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人和普通人有什麼不一樣?

我知道修行有好多種類,比如佛教還有不同的傳承,如准提佛母之類,我不太懂,但是修習有成的人有沒有異於常人的地方?除了可能獲得心靈上的寧靜外,除了習得一些宗教知識,還能得到什麼?或者改變什麼?修行不同的派別、宗教的人,這些人互相又有什麼異同特質?這些修行的人對結果有什麼不一樣的期望?


貧道的一篇老文,可回答不同修行的結果,本文也是貧道在佛道之間,最終選擇了道教的原因之一,理解可能是片面的,

修佛為修個菩薩相不是說佛教有這個提法,而是說,最後都修個如同佛陀一樣笑對人生,貧道真沒聽過哪位高僧的目標是為了修一個怒目金剛之相,我理解的佛教,或許佛教有很多種法門,但是,目前最讓民眾嚮往佛教皈依佛教的,不是大篇的佛理,而是最後都有一個終極目標,如同佛陀一樣超脫輪迴,所以佛教徒很寬容,世間一切都是因果而已,最後都成為佛陀一樣自在。

佛教有一個統一的目標,信眾有個統一的理念,如同針尖一樣向前衝擊,雖然有五百羅漢,但是最終羅漢菩薩也是為了成佛,連地藏王菩薩也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最終逃脫不了成佛這個輪迴,看似超出了輪迴,實際上陷入了成佛的輪迴;他不了解,一旦他成了佛,他便不再是地藏王,也可能是因為他已經明白,才發了這個誓不成佛的宏願。我個人相信是後者,他不願意進入成佛這個輪迴。

這個觀念上,類似一神教,自然發展也就快了,道教之所以沒有基督天主、佛教、伊斯蘭教昌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道士之間沒有明確的共同目標,沒有對信眾許下更美好的死後世界,而是想今生自在。

八仙中男、女、老、少、富、貴、貧、賤均有,乞丐、書生、將相、皇親、王孫、道士、賣唱者、女人不分優劣,均可成道為仙,成道之後,卻不改本色,仍舊保留著本人的形象,彰顯自我的存在,不是如同修佛最後都修一個慈眉善目,每個人都有自己,每個人都是自己,因為是自己,而成為仙人,不是因為效仿三清、效彷彿陀,而成為仙人

修行到了最後,不是都修成三清一樣的形象,不是都形成三清一樣的性格,不是都修成三清一樣的修為,因為我在,所以我在;由於我在,方得我在;頓悟我在,乃得為仙。

眾生皆可按照自己的性情,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成道,這是道教的優點也是缺點,因為這個缺點造成了信仰的分散,沒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各自修各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沒有一個統一朝拜的超級集中體類似上帝、佛陀、真主,這是道教沒有其他宗教發達的基本原因。

正是因為這個缺點,有的全真看不起正一,有的正一看不起全真,小門小派更不用說了,各師各法,沒有一個統一的目標,一盤散沙。如同偶像崇拜一樣,我們不在於沒有偶像,而是偶像太多了,多的我們不知道信誰,不知道該聽誰的,不知道別人對不對,甚至不知道自己對不對。

(最近一些道士也看不慣梁興揚了,說梁興揚這是假的那是假的,那究竟相信誰?)

但缺點恰恰也是優點所在,正因為如此,我信仰道教,因為我不想失去自我,我不想愚信「信我者得永生」「稱頌佛號,往生極樂」,甚至我不想愚信道教,我選擇道教,是因為我想尋找真正的自我,道教信仰允許我按照我的方式行走,而不是一味的慈悲。

(有了爭執有了糾紛的道教,或許才是真正的道教,一團和氣完全沒有爭辯和分歧,對於道教發展長遠並不一定有利)

世上佛陀神仙雖然好,但是我修道不是為了成佛成仙;我如同恭敬三清一樣恭敬佛陀,如同敬仰真主一樣敬仰上帝,因為他們是善的代表,但是敬仰代替不了因為他們而迷失自我,因為恭敬佛陀我就不分黑白,因為敬仰上帝我就不分善惡。善惡從來不因為信仰而改變,黑白從來不因為宗教而顛倒。

修佛修道,修佛是成為宗教想要的樣子,修道是成為你自己想成為的樣子,社會讓你變成方的你就變成方的,就是佛教;大浪滔天過後,自己仍然是自己,坦然自在,就是道教。

看起來我們找到的信仰,其實我們迷失了信仰。看起來我們信佛信道,有時候其實是迷信。這種信仰,信仰的是功利金錢與權勢,是盲目與偏激。


不請自來。題主的問題是:

1.修行人和普通人有什麼不一樣;

2.修行有成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修行會改變什麼;

3.不同派別有什麼區別,對修行的預期和達成的結果有什麼區別?

我自然算不上是修行人,只能從我學來的一些皮毛中試著回答題主的問題:

1.我認為,修行人的三觀和普通人的不太一樣。

這裡三觀包括對世界的認識,對道理的認識等多方面。重點在於,對於普通人來說一些很不可理解的事情,在修行人這裡有著不一樣的解釋。

舉個例子,一般人可能對美女美酒喜愛得不得了,對於修行人來說,這些都是:1.放縱慾望 2.有害身體 3.可能產生不良後果的東西。這對於很多人來說非常難以理解。但是如果真的走上了修行的道路,就自然會知道這些對心智對身體的壞處。這是實打實踐行的結果。不是信不信,洗不洗腦的問題。其他如貪嗔痴,殺盜淫皆是如此。

有了這樣的認識和體驗,修行上路自然會寡慾知足,盡量少沾這些東西,這也是客觀需要,而不是逼著自己的結果。所以普通人人看修行人好傻好苦,修行人看普通人。。。╭(╯^╰)╮

2.修行有成會根據境界的不同,產生種種不同。

如果修人天乘,到最後是身心安樂,得生天界;

如果修聲聞乘,最後就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

如果修菩薩乘,最後成佛果位,「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這是佛法中最大的神通,有了這個便可以慈悲不入涅槃,觀機施教,廣度眾生了。可是普通人不這樣覺得,只以為移山填海,撒豆成兵才是神通。。。

╭(╯^╰)╮

3.如果題主學過教判這個東西,那麼這個問題解決起來會很方便。如果不知道的話,解釋起來可能比較麻煩。

世間常見的解釋都是「萬法歸一」,「一切宗教都是教人向善的」。。。大概如此的說法。但問題在於,如果都是向善,那麼怎麼解釋修行方法和結果的千差萬別。又為什麼有那麼多歧說和邪教。

我並不清楚分科教判是否是佛教的專利。但目前好像只接觸到佛教中在廣為運用這種手段。

我這裡引用明賢法師在講述《入中論》裡面採用的教判(比較簡潔,綜合了印藏漢三地的佛教理論),加上我的一些理解。如果大家想加以學習,請參見:明賢法師:《法寶論》

這裡把之前關於教判的說法刪除掉,然後簡單總結一下:

各種宗派修行的發願,見地與行持是統一的,而發心是最為重要的。

發自私自利的心,哪怕修最圓滿的大乘法,也不會得大乘的果;

相反,善護念大乘菩提心,哪怕修法見解不圓滿,也會逐漸向大乘靠攏。

在對修行體系進行判斷時,可以根據這個體系的發心、見解與修行方法,然後歸納入佛教對各種外道內道的科判中,了解到所處的位置。

此外作為一個不成器的佛陀弟子,我想接著樓上道長的話說幾句。

我是先學的道,後修的佛法。就我對佛法的理解來說,樓上的道長講得,有一部分其實也可以說是佛法。

道長表達的意思是:

1.佛教等宗教修行的目標是單一的——成為佛菩薩群體,修成佛菩薩相

2.道教能夠由著自身的發展來修行,更為應機

3.道家的修行能夠保持住自我

4.大部分人其實都在迷信。

我個人信奉佛法,但對道家也是同樣尊崇。畢竟對道家的學習成了我日後學佛的基礎。

1.就佛教而言,八萬四千法門,適合八萬四千不同的根基。所以佛法的修行方式肯定不單一;

至於修行的目標,卻並不是單一的菩薩相。觀音菩薩三十二相,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說法。低眉善目是為了救度,橫眉怒目也是為了接引。這裡沒有一定之規的。只不過現菩薩相的修行者比較多。

2.我也非常同意道長的說法,道家信仰分散,各修各的。能夠成就各種不同的成就。但實際上,道家既有修成與佛法成就無異的純陽真人、紫陽真人(雍正皇帝判),也有落在了外道(沒有貶低的意思)的紙衣道人,伍柳仙宗(印光大師評價)等。

無論是儒家、道家的修行人,都有很高成就的,也有一般成就的,但很難把這些成就給排列起來。比如我們很難評價二程、朱熹與王陽明的成就的高下。但在佛教裡面你修行的水準是直接有相應的果位可以驗證的。如此見地是外道,是何等外道,是小乘,是大乘。像禪宗是看破初關破沖關破牢關,是一地是五地是八地。這些都是實實在在可以勘驗的。所以我想佛教對於其他修行宗派來說,這點是個區別吧。

3.對於這個自我來說,在大乘佛法看來是一種對我的執著(薩迦耶見),無論是否順著這個東西修持,最終都是要勘破的。不然還是會被困在身見裡面。

4.至於最後。迷信這個事情真的很要命。無論是儒釋道,還是其他宗教,真正具正法眼在修行的總是極少數,人云亦云,妄求感應的總是大多數。任何宗教都不例外。我們能做的只是認真學好自己的修行方法,努力行持。萬不可生起分別,看著別人的迷信,就批評相應的宗教。

希望大家廣結善緣,早得證果。


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有十種事。何等為十。所謂

坐道場時。種種震動一切世界。

坐道場時。平等照耀一切世界。

坐道場時。除滅一切諸惡趣苦。

坐道場時。令一切世界金剛所成。

坐道場時。普觀一切諸佛如來。師子之座。

坐道場時。心如虛空。無所分別。

坐道場時。隨其所應。現身威儀。

坐道場時。隨順安住金剛三昧。

坐道場時。受一切如來神力所持。清凈妙處。

坐道場時。自善根力。悉能加被一切眾生。

是為十。


修行的人和普通人有什麼不一樣?

應該說,修行的人和普通人,就沒有哪裡是一樣的。

普通人看到錢,眼睛裡放光,修行人持銀錢戒,不沾錢,把錢當做洪水猛獸。

普通人看到名利,看到美色,看到美食,莫不趨之若慕,修行者恰恰相反。


真修行人一般來說都比普通人要窮,口袋空空,存摺里也沒啥錢,經濟上一股老革命做派。其中有人是掙不到錢,有人是不想掙錢,還有人是花錢光速。就好像拿錢跟花錢會讓他們的神通失靈一樣。


知道就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人了吧


和常人無異,像我這樣肆無忌憚,瘋瘋癲癲,反而是異類少數。切莫學我,會入魔道


最大的不同就是戒律

佛教最基本的五戒:戒殺、淫、盜、妄、酒。

你能全部絲毫不犯,或許就已經達到聖人境界了。


不同點就是。不示人以神奇,而示人以平凡。


認識一位修行人,明一法師,豆瓣主頁:明一,目前任四祖寺主持。他打坐功夫挺好的,他經常舉辦禪七,也經常去北京趙州茶館帶著禪修。

他有很主要的一個特點:樂呵呵的。這種樂呵呵不是裝出來的,或者因為有什麼開心的事引起的。

就是他人的狀態就是樂呵呵,這種樂是來自打坐參禪所造成的身心生理性的。

雖然他本身也有眾多寺院事務纏身,也有煩惱,但你能感覺出來這些對於他來說都是塵勞,不會影響到他身心層次。(當然也不是說他就已經悟道或者怎樣怎樣,但你能明顯感覺出來他和普通人不一樣,普通人通常有煩惱就會跟著煩惱走,他有煩惱但不跟著煩惱走。)

——————回答完畢,以下是糾正 @梁興揚 道長對於佛教一些不正確的認知——————

成佛,分為通願(總願)和別願,比如四弘誓願是通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是別願,是因為佛在未成佛時的個性和努力方向,所以導致雖然最後成佛,佛名也不同。成佛也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喲~ 比如有的佛國是以香說法悟道,還能吃好吃的 via《維摩詰經》香積佛品第十,話說很適合吃貨... (ˉ﹃ˉ)

還有就是地藏菩薩成佛問題,有2種解釋:

解釋一

其實是地藏菩薩和觀音菩薩一樣,都是佛現菩薩身,via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時有十佛剎微塵等他方諸佛。為欲莊嚴毗盧遮那道場眾故。示菩薩形來在會坐。其名曰觀自在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藏菩薩。維摩詰菩薩。善威光菩薩。滅諸蓋菩薩。寶手菩薩。大慧菩薩。普賢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

我搜到有人說夢參長老講地藏菩薩的講義里提到,地藏菩薩是法身、報身為佛,但化身不是。

類比

正法明 佛 化身 觀世音菩薩,但觀世音菩薩最後也是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 佛 (via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所以你看,阿彌陀佛也會涅槃,不是說永恆的,只不過阿彌陀佛的壽命相對普通人太長太長太長了,所以從普通人視角看就像永恆一樣...無量其實在佛經里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不是人們通常理解的、字面意義的無量或永恆,via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阿僧祇品第三十)

所以地藏菩薩也是一樣

某A佛 (目前我不知道是哪個經典里講過此佛名) 化身 地藏菩薩,但地藏菩薩最後也會成佛,號某B佛 (仍然不知道哪部經典講過此佛名)

通俗理解,就是類似玩魔獸世界,你把法師練到滿級了,又開了個戰士小號,又練到滿級...

解釋二

至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詳細解釋一下(可能也有謬誤,希望有高人能更正):因為在因地發願,對於終極真理體悟不是那麼透徹,存在有偏差的可能

地藏菩薩因地發願時,見地獄眾生為地獄眾生,有地獄眾生、佛的概念。

地藏菩薩成佛,見地獄眾生即為佛一樣,地獄眾生、佛的概念都消融了。

從我們普通人的視角,有佛、有地獄眾生,地獄無法空,如果依據地藏菩薩的誓願,則地藏菩薩無法成佛。

從地藏菩薩自身視角,則無地獄眾生與佛的差別。via 看看《圓覺經》講佛的視角: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盤;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成佛是因為菩薩行的功德積累數量到了,量變引起質變,造成般若智慧有突破,而成佛,而不是說非得無誤地實現因地願望才能成佛。via 《圓覺經》看看成佛的必備條件: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但無論地藏菩薩是否成佛,他一定會在事項上一直度化眾生(不單單是地獄眾生),所以從普通人視角來說,事項上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也沒錯。


分程度!

分境界!

簡單化的講:

一種是戴著防輻射的透明眼鏡看世界!

一種是戴著有色彩的遠視眼鏡看世界!

一種是戴著純黑色的墨鏡看世界!

最後一種:眼已經瞎了,用心來感受世界!

意識覺醒的程度不同,看到的東西則不同!


太寬泛了,我只說說「獲得心靈上的寧靜 」這個點。

個人體會,這個不是修行的成果,而是修行的副產品,是前置能力/基礎/入場券,也是進階路上必備的能力之一。

有一類修行以靜功入手,身靜之後,主觀的念頭止息,心頭的雜念凸顯。還有一類身靜之外,又專註於感知,「功夫」越深,感知力越強……如是種種,來自各方面的刺激,比之平時狀態下只有更大。換句話說,修行狀態下,人心中的「驚濤駭浪」,只會比普通人更大(試搜索「杜子春」)。修行的某個方面,就是要在各種刺激/噪音之下,保持穩定,不讓這些成為」干擾「。所謂」「曾經滄海難為水」。太平洋的風暴都闖過來了,一般的小風自然不會讓他們起什麼波瀾。

古代的修行者在摸索、總結之後,將這種能力命名為「定力」。


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


當一個人,再忙再累(如跑步),還和身邊人(如路人)微笑,打招呼,心態平和,這個人多半是修行人…

當一個人,擁有不多,卻仍能分出一半乃至全部財富,乃至捐贈身體,不惜性命去幫助身邊人乃至素不相識的人度過難關而無所求,勤於布施,這個人多半是修行人…

當一個人,無論多晚睡,一樣早起,嚴於律己,不貪(吃)不嗔(怒)不痴(迷),規定的事情雷打不動,誠實守信,戒律嚴明,這個人多半是修行人…

當一個人,被別人誤解,侮辱,罵打而不搵,猝然臨之而不懼, 無故加之而不驚,能忍辱,忍常人所不能,這個人多半是修行人…

當一個人,勤於請教,不恥於問,求索,不眠,不休,不止,不息,專一精進,如鏡聚火,這個人多半是修行人……

當一個人,無比平和,心如古井,深入禪定,達未曾有,這個人多半是修行人…

當一個人,達到了很高的智慧和境界,他一定是個修行人,或者曾經經歷過修行…


不請自來。

修行人和普通人有什麼不一樣?

什麼是修行人?

修行什麼?其實很寬泛的。

其實,我看來,修行人是與普通人在生活目的和生活目標不盡相同的人。如果說普通人是為了現世的快樂而生活,為了繁衍後代而生活,那麼,修行人更多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和死後的去處而生活。因此,現世的快樂對他們不重要,物質多寡不在乎,親情愛情不執著,他們有自己的快樂,但說不清的。因此,外在的不一樣,未必反映真實的內在,他們比我們想像的簡單,沒有那麼神秘,但我們很難進入他們的精神。


修行最高的境界 天人合一 你重新回到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爵士貓1 分鐘前

修行最高的境界 就是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修行其實就是你從後天的複雜的社會生活狀態,又放下了一切,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佛學的般若性空學,核心就是教你學會如何放下你執著的【心】。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都教導我們【菩薩為學無所學法。法無所逮得,莫痴如小兒學】

【無所得,是故得無所得法。莫痴如小兒學者,謂有字,不能得,為學習入法中,適為兩痴耳,亦不知,亦不曉,亦不了法。何以故?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所念亦不逮。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無所得法】的關鍵,【有字,不能得】【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菩薩作是學為不學,作是學為不學,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關鍵是【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中心思想是,【如無所有,如是有。如是諸法無所有,故名無明。凡夫分別無明,貪著無明,墮於二邊,不知不見,於無法中憶想分別,貪著名色。因貪著故,於無所有法,不知不見,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墮在凡夫貪著數中。】

凡夫又問,【若有問者,是幻為學佛得作佛?或作是問,當何以教之?】

佛祖就直接回答,

【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佛祖強調,【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6]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修行人要想證得正果,還是要從【五蘊】入手,明了【法無所得·,五蘊為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道家無為的思想,與佛家的思想【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是相互呼應。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學誠法師 身病與心病 中說

身心不二

明朝的一如法師說:「一切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無色,色外無心,互具互攝,故名不二。」

就是色心不二,我們如果能夠悟到這一點,覺悟到這一點——色心的關係是不二的,是相依的,我們內心就不會為自己的煩惱所動搖,外相就不會為客觀外境的種種境界所擾亂,我們就能夠遠離主觀跟客觀的對立,我們就能夠遠離和解脫落入種種名言概念的是非價值評判的標準中去,能夠逐步逐步與佛法的標準相應,能夠頓悟,能夠解脫,能夠自在,能夠快樂。

我們不自在、不快樂,其實就是對外在法界的真實境界的扭曲、曲解、誤解所造成的。反過來說,外在的這些境界僅僅滿足了我們內心的煩惱,而不是用我們內心的智慧去關照,所以種種的分別產生種種的執著,就有善有惡,有喜有憎,有高低,有貧富,有是非,有對錯,這樣種種的二元對立。

實際上佛法告訴我們,要正確的來認識世間一切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種種的感受,就如喝水一樣,水溫到底有多少度,合適不合適,是燙的還是太涼了,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一個正確的感受。

我們如果知道這個水是熱的,知道這個水是冷的,這個太冷了我們不能喝,太熱了我們也不能喝,最後有一個如理的取捨,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就不會活在一種盲目的、無序的、混亂的、迷茫的生活當中。

學誠法師的話與佛祖的教導是完全完全應的。

般若性空學一個核心思想,就是教導一切法本是自性空,都是施設的假名法相而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一 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一

[0056b29]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但有名,謂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亦但有名,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善現!此之[4]三名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如是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0056c06]

「善現當知!譬如我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之為我。如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亦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有情乃至見者。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0056c19]

「復次,善現!譬如色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之為色;如是受、想、行、識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受、想、行、識。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不一一舉例說明。

中國的道家學說,也強調修行最高的境界 就是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莊子批評執著追求長壽或者長生的,就算是你真的長壽了,但是如果內心中不能獲得一種平和安樂的心境,活著也沒有什麼意思。比如一個人整天擔憂這,思慮那,整天心中為一些瑣事所擾,別說這樣的人往往不能長壽,就算是長壽也沒有什麼價值,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生活質量不高。

逍遙而游!這才是道家的主旨。所以《莊子》內篇中的第一篇就是《逍遙遊》。

怎麼樣才能做到逍遙而游呢?《莊子?逍遙遊》中這樣說:「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這裡莊子先講了一個叫列子的人,傳說他會乘風而游,真是讓人羨慕啊,。像列子這樣就夠自在的了,但莊子卻說他還是借了風力,還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遙自在。那莊子說的是什麼樣子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能夠順應自然,駕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暢遊於無邊無際之中,那就沒有什麼依賴的,所以說,至人超越自我,神人不求有功,聖人不求有名。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啥呢?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

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間自由馳騁。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

大自然的規律,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所遵從的原則,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中華文化的源頭就是【易經易學】,《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易學】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即人的言行都合於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

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各種思想體系觀念以及複雜的哲學科學概念,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正法秩序】,變得與自然【正法秩序】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你重新回到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達到一種「【物我為一的正法秩序】」的精神境界。

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正法秩序】。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正法秩序】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佛學的般若學唯識學是一致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告訴我們,其實極樂,天堂,還是地獄,都在心識內可以內證觀察得到。外在有個極樂,心識內一定有極樂,外在有地獄,心識內一定也有地獄。因為天人合一嘛。佛陀是這麼內證觀察,中國的祖師也是這麼內證觀察的。

修行實質就是改變你的念頭,沒那麼神秘。修行只是修心。基督教徒傳教是修行,家庭主婦的活動是修行。

爵士貓

3 小時前

ZenZen

破虜聲聞乘。有剛戾野獸之心,以八正道降服。

劉炳

以我的根性,還是老老實實修行上座部佛教,實實在在的滅苦,而後當個福度眾生的羅漢……大乘我撇開那些我看不懂的,就說般若部金剛經,菩薩道的修行者首先得有慧根實證空性,然後發大願心,起碼得跟雷鋒那樣,再別說地藏菩薩那願力了,臣妾是真的做不到啊。

編輯於 2017-06-03 ZenZen(作者)回復今天地9 天前

我親測下來是四念處和內觀比較好修,而且滅苦實實在在

爵士貓回復ZenZen(作者)3 分鐘前

你這是在住於 四念處和內觀 。哪裡有苦集滅道?說出來,在外,在內,或不在外,不在內?你不懂有苦非苦否,那你的四念處和內觀,又如何修,如何證?你是在欺騙誰,是你自己?還是佛祖?

ZenZen(作者)回復今天地8 天前 大般若經確實有提及四念處修行,而且還著重提及實修北傳特色的空性,這樣的無上微妙法門在當今的漢傳佛教圈卻沒受到應有的重視。大乘佛教是很精妙,中論、瑜伽師地論,也許以後有機會學習。

追雪3 小時前 所有有如是我聞的經典都是佛說的,外道說不出這四個字,想想心裡就gay的慌,他並沒有聞嘛!有這四個字的經典都是阿難和韋陀尊者護持的,完全沒問題~ ======================================================================= 長子兔 貧僧法號錯亂(/ ̄(?) ̄)/求早生極樂,到了極樂就不苦了。 心中光 等

題主上午好。

首先表明身份,以免誤解。末學我修學大乘凈土宗,持名念佛。

關於「大乘非佛說」,我在知乎已經寫了兩篇,今天寫第三篇,是因為我有新的體會心得,阿彌陀佛。

大乘佛法在世間修學,與上座部修法,本質上是一樣的,最終目標都是出三界得正果。大乘佛法在中國興盛,與中國歷史文化以及世俗習慣相關,並不僅是佛法本身的原因。因此,我在這裡不想講大乘佛法,想講講大白話。

我認為,很多人執著於考證,就如魯迅先生說的「歷史癖與考據癖」。就好像不考據出個所以然來,自己學佛就是上了多大的一個當,受了騙似的。我記得前些天和一位深入經藏的前輩在貼子里反覆糾纏,他批評我修凈土是不懂「原著」。末學非常感激他的批評,同時也表明,末學活在今天,確實是福薄命淺,我讀不到「原著」。為什麼?其實內地北傳經典,不管是大乘還是俱舍、成實的小乘,都是經過兩次集結翻譯的第四手資料,事實上南傳上座部是經過三次集結翻譯的第五手資料,比北傳的信息衰減率還高。其實我們今天所學之佛法,關鍵在於我們自己修證體驗的成果。這個就好像很多人在健身前,總是糾結於練胸肌是要做俯卧撐還是要做卧推,討論來討論去,說起理論來頭頭是道,實際上根本什麼也沒練成。我常說,上知乎談佛法都是空談。有修行的大德不上知乎。此所謂上新東方的都是來聽段子的,好學生課上都學會,不必補課了。

所以,我認為,姑且去做,比空談重要。我們這一代人,上了二十來年學,太習慣於坐而論道的狀態了。以我們這些人,只要把握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修那些能夠幫我們斷貪嗔痴的法門,就修不錯。不管是上座部,是大乘,也不管是念佛,念咒,參禪,內觀,只要一個法門能夠對外幫助您積累福報,改變命運,對內能夠幫助您減除煩惱,斷貪嗔痴,就修不錯。相對而言的,如果一個法門,不管是多有名的法師,或者幾萬粉絲的大V來主張的,您修行了,煩惱斷不了,反而增加很多煩惱,參禪了耽誤工作,念佛了招人煩,內觀了頭暈氣短,持咒了糊裡糊塗,這個法門就不契機,與您的根性不合適。更何況是如果某個名人或大V,他傳授法門,講座收徒,或脾氣大得很,或貪圖金錢弟子名望,或神神秘秘糊裡糊塗,他自己貪嗔痴都沒有斷,靠一些世間人聽得似是而非的「專業辭彙」來吸引人,恐怕您學習來也未必能減除煩惱。

基於這些想法,我認為,對於我自己而言,凈土五宗一論也好,其他大乘經典也罷,是不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並不重要。我自己沒有證阿羅漢果,沒有斷見識煩惱,我的一切看法都是不可靠的。換言之,我「認為」大乘經典是佛說的,或「認為」大乘經典不是佛說的,都不可靠,佛法要「參究」不可以「研究」,一旦研究,就有了分別心。所以,我不去研究考據。網上大德對我的棒喝批評,我一概接受,我從不辯駁,因為辯駁就是分別心。我就把握一點,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佛法是釋尊教導的實實在在的社會實踐,不是空談辯法,更何況我自己也沒有那些佛菩薩智慧,能夠不用分別心來辯法。

歸根結底,學佛學佛,要學習佛的教誨,要去做。通過做,改變命運。學佛根本上是學習如何改變命運。誰也不是生下來就是佛的,但佛都是平常人修成的,所以,不管怎樣,先做做看,去布施,去忍辱,去持戒,去精進,去般若,去禪定,先做做看,有了功夫,再說什麼法門契機。光說不練假把式。故有諺雲,學佛,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此二人是坐而論道的大家,但恐怕實踐上看,袁了凡的功夫要比他兩人深得多。

我相信,大乘非佛說以後會越來越多,佛法也會越來越衰微,這是可以理解的邏輯常識。對我自己而言,念佛幫我得了一絲清凈心,很好,我願意繼續念下去,直到一心不亂。

阿彌陀佛,頓首!

https://www.zhihu.com/people/cuoluanseng 長子兔(作者)3 小時前

師兄請上,像咱倆這樣的,屬於「信佛」的。很多人不信,還有很多人似是而非,雖然矯情,但是我來知乎的初衷,花的這些時間,就是試圖幫助這些人。信的人是不矯情的,因為矯情於「是不是佛說」這五個字,本身就是分別心。您說對不?呵呵。頂禮師兄,阿彌陀佛!

爵士貓回復長子兔(作者)2 分鐘前 學佛根本上是學習如何改變命運。誰也不是生下來就是佛的,但佛都是平常人修成的 .你說的也對也不對。 在今天,首先,所謂修行就能成佛的說法,是錯誤的。世界哪裡有【佛】,那裡有【菩薩】,你指出來? 修行就是學習佛教的緣起性空的思想,倒是十分合理,你說學習佛陀的思想,倒是很正確。 妄圖通過搞搞修行就可以成佛成菩薩,都是佛教傳入漢地以後,漢族的謬論。 佛陀只說了,苦集滅道,十二因緣而已。建議讀【雜阿含經】《大般若經》。你既然知道不能有分別心,可惜不知道哪部經典在談【不能有分別心】豈不可惜。 修行實質就是改變你的念頭、思想觀念,沒那麼神秘,【萬法唯心】。修行只是修心。

==================================================================

王路

新書《沉住氣,吃硬飯》

行者

如果孔子生在今天,他應該會用電腦,會開車,會講點英語,懂點數理化。

我們為什麼知道這些呢?因為孔子在他的時代就擅長駕車、射箭,懂些數學。

如果有人講,我要學孔子,孔子會用電腦嗎?會開車嗎?會講英語嗎?孔子都不會,我為什麼要學?這就是不懂孔子了。

釋迦牟尼所處的時代,有諸多時空條件的限制,然而,他覺悟的真理,是要超出他所處的時代、地域的限制的。如果拘泥在當時的時空條件下,去理解佛陀的精神,那是局限了的、狹隘的。

孔子並不講性善性惡,他只講,性相近,習相遠。然而,性善性惡的討論,持續了上千年,能說這個話題不是肇自孔子嗎?孟子從性相近的一方面發展孔子的學說,荀子從習相遠的一方面發展孔子的學說,而他們的精神、他們的思想,的的確確是從孔子的精神、思想中開展出來的。

此外,佛教與儒家不同的一面是,佛教有禪定、般若,修證到某一階段,所證得的內容,不會是不同的,但表現形式上會有不同。就好比中國的物理系本科生,和美國的物理系本科生,所學的物理學,並不是兩種。各自物理系老師編的教材,雖然形式上不同,內容上並沒有實質的不同。

和佛陀所處時代不同的修行者,遵從佛陀的教法,修得證得的內容,怎麼可能不是佛法呢?一樣的佛法,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法門,這正是緣起的體現。

爵士貓3 分鐘前 佛法的本質就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世界觀、方法論。佛法的本質就是談緣起性空,就是人要認知自己的思想的局限性,在世界的本質面前,人類的認知只是住於現象之表,人的我執法執導致人對世界認知的偏離,600卷的《大般若經》反覆演繹,都是表達【緣起性空之思想】。

=====================================================================

風小山

佛法 哲學

各位論友:我上知乎的時間很短但學佛修行的時間已近二十年了,雖然修行一般,但佛學見聞還是有一些了。這幾天,我看了一些論友的帖子。真是十分驚訝。雖不乏一些正語的貼子,但奇談怪論真是太多。這在其他佛學論壇上是比較少見的,因此,擔憂初學佛友們被迷惑,來說幾句話。 一,各位佛友、同修,如果你想學佛親近佛法,但學佛修行的時間尚短,或者對佛法沒有精深的理解,沒有見多識廣的免疫力。請你慎重思考知乎的佛學討論,不要輕信。因為有些病毒你還抵禦不了,有些惡見怪論你還識別不了,會斷你慧命,並使你遠離佛法,落入邪道。因為佛法不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用世間的學術方法是論證不了佛法的,你必須實修實證才能夠逐步理解並證悟佛法。你親身感受到法喜、法益、體悟,你才能真正的信仰佛法。你才知道世界上最好的法就是佛法。 二,大乘、小乘;南傳、北傳、藏傳;都是佛法,都是一家,都是親兄弟,都是正法。大家互相尊重、互相交流、求同存異這是各派主流佛教界的共識,根本不是問題。你有疑問,是你的水平和修為的問題,與佛法無關。這些錯誤觀點來源於「學術佛學」和附佛外道,什麼「大乘非佛說」、「楞嚴經、華法經是偽經」、凈土靠不住「啦等等,這都是邪說,早有定論,是大妄語,自有因果,前面已有一些佛友的帖子講的很好,不再多說.。 三,堅持不依學術來論證佛法和佛經,不依學術討論來建立對佛法的信仰。要以信、解、行、證來修學佛法,這才是關鍵。為什麼要把信放在第一,是因為我們世間的科學和學術是遠遠滯後於佛智的,我們通過學術和世智一般難以理解佛法(除極少的大根器者,如六祖等)。比如佛經上說」三千大千世界「,當時,佛世時,大家只能看見地球和月亮,星星都小的很,哪來的三千大千世界呢?如果當時你非要按學術界的見解來論證佛法和佛經,你肯定就不信佛法啦。但現在,天文科學已經證明了佛經(大乘)的正確,這在所有的宗教里也是唯一的。還有很多類似例子,比如」文字障「,」局部等於整體,「有無相生」等等哲學和科學界重大問題,佛經都領先於現代科學兩千多年提出並得到證實,這一再證明了大乘佛經(包括小乘)遠超於科學和學術的前瞻性,這真是不可思議,只能說佛祖的智慧和能力是遠遠超越人類的,佛祖還如此慈悲,救度我們出離這娑婆世界,我們為什麼還不相信呢。還有,很多智慧和體悟要在實修實證中才能產生(現代心理學、生理學無能為力),你才能更好的理解佛法。如果你無修無證,卻妄測佛智論證佛法佛經,結果可想而知。因此,上面的奇談怪論依佛法就很好解了。比如「大乘非佛說」你告訴他大乘經可能是佛祖在另外的空間說的,像地藏經是佛祖在忉利天說的,你去忉利天考證去吧。不要與他糾纏,不信不傳他的「結論」就是最好的辦法。隨著現代科學發展,越來越多的佛經中講的不可思議的論題會得到證實,科學界和學術界人士也都開始研究和信仰佛法,如愛因斯坦、海德格爾、湯因比等,華人有朱清時、沈家幀等。這也說明了佛法佛經越來越深入人心。 但是,科學雖然能夠印證佛經,但依然不能依靠科學和學術去證明佛經,這是我們應持的見解。 以上,供各位朋友參考,並請指正。 編輯於 2015-11-29

夜焰(提問者)1 年前 信、解、行、證來修學佛法是大乘的修行方法吧?既然你說大乘小乘都是正法,那麼這套修行方法也就不是唯一的方法。關於天文科學已經證明了佛經(大乘)的正確可以說說嗎?

https://www.zhihu.com/people/feng-xiao-shan-87-42 風小山(作者)1 年前 回復題主。你說的對,修行方法是很多啦。關於天文科學已經證明了佛經,請你再看一下我上面的回答;『三千大千世界#x27;那一部分,我已經說明啦。

https://www.zhihu.com/people/jue-shi-mao-86 爵士貓回復風小山(作者)3 分鐘前 修行實質就是改變你的念頭、思想觀念,沒那麼神秘,【萬法唯心】。修行只是修心。與你修行時間無關。修行就是學習與實踐,現在社會的一切行為,只要你在追尋世界之本質,都是修行,科學實踐是修行,家庭主婦的活動是修行,基督教徒傳教是修行,各國政治家的活動更是修行。修行不止有佛教徒在做。世界各地的人類都在做。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