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2)步入熔爐

  早在小布希當選美國總統或者決定發動伊戰之前很久,布萊爾就開始擔心起了薩達姆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問題,布萊爾的傳記作家安東尼.塞爾頓(1)恰如其分地強調了這一點。布萊爾並不僅僅在私下裡擔心這個問題,還在公開場合反覆重申。他尤其擔心伊拉克扶植的恐怖分子會使用添加了核原料的「臟彈」。直到現在為止,他早先與薩達姆、米洛舍維奇以及在相對較淺程度上與塔利班領袖毛拉.奧馬爾打交道的經驗,加上他與自己喜歡的領袖例如小布希與普京之間的個人聯繫,都使得外交活動對於布萊爾而言成為了個人性的事務。布萊爾將薩達姆視為邪惡的化身並將與他打交道當成了道德問題,他在這方面投入了過多的精力,而對於伊拉克問題的複雜性以及這個國家本身卻沒有投入應有的注意力。

  白宮內部觀點的逐漸強硬以及入侵伊拉克決定的最終做出並不是我們這個故事的一部分。2002年小布希在國情咨文演講中將伊拉克、朝鮮與伊朗並稱「邪惡軸心」,這一言論令整個歐洲的外交界都打了個冷戰。美國情報部門未能證明世俗派的薩達姆與原教旨基地組織之間存在聯繫,但這基本上沒有遏制住將伊拉克當做小布希下一個動手目標的進程。布萊爾對於阿拉伯世界領袖的承諾在白宮看來一文不值。布萊爾面向工黨的格萊斯頓式演講與小布希身邊的新保守主義人士之間存在著某種哲學上的聯繫。這些人當中有許多都相信推翻薩達姆可以為中東帶來民主與繁榮的新時代,順便還能解決巴勒斯坦問題,但是小布希身邊的主流人士並沒有如此崇高的理想,消滅薩達姆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切。他們不相信美國應當等待或依賴其他國家,哪怕是英國。911之後這就成了美國的戰爭。他們不相信聯合國調查員或者巴格達方面做出的承諾。尤其重要的是,較為理智的美方官員以及整個英國外交部都希望拿出一套詳細的戰後重建計劃,但是切尼與拉姆斯菲爾德為首的鷹派把這一想法砸了個粉碎。「政權改變」就意味著政權改變,這並不意味著美國要承諾派出外交傳教團給一幫外國人帶去清潔飲用水和食品什麼的。

  2002年4月布萊爾前往德州克勞福德,在塵土飛天的牧場里拜訪了小布希,在這次訪問中布萊爾知道了小布希打算入侵伊拉克。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那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布萊爾都在勸說小布希通過聯合國解決問題。根據英國對於國際法的解釋,要是不走這步程序就發動入侵是違法行為。此外聯合國也可以為薩達姆提供最後一個和平繳械的機會。根據布萊爾的意思,讓國際社會保持一致也有利於戰後重建。此外他也希望小布希能在中東和平問題上花費足夠的時間。2002年9月7日,布萊爾終於在戴維營獲得了小布希走聯合國渠道的承諾,而小布希則獲得了布萊爾在此路不通的前提下發動英軍與美軍共同作戰的承諾。小布希盛讚布萊爾頗有「cojones」——西班牙語「蛋子」之意。當幾天後小布希在聯大即興演講中公開肯定自己尋求聯合國決議的意願時,布萊爾十分高興。但是這一來他也把自己套了進去。他把寶押在了小布希一邊,並且在聯合國問題上贏得了與華盛頓鷹派的較量。但是他沒能說服任何人認真對待戰後局勢。不過在當時看來這一結果依然可以接受。

  接下來的情況很快就不可收拾地惡化了起來,眾多原因中不可忽視的一點是美英兩國最終沒能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聯合國決議,這令布萊既懊惱又吃驚。與此同時訴諸聯合國的做法控制住了工黨下院反叛議員的數量,但總人數依然有56位之多。在白廳里,外交部以及許多其他官員都開始越發擔心布萊爾將要把他們引向何方。白廳之外,反戰運動也進入了動員階段。為了贏得輿論支持,布萊爾使出了在沙漠之狐之前以及911之後用過兩次的招數,開始拋出各種文件來證明戰爭的正當性。但是這回提供的文件有些不一樣。美國人反對薩達姆的理由是薩達姆是個十分危險的壞人,在全球反恐戰爭新形勢下必須加以解決。聯合國反對薩達姆的理由是他不配合檢查,從而使人他難免懷疑伊拉克依然囤積著大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尤其是化學以及生物武器,儘管客觀而言他已經銷毀了一部分。為了決議能夠通過,關鍵在於集中力量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做文章,正如我們所見布萊爾在這方面已經擔心了很久。因此公開文件必須顯示這些武器的存在。為了爭取英國輿論的支持,文件必須證明這些武器對英國構成了威脅。因此布萊爾支持戰爭的中心立論不是推翻暴君的道義必要性,而是對暴君軍火庫內容狹隘而未經證實的斷言。

  布萊爾的人馬此前就薩達姆可能造成的破壞描繪過許多令人手腳冰涼的圖景並成功說服過不少記者對此加以接受。毫無疑問,情報與國防方面的高層人士相信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只是藏得十分巧妙而已,而且現在他還想獲取核武器。問題在於薩達姆的恐怖政權極其高效,以致伊拉克內部基本沒有靠得住的情報來源。軍情六處手頭的那幾個聯絡人全都靠不住——再怎麼說他們也是異見分子,巴不得戰爭早日打響。軍情六處局長理查德.迪拉弗爵士(2)將一位號稱知道薩達姆製造化學藥劑地點的伊拉克線人提供的情報交給了布萊爾——儘管這位線人「未經考察且不可信任」。雖然科林.鮑威爾在聯合國引用了衛星圖像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但是這些圖像的清晰程度實在不敢恭維。因此公開文件不得不通過含混而困難的情報來源來提供信息,但是至少第一眼看去它們還相當過硬,足以起到高度政治化的功用。眾多來源各異的情報匯總到 了聯合情報委員會,然後上報給首相本人。唐寧街十號裡面一篇篇文本被人踢來擋去,各路官員們質疑著文章的各個部分及其整體可信程度。2003年2月第二份公開文件的髮型也引發了人們對於伊拉克藏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一說法的懷疑態度,這份文件後來被人起了個「滑頭文件」的外號,最後還被證實其原文是互聯網上的一篇博士論文,沒有註明出處就搬到了這裡。

  無論2002年9月的公開文件最終究竟如何成形,總之發生了一些很奇怪的事情。薩達姆的嫌疑得到了強化,相關論斷更加犀利,懷疑遭到削弱,信心則變成了證據。誰也不能肯定薩達姆究竟有什麼(這也是聯合國調查人員的結論),但是當文件最終公開時,給人留下的印象卻是薩達姆掌握多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可以在45分鐘內部署完畢,其威脅範圍覆蓋了位於塞普勒斯的英軍基地。實際上所謂的45分鐘部署指得是近程戰場式化學武器,根本打不到其他國家,儘管文件中附帶的地圖混淆了這一點。正式入侵開始後伊拉克全國上下都遭受了極為詳盡的搜查,但是卻從未有人找到這些「武器」。接下來好幾年裡布萊爾都熱切宣稱這些武器終將出現。普京、議員以及世界媒體都曾公開對他大加譏諷。他一直告訴自己的批評者們,早晚他們會發現自己是錯的。直到今天他們都還沒有發現這一點。

  英國外交官帶頭在聯合國里掀起了激烈的戰鬥,最終通過了1441號決議。該決議宣稱薩達姆「實際違反」了顯示自己未持有任何遭禁武器的義務,並給了他一個最後的機會,要麼合作要麼面對「嚴重後果」。薩達姆還是敷衍搪塞,允許聯合國調查員返回伊拉克但卻沒有提交全面的武器清單。對美國人來說這就是觸發戰爭的契機。對於其他國家,尤其是法國來說,這僅僅意味著應當就下一步行動再舉行一場安理會討論。2003年2月,當英美兩國軍隊等待著從南部入侵伊拉克時,倫敦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反戰遊行。這場遊行的規模之大甚至能令當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時的遊行甘拜下風。布萊爾與傑克.斯特羅(3)——這位外交大臣為了衷心擁護老闆而按捺下了自己的疑慮——以及他們的外交團隊不顧一切地爭取著第二項聯合國決議,為針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獲取完全的法律依據。布萊爾反覆告訴小布希自己需要這份決議來維持工黨的團結(言外之意就是繼續掌權)。但是法國的希拉克總統忿怒於華盛頓鷹派的表現且擔心戰爭對伊斯蘭世界造成的衝擊,因此表示法國絕不會接受第二項決議,這一來就徹底沒戲了。儘管之前如此大量的努力,布萊爾依然沒有得到他認為自己所必須的聯合國授權。對於布萊爾與斯特羅而言這的確令人喪氣。

  對於其他人來說,這就是最後一根稻草。與沙漠之狐和科索沃危機牽涉甚深的前任外交大臣羅賓.庫克警告內閣稱假如沒有第二項決議自己將不能支持這場戰爭。他隨後就辭職了。另一位內閣異見成員克萊爾.肖特曾經公開指責布萊爾的行為是「有勇無謀」,不過此刻她倒是還沒走。在下院里,身為其前任領袖的庫克發表了一篇當代下院最為冰冷而雄辯的演說。他稱讚布萊爾與斯特羅為了獲取第二項決議所做出的努力,但是他們的行為恰恰說明了這一決議的不可或缺。不僅僅是法國,還有許多國家都希望在開戰之前進行進一步檢查。「事實是,英國遭到了參戰的要求,而這場戰爭沒有得到任何一個以英國為主導國之一的國際組織的認可——無論是北約、歐盟還是現在的安理會。」美國是一個超級大國,有能力單打獨鬥,但是英國玩不起。伊拉克很可能根本沒有任何「通常意義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實際上伊拉克的軍事力量十分虛弱。「諷刺地是,正式因為伊拉克虛弱的軍事實力才使得我們能夠考慮軍事入侵的問題。我們不能一方面將自己的軍事戰略基於薩達姆的虛弱之上,另一方面又以他構成威脅為理由發動先發制人式的襲擊。」庫克說英國人民有著傑出的集體智慧。「在伊拉克問題上,我相信英國人民的主流民意十分穩健。他們並不懷疑薩達姆是一位兇殘的獨裁者,但是他們也無法認同此人對英國構成了明確且迫近的危險。」整個下院在庫克坐下時都高聲鼓掌,如此不顧自身傳統之舉可謂絕無僅有。

  布萊爾感到自己必須霸王硬上弓不可。畢竟薩達姆早已證明了自己是個不值得信任的騙子。他的總檢察長也已經為開戰提供了法律依據,儘管這些依據遠遠算不上無懈可擊,許多為政府工作的律師也不認可,其中一名律師還提出了辭職。畢竟布萊爾已經向小布希做出了承諾。小布希曾給布萊爾找了個台階,讓英軍在入侵開始後以維和部隊的身份跟隨進入伊拉克。布萊爾回絕了這一提議,認為這樣做好說不好聽,有礙軍隊士氣。他把自己的聲譽全數壓在了這場戰爭上,他感到如果無法帶動工黨那自己就干不下去了。私下裡他已經為辭職進行了安排。與此同時在下院里,激烈的政治與媒體纏鬥將關注點放在了薩達姆的殘忍暴虐與踐踏人權行徑上,對於他手中的武器則輕描淡寫,這一舉措逐漸贏得原來懷疑開戰人士的支持。時而以左翼煽動家形象出場的后座議員安.克萊德(4)就薩達姆欺壓庫爾德人並使用酷刑的行徑發表了一場尤其有影響力的演講。最終在接連數日的戲碼與他本人最出色的一篇下院演講之後,布萊爾贏得了多數工黨議員的支持,儘管還有139名工黨議員反叛。由於保守黨的支持,取得下院總體多數從一開始就毫無問題。但是布萊爾差一點就沒能達到他私下裡為自己制定的取得至少一半工黨議員支持的標準。不管怎麼說,最後的結果掃清了開戰的最終障礙。

  2003年3月20日,巴格達遭受了一陣聲勢如雷的空襲,這標誌著戰爭的開始。華盛頓方面十分露骨地將這一做法稱作「震懾與威嚇」。戰爭初期薩達姆手下情報部長試圖刺殺他但沒有成功。在最初幾周,廣播里都會不分晝夜地宣傳伊軍在沙漠中贏得了重大勝利。實際上是沙塵暴阻礙了美軍的進程。在巴格達,聯軍的一枚炸彈落在市場里殺死了57人,英國國內的反戰怒火日益高漲。但是儘管戰局並沒有五角大樓方面一開始預測的那樣一帆風順,聯軍進軍速度還是非常快。4月7日英軍在長期圍困後拿下了巴士拉,兩天後美軍開進了巴格達,首先佔領了國際機場,接著又接管了薩達姆的宮殿。很快薩達姆雕像就在一片歡呼聲中轟然倒地。入侵開始之前有人猜測巴格達將會抵抗到底,畢竟巴格達周邊圍繞著裝有燃燒石油的壕溝,駐紮著坦克集群,還有可能部署有毒氣炮彈——簡而言之就是底格里斯河畔的阿拉伯版眾神黃昏。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衡量,那這場戰爭取得了一邊倒式的輝煌軍事勝利。不過至於戰爭結束後的戰爭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1)tAnthony Seldon - Wikipedia

  (2)tRichard Dearlove

  (3)tJack Straw - Wikipedia

  (4)tAnn Clwyd - Wikipedia

推薦閱讀:

英國國王那些幾世和前面的名字到底是怎麼回事?
請問去英國的簽證辦理的具體流程是什麼?需要填寫的表格可以在哪裡找到?
英國為什麼不干涉普法戰爭?
多次短期入境陪讀者如何申請英國陪讀簽證?(簽證到手,自答全攻略)
粉紅控,小仙女最愛的粉紅色彩妝都在這了

TAG:英国 | 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