則為母親那邊或父親姐妹所生的孩子。「叔」代表父親一脈,比自己直系親屬小的男性長輩,如父親的弟弟為叔叔,爺爺的弟弟為叔公。「伯」是與之相對應的比自己直系親屬大男性長輩。姑則是父親一脈的女性長輩,不分長幼。母親這邊對應的是「舅」和「姨」兩個前綴,都不分長幼(即無所謂年齡比母親或外婆要大還是小)。

當然也存在特殊情況,比如說外公(母親的父親)雖然是屬於母親一系的,但又是男性長輩,因此外公的姐妹會沿用「姑」的前綴被稱為姑婆(圖中未標出)。同理,奶奶的兄弟則稱為「舅公」。

如果我們假設「自己,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三代人是一個家庭中的直系親屬,其他非直系親戚的親屬稱謂在中國的決定方法大概是這樣的:

1.區分姻親還是血親,姻親的親屬稱謂由他/她所結合那位血親的親屬稱謂決定(姑媽的丈夫叫姑父)

n2.血親的話,區分是同輩還是長輩(這裡暫不討論晚輩的情況,因為你可以直呼其名),同輩的稱呼相對簡單,而且是根據他/她父母的親屬關係決定的。

3.若是長輩,前綴則按照下列步驟可以確定稱呼,後綴則再根據輩分和前綴決定。

我國的親屬稱謂還是非常複雜的,從稱呼上你就可以分出血親姻親,母系父系,長幼輩分,內家外家(外婆外公外孫等)。不像英語里基本上「uncle,aunt,cousin」三個單詞就可以搞定大部分的情況。

民族學家摩爾根將親屬稱謂分為類分法和敘稱法兩種類型。類分法將同一類的親屬只用一種名稱表示,比如英語中的cousin可以指代所有非兄弟姐妹以外的同輩親屬敘稱法則比較複雜,可以明確表示該親屬與自身的關係,中國就是典型的敘稱法。他又將全世界的親屬稱呼分為六個大類,其中最複雜的親屬稱謂系統則為蘇丹系統。該系統的特點是對直系和旁系的親屬都採用敘稱,中國的親屬稱謂即屬於蘇丹系統。

親屬稱謂的複雜程度不僅與一個社會本身的文明程度、社會結構中階層關係有關,更重要的是反映了財富在血緣關係群體中的繼承與流動情況。

在古代中國, 只有長子才能繼承財產。在一個以祖父為中心的家庭中,只有父之兄才能繼承祖父的遺產,因此很有必要區分是父親的兄長還是弟弟。但又由於詳細區分父親的弟弟沒有太大的必要,於是後來便以"叔父"統稱。女子沒有繼承權,於是人們不再區別父親的姐姐或妹妹。母親及其兄弟姐妹都是外姓,屬於旁系親屬,不能繼承這個家庭的財產,因此也沒有必要區分他們的長幼。而在一段時間內,包括英國在內的整個歐洲的文明制度表現為:實行父系和母系雙邊繼承製,血親與姻親的關係不分內外與主次,因此在稱謂上也就沒有必要去細分父親方面還是母親方面的親屬了。

當然,作為社會制度的一種,親屬稱謂系統也不會是固定不變的。它可以化繁為簡,譬如現今採用愛斯基摩系統(對直系親屬採用敘稱法稱呼,非直系親屬採用類分法)的英語社會,歷史上就曾經是更加複雜的蘇丹系統。古英語和拉丁文中還有不少關於親屬稱謂的單詞遺留在現代英語中,只不過基本上依舊不被使用了。中國則恰恰相反,整體上走的是一條逐漸複雜化的路徑,如上古時期父親和父親的兄弟、子和侄的區別並不明顯,對於母親一系的親戚更是很少進行區分。

在中國,或者說漢文化圈,還有一個有趣的習慣就是常把親屬稱謂用於非親屬關係的交談者身上。朋友同事、鄉親、鄰里之間,乃至剛認識的人之間和互不相識者,均可使用親屬稱謂。如「(老)爺爺」、「(老)奶奶」、「大媽」、「大叔」,「阿姨」、「大哥」、「大姐」、「小妹」等。一方面是在人際互動中起到拉近兩者關係的作用,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們「家本位」的思想:只有當一個(陌生)人和自己多少有了親緣關係之後,才是值得信任的。


推薦閱讀:

一向覺得民族文化認同是深入骨髓的,台灣的去中國化是如何實現的,如果將來統一還能夠重新樹立中國認同嗎?
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哪個更先進?
民族精神本質是什麼?
如何看待麗江摩挲族人的存在?
同學們,你們怎麼看待漢服運動?

TAG:人类学 | 民族文化 | 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