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科幻,堅守與提高(下) | 鄭軍

關注風雲之聲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十九世紀末出現一大批火星人題材的科幻,因為那時候義大利天文學家觀察到「火星運河」,他們認為可能存在火星人。二十世紀初為什麼興起時空題材作品?那時候媒體集中報導愛因斯坦和相對論。但是要把人寫好,作者得熟悉科技人,知道他們的信念,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音容笑貌。這就不是閉門造車可以解決的。和一切文學形式一樣,得體驗生活,得有長年積累。

——————————————————————————————————————

列舉了上述科幻主題,大家如果關注主流文學,主流電影,馬上就會發現,幾乎樣樣都是反過來。主流人文藝術反科技,反進步,反城市,懷舊復古,崇拜自然,歌頌草根。這在早期可能還不那麼明顯。工業革命之後,主流文學與科幻完全就在兩股道上。

一直以來,科幻都不入文藝主流。凡爾納師從大仲馬,師弟就是小仲馬,所以他非常在意自己的作品能不能受到主流文學關注。結果一直到死,他的作品紅到教皇都開口稱讚,主流文學就是不關注,不評價。他自己公開抱怨過,我的作品只能發在青少年刊物上。五十年代凡爾納作品就進入中國,在中國也是同樣的待遇。它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但有多少大學文學專業的老師評論過它。

我們曆數科幻史上的名家,在文學界幾乎無人關注。國際上的諾貝爾文學獎,美國的國會圖書獎,法國的龔古爾獎,日本的芥川獎,直木獎,中國的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從不發給科幻。不光不發,科幻小說甚至不能去參評,在中國作協系統只能報少兒文學獎。奧斯卡電影獎會把各種技術獎給科幻,但是在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主演,最佳編劇等等藝術獎,科幻少到一巴掌能數過來,這與科幻電影巨大的市場佔有極不相稱。

面臨這樣的處境,科幻作家當然不滿,也經常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我們文筆還不行?或者主流藝術界對科幻接觸得不多?我覺得都不是,最關鍵的就是上面這些價值觀,科幻所歌頌的,恰恰是主流藝術批判的。

我們舉《天堂的噴泉》作例子。它有這麼個技術構思。人類可以建一座電梯,伸向三萬六千公里地球同步軌道。建成後,人與貨物坐著電梯就能進入太空,發射成本大大下降,太空時代真正到來。

這座電梯怎麼建?要什麼材料?小說里寫得很詳細。幾乎就是工程概述。但這不是矛盾衝突,作為小說,總得架構一個矛盾衝突才能展開故事。天梯的工程師們經過計算髮現,這個電梯必須從赤道附近一座山頂建起,其它地方都不適合。可那個地方有個著名寺廟,著名到什麼程度?大致就是世界文化遺產這麼個水平。

問題來了,那個廟裡信徒,有主持,人家不搬家。強拆?不行,人家有產權,有法律保護。動員他們?不行,人家有一堆宗教和文化上的理由拒絕搬家,還能製造社會輿論反對搬遷。

所以,小說上半截的核心衝突就是呼籲他們為人類的未來放棄過去。但是不成功。最後,科學家們利用對方的迷信心理,製造了假象,騙他們自己搬走。

這部小說出版於1982年,放到今天,可能在東西方都算政治不正確。你可以把一座古廟推倒建立航天基地嗎?估計不行,這個故事凸現了人文界與科技界在價值觀上的深刻衝突。

科幻還有一個特點,它是鮮明的城市文化!不光幾乎不寫農村,而且還擁有發達的城市想像。科幻寫的是科技,是工業,它們當然主要發生在城市裡面,而且必須是先進城市,大城市。早期凡爾納時代,工業革命還不深入,科幻還寫了不少鄉村景色。二十世紀以後,基本上找不到農村背景的科幻。另一方面,還出現了專門描寫巨型城市的科幻作品。比如赫胥黎《美麗的新世界》、阿西莫夫的《鋼窖》,布利殊的《飛城》系列。

科幻的特點之一是城市崇拜

在這些作品裡,城市本身自給自足,不依靠鄉村,外面都是荒原。《飛城》甚至給城市裝上發動機,衝天而去。可以說,對城市的崇拜在科幻里發展到了極致。科幻不僅寫過超級地面城市,還寫過海底城、地底城、南極城、太空城等等。背景寫超級城市,人物寫科技精英,這就是科幻的特點。

而這種城市崇拜,也讓它與主流文學之間產生鴻溝。主流藝術仍然在歌頌農業和手工業時代,歌頌田園風光,讚美純樸鄉村。有一句話說作家們「住城市,寫鄉村」,說的就是主流藝術家。

在主流評論家眼裡,通篇都是城市,都是精英的生活,這樣的小說天生就違反他們的審美習慣。

與主流文藝並生在同一個時代,科幻就不受那些價值觀影響嗎?當然要受。七八十年代後,先是歐美科幻,後是中國科幻,深受那些價值觀的影響。出現了很多反科幻的科幻,宣傳生態主義的科幻。它們正在逆轉科幻的主流。

大家可能會發現,我介紹的多是老作品,封面都是古色古香的。是的,因為最近二十年的科幻,總體上我不喜歡它們的主題。我希望當年那種對進步的熱情重新在科幻里燃燒起來。我們之所以很推崇《三體》這樣的作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堅持早期科幻倡導的那些價值觀,拒絕這些時尚但並不一定正確的新觀念。

未來的科幻除了堅守自己的核心主題外,還有沒有需要改進的方面呢?有,那就是作品的文學性。

從歷史發展來看,我把科幻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科幻1.0版,從《烏托邦》開始,到20世紀初結束,我稱為「點子階段」。這時候的科幻有了文學的初步元素,有人物,有情節,有對話,不再是說明文,變成了記敘文。但是沒有核心衝突,不少作品看著是小說,仔細一看只是創意大綱。

比如1884年出版的《平面國》,作者是英國人埃德溫·艾勃特,這是科幻史上的一個經典。寫了一個二維世界中的國家,這裡的一切都只有長和寬,平面人也是這樣,他們怎麼生活呢?咱們遇到障礙可以邁過去,他們遇到障礙只能繞著走。

總之,作者設想了二維世界的各種奇觀。書寫得很長,但完全是個創作提綱。沒有戲劇衝突,甚至沒有角色。同樣一個構思到了《三體》裡面,變成外星人攻擊太陽系的武器,這樣才算成了故事。

點子階段的科幻就是一個創意,到了後期,這些點子可能會寫得很豐滿,但是仍然缺乏核心衝突。比如凡爾納寫的《環月旅行》,三個人坐在炮彈艙里繞月球飛,一會議論議論這個,一會議論議論那個。他們沒有技術降到月球上去,所以就在那裡看著月球聊天。當然談的都是有關月球的知識,這樣居然寫了幾萬字。到最後他們想著回地球,才展開了第一個,幾乎是唯一一個行動,然後順利降落。

點子階段的主人公往往是事件的旁觀者。他看到某個奇蹟,一直看下去,有時候自己會探索一下,大部分不會,只是等到奇蹟自己解開謎底。中國早期不少科幻都處於點子階段。故事套路就是幾個孩子看到一個科學奇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過來一個「科學家爺爺」給他解釋,故事就完成了。

比如《丟子鼻子的大象》,早期科幻經典,講一群沒有鼻子的象走在城市街道上,山搖地動,氣勢驚人。結果是什麼呢?是刺激垂體後加速生長的豬。有人解釋了這個謎底,小說就結束了。

《小靈通漫遊未來》就是點子科幻集大成者。主人公小靈通到了未來世界,我們發現他不恐懼、不傷心、不計劃著怎麼回去找親人,不考慮自己在陌生環境下如何生存。他參觀了無數的科技奇觀,並一一獲得解釋。儘管有人物形象的描寫,但他主要功能就是傳聲筒。

小說可以這麼寫,影視劇不能這麼搞。所以改編早期科幻作品時,影視人總得給它加上戲劇衝突。比如威爾斯寫的《兩個世界的戰爭》,通常譯成《大戰火星人》。這是外星人入侵題材的源頭,但是仔細一看,裡面沒什麼作戰情節。主人公是個記者,遇到火星人入侵英國,他就和難民一起逃跑。逃的過程中看到了這個,看到了那個,最後看到火星人被地球細菌滅掉。總之,他只是旁觀,只有一次和火星人短兵相接,幹掉了一個。

50年代初,好萊塢要把這個故事改成電影。他們大刀闊斧,把美軍指揮官作為主角。既然是外星人入侵嘛,當然要由司令官站在全局角度組織反擊。你來我往,你攻我防,那個電影改編得很成功。

到了2005年,斯皮爾伯格又拍了一版《大戰火星人》,完全回到威爾斯的風格中。主人公換成碼頭工人,以他的地位和知識水平,根本不會知道發生了什麼,也就是帶著孩子,跟著難民一路逃。這一版當時被稱為大爛片,票房只有投資的兩倍,估計沒賺錢。但這個版本更忠實於原著,當年科幻就是那個風格。

大戰火星人

第二個階段,從20世紀初伯勒斯這些通俗作家開始,科幻進入了故事階段。不僅有科幻點子,而且有了核心衝突,甚至能把衝突寫得扣人心弦。比如《基地三部曲》,最初就是從一個中篇發展起來的。那個中篇環環相扣,連一個自然段都刪不得。

在華語科幻里,最早把科幻發展到故事階段的是倪匡。他在早期使用了很多科幻點子,比如人和電腦戀愛,平行宇宙,地下文明等等,都不是他的原創,但是他用它們發展出很精彩的故事。當然,到後來他開始亂寫,妖魔鬼怪都上來了。

在大陸,鄭文光、童恩正這些作家是最早能寫故事的。《珊瑚島上的死光》當年為什麼轟動一時,還改編過廣播劇和電影?因為那是個戲劇衝突很飽滿的故事。葉永烈最早寫《小靈通漫遊未來》,是1.0版的科幻。後來他寫《金明戈亮探案集》,就是2.0版的科幻。那是偵探加科幻的類型,每個故事都是一個案子,有時候甚至是案中案,所以故事一定要寫好才行。

到了五、六十年代,歐美科幻基本都進入2.0版,不交代一個完整的故事,編劇都不會給發表。到了九十年代,中國科幻也基本完成了這個轉變。

第三個階段,我稱為科幻的文學階段。文學都是人學,文學的根本是把人寫好。而把人寫好,主要也就是講清支配人物行動的價值觀。他們為什麼參與一個故事?是什麼支配著他們行動?

在1.0版和2.0版的科幻中,人物只是傳聲筒。你把男的換成女的,老的換成年輕的,中國人換成外國人,作品照樣成立。我們看了兩百來年積累的科幻經典,很少記得鮮明的人物形象,就是這個問題。

現在有種觀點,認為科幻是一種特殊文學,它不需要塑造人物形象,科幻點子就是形象。我不同意這種觀點。科幻點子是科幻有別於其它類型的特點,有了它們,科幻能夠開門立戶,能夠獨立了。但是要登堂入室,還是要把人物寫好。

這對於一切文學類型都是必然的。中國現代武俠寫了那麼多,據說港台加起來,出過書的武俠作家就是四百多個。為什麼現在大家只記住金庸,原因就是他貢獻了很多鮮明的人物。

金庸筆下創造了許多經典人物

尤其到了影視階段,這個問題更突出。為什麼中國科幻遲遲不能改編影視劇呢?不是影視界不重要,現在製片人哪有不重視科幻的?都知道這是票房熱門。但與文學相比,影視劇更需要以人為本。影視創作都是先從人物設定開始,人物什麼性格?人物之間什麼關係?什麼矛盾?哪是主要矛盾哪是次要矛盾?

有錢的製片人甚至先定好演員,我這個劇就是為了捧誰誰誰。劇本就是圍繞著這些人量身打造。

總之,影視劇先要擺好角色才能往下進行。而現在的科幻文學往往還是先擺好科幻點,人只是科幻點的傳聲筒,蒼白乾癟。這才是科幻往影視發展的最大障礙。影視圈就是拿到一個點子,還要自己去組織人物,往往是人物與科幻兩層皮。

為什麼科幻文學一直沒寫好人物呢?回到講座開始的話題,主要是科幻作家們沒解決好人物動機問題。在你設定的科幻背景里,在你給出的科幻點子里,人物為什麼參加進來?什麼動力驅使著他們往下進行?

那這個任務又為什麼沒有解決好呢?科幻點子可以閉門造車,從當代科技前沿的報導里找素材,用腦子想想就行。十九世紀末出現一大批火星人題材的科幻,因為那時候義大利天文學家觀察到「火星運河」,他們認為可能存在火星人。二十世紀初為什麼興起時空題材作品?那時候媒體集中報導愛因斯坦和相對論。

但是要把人寫好,作者得熟悉科技人,知道他們的信念,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音容笑貌。這就不是閉門造車可以解決的。和一切文學形式一樣,得體驗生活,得有長年積累。

這個任務,中外科幻都沒有作好。我也沒有好的例子可以推薦給大家。所以結論就來了,科幻未來的發展就是從點子階段、故事階段發展到文學階段。

一直有作者問,如果寫科幻,人文佔多少,科學佔多少。這個問題就是錯誤的,既然是科幻,就必須有科學構思。既然是文學,就必須要有人文主題。為什麼很多人以為它們是對立的呢?大概和教育傳統有關,在學校裡面,文史哲就是和數理化對立的。這個學得多了,那個懂的就少了。

在科學文學中,兩者不是對立的部分。人文是主題,科學是題材。前者通過後者展現,如果一部科幻作品的人文主題,你不用科學構思也能夠展現,這就不是完整的科幻。

比如愛情,非常傳統的主題。以前是一男一女在地球上談戀愛,現在把他們放到太空城裡談戀愛,放到火星上談戀愛,這是個好科幻嗎?肯定不會。這個主題和背景沒有必然聯繫。但是2014年奧斯卡最佳原創編劇獎《她》,人和手機裡面一個聊天程序談戀愛,這就把人文主題建立在科幻構思上。

而後者一定要展現前者才能夠達到一定境界,當然,不展現也沒關係,太多的科幻作品只是一個點子,弄一個奇蹟,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樣的作品能成立,但不能登堂入室,人們看個新鮮就過去了。

當然,早期科幻就有一步到位的,不僅有創意,有情節,有鮮明的戲劇衝突,還有豐富的人文主題。比如《弗蘭肯斯坦》,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的科幻,被認為是第一部結構完整的科幻小說。所以明年是科幻文學誕生二百周年,科協的同志有興趣不妨紀念一下。那個故事就具備了鮮明的衝突,創造者和被造物之間的衝突,這是傳統文學裡面不具備的衝突類型,後來有各種變形,一直用到今天。

再比如1894年出版的《化身博士》,主人公傑基爾博士拿自己作實驗,結果人性中善惡兩面分離,惡的一面自稱海德先生,夜裡出來為非作歹。一個人的自我衝突,平時只發生在腦子裡,這個故事把它具象化,變成兩個人物,連外貌都不同。這也是把人文主題建立在科幻構思上的經典。

凡是這樣的故事,都能夠不斷翻版。影視劇改編了無數回。光是《弗蘭肯斯坦》的衍生故事,我就看過了不少版本。前幾天我在北京,戲劇界的朋友請我去看好萊塢音樂劇《變身怪醫》。他們說這個劇很火,去了一看才知道是《化身博士》。

但是,第一階段裡面能達到這個高度的很少,只能拿出幾篇。第二個階段裡面,能達到文學這個層面的多起來,但也不是主流。比如《獻給阿傑爾農的花》等等。

前面提到葉永烈老師的作品,大家熟悉的就是《小靈通漫遊未來》,科幻1.0版本的作品。能知道《金明戈亮系列》那也算老科幻迷了,那是2.0水平的科幻。幾乎沒人知道他的中篇《腐蝕》。然而美國人編輯的《科幻之路》,就挑了兩篇中國科幻小說,這是其中的一篇。

《腐蝕》就是3.0版本的科幻。它講了什麼呢?講專業科學家怎麼為名利勾心鬥角,這在八十年代十分超前。今天也是如此,國內幾乎沒有文藝作品碰過這類題材。不是有誰限制去寫,是文人很少接觸科學人,不知道裡面有什麼故事。

前幾天有個網友留言,他看了我的XX小說,喜歡上了其中的人物。這要是放在其它類型文學裡沒什麼,人都寫不好還算小說?但對於科幻來說,這簡直太難太難了。我把它當成最大的鼓勵。

總之,今後科幻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怎麼發展到第三階段,成為真正的文學。

(全文完)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為科幻作家鄭軍。本系列為鄭軍在2017年科普與科幻培訓班上的演講,分為上、下兩篇,本文為下篇。風雲之聲獲授權發表。

責任編輯:郭尖尖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zhuanlan.zhihu.com/feng

一點資訊:

yidianzixun.com/home?

今日頭條:

toutiao.com/m6256575842

推薦閱讀:

TAG:科幻 | 三体书籍 | 科幻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