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法紀要(12)因果線網思維

因果關係,乃至又其構成的因果鏈是我們學史、讀史時,摸索脈絡的好方法,尤其是在中學歷史的學習過程中,總結某事件的原因與影響,已然是學好中學歷史的基本功,所謂死記硬背與活學活用的區別似乎可以用不同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是否形成一個按照時間順序鏈接的「因果鏈」來劃分。至少,寒某當年作為一枚歷史學霸,將歷史事件根據因果關係鏈接在時間軸線上,從而加強記憶、加深理解,實在是一招「串珠成鏈」的識記法寶。

然而,隨著寒某近年來的魏晉南北朝歷史專著閱讀的深入,寒某越發覺察出,把因果關係串成鏈的簡單排布並不足以應對讀史進階過程中的理解過程甚至會因其過於簡單,而無法將很多精深細密的知識點「籠絡」到一個提綱挈領的知識系統中。即便寒某拓展了時間軸線方法的使用對象(見:梳理時間軸線),結合了空間性更強的歷史地圖(見:參用歷史地圖),乃至不再拘泥於一種因果關係,而是根據不同專題繪製聯繫網路(見:編織關聯網路),甚至衍生出其他【讀史方法紀要】所談及的方法,都沒有解決潛意識中的因果關係思考慣性所帶來的理解難題。

在準備外行閱讀歷史書籍的增效方法這場Live的過程中,寒某意識到,或許並不需要逃避開因果關係這一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潛意識所造成的思考慣性,去尋求其他方式彌補因果關係思路的不足。而應當返觀「因果」、「因果關係」、「因果鏈」這一組概念,「改造」它們,從而藉助基礎教育刻板印象與潛意識的力量,升華「因果關係」這一對老掉牙的概念的作用。

對於「因果」的含義,寒某將它從「因為...所以...」句式擴展到了「相互影響」,接近於「關聯網」讀史技巧的思路,弱化歷史事件之間的邏輯先後關係,僅僅強調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作用。

對於「因果關係」,寒某認為,因果關係兩端的歷史事件,絕不能視為簡單的兩個點,而至少要視為兩條逐漸演進的線兩張各自凝合的面,它們之間的關係,絕不是點與點之間的靜態鏈接,而是線與線、面與面乃至於體與體之間的動態互動。質言之,高階歷史分析中的因果關係,應當是隨著時間推動而分階段產生不同互動影響的複雜動態過程,任何一本歷史專題專著的論述,其實都是這種複雜動態過程的反應。

  • 例:在谷霽光先生《府兵制度考釋》一書中,我們所讀到的內容,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僅僅實現:府兵制一個點與作為其原因與影響的其他點相互對應,便可。而在該書中,卻可以分為西魏邙山前、西魏邙山後、宇文護、宇文邕、隋代、唐初、武周、玄宗等不同時間段,與其他各項制度乃至歷史事件的交互影響。寒某當然不是在批評中學課本過於低階,而是在指出中學課本因其受眾年齡與課業負擔所限,無法深化的理解難度,需要讀史者在成人之後的閱讀過程中,予以深化。這也是寒某為何強調閱讀專著的根本原因。

對於「因果鏈」,寒某現在更願意將其替換為「因果線網」,也即不僅僅考慮時間順序與邏輯先後上的縱向聯繫,更要考慮線性演進過程中,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橫向交互影響,以及密密麻麻的縱橫聯繫所形成的複雜的動態網路。換言之,讀史時要有意識地構築一個相互聯繫的史實系統,從一個個專題突破,拼圖式地補完整個歷史認知。

  • 例:在仇鹿鳴先生的《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一書中,原本在讀史者眼中人物散亂、因果簡單的刻板印象,被一整套權力關係、郡望關係與婚媾關係之間的細密分析所取代並明晰,司馬懿父子到西晉前期君臣的作為被安置到一套套關係網之中,人物動機、歷史事件、相互關係不再是傳統史書與教科書上的「字點」,而被立體化為如同現實中的人際關係乃至權力關係一般的動態網路。

當然,完成整個歷史的細緻綿密的因果線網理解,對於一個讀史者而言是絕不可能的。這就需要讀史者通過著重同維累積的方式,確定一個時期、一個地區或一個專題,搞斷代史深度閱讀、地區通史深度閱讀或專題通史深度閱讀了,無論是將歷史作為興趣愛好,還是專業研究,都需如此,方能在有限精力的基礎上加深理解深度、完善知識系統、輸出閱讀成果,滿足求知慾的高階升華

總之,本文介紹的複雜的動態的「因果線網」便是寒某用來取代簡單的靜態的「因果關係」的全新思路,這一思路,建基於傳統意義上的「因果關係」思維,卻全面改造了「因果關係」,適用於在閱讀歷史專著時理解作者思路,完善讀者的知識系統。

【題圖攝於太原市晉源區蒙山大佛景區連理塔處】

寒某的相關知乎Live:外行閱讀歷史書籍的增效方法


推薦閱讀:

讀哪些書能在較短時間內提高駕馭文字的水平,讓行文的字裡行間透露出點幽默?
讀書是否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如何讀書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電子書資源上哪找?讀書方法又是什麼?
高曉松為什麼記憶力這麼好?

TAG:历史 | 读书方法 | 历史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