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您的孩子受欺負了,您會教孩子「打回去」嗎?

作者:毛志傑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面對挫折,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卻一蹶不振。區別就在於「勇氣」 兩個字。

而「勇氣」不是說話吹氣,說有就有的,這與從小正確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比如說面對一些侮辱欺凌事件,有勇氣的孩子很可能當場就作出反擊等行為。而更多的孩子選擇的卻是默默忍受屈辱,這就是缺乏「勇氣」。而「勇氣」往往是震懾歪風邪氣最有效的辦法,但由於孩子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當他面對一些突發事件時也就「拿不出」勇氣。

當然,「勇氣」還表現在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同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或者學習上的困境,有勇氣和沒勇氣的孩子的選擇是截然不同的,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也會因為選擇的不同而千差萬別。

而且,我們一定要清楚,如果從小不注重「勇氣」的培養,根據「勇氣遞減」原則,孩子會越來越不自信、越軟弱。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懂的多了、顧忌多了,自然勇氣也就越少了。「無知者無畏」這個詞雖然有些極端,但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那麼,怎麼才能培養出孩子的「勇氣」呢?在學校,老師要求的一般會是以規則、安全和成績為主,所以說,勇氣的培養還是家長們的重任,只有正確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孩子的「勇氣」。

首先,「溺愛」是培養孩子勇氣最大的「敵人」。現在很多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對孩子都是「捧著怕摔了,含著怕化了」,對孩子是全方位的呵護。殊不知,這種「無菌室型」的呵護恰恰減弱了孩子自身的「免疫能力」。在家長的呵護下,不需要什麼勇氣照樣過的舒舒服服。但是,孩子遲早要離開家庭,一旦面對挫折和困難,就會顯得無所適從。因此,「不溺愛」是培養勇氣必須過的一道關。

其次是要「不心疼」。比如,很多家長都說學校都不重視體育課,而學校則是說「害怕孩子磕碰,家長追究起來會很麻煩」。看著似乎是學校的問題,其實根源還在於家長們的心態:生怕孩子受傷、受累。

記得在我們小時候,腿上磕流血、頭上鼓個包都是常有的事兒,體育課上也都是單杠、雙杠高難度動作,爬牆爬樹的本事誰不會都要受到小夥伴嘲笑的。現在您看看,能爬牆爬樹的孩子有幾個?更別說其他了。

究其根源,還是「太心疼」孩子的心理造成的。要知道,「身體上的小傷最容易恢復,而勇氣的養成卻需要長時間的磨練」,孰輕孰重,一比便知。

然後就是「鼓勵」。僅僅不溺愛、不心疼還只是被動型的家庭教育,而鼓勵則可以調動孩子內在的主動性、積極性。

舉個大家都想過的例子吧:當兩個孩子在外面無辜地「挨打」時,兩個孩子都是「打回去」反擊對方。回家後,一位家長鼓勵孩子的正當自衛行為,下次一定還要「打回去;而另一位家長告訴孩子要「小心些,下次可不能這樣」。您認為,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時,這兩個孩子的反映還會一樣嗎?孩子的行為都是「鼓勵」出來的,鼓勵孩子「勇敢」他就勇敢,不鼓勵孩子「勇敢」他就學不會勇敢。

記得從小都聽過這麼一個故事:一個人被一塊石頭拌倒後缺乏再次面對失敗的勇氣,而選擇了「不再起身」;而另一個人一次次地被石頭拌倒、一次次地起身,鼓足勇氣、帶著傷疼繼續前行。那麼,您認為,誰會有幸福的人生呢?

(為了孩子的家庭教育,請「關注」!)

推薦閱讀:

被爸媽家庭冷暴力我該怎麼辦?
如何利用大自然來激發孩子的興趣
有沒有人覺得應該讓自己的下一代學學《弟子規》?
孩子厭學,自閉,有暴力傾向,該怎麼辦?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