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那麼多學生不愛學習?

作者:毛志傑

按說,「學習」本身很崇高的事,學習的意義也無須多說,但是,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小學生都視學習為一種負擔。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矛盾的現象呢?

現在的教育途徑主要是學校,這也是滿足大面積普及知識的需要。少數的老師需要輔導數十倍數量的學生,由此也產生了「模式化、標準化」的教學。其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滿足「以少教多」的知識傳播的需要。

在初期,這樣的模式的確起到了基礎知識普及的作用。但是,隨著知識、觀念的更新,人們的思想更加趨於多樣化,對知識的要求也產生了變化。

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弱,但是,統一標準化教學就使得大多數人都要坐在課堂上接受統一的課程進度,這就是對「個體教育需求」的忽略。「因人而異」就可以根據學生興趣和特點制訂教學進度和課程,充分發掘出每個人的潛力。

在統一的教學模式中,教育者注重對孩子大腦的教育,一定會忽視了心靈的感化和教育,心靈的感化和教育更需要時間和耐心,這是目前教育模式所欠缺的。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從理論上講,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也應該是「因人而異」的,只有「個性化」的教育才能挖掘出學生的興奮點和特長項目,只是現在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因人而異」的要求罷了。

「因人而異」的目的也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習變成學生內心的渴望。其實,在目前教育模式下,我們也可以發掘的學習主動性。

在學校,老師們常常說「學習是為了你好」,但是學生用實際行動表現出「學習是為了老師」。從心理學角度將,當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別人(包括老師和家長)時,學習的主動性就會降低,當為了自己內心的滿足時,學生就會主動的學習。

讓學生內心的滿足感有很多方式,比如,合理地為學生設計目標,不要用過於「宏大」的目標給學生過大的壓力,比如要考上名牌大學什麼的。而是幫助他分解設立一些通過努力可完成的「小目標」,學生通過完成一個個「小目標」就會積累信心和興趣,從而逐步實現學習的主動性。

我們不要輕易相信「做人就是要能承受大壓力」這樣的說法,成年人尚且會在一次次打擊中喪失信心,更何況是孩子。

只有發自內心的學習,才可能享受學習的過程,才有可能收穫學習的果實。有人說「學習本來就該是苦的」,有人說「學習應該是快樂的」。這兩者都是對的:苦的是肉體,愉悅的是心靈。前提是:以合理的教學模式發現「獨一無二的他」,從而激發出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推薦閱讀:

重點大學的學生如何看待掛靠自己學校的二本/三本獨立學院的學生?
教育行業轉型:照亮現在,映射未來
學渣逆襲打臉導師拿諾獎?對不起,人家是牛津的
如何在知乎、微博上獲得徐小平先生的關注?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