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知乎醫學領域內容建設的思考

謝知乎邀!

周末來到北京參觀知乎,就醫學領域建設方向和各路醫學大V探討,諸位同僚發言熱情,我深受啟發。所謂碰撞出真知,在飛機上,我整理了下自己的思路,落筆在此,供知乎和各位同道參考。

其一,醫學領域建設的定位

知乎不是春雨(兩家是鄰居),不允許公開討論診療話題,但是該決策的支撐力度卻略顯不足,無法與旗下「私信」和「私密提問」等產品構成統一的產品邏輯。公開討論和私下交流的邊界在哪裡,劃界的方式又如何?

不能指望的是,用道德自覺作為劃界工具來控制人的行為(包括求助方的診療需求和回答者的利益訴求),所以要思考,「允不允許」的本質是什麼?

很明確的一點是,「診療提問」一定是剛性的,否則不可能催生那麼多醫療互聯網+企業。但是論及這類提問的動機,鮮有人分析,我認為,「診療提問」絕非針對診療本身(「怎麼辦」的問題),就個人私信(200條以上)經驗來說,大多數提問人都有「有病看醫生」的常識,他們就診療提問的背後更應該是基於知溝(knowledge gap)的一種滿足認知的需求,即明確「是什麼,為什麼」的過程。

有一個調研結論如下:據中國醫患關係調查研究,大多受訪者認為除診療行為之外,醫患雙方應有更多的溝通。

知乎是以「知識」傳播為導向的平台,本身就為滿足認知的需求而生,因此天然得應當負責創建良性的「知識被傳播」場景。控制提問可能是一種辦法,其邏輯是「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但是不可罔顧的一個事實是,惡意營銷的目標對象本身是多元的,相比提問,它更在乎的是提問的流量,所以「因」是以營銷為目的的「欺詐」行為,而不是提問本身。

就像很難控制平台上的露胸和辱罵等行為,也難避免有人進行惡意營銷,既往我們的策略是不推送不好的信息(push),而現在,更新更循證是把消費者拉向有價值的內容(pull)(據重塑消費者-品牌關係),簡而言之是在資訊-消費者關係中,「約束」性管理的成本太高(人力的,技術水平的)。

我個人以為,在醫學等相對專業的領域,知乎的「提問」環節作為產品沒有做到最好,沒有塑造一個好的「知識被傳播」的場景。相比人力(或升級為技術的)的控制提問手段,我更傾向於打磨提問環節。

方向:

  1. 梳理既有醫學關鍵詞(「標籤」),進行詞頻分析,整理出熱詞;
  2. 基於熱詞,搭建必要的款目詞系統和知識庫,結構化醫學關鍵詞(「標籤」);
  3. 映射關鍵詞和既有高質量答案,賦予權重;
  4. 映射關鍵詞和提問,產品形態優化,目標是導向既有「優秀」答案;
  5. 無既有答案時,優化邀請機制,已注意到「小管家邀請」的存在,應當已具備初步演算法。

其二,醫學領域內容傳播的成本

上文其實已提到,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健康信息不對稱(「知溝」問題),也就是說,成本來自於專業認知層面的差異。如果認可「拉(pull)」的策略是一種降低成本的內策略,那麼用什麼樣的內容來「拉」則構成了對應的外策略(據重塑消費者-品牌關係)。

提高答題人的門檻就是一種外策略,由此,我個人支持知乎的專業認證做法,誠如周六大家討論的,讓身份認證的發布者有較高的權重,實際上是降低了信息消費者的篩選成本。但這裡有兩個實際問題需要考慮,一個是醫療認證的複雜性,二是進行認證的動機,兩者間有遞進關係。

「複雜性」表現在醫療行業本身的複雜性上,既然認真非答題的門檻而是權重,那行業內的權重判斷可能會淪為某種歧視鏈(醫生看不起醫學生,公立看不起莆田系…等等),其根本原因依然是行業內的道德風險,這當然相關於進行認證的動機,是否惡意營銷者更有動機去認證?或許可從魏則西事件上競價排行亂象中窺知一二了把!

所以認證是一種被動策略,個人並不認同它具有強權重的價值。相比認證帶來的惡意營銷成本降低,不如做好優秀答主的篩選。

方向:

  1. 搭建優質醫學答案的數據分析模型,逐步淡化人為明顯的價值判斷模型,除贊同數以外,高有效贊同(贊並同時評論者數量)和高價值答案(高評論/贊同比)等,可能是衡量醫學答案價值的一些客觀指標;
  2. 分析模型映射答題者,判斷是否「優秀」,賦予「優秀者」特定的權重;
  3. 個人認證應當成為加權項,而非加分項;
  4. 職業認證比學歷認證更重要

其三,有效的健康傳播

有信息不等於有信息的有效傳播

醫學傳播或健康傳播不一定是醫學人士的強項,要承認傳播是一門特定的學問,背後是獨有的方法論,舉個簡單的例子,「請到醫院就診」這樣在專業人士看來很正確的回應方式在普通人理解,可能就會出現偏差(「你這病不是小問題有必要去醫院就診」)。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據理解媒介),意思是「傳播過程即(雙方)訊息互動過程」,「互動」的核心是降低認知成本便捷聯通傳播者和被傳播者(有時候兩種身份會互相滲透),要麼通俗化語言,但是可能造成關鍵信息流失或偏差;要麼提高可信度,著眼於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的提升。可以解釋下信息素養,它一種能使人有效選擇、查找及評估信息的素養」。

信息素養是可以藉助工具來進行培養的,比如藉助「良好引用(citation)」,醫學是尤其值得「良好引用」的專業學科,循證醫學庫就是這一觀點的最直觀產品,而這一塊作為落地產品,知乎卻沒有做到很好,目前來看,主要還是依靠寫作者的自覺。

規範引用對醫學傳播來說,價值尤大,其目的旨在對傳播的內容進行背書,是否手段強制倒也未必,但是應當作為權重進行合理安排,這樣講有利於良好內容的輸出。

方向:

  1. 強化聯通,目前評論的形式依然會讓互動消失在信息瀑布流中(例如追加提問之類的形式區別於普通評論是否有可行性?);
  2. 與其引入專業機構/人員監管(先不論成本),不如強化自監管工具,或鼓勵自監管行為,如強化引用功能,目的是以此作為內容背書工具,目標是讓醫學內容輸出更嚴謹可靠並賦予權重

產品層面大約能想到這幾點,供知乎相關產品人員參考。至於運營層面,那是更為專業的領域,經驗幾乎沒有,我也就不好指手畫腳了。希望知乎醫學領域能更加出色吧,完成它傳播知識的使命,而不要和診療或讓人覺得和診療攪和在一起,這有賴於合理決策,也有賴於使用合理的分析工具。


推薦閱讀:

知乎上的哪些行為你最欣賞?
為什麼知乎上果粉那麼多?
為什麼知乎的不少用戶都謝絕別人轉載自己的答案?
知乎添加@功能之後,之前出現的那些@會不會全部生效?知乎何時才能推出@功能?
你首頁的「開放性問題」主要來自某些特定的人?
或者是某個特定話題?
或者分布廣泛源頭沒有特徵?

TAG: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