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英國極簡史(2)

3.盎格魯-薩克森人(446~871年)

公元449年,北方海盜蜂擁而至,大舉入侵不列顛。他們主要是來自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落: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羅馬帝國在不列顛的終結,對他們來說乃是天賜良機。於是乎,三個民族橫渡北海,登陸英倫。凱爾特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抵抗,湧現了許多勇武的領導人物,其中就有亞瑟王。然而,凱爾特人在抵抗了150年後,最後還是失敗了。島上的凱爾特人基本上是被屠戮殆盡,倖存者只好逃到林中、山中,還有一批被俘虜的則成了奴隸。這就是不列顛歷史上的盎格魯-薩克森征服,或稱條頓征服。

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遷徙

不久之後,三大部落之間的差別逐漸模糊,7世紀末期,他們稱呼自己為「英格蘭民族」。然而,他們之間缺乏團結,英格蘭於是被分成七個王國,而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戰國時代。這七個國家分別是:北方的諾森布里亞、中央的麥西亞、東方的東安格利亞王國與埃塞克斯(東薩克森)王國、東南的肯特王國、南方的蘇塞克斯(南薩克森)以及向西南的韋塞克斯(西薩克森)。諸國為了霸權事業征戰不休,混戰幾乎持續了200年。最終,826年,韋塞克斯稱為眾國之王,其國王埃格伯特登基為「英格蘭人之王」。而這一時期正是丹麥維京人海上抄掠的時代,全歐洲都陷於恐慌之中。839年,埃格伯特之子登基,將眾英國小國聯合起來,抵抗維京人。諸國間建立了姻親之盟,達成了邊界和平條約,建立了友好睦鄰關係,而這一切都為這位韋塞克斯新登基國王的權威地位鋪平了道路。886年,諸國一致接受韋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為丹麥淪陷區外英國人的國王。

盎格魯薩克森人為不列顛帶來了自己的條頓宗教信仰。其信仰為多神教,其中戰爭之神為Tiu,皇天大帝為Woden,雷神為索爾,和平女神則是Freya。周二、周三、周五(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都來源於上述諸神之名。盎格魯-撒克遜人健壯高大、兇猛狂熱、喜好暴力。他們做了很長時間的海盜,因此,我們所讀到的早期英國文學,不乏盎格魯-撒克遜人就大海和戰爭所流傳的狂熱故事。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語言也成為了主要的溝通、情緒以及文學工具,古代英語或稱盎格魯-薩克森英語就此形成。古代英語為當代英語提供了基礎,也是不可分割的部分。

597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派遣奧古斯丁至英國,使當地人皈依基督教。肯特國王埃塞爾伯特接受了新的信仰,不久之後基督教在不列顛島就流傳開來。愛爾蘭也實現了基督化,並向英格蘭北方派遣了修道士。不久,基督教在英國文學中紮根生長,燦爛輝煌。修道院則不斷擴建,形成了文化中心。因此,第一批有籍可循的英國文學散發著強烈的宗教氣息。

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教堂,它們留下了很多的歷史財富

征服不列顛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盎格魯-撒克遜人反覆搶掠當地人,其財產和權勢也大大增加。村社制度代替了氏族制度,盎格魯-撒克遜人中出現了地主、自由人、半自由人以及努力。因此,早期的英國定居區有著雙重性質。首先,它們繼承了部落的傳統形式--「Hide」,另一方面又建立了與親緣關係無關的村鎮。Hide與之前的Gewly相仿,是氏族族長所擁有的土地,而這孕育著土地私有制的種子。爆發戰爭時,族群中又出現了與農民截然不同的職業戰士。在此基礎之上,封建制度取代了奴隸制度。公元600年,戰士逐漸轉化為地主,而自由人則開始淪落為農奴。私有制開始成形,而社會等級也到處生根發芽。這一時期,戰爭頻頻爆發,國王就成了軍事力量的首領。因此,村社制度也就轉變成了國家。這一過程的背後乃是少數人對其他人建立特權的過程,也是部落時期社會發展的唯一途徑。

4.丹麥入侵

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並沒有為英國的被侵略史畫上句號。8世紀左右,丹麥人,或稱維京人入侵英格蘭。其中一些人來自挪威,他們的進攻目標是蘇格蘭和北英格蘭的岩石海岸,而入侵者的主力則轉向了丹麥。英國的丹麥王朝延續了300年,並對不列顛的部分區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英格蘭諸王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王乃是阿爾弗雷德大帝。他堪稱是黑暗時代的一道光柱。阿爾弗雷德大帝年少時隨父赴羅馬,學習了不少的羅馬文化。871年,他登基為王,及其誠摯熱切地承擔起了國王的責任。

阿爾弗雷德在海邊沉思著

阿爾弗雷德登基之前,丹麥人入侵已經開始了。阿爾弗雷德登基之後,丹麥人對英格蘭開展了全面入侵。阿爾弗雷德不得不與之作戰。他建立了海軍,後世稱其為「英國海軍之父」。他還組建了陸軍,將一半的人口用於作戰,另一半進行耕種。但丹麥勢力過於強大,不可阻遏,因此大帝不得不落荒而逃。完成反擊計劃之後,大帝從藏身之所出現,重振軍勢,在Wedmore之役中打敗丹麥人,然而仍無法將丹麥人逐出英國,因此雙方簽署了協議,英格蘭允許丹麥人保留英格蘭東部土地,後世稱其為丹麥法區,即丹麥領地。

阿爾弗雷德大帝不僅善於戡亂,更善於建設(譯者:在此特地空一格)。他建立了許多學校,並從羅馬請來了許多博聞強學的教士,教化人民。他本人就努力學習拉丁語。他在宗教事務中也表現的十分活躍。他修繕重建了丹麥人損壞推倒的教堂和修道院。他制定了法律,並編寫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大帝在文學方面的功績受到後人的高度表揚。他的著作和譯作被稱為英國散文之祖。

阿爾弗雷德大帝於899年去世,下葬在南英格蘭的溫切斯特大教堂。大帝的繼承者卻未能繼往開來。長者愛德華(899年—924年在位)、艾塞斯坦(924年—939年在位)和埃德蒙(939年—946年在位)三朝致力於收復丹麥法區域,使得英格蘭朝統一的方向逐漸邁進。實際上挪威人、丹麥人和其他不列顛人仍在不斷騷擾韋塞克斯,且鬥爭紛繁複雜,但都已不能威脅到韋塞克斯的存亡。937年,阿特爾斯坦擊敗了挪威人、蘇格蘭人和威爾士人的聯軍。在巴斯的加冕禮兩年後,埃德加就以30多歲的年齡去世。埃德加的長子愛德華繼位不久便被殺,幼子埃塞爾雷德二世繼位。埃塞爾雷德(978年—1016年在位)被冠以「準備不足的」 的綽號,因為他是英格蘭最多災多難的國王之一。

埃塞爾雷德將面臨著危險的外來襲擊者。起初丹麥人的入侵規模較小;988年,丹麥的斯維因廢父自立為王,並保持了父親建立的精幹的軍隊。991年,一支丹麥軍隊在馬爾頓打敗了當地的郡長及其率領的埃塞克斯民兵,索取了一大筆賠償金後才離去。類似的大規模襲擊在994年、997年和1002年反覆出現。1002年,埃塞爾雷德當局下令對居住在英格蘭的丹麥人進行大屠殺。隨即,丹麥國王斯維因對英格蘭人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征戰連年。雖然斯維因初戰受挫,但形勢對英格蘭越來與不利。1013年,斯維因重返英格蘭,被丹麥法區的人們所擁戴;當年底,丹麥攻佔牛津、溫切斯特和倫敦,埃塞爾雷德逃亡到諾曼底。然而1014年斯維因去世,兒子哈羅德繼位,而弟克努特繼承被在英格蘭的丹麥人擁立為王。埃塞爾雷德發動復辟。1016年埃塞爾雷德去世,繼任者埃德蒙二世被克努特擊敗,被迫簽訂條約,於是克努特成為全英格蘭之王。

克努特帝國

克努特一世大帝娶埃塞爾雷德遺孀為妻,謀殺了一些殘餘反對人物。1017年,把英格蘭劃分為四個伯國: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麥西亞和韋塞克斯,而這項措施可謂是盎格魯-撒克遜歷史最後30年政治鬥爭充斥的根源之一。克努特還頒布法律並修建修道院,把自己從「一個野蠻人」改造成「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國王」。1018年,克努特從他去世的丹麥王兄那裡繼承了龐大的領土,被稱為「克努特帝國」。但他的統治並沒有延續很長時間,他的兩個兒子也很無能。丹麥王室就此終結。1042年,韋塞克斯王室的「懺悔者」愛德華二世(1042年—1066年)被選為英格蘭國王。愛德華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在歷史上的功績則是修建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他去世後就葬在哪裡。

阿爾弗雷德大帝去世後的一個世紀中,英國文化和制度都在向前演進。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部落社會已經毀滅;在10世紀中(埃德加統治時期,即959年—975年),統一的英格蘭還創建了郡縣制,其它的小國家則被中央控制。均線掌管則對國王效忠,同時控制某些小塊土地。法律系統也在向封建社會演進。新的法律、王室會議(witenagemot,直譯為「智者會議」)出現,新的鑄幣也在英格蘭流通。國王授權個人,允許其具有進行法律懲罰的特權。因此,英格蘭出現了私人法庭。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諾曼征服。另外,莊園領地還有著很多根本不具有人身自由的農奴。這些都是英格蘭丹麥王朝所帶來的封建制度初期特點。


推薦閱讀:

TAG:英国 | 英国历史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