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運動的一些複雜性

以下是我在參與和觀察女權運動和相關話題討論時產生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希望在這裡跟大家分享和交流。女權主義者們在宣傳和實踐女權主義時經常會遇到下面這些難題。雖然這些難題不一定都有唯一的最優解,也不一定需要先解決了才能推動女權,但我認為意識到這些複雜性的存在是有利於更好地理解和宣傳女權的。

  1. 女權一方面需要倡導「去性別化」,消除不必要的性別標籤,讓社會更多地關注和評判每個人本身的才華、能力和素質而非性別標籤;但另一方面,女權運動和宣傳又需要人們關注性別議題,要指出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和限制(對部分男性也有,但總體程度上不如女性),如果完全「去性別化」了那就根本無法討論性別不平等了。來自種族不平等的一個經驗是"colorblind racism"的危險性:一些人會躲在「我從來不考慮種族」「只有種族主義者才整天提種族」的面具背後不顧種族不平等的歷史和現狀,脫離實際地強行搞「平等」,所以colorblind不是真的看不見種族,而是看不見/不願看見種族不平等,或是看見了卻裝聾作啞 。同理,在性別不平等的現狀下機械地不考慮和不談論性別往往是虛偽的「中立」。
  2. 女權一方面需要強調不要給予女性不必要的保護和優待,不要把女性當小孩、當花瓶;但另一方面又要提倡(在現階段的不平等現狀下)給予女性合適何必要的保護、補償和激勵。比如對女嬰、女童的額外保護,對女性生育的保護和補償,對女性選擇理工學科的鼓勵等。這兩方面在邏輯上一般是並不矛盾的,但確實容易造成誤解和誤會。

  3. 女權一方面不希望把男女對立起來互相敵視,而是希望男女共同反思、對抗和改變父權制度(當然一部分女權主義者可能比較悲觀,覺得大部分男性是無法被團結的);另一方面女權又需要團結和動員女性,且男性又確實是(相對)獲利和(無意識)壓迫的主體,也更不容易理解和同情女性的處境,所以在女權運動中更注重對女性的動員,塑造以性別為基礎的共同體和「革命情誼」,並在某種程度上把男性作為「假想敵」也是可以預見(雖然並不理想)的結果。人似乎總是需要一個「他們」來強化「我們」這個共同體,需要一個「敵人」來意識到行動的必要性。

  4. 女權一方面主要針對的是某些言論和思維及背後的制度與文化,而非說出這些言論的個體男性或女性;但另一方面言論又不能完全孤立於個體存在,而且任何制度層面的改變也離不開個體在一定程度上做出改變。但在現實中又很難把討論的重點引到門檻相對更高也更抽象的「制度」層面,所以大多數討論就容易在人身攻擊、男女的互相指責中繞圈。相關鏈接:不是人,是制度 - 知乎專欄

  5. 女權一方面要跳出父權的預設和框架,用去性別化的語言;但一方面又要讓別人聽懂,鼓勵更多人參與對話而不是少數人自說自話,並不至於因為反傳統而完全脫離社會,所以有時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
  6. 女權一方面要改變紮根在語言和觀念中的不平等,消除生活中看似不起眼不重要的「小事」對女性造成的持續性的、積少成多的、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建立一定程度的政治正確,關注甚至製造具有象徵性意義的事件;但另一方面也要干「實事」,在現實中、在基層紮實地做出一點點的改變。這兩方面都必不可少,也都有很多女權主義者在努力,雖然一般大多數人會更專註於其中一方面。

  7. 女權一方面需要在影視、文學作品中宣傳性別平等,讓人們(尤其是孩子)知道女性科學家、女性政治家、女性飛行員等都是可以也應該存在的,並沒有什麼可以取笑和嘲諷的;但另一方面,過於直接或集中的宣傳又容易讓人反感,影響宣傳效果。
  8. 女權一方面要消除對女性的sexualization,一方面又要鼓勵女性接受和表達自己的sexuality. 但sexual objectification和sexual empowerment的區別有時並不那麼清晰,主要是看當事人是否有足夠的信息和自由做出判斷和選擇,但這往往除了當事人外沒有人能完全了解。 是不是絲襪會讓許多人聯想到性?這是物化女性嗎?我們應如何對待? - 8HPencil 的回答 - 知乎
  9. 跟上一條相關,女權一方面希望尊重女性個人意願,而不是強行定義一個「最佳」逼女性做出某個選擇;但另一方面,個人意願也可能是內化了父權社會觀念和規則(洗腦)的結果。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需要強迫女性走出她們的comfort zone呢?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呢?比如有些女性選擇家庭主婦是正常的現象,的確是她們個人意願的體現,但同時現實中絕大多數放棄事業而「主內」的都「恰好」是女性,這顯然又體現了客觀存在的不平等和壓迫。那我們是否要強調個體女性的「主觀能動性」,對她們進行某種「反向洗腦」,或是純粹從制度層面尋求改變讓女性自然而然走出家庭回到職場?前者容易演變成「譴責受害者」,成為「不給勺子的雞湯」或「正確的廢話」(正確的廢話 - 知乎專欄),而後者又十分艱難和漫長。

  10. 女權運動一方面需要追求多元化,也必然是多元的。35億人的訴求顯然不可能完全統一。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幾十年關於性別、性向、種族/族裔等方面的研究都非常強調intersectionality,因為歐美中產白人女性最需要的「女權」和發展中國家貧窮黑人同性戀女性需要的「女權」很自然會有差異,不能想當然地用一個群體的經驗代表和綁架另一個群體。(這也是知乎上這個問題的本質:如何評價匿名用戶認為「知乎上的主流女權觀點未顧及底層女性利益」的回答? - 女性主義 - 知乎,在中國其實還算相對簡單,一般只有跟階級和性向的交叉,但在美國的話還有種族/族裔、宗教等維度。)女權運動不應該指望能夠做到內部達成絕對共識,而是應該求同存異、儘可能擴大統一戰線,先一起把蛋糕做大再考慮如何分蛋糕的問題。當然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女權又會面臨「文化相對主義」的困境(在文化霸權主義和道德虛無之間找到平衡),並且產生去中心化、破碎化的趨勢以致在局部面臨規模劣勢無法形成團結有力的社會運動而被各個擊破。

以上這些也沒有什麼理論層面的批判,暫時只是紀錄自己的一些想法,還沒有很好地整理和分析。歡迎補充、建議和指正。我也會爭取不斷更新的。

其實這裡提到的很多複雜性和難題都是關於 應然和實然,理論和實踐,理想和現實,目標和途徑之間的「矛盾」,是普遍且長久存在的。另一些問題則跟人類的認知模式、交流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等方面的固有特點有關。我認為意識到這些相對更本質的矛盾雖然往往並不能幫助解決問題,但在一些情況下可以避免自己陷入無謂的糾纏、自責和挫敗感。

當然了,其中一些問題確實是需要女權主義者們進行反思、研究和創新的。一些反對女權的聲音可能的確涉及了一些重要的課題,雖然對方也許是歪打正著通過錯誤的方式得到了相對正確的結果,或是片面地強調矛盾的其中一面,但只要對方有真正交流和思考的意願,那可能還是值得更深入地探討和解釋的。

女權運動很複雜也很艱難,這也導致女權時常會被誤解和曲解為「雙標」、「虛偽」。我希望女權主義者們不要因此而絕望、放棄或沉默。個體發聲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說服別人」或「改變現狀」,而在於發聲本身。要堅信,在你吶喊的那個方向上總會有人在用心傾聽、思考和改變的:摘一段私信與大家共勉 - 知乎專欄

也歡迎關注 女權不是女尊,而是平權:平等的人權 - 收藏夾 - 知乎

最後還是用這句話跟各位共勉吧:

他們先是忽視你;然後他們嘲笑你;接著他們攻擊你;然後你就贏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家人給哥哥買兩套房,租房女孩嫌父母偏心要跳樓」?
沒有女性平等參與的AI研究終將走向偏見
你對性別鑒定的態度是什麼?
女生由胖變瘦是什麼感覺?

TAG:女权运动 | 女性主义 | 性别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