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宗教

有一個小小的體會我想和諸君分享,是關於現代宗教如何吸引教徒。我自己很感興趣宗教話題,覺得「為什麼會有人信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宗教明明就是同類寫的故事嘛,並且世界上有很多這種故事,卻有人挑出其中一個故事,相信這一個就是神的旨意?宗教是怎麼做到讓人信的?為什麼有人會信?但我不知道讀者諸君對這話題興趣如何。因此,我先講點喜聞樂見的旅遊話題。

鹽湖城算是美國旅遊的一個值得一去的地點。去美國西部遊覽新大陸壯麗的自然風光的,往往都會途徑鹽湖城。鹽湖城得名於一個巨大的鹽湖,接天接地,一望無際。它的沙質細膩柔滑,水質清澈,去那裡感受一下壯闊的湖面、或者享受一下鹽湖據說有美容功效的湖水的浸泡,都挺有意思。

不過,鹽湖城最大的聲名不來自大鹽湖,而在於這座城市是摩門教的總部所在地。鹽湖城這座城市就是摩門教徒當年逃避主流宗教迫害,向西遷徙,自己開荒建立的城市。而摩門教是基督教的一個現代流派,但因為基本教義和主流宗教衝突太大(該教門的創始人自稱見到了上帝,從上帝處得到了真傳,開創了摩門教;他們認為除《新約》、《舊約》之外,還有第三本經書《摩門經》,是由摩門教的創始人、也是上帝的使者從上帝處直接得來的,與聖經享有相同的地位),被主流教派斥為邪教。在社會觀念中,摩門教給人的刻板印象也非常怪異、與文明價值格格不入,比如他們要求教門中的女性必須穿過膝的裙子、保守古板的衣服等等。尤其是摩門教創立之初執行的一夫多妻制,令這個教派一度人人喊打(後期由於這種觀念實在太不受歡迎,主流摩門教派已經放棄了這種觀點)。

除了「一夫多妻」這種邪教標配,圍繞著摩門教的還有其他神秘色彩。比如說,摩門教的傳教成功率據說特別高。在我看來,這是非常稀奇的一件事:一個有點「臭名昭著」的宗教,傳起教來不是應該人人避之不及么,怎麼做到「攻無不克」的?還有,摩門教自己建了楊百翰大學,還是一座挺不錯的大學呢。這座大學收摩門教徒,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摩門教徒學會外語,去外國傳教兩年。據說他們的語言中心特別厲害,能夠讓普通人很快精通外語(真的嗎?好羨慕!)。有這麼多神秘色彩圍繞著,因此,有機會去鹽湖城旅行,我當然得去摩門教總部拜碼頭!

並且,我還想聽聽他們的傳教故事。也就是,他們如何傳教?他們怎麼說服普通人?

這次拜碼頭的經歷真是太回本了!有好多收穫。來旅遊參觀的好奇遊客當然是極佳的傳教對象!老話說「行商不如坐商」,主動進門的好奇遊客本身對摩門教的興趣就比一般人高啦。因此,摩門教總部挺歡迎遊客參觀的,配備了很多能講各國語言的信徒作為工作人員隨同講解。我在那兒晃了一晃,有講中文普通話的(香港信徒),講西語的(墨西哥信徒),可能還有講其他語言的,反正我也聽不懂……不過,聽他們說外語的水平,起碼能打破「楊百翰大學兩年就能教會信徒講流利外語」的傳聞,因為他們外語講的不怎麼樣,並且熟悉的外語素材似乎也僅限傳教內容。

我以為摩門教傳教者的重點會放在宣傳為什麼他們和主流基督教不一樣、為什麼他們是對的,而主流基督教是錯的上面;或者起碼會重點宣傳他們的創教者的創教故事,說說他是如何遇見神跡、與上帝相遇,如何從上帝手中拿到新的真經。但是,並沒有。傳教者們沒有過分強調摩門教是怎麼創立的、沒有強調創教者的個人神跡,只是稍微提及了手中的摩門經,說這是他們的第三本聖經。我翻了一翻他們給我看的中文版摩門經(有各種語言版本供應,包括中文版本),發現整個敘述風格和講述的故事是在模仿聖經。這也側面證實了聖經在西方世界神聖典籍+文學經典的雙重地位,導致一個渴求在社會中擁有一席之地的新宗教也會採用模擬聖經的方式構造他們的新經典。

但這些都不是傳教的重點。傳教士的重點在對遊客講一個故事:你怕不怕死?你怕不怕死後什麼也沒有?你怕不怕死後再也見不到家人?現在我告訴你,不用怕!人死之後,會以家庭形式團聚,升入天國,一家人永遠在一起!

乍一聽,我有點愣:這就是他們要傳給大眾的東西?這就是他們的「賣點」?

在我的理解中,摩門教並不是以「死後全家團聚」作為其主要教義的,這也根本不是他們創教的初衷。歷史敘事表明,創教的初衷是教主覺得經歷兩千年之後,人類的生活狀態發生了巨大變化,上帝有新的教導要傳給人間,因此上帝才在人間現身,選擇了摩門教教主成為他新的使者,將新的聖經傳給人間,指導世人。

結果現在向大眾宣講的是親情永恆,死亡不可怕,死後不但永生而且還能全家團圓啦?

我相信,早期摩門教講的肯定不是這些,很可能說的是主流基督教怎麼不對怎麼不對,我們的怎麼對怎麼對,這樣來吸引信徒的。現在……估計摩門教的故事經過了改良,向著吸引美國大眾的方向走了去。現代美國重視家庭價值,關愛家人,家人之間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現在傳教的方向就改成宣傳人死之後全家團聚上天堂……一個非常吸引人的營銷故事!

現代摩門教販賣的是一個故事,一種敘事,一種對世界、尤其是對死後的世界的解釋。人都怕死,它就告訴你死後還有天堂,有永生。人愛家庭,怕離別,它就告訴你死後一家人會再相聚。現代社會裡,別的共同體都破滅了,什麼民族、國家、社區、社會、家族,故鄉,都不復存在,人無所寄託,只剩下了親密的核心小家庭,寄託了現代人絕大多數的情感。因此,小家庭對現代人來說無比重要,愛情關係這種激烈的局限於兩個個體之間的關係對現代人來說無比重要。那麼,摩門教就投其所好,撿人家想聽的說:信我的教,得永生,一家人永遠在一起……

啊,傳教傳教,要讓人信,傳教方式、傳教內容肯定得與時具進。這就像一門零售生意,要讓顧客相信你的產品好,願意買單,就得有賣點。這樣說來,宗教真是一門生意啊;傳教,就是在販賣一套世界觀。

摩門教的這故事本身漏洞百出,完全站不住腳。它說,小家庭中的家人會再會。好嘛,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家人以怎樣的形式再會?是以臨死時的形象?鶴髮童顏的形象?風燭殘年的形象?正當壯年的形象?還是十幾二十歲的形象?初生嬰兒的形象?如果一個人有了後代但自己不幸早逝,那麼日後在天國和孩子們團圓的時候,孩子們得了善終都是作為老人安詳辭世的,他一個早逝的黑髮人,難道是作為年輕人和自己的老大爺老大娘孩子們相處在一起?這不有違倫理嗎?對這個矛盾,傳教士的解釋是:無法回答我的問題,不知道家人具體是以怎樣的形象重逢的,但是天父一定會給他們完美的形象,我們要相信天父的安排。

……這個回答不能說服人呀。天父如何選取完美的人的形象,如何避開小父母老孩子等倫理問題?究其根本,家庭是時時刻刻變動的,生命也是時時刻刻變動的,除非選擇一個時間點做個截圖把這個截圖作為完美形象,不然就會有倫理問題。可是就算截了圖選定了某個固定時間點的人作為天國里他的樣子,假設說,選了十幾二十歲正是青春靚麗的時候的他做天國代表……那麼他的心智處於何方?是以十幾歲的心智處於十幾歲的軀體里——那麼此後活的幾十年都被一筆抹消了?還是以幾十歲的心智處於十幾歲的軀體里——全家人都回到了從前的某一年?那就還是有倫理問題……除非純以精神形式重現,剝離肉體,這樣倫理問題能少點,但也不是沒有。

這個故事還有個更根本的漏洞。不止去天國的人到底是什麼狀態這一點很可疑,更可疑的是:他們回哪個家?我想回我父母的家,可是我父母也是他們父母的孩子,我父母還想回他們爸爸媽媽的家呢!一個人不只有一個身份。他在父母家裡是孩子,在自己組建的家裡是父母或者伴侶,在孫子家裡是祖輩,在兄弟姐妹家裡是兄弟姐妹、叔叔阿姨。每一個人在人世不只屬於一個家庭,而會處在變動的角色之中。各個家庭之間是變動的、相互交融的,隨著時間軸,家庭破裂又聚合,不斷發生變化。到時候天國里擠滿了一堆人,他們怎麼重組家庭?仿照他們離世的那一刻時的家庭形態重組?可是每個人的離世時間是不一樣的呀。亂了亂了。按照他們自己的願望重組?可是他們的願望和別的家庭成員的願望可能發生衝突!亂了亂了。這根本是個經不起推敲的故事。而摩門教徒對這個不能自圓其說的故事的解釋是——信就好了。信天父會給你最好的安排。相信天父的愛,天父愛我,我知道,我能感覺到。

可是這就是自欺欺人呀,唉。

不過,宗教故事本都是站不住腳的。可是重點不在於一個宗教故事站不站得住腳——像我這麼鑽牛角尖的並不多,沒多少人無聊到去教堂里找傳教士抬杠的——而在於這個故事有沒有說中了人心中的隱憂,有沒有撫慰了人心裡的恐懼。人聽宗教故事,人信教,不是因為這個故事無懈可擊,邏輯完備。如果是因為一個故事無懈可擊邏輯完備而選擇它,那麼大家都應該去學數學,只憑純邏輯,連實驗都不需要……人聽宗教故事、信教,是因為被它說中了心裡的事。然後,宗教呢?因為知道社會浪潮之下,人們心裡往往都有這一類事,有這一類需求,那麼把它拎出來做文章,告訴大眾,我們就能治你心裡的這個事!這就能擊中人心,賣出自己的故事了。

當然我這人雞賊,只敢把摩門教這種被主流教派判為異端、被社會大眾看作邪教的拎出來當例子,講一講宗教販賣自己的故事。但道理皆同。至於別的宗教,我就一個字也不說……


推薦閱讀:

如何勸說信教入迷的母親?

TAG:宗教 | 摩门教 | 信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