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元能力

「人生是艱苦的,在不甘於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場無日無之的鬥爭,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鬥爭。...有時連最強的人都不免在苦難中蹉跌。他們求助,求一個朋友。」

看到這段話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

這段話的作者,1866年1月29日在法國出生。從小在諳熟音樂的母親的熏陶下養成了對音樂的愛好。1880年,定居巴黎。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188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1889年畢業。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並開始與他崇拜的托爾斯泰通信。1889~1891年,在羅馬的法國學校就讀。此後多次去義大利、貝魯特、比利時和荷蘭等地旅遊,收集創作素材。其後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後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並創立了家紡品牌和從事文藝創作。

這段經歷看起來沒有什麼稀奇。但是有兩個亮點,其中之一是跟托爾斯泰通信。另外,這個人讀的大學,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是世界上的頂尖大學。巴黎高師誕生了無數的科學和人文藝術領域的人才。共計有11位來自物理、化學、經濟學、文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和10位菲爾茲獎得主,4位沃夫獎得主和一位阿貝爾獎得主。它每年只招收200來名學生。排名法國第一,世界第15。

看來這個人的一生走的很順。其實不然。

他從事文藝創作起,十年中寫下了十二個劇本。這些劇本當時都沒有出版,只有個別劇本在小劇院上演過。它們失敗了。十年的青春年華盡付東流。原因在於當時統治法國文壇的是一些庸俗低級的作品,觀眾也習慣了這類作品。他的劇本中不但沒有色情,而且都是一些政治性的、理想主義的、英雄主義的主題。這當然無法滿足頹廢、消沉的法國一代觀眾的要求。他不迎合庸俗的市民情趣,去寫作一些時髦的題材,以求得到容易發表的機會。他只寫激動他內心精神世界的作品,說自己要說的話,不為了名利而出賣靈魂。

正是在此境況下,他寫出了上面那段話。他是羅曼·羅蘭,那段話出自《巨人三傳》。

即使劇本失敗,羅蘭仍舊繼續創作。羅蘭寫作英雄傳記,為的是鍛造自己,也為了給苦難中的不知名的兄弟們以安慰。

在羅曼·羅蘭看來,人們寧願去讚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靈猶如崇山峻岭,

「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鬥的勇氣」。

雖然時代不同,但本質一樣。我們這個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人們渴望成功,但卻不想奮鬥,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人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躋身不朽者之列。《名人傳》對於羅蘭的時代和我們的時代同樣具有意義,只不過這個意義遠比許多人想像的重要得多。他涉及到人的底層認知,涉及到人的本能。

1.巨人國

在《巨人三傳》的開篇,羅曼·羅蘭也在求助一位朋友。只不過這位朋友,並不是遙遠的陌生人,他就在我們身邊。

世界上有一個巨人國,有一個矮人國。進入巨人國有一張通行證,那個通行證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有些人保存的很好,得以進入巨人國。有的人已經把那張通行證弄的面目全非,以至於進不了巨人國。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就是那張通行證。它是擴展自己能力的能力。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人生就是絕望的。人無法在任何苦難,絕境中,找到任何希望。相反,所有的能力,保持內心平靜的能力,選擇的能力,判斷的能力,學習能力,自控力和意志力,打開視野的能力,都是以擴展自己能力的能力為源頭。最牛的人,他們強就強在他們是擴展自己能力的高手。

在有自我意識之前,擴展自己的能力是本能。

在有自我意識之後,對這種能力的運用造成了個體命運的天壤之別。福禍、貴賤、成敗都在於此。

2. 成為巨人是人的本能

小孩子比大人學習快。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他們心地單純,無憂無慮,他們正在發育,精力充沛。但這些不是主要原因。成人學習東西也有他們的優勢,例如經歷豐富,經驗豐富,資料豐富,等等。

小孩子學習快的最重要原因是,他們強烈的想成為巨人和神人。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會看到一個奇觀。整天在自己身邊晃悠的成人在小孩子眼裡,不僅僅是人,而是巨人。身高比自己高好幾倍,隨隨便便就把自己拎起來。在孩子眼裡,大人不但是巨人,而且是神人。這些人,經常發出各種聲音,能跟各種巨人溝通,包括能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東西在溝通(比如讀書、寫字、玩兒手機、敲電腦等等)。

所以小孩子一旦學會了語言,他們會不停的說,即便沒人聽的時候,自己都嘟囔個不停。因為,他發現了世界的密碼,跟巨人、神人溝通的密碼。他們不但竭盡全力的想要破譯密碼,而且迫不及待的要使用密碼。

語言還僅僅是小孩子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他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走路,奔跑,吃飯,等等。他們把每個活動都變成遊戲,不斷挑戰自己的能力。好玩兒的背後,是成為巨人、成為神人的本能。他非常清晰,只有和巨人互動才能最快的成為巨人或者神人,也就是把神人有的能力都學過來。為了這個緣故,他們廢寢忘食。即便有吃有喝,他們也不願多賴在床上一分鐘。

圍繞在巨人身邊,這是孩子掌握的成為神人的秘訣。到變成大人之後 ,絕大多數人都把這個秘訣和本能忘記了。

成為巨人的願望,稱之為人的元能力。元是指與生俱來,元又意味著它是所有其它能力的源頭。

3. 歧變

在天真無邪的幼兒期,每個人看起來都極為相似,沒有多少不同。但在短暫的幼兒期之後,他們逐漸分成了三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類,遺忘元能力。

成年之後,許多人忘記了自己的本能。隨波逐流,迷惘,空虛,停滯不前,逐漸成為許多人的常態。

這個遺忘的過程一方面是可悲的。因為,他們無法成就他們本來可以成就的;另一方面,這個以往過程又是荒唐的。

有個心理學家退休了,在家裡寫作。但常常有孩子在他家門外的草地上玩耍,聲音吵鬧,擾亂了這位心理學家的思維。他去勸這些孩子,不要在這裡玩,結果孩子們不聽。改天他想了個注意。當孩子們又出現在草地上時,他給了他們2毛錢,並且告訴他們,因為他們在這裡玩兒,所以給錢。孩子們很高興,居然有錢賺。第二天,孩子們又來玩兒了,他給了他們1毛錢。因為比昨天少,孩子們有點兒不高興了。第三天,孩子們再來玩兒的時候,心理學家給了他們5分錢。那一天,孩子們已經很不高興了。隨後,他們再也不到這裡玩兒了,理由是:為了那5分錢,根本不值得。於是,這位心理學家可以安心的寫書了。

這位心理學家並無惡意。就像許多的社會評價,也並無惡意一樣。但是,許許多多的人就是被這麼馴化的。學習為了成績,工作為了賺錢。慢慢的,他們已經淡忘了自己究竟想要做什麼。就像那群孩子,已經忘記了去那裡玩兒,原本就是為了好玩兒。

好玩兒的背後有無窮的內涵。愉悅是價值。遊戲中的規則是價值。合作是價值。在遊戲中練習到的一切能力都是價值。

第二類,掙扎。

這些人雖然沒有忘記成為巨人的願望,卻已經所剩無幾。他們忙於工作,忙於家庭,忙於社交,忙於各種事情。但總是覺得缺了點兒什麼。

他們的常用詞是,不甘心,虛度年華,迷惘,困惑,渾渾噩噩,糾結,等等。

前兩者,或者稱之為異化,或者稱之為岐變。

席勒說,這樣的人永遠被束縛在整體的個別小部件上的人,本身也變成了部件。盧梭感嘆,人變成了自己製造物的奴隸。

馬克思稱之為異化,蒙台梭利稱之為心理歧變。所謂歧變,是指人的能量被引入歧途,生出「權力欲、佔有慾、自卑、心理障礙、恐懼、神遊、依附」等等。原本成長為巨人的能量,在內心的爭鬥中空耗掉了。

第三類,持續成長。

而另外一些人,則保存了人的元能力,成為巨人的能力。雖然身體不再成長。但他們的意識、他們的思維、他們的知識、他們的技能,都在不斷擴展中。他們逐漸在心智上越長越大,直至成為巨人。

他們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他們運用的工具就是認知。人與人之間的所有差別,都可以從認知上找到根源。一個人的不同人生遭遇,也在於認知。人類雄踞地球,位於食物鏈的頂端,也源自認知。

巴菲特是股神,連續多年居於世界首富。為什麼?核心是,他在10歲的時候就發現了財富增長的法則。如果他有了1000美元。那麼按照每年百分之四十的速度遞增,那麼30歲的時候他將成為百萬富翁。事實上經過20年,他的財富會增長836.7倍。(拿計算器算一下,馬上就能得到答案,1.4連續相乘20次=836.7)這叫做複利法則。小學的數學水平就能弄明白,但是90%的人不知道這個。

馬雲之所以是馬雲,也源自認知。因為他認知到了長見識很重要,所以拚命的當導遊,跟外國人學英語。他認識到了互聯網必然是大趨勢,所以不惜被別人當騙子,到處鼓吹互聯網,到處鼓吹電子商務。

孫正義為什麼是亞洲首富。因為這個人知道,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看了一堆書之後,16歲他就定下目標成為日本第一的企業家。

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所有囚犯的囚禁條件是一樣。但安迪逃了出來,而且命運與眾不同,原因在於他的認知。他知道,即便拿一個小小的釘鎚,總有一天會把幾米厚的牆壁鑿穿。他知道,希望是危險的。但是沒有希望的人生是不值得的。

這些人不但善於利用認知的力量,他們還知道努力很重要。「高強度的工作是卓越的代價,要變富,要成為行業裡面的第一名,必須持續專註才能完成。」這是巴菲特說的。這老先生,86歲依然擔任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主席,他把賺錢當成了遊戲。

4. 召喚巨人

我們如何把那種元能力喚醒呢?

第一個辦法就是清晰的知道巨人的坐標。就像小孩子整天都能看見成人有多大的能力一樣。這些坐標會改變一個人的信念,並立即產生作用。

在體育史上,有一個經典的"1英里4分鐘"的故事:自古希臘設立"一英里"賽跑項目以來,沒有人在4分鐘內跑完,甚至讓獅子追趕奔跑者也沒能突破。於是所有運動專家用各種理論證明出:1英里4分鐘是人類的極限。近2000年來,人們一直相信這個極限。

但是,20世紀中期,牛津大學醫學院的學生羅傑·班尼斯特不相信這個極限。他是個跑步愛好者,1英里的最好成績是4分10秒,已經非常好了。他刻苦訓練,把成績提高到4分2秒,然後發現成績似乎無法再提高了。但他仍舊採用科學的方法刻苦訓練,在1954年5月6日,他跑出了3分59秒4的成績,突破了四分鐘。

六周之後,美國有另一個人跑出了3分57秒。第二年,跑進4分鐘的共有37人,再過一年突破的人數超過300人。再後來,許多高中生都能跑出這個成績。

這個故事被《哈佛幸福課》廣為傳播。

人們忽然變得比之前強了嗎?當然沒有。只不過他們的信念改變了。因為以前從來沒有人達到過,一旦有人達到了,這些積極的跑手就認為自己或許也能達到,於是他們不斷的挑戰極限,於是達到了。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達到了。

但所有這個轉變過程有兩個關鍵。你需要處於挑戰狀態之中,然後你看到了清晰的目標。這對於所有後來人相對來說,容易的多。僅僅滿足這兩個條件,許多不那麼傑出的人,都可以創造出奇蹟。

而那些創造紀錄的人,則克服了更大的障礙。羅傑·吉爾伯特·班尼斯特說:

「如果一個人可以在痛苦的努力中將自己推進到更遠的地方,這個人就能獲得勝利。」

「我不再意識到自己的動作,我發現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我發現了力量與美之間新的來源,而這來源之前我從來沒有想到它會存在著。」

第二個辦法是召喚巨人,讓他們環繞在我們周圍。這是更徹底的路徑。

孩子的成長是跟成人學的,也就是跟他們心中的巨人學的。而成人想成為巨人,也要模仿他們心中的巨人。

羅曼·羅蘭正是如此。愛因斯坦也是如此。

愛因斯坦大學時代總是翹課。他翹課的原因不是喜歡玩耍,主要原因是他要花時間研究前輩物理大師的著作。比如牛頓、麥克斯韋、亥姆霍茲等等。當然,順便也談戀愛。幾年之後,25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物理學歷史上的5篇重要論文,改變了物理學、乃至人類科技發展的進程。這五篇文章里,最根源處,是對牛頓和麥克斯韋思想的發展。有人說愛因斯坦的發現是革命,愛因斯坦說,哪裡有革命,我只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邁了一步。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段話有深意。實際上這是愛因斯坦的一個秘訣。

1953年3月14日愛因斯坦74歲生日宴會之前,舉行了一個簡短的記者招待會。會上,他收到一份書面的問題單,他根據這個問題單進行了答覆(《74歲生日答客問(報道)》)。其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對於一個希望從事科學事業的學生,你要向他提出怎麼樣的建議呢?」

愛因斯坦回答,

「凡是有強烈願望想搞研究的人,一定會發現他自己所要走的道路。建議是很難有什麼幫助的,只有一個人自己的榜樣和對人的激勵支持才能有所幫助」。

為什麼建議很難有什麼幫助?選擇從事哪個行業、哪個領域,類似這樣的問題,跟一個人的具體情況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愛因斯坦一貫自己做決策,包括讀哪個大學,選擇物理還是數學。這些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以及他本人對這些領域的理解做出來的。

其他人很難了解你,尤其是你的動機,你對人生意義的看法,你的興趣愛好,你所具備的能力。他們可能會幫你分析行業、某一個領域的動向,等等。但是他們在涉及行業、專業這些人生選擇上,很難給於你建議。或者這類的建議往往很離譜。

榜樣為什麼有幫助?

榜樣不會給你建議。你的榜樣可能是幾百上千年前的古人與你不在一個時代,你的榜樣可能與你不在一個國度。如果你的榜樣足夠智慧,像愛因斯坦一樣,他們也根本不會給你這樣的建議。但是榜樣卻能給予你各種各樣的啟發。例如如何做出決策的啟發,例如關於很專業、很技術性的啟發。

最重要的是,你的榜樣會用他的生命歷程啟發你。他會啟發你哪些經歷是必須的,選擇什麼,放棄什麼。什麼時候該放棄,什麼時候要堅持。對於內心的感受,你最容易在他們那裡找到共鳴。

愛因斯坦有榜樣嗎?他的榜樣是誰?

看一看愛因斯坦寫過的文章標題就知道了。

《艾薩克.牛頓》

《牛頓的<光學>序》

《在哥白尼逝世41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約翰內斯.開普勒》

《<約翰內斯.開普勒的生平和書信>序》

《<伽利略在獄中>讀後感》

《伽利略<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英譯本序》

《恩斯特.馬赫》

《對馬赫的看法》

這樣含有人物名稱的文章標題至少可以列兩頁。

最重要的是,愛因斯坦對他的同行——無論是前輩還是同時代的人的理解都是空前絕後的。這是愛因斯坦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因此,無論你希望走怎樣的人生道路,從政、科研還是創業。你對你的同行,偉大的同行,甚至是你的榜樣,做過怎樣的研究呢?

再舉兩個現代人的例子。

鋼鐵俠馬斯克,一個傑出得過分的人。曾有媒體這麼評價過馬斯克,「喬布斯離開了,馬斯克來了,後者離人更遠,離神更近。」這個馬斯克修鍊成神的辦法除了每天讀兩本書之外,就是研究他的前輩。一個為馬斯克工作了五年半的員工,他認為馬斯克是一個集亨利·福特、比爾蓋茨、喬布斯以及所有其他壞蛋融為一體的人。馬斯克研究了以上提到了所有人的優點的歷史,並融會貫通他們的知識,換句話說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創造。

另外一位,是孫正義。從初中二年級開始,孫正義閱讀了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坂本龍馬的傳記。初中三年級他遇到了描寫坂本龍馬的長篇小說《龍馬來了》,這部八卷的長篇小說,他一口氣讀完。他被開朗而渴望自由生活的坂本龍馬傾倒。他發誓,「要做一些讓人熱血沸騰的事情」。從此,他決定成為日本第一的企業家。這個目標他基本實現了。

5. 自決

成為巨人的關鍵,是持續成長,而不是半途而廢,導向衰亡。人為的降低自己的高度。

而成長的關鍵是自決,自我決斷。

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研究了幾十個文明之後,發現了文明興衰的普遍法則。

「成功的應戰…表現為內部的自我表達和自決(self-articul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生長意味著成長中的人格或文明趨向於成為自己的環境,自己的挑戰者,自己的行為場所。換句話說,文明衡量的標準是一個趨向自決的過程。」

成功應對挑戰是成長的標誌。不願應對挑戰,或者迎戰失敗,必然走向衰亡。

導致文明瓦解的原因是盲目崇拜,盲目崇拜使人們失去自決能力,沉溺成就不能前行。盲目崇拜包括自我崇拜、制度崇拜、技術崇拜、勝利崇拜。

上述法則對於個體同樣適用。

  • 成為巨人,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元能力。

  • 喚醒這種能力的方法就是召喚巨人,讓他們圍繞在自己身邊。不要崇拜他們,而致力於避他們的缺點,在高度上不斷接近並試圖超越他們。

  • 最後,必須在認識上進行自決,不斷應對現實和成長中的一切挑戰。

如此,這樣的人不但會成為巨人,也將是羅曼羅蘭所說的英雄。

「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相關文章

1、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2、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3、如何讓未來的你,把現在的你,變得異常強大

4、意志和自控力的秘密

5、提升自控力的第一方法是運動

6、學到欲罷不能:我的史詩般的英語逆襲路

7、用這4個認知,把握龐大複雜的知識

8、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閱讀形成知識體系

9、如何才能長時間保持高效學習

我是核聚,人生核聚變的核聚

知乎專欄:{ 核聚} 歡迎來逛逛

微信訂閱號:{ 核聚 } 閱讀更多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世界正在懲罰那些將就的人
怎樣能成為一個獨當一面,頂天立地地男人?
會花錢和不會花錢,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TAG:自我成长 | 能力提升 | 自我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