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執」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人文理解下,相信是積極的,執著是消極的,但深究之下兩者界限卻很模糊。如任何宗教都講究對其教義和經典的相信,且都強調不能有任何懷疑,佛教「四執見」就有疑見,教人第一步修初果時便必須堅信其道,否則永陷輪迴,《聖經新約》更直接說明不信者終受審判。且不說宗教信仰林林總總,各有信眾,然而哲學之基在於思辨,宗教作為哲學的殿堂,強使人信是否跟執著無異呢?若是我想法不端,但求指點迷津,恕愚鈍,望詳盡。


-

信的基礎是「勇氣」,愈知道真相,愈會湧起駭怕,

是的,信,需要勇氣,可是勇氣會渙散。

所以要不停逼迫自己「精進」,不修則止。

執,你愈執,愈心安。

-


信是平衡,執是偏倚。

也就是說,執系縛著得失心,導致失衡。

比如父母生子女,兩代之間有愛的聯繫,但畢竟相互獨立,應是一種平衡狀態。但父母過於溺愛子女,子女過於依靠父母,長大後又各懷私心,好像對方是自己的私人財物一樣,患得患失,信就變成了執。

佛教中說信,不是單獨說信。要麼說信、解、受、持,要麼說信、精進、念、定、慧,或四或五,都是依平衡而論。比如信多解少就是盲信,變成了執,不能成就涅槃。不能達平衡,那相互之間就會成為阻力。

佛教不是讓你強信,而是將信的決定,拋給你自己選擇。


信是建立在如實的基礎上,執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礎上。


「信」和「執」的區別:堅信即為執。正確的信心理應隨對象可信程度的變化而變化。

堅信比謊言更是真理的敵人。
——尼采

《聖經》、《古蘭經》在其著書的一段歷史時期里有其先進性、合理性。這些宗教團體充當著當時的法院、醫院、學校、警察等等,因此當時的人們對其有信心是合理的、明智的。
在如今的時代,宗教團體所承擔的社會職能由各專業部門更好地負責,《聖經》、《古蘭經》的部分教導明顯落後於時代、有悖於人論,實不可信。
但是部分人要麼食古不化、要麼食外不化、要麼食玄不化,竟然全盤接受歷史遺毒;更有甚者,奉獻一生去為腐朽續命,讓死水酵成新酒,還勸大家不醉不休。不但執迷不悟,簡直倒行逆施。


信,是懷有大疑之心的,真正的宗教之心是大疑之心,是中庸之道,是變化莫測,應機而動;而執著,是沒有疑惑的,執著是為了證明「自我」正確,證明「自我」的存在,執著是有著界限是明確地是非對錯;


認識基督10年,受洗3年,期間不定期上教堂,不常翻聖經,但斗膽以一個基督徒的身份來答此題,還望賜教。

「信」裡面,有懷疑跟學習的空間,人可以在信仰的同時對信仰感到疑惑,透過各種生活中的體會涓滴成河,經驗的累積與智慧的增長,慢慢地對這些疑惑有持續精進的見解,有時也會生出新的疑惑。

信是一個過程。把焦點放在神,從思想上去精進對神的認識,對愛的解讀,影響到待人接物、處事態度。當一個人每天都可以對神有不同的體會與認識,信仰就是活的。

「執」是把焦點放在我,將自己已經學到、看到的當作結果,去指正他人,也論斷自己,把自己跟別人逼得憂愁又痛苦,忘記神寬恕世人的美意。


做個圖用了好久


信就是給自己留有退路,也就是我們說的牆頭草。

執著就是沒有給自己留有退路,也就是我們說的堅持原則。


其他宗教都要求既要「信」也要「執」。

只有佛法才讓我們要「信」但不能「執」。

請題主認真讀讀「金剛經」就明白了。

這也是佛法比其他宗教更偉大、更了不起的地方。


這個問題是我最近經常想的問題,大部分感悟都來自於這段時間的創業經歷,說實話我自己也沒找到確定的答案。

以前篤定堅持的價值,後來學會以商業的眼光來看東西,逐漸認同方向、機會有時候遠比人為的因素重要的多,斯坦福的創業課說過 Sales fix everything。一個破爛的團隊能夠在一個真正高速發展的行業中,生存發展,甚至去修復自己。而一個管理精緻的成熟企業,在一個衰退的行業中,即使使出萬般手段也難逃隨著時代一起湮滅。

鋼鐵企業衰退,鋼企死了,膠片企業衰退,柯達死了。人們熱衷於討論 IBM 的成功轉型,但我有時又會覺得 IBM 從來就沒有轉型過,他不過是在一個時代性的超級大周期內不斷輪迴騰挪。

而那些真正的轉型成功的企業是什麼?是在鋼鐵行業頂峰期把自己公司賣出去的退出著。他們無牽無掛,能夠鳳凰涅槃。所以,按題主的分類來看,成功的退出著,大行業周期內的騰挪者,他們是信,因為他們成功了,是積極的。而那些堅守下來,希望以人力渡過時代湮滅之風的人,他們是執,因為他們是失敗了,是消極,是愚痴。

對嗎?很明顯不對,你會發現我前面的這段的話,最大的邏輯錯誤就在於我用一個後視鏡的眼光來對信和執進行分類,倒推擬合。本質上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身在其中的人並不知道風在往哪吹,只知道風好大,好大,大到讓心都迷茫,也如我最近的創業經歷,三番五次的接近分裂崩析,卻又重新振作,我不清楚接下來究竟是信還是執,只覺得好累,就選擇了離開。

說實話,我不是一個忠實的佛教徒,我對佛學的眷戀來自於我期望他能指導我的人生,指導我相對功利的人生。但事實上,佛學的教義卻在讓你擺脫人生,脫離苦海。從根本上,他就不希望你分出消極和積極,只希望你去感受,所以,感受是在結果前,而非在結果後。不是消極或積極讓你產生了感受,而是先感受,再產生出一個結果,至於結果是什麼,另論。喬布斯的名言,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不也在某種程度上說同一件事嗎?

不過,感受什麼呢?這就是我目前困惑的地方,有人告訴我,信的感受就是,樂在其中,執的感受,就是苦逼堅持。一切都已感受為前提,你是否真的享受這個過程,那種從生理和心理上都是真真正正,不會騙人的享受感受。當你有了這個感受之後,或許你就不會再去細究執和信的區別了。

最後回答樓主的疑問,你認為佛學在強信,那麼你又如何斷定別人的感受是否真的是強信呢?打個比方,如果你覺得做愛有快感,你還會覺得是因為強信而產生的快感嗎?


兩個組合起來,據說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成績


信能放下,執不可解

信是認同,執是不認同


題主問:人文理解下,相信是積極的,執著是消極的,但深究之下兩者界限卻很模糊。如任何宗教都講究對其教義和經典的相信,且都強調不能有任何懷疑,佛教「四執見」就有疑見,教人第一步修初果時便必須堅信其道,否則永陷輪迴,《聖經新約》更直接說明不信者終受審判。且不說宗教信仰林林總總,各有信眾,然而哲學之基在於思辨,宗教作為哲學的殿堂,強使人信是否跟執著無異呢?若是我想法不端,但求指點迷津,恕愚鈍,望詳盡。

我覺得題主的思考很對,的確「信」與「執著」之間的界限很模糊,但是我們一般都認為「信」是積極的,「執著」是消極的,卻不是因為他們本身有什麼差別,而在於他們的所緣境不同。用到「信」的語境,「信」的對象一般是好事,比如說「互相信任」、「信佛」(我反正信了)……而說起執著,人們一般都會想到一些不好的東西。所以他們真正的差別在於所緣不同。

下面說明佛教為何「強調」不能有任何懷疑。首先,佛教真的強調這個嗎?佛經里的確有類似的文句,可是你若要找一些強調邏輯與思辨的佛言祖語也不是很難。那麼這個時候你覺得佛教到底強調什麼呢?

佛經是佛陀對其弟子和眾生的教誨,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的目的只是為了教化他的弟子和有緣眾生,絕不是為了說佛法而說佛法,更不是為了形成佛教教義而說法,換而言之,佛法只是佛陀讓他人覺悟的工具而已。他的弟子有很多,幾乎每個都不一樣,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鈍,有的人比較信佛,有的人不怎麼信佛。對於那些腦瓜不怎麼好使的弟子,只能先告訴他們不能太懷疑,懷疑多了、而他又想不清楚,只能是瞎耽誤時間;對於聰明的弟子,自然就應該鼓勵他們多思維佛理,甚至也直接給他們開示分析佛法的道理,讓他們真正契入。以上只是籠統地舉例子,只是為了說明這麼一回事而已。

所以,「信」的好壞在於「信」的對象的好壞,如果對象是善法,就算執著一些也是好的(有時候)。比如我師父就說過:

若非上根利智人,仍須圓融不二而二,舍惡取善,先執著善法,後不執著善、惡,導歸圓融中道,是次第修學佛法之踏實做法!


跟一個人一見鍾情了,是信。

跟這個人白頭到老了,這就是執


無求為信,有求為執


宗教強使人信,因為不信就不靈,一切皆來源於信。信,自然會執著;不信,就不會執著。不執著而說信,其實不是真信,只是將信將疑罷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