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1)名人生與死

  布萊爾於1997年上台,此時的英國上下都洋溢著新近復興的名人時尚文化。這為數量有限的政客提供了嶄新的機會。但同時也伴隨著高昂的成本。造星產業一直與我們同在,不過名頭一直與時俱進而已。六十年代的搖滾巨星、好萊塢巨星以及電視明星得到了各路小報以及新一代婦女與都市雜誌的盛情款待,造星產業也由此一飛衝天。此類採訪與人物介紹在七八十年代擴散得很快,但是直到1988年當代名人文化才正式成形。這一年的5月17日,英國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當代名人彩頁雜誌《Hello!》(1)正式投入發行。這是西班牙雜誌《Hola!》的英語版本,此時該雜誌已經將其所有者艾達多.桑切斯.賈克(2)變成了百萬富翁。人們往往將《Hello!》的成功歸功於富有異域氣質的瑪奎莎.德.瓦瑞拉(3),據說她家裡養了200多條狗,還在烏拉圭、紐約以及倫敦擁有4棟豪宅。《Hello!》的辦刊模式將會得到1993年創刊的《OK!》(4)以及許多其他雜誌的效仿,以至於今天隨便哪個城市或鄉鎮的商店書報架上都能看到款式大同小異的彩印類型雜誌排出好幾尺。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英國公共文化的變遷。

  這一甜心交易的實質在於名人接受採訪與攝影並得到可觀的回報,而他們得到的報道則一般充滿溢美之詞,絕對不會與他們過不去。《Hello!》讓並非完人的名人們有機會躲過常規媒體雞蛋挑骨頭式的工作方式,而雜誌則藉此更輕鬆地貼近最有名的人物。《Hello!》營造的這個陽光明媚、生活幸福、積極向上、打磨拋光的世界經常成為諷刺的對象。《Hello!》對於露齒而笑的夫婦以及他們的溫馨愛巢進行的全方位樂觀主義報道往往會在真實世界裡難以避免地伴隨著日後的離婚、酗酒、事故以及其他更為常見的醜聞。但是這無法阻止雜誌的成功。人們似乎十分喜歡閱讀名人與俊男美女的美好故事,儘管他們在心裡很可能都清楚這些人還有另外一面。《Hello!》創刊的同一年,BBC在每天的黃金時段引進了澳大利亞肥皂劇《左鄰右舍》(5)。該劇在澳大利亞反響不佳,但是在英國卻一炮走紅,收視最高峰時期曾經吸引過1500萬英國觀眾。與灰色的現實英國相比,這部戲也營造了一個年輕而陽光的世界,*8* 而這部戲早期的演員凱麗.米洛(6)與傑森.多諾萬(7)也成了英國家喻戶曉的明星。在《Hello!》與《左鄰右舍》進入英國社會的同一年,ITV推出了他們最為成功的日間電視節目《今晨》(8)。節目錄製地點在利物浦,主持人是理查德.麥德利(9)與朱迪.費尼根(10)。日間電視節目自1983年就出現了,弗蘭克.鮑(11)與賽琳娜.斯科特(12)主持的BBC1頻道早餐節目與獨立的《TVam》(13)同時來到了觀眾面前。但是這些節目相對而言走的還是高雅主流的路線,而《今晨》則更為流行。名人文化就此打入了電視圈。

  這個九十年代期間在傳媒界四面出擊到處開花結果的名人幻想世界和當時社會的其他方面有什麼關係嗎?首先說它提醒了政客們、廣播行業總裁們以及廣告界人士重新關注能量可觀但最近遭遇冷落的樂觀主義所具有的力量。九十年代的主流新聞媒體一直向觀眾們呈現著一個無限凄慘的英國,遭到焚燒的死牛,可怖的謀殺案以及駭人的鐵路事故,這促使著千百萬觀眾們更為急切地投入了名人文化的懷抱。 他們並不相信名人們的生活就全都美滿幸福,或者名人們永遠表現正派,或者他們永不衰老。但是在名人的世界裡所有人的用意都是好的,豪宅庭院里的游泳池畔總能迎來嶄新的黎明。那些願意流露感情的名人,那些願意揭示自己內心傷痛的名人,將會擁有左右整個國家的力量。而在八九十年代的英國,所有名人當中最為耀眼奪目的一位就是美麗而命途多舛的黛安娜王妃。15年來她一直佔據著公眾視野,這個並非知識分子、童年籠罩在父母離異陰影之下的貴族姑娘在1981年迎來了一場童話般的婚禮,之後就發現她的生活與一位比她老很多的男人拴在了一起,這個人與她沒什麼共同語言,而且其實也並不很愛她。

  這場婚姻的緩慢解體令整個英國都看得目不轉睛。黛安娜從一個精緻的瓷娃娃,一位輕聲細語的上流交際圈新秀逐漸轉換成了一位身材單薄的年輕母親,最後終於成為了一位極富魅力與自信的公眾人物,她就像新時代的瑪麗蓮.夢露一樣長於應對公眾以及引誘攝像機。隨著八十年代的時尚越發浮華充溢,她也隨之轉變。她就像為數越來越多的年輕女孩一樣遭受著貪食症的困擾。當她日後坦誠自己一度曾經自殘時,她看上去與眾多家境遠不如她的姑娘們並無二致。當瘟疫與殘酷成為新聞話題時,她擔任了現場解說員,與艾滋病患者親切擁抱以示其安全性,還公開宣傳地雷的危害。關於她婚外戀的謠言四處紛飛。此時的英國離婚盛行,「這都是為了孩子好」與「我也有權追求幸福」在千家萬戶無數張餐桌上爭鬥不休。因此黛安娜不僅僅是一位嫁給儲君的美女,還是一位公眾情感的芭比娃娃,無數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私人傷痛裁剪成各種服裝套在她身上。人們往往錯誤地以為她能夠了解自己。就如同中世紀的人們相信君主的觸摸能夠治癒瘰癧一樣,她的回眸也具有同樣的魔力。她的仰慕者往往狂熱而執著,皇室此前從未接觸過這種人,因此既不適又警覺。皇室是活的象徵,而黛安娜則是活的偶像。

  在1987年生下第二個兒子哈利之後,黛安娜的婚姻就在公眾的眼前垮了下來。1992年,記者安德魯.莫頓(14)不惜冒犯眾怒,聲稱他的《黛安娜——她真實的故事》一書描述了黛安娜光彩形象的背面,包括她的自殺企圖、激烈的夫妻爭吵、她的貪食症以及對查爾斯王子與昔日情人卡米拉.帕克.鮑爾斯舊情復燃的日漸確信,查爾斯隨後接受喬納森.迪波比(15)電視採訪時親口確證了這一點。同年12月,在莫頓的新書出版之後,約翰.梅傑對外宣布查爾斯與黛安娜正式分居。身為一位精明的媒體操縱家,黛安娜同時成為了媒體森林中的獵手與獵物,一方面為人所擾,另一方面也不放過別人。然後在1995年她接受了《全景》的採訪,採訪當中她打破了皇室圈子僅剩的一切禁忌,無所顧忌地談論起了自己婚姻的破裂(「這事我們三個人都有份」),攻擊溫莎家族的冷漠無情並承諾成為「人民心目中的王后」。1996年正式離婚之後她繼續在全世界進行慈善工作並與哈洛德百貨所有者之子多迪.艾爾.法耶德(16)。對許多人來說她是個自私而無所顧忌的女人,對君主制的威脅。對於為數遠遠更多的人來說,她痛苦的人生故事以及願意與公眾分享痛苦的時興做法使得她遠比正規的皇室更值得珍重。無論她走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密切的關注都會接踵而至,她的容貌與名字對於報刊雜誌而言就是銷路的保證。1997年夏天的英國有兩位超級名人,一位是布萊爾,另一位就是黛安娜。

  正因為如此,布萊爾身為首相所進行過的最為動人心魄的演講以及他所取得過的最高支持率都是黛安娜與多迪在巴黎遭遇的車禍慘劇所導致的。當時布萊爾在特里姆登選區的自家住宅被電話叫醒,首先得知了事故的發生,隨後又得知黛安娜已經遇難。極度震驚之餘他開始顧慮自己在這一事件中最得體的角色究竟是什麼。身著睡衣在寢室里轉了半天並與坎貝爾進行了一場充滿感嘆助詞的討論之後,布萊爾與女王進行了通話,女王的意思是她本人以及任何一位老一輩皇室成員都不會就此問題發表任何意見。於是布萊爾決定自己必須說點什麼。當天上午早些時候他在自家附近的當地教堂門前面向整個英國進行了發言,他深受打擊的造型隨著電視信號傳遍了整個世界。「我現在的心情就像這個國家的所有其他人一樣悲痛欲絕。我們的哀思與祈禱與黛安娜王妃的家人同在——尤其是她的兩個孩子,兩個男孩——我們的心和他們在一起。我們這個國家今天遭遇了沉重的打擊……」隨著發言的進行,他的雙手握緊了,他的聲音哽咽了,他顯示了自己十分理解黛安娜如何取得了這樣的特殊地位。「她的生活是不幸的,悲劇總是不離左右。但她依然以快樂和慰藉改變了英國以及世界上無數人的生活。我們應當與病弱者、瀕死者、年幼者以及貧乏者們一起以多少種不同的方式多少次地緬懷她才恰如其分呢?她的一個眼神或手勢就能勝過萬語千言,她向我們揭示了她的博愛多麼深邃。」

  時隔多年以後回頭看來,這番話看上去似乎根本就是在形容一位宗教界人士,一位即將被天主教廷封為聖徒的人物,一位可以通過眼神與觸摸治癒病痛的神人。但是當時這段演講引起了廣泛的共鳴與歡迎。布萊爾繼續說道,「世界各地的人民們,不止是英國人民,都相信黛安娜王妃。他們喜愛她,他們愛戴她,他們將她視為人民的一員。她是人民的王妃,她將以這一形象永遠留存在我們的心中與回憶里。」這是一位富有天生魅力之人對另一位同類的感傷致敬。布萊爾自詡為人民的首相,領導者人民的政黨,超越左右之分,超越派系與意識形態,一位政界的奇蹟製造者,永遠追隨著人民的本能。在完成了這段即興悼詞之後,他的支持率令人震驚地突破了90%,在民主政體中這可是難得一見的奇觀。

  布萊爾與坎貝爾隨後為君主制這一舊不列顛或者說保守派力量的最高代表做出了最為可觀的服務。依舊對黛安娜的舉止余怒未消的女王希望舉行一場私人葬禮,避開倫敦悼念公眾的視線。她留在巴莫拉爾宮照看自己傷心欲絕的兩個孫子。作為孩子們的奶奶來說這樣做無可厚非,可能對孩子們來說這也是最好的做法,但是這對於她的公共形象卻是致命的。此時的國民情緒十分奇怪,人們的悲痛已經逼近了狂熱的邊緣,而布萊爾從一開始就預見到了這一點。溫莎家族公開悼念活動的缺乏,白金漢宮房頂上未曾下降一半的旗幟,任何關於不事聲張進行葬禮的暗示,這一切似乎都證實了黛安娜生前對這個冷漠皇室的一切負面看法。在查爾斯王子的完全同意之下,布萊爾首先勸說白金漢宮方面接受了藉助大型公開葬禮釋放全國悲痛情緒的必要性,然後又說服女王返回倫敦。她的確回來了,剛好來得及平息公眾對她的舉止不斷增長的怒火。

  這裡的問題不僅僅是個階級問題,也是個代際問題。女王長大成人的時代講究的是堅忍內斂,將悲傷藏在私處。現在她卻統治著一個期待並幾乎要求公開表達感情的國家。一瀉千里成了感情真摯的表現。在過去幾年裡,類似兒童死亡或重大致死事故之類的悲劇發生後,事故現場往往會出現玻璃紙包裹的花束、卡片以及毛絨玩具。在黛安娜葬禮即將到來之前,倫敦中心部分地區似乎已經被公開悼念活動淹沒了。花束堆成了小山,人們在露天宿營,高舉標語牌在街頭流淚,陌生人之間相互擁抱。如果說布萊爾之前在特里姆登的演講暗示了黛安娜是一位在世聖徒,那眼前這股亞宗教式歇斯底里就是對他的回應。人們在聖詹姆斯宮門前排起了長龍。只為在悼念簿上簽名,據說黛安娜的肖像神奇地在宮內一副油畫背面浮現了出來。

  葬禮規模可謂空前絕後。整個倫敦都陷入了靜止當中。有幸進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弔唁者中既有身著虐戀皮裝的男同性戀也有腳蹬馬靴、馬刺閃亮的皇家騎兵團成員。公益活動家與侯爵並坐,演藝界人士與資深政客同行,搖滾世界與貴族世界、慈善與政治在此刻不分彼此地混同在了一起。艾爾頓.約翰演唱了急匆匆改寫的《風中之燭》,這首歌原本是為了悼念瑪麗蓮.夢露而創作的。黛安娜的弟弟斯賓塞伯爵(17)在佈道壇上對溫莎家族對待自己姐姐的方式進行了一場憤怒而不算特別隱晦的攻擊,講話傳到教堂外面引發了無數喝彩,最後就連教堂內部也響起了不忠的掌聲。最終黛安娜的遺體前往了最終安息之所,一路上的人們都向靈柩拋灑著鮮花。

  作為與夢露遙相呼應的另一點,黛安娜的死亡也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她死於謀殺的謠言,殺人者的動機則五花八門,從她懷了多迪的孩子到她即將嫁給一位穆斯林。關於英國特情部門扮演幕後黑手的種種荒誕理論在互聯網上此起彼伏,在報紙上也是時常得見。幾近十年之後,由一位前倫敦警察總局局長牽頭的調查活動得出了最終結論:她的司機酒後駕駛並試圖甩開尾隨其後的狗仔隊,陰謀論主義者們則將其視為統治階級的官面文章。在為自己那位任性執拗的前兒媳進行了一場痛心的廣播演講之後,女王恢復了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地位。日後她將成為人們心目中幾世紀以來最成功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一部關於這一事件的電影得到了廣泛好評,也最終確保了女王的形象(18)。布萊爾在任期間再也沒能像那年夏末那樣徹底把握住全國的國民情緒。他在1997年向女王提供的幫助與建議對她而言確實十分重要,不過就一部分官員看來這也是極其無禮的行為。

  這股黛安娜崇拜以及廣義上的名人魅力文化令托尼.布萊爾學到了哪些經驗教訓呢?他剛剛上台時就表現出了對流行文化極端敏銳的本能理解。很快他就將出現在早間電視節目的演播室里,將自己的生平與興趣愛好編成一個引人入勝而風趣幽默的故事與全國觀眾分享,其中不少情節在細節上都有些不甚準確。伴隨著黛安娜之死而顯現的新時代唯靈論及其所有配套的紀念壁龕、無窮魅力以及圓瞪雙眼得到了例如卡蘿爾.凱普林(19)等人——她成功打入了布萊爾的唐寧街圈子——所擁有的強大影響力的應和。但是還不僅如此,其他政客還沒能領悟而布萊爾已經領悟的是五光十色的名人世界所釋放出來的樂觀主義力量,以及人們願意不止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原諒自己心愛名人的意願。在名人之國,只要你富有魅力並且誠懇道歉,甚而將自己的靈魂袒露一小片,那幾乎除了殺頭大罪之外的所有過錯都能得到原諒。這是個很有趣的想法。不過相比之下政治世界的實際情況要更為嚴苛一點點。

  (1)tHELLO! Daily News - Celebrity, fashion and beauty

  (2)tEduardo Sánchez Junco

  (3)tnytimes.com/2003/08/17/

  (4)tRadar Online | Hottest Celebrity Gossip & Entertainment News

  (5)t左鄰右舍 (豆瓣)

  (6)t凱莉·米洛 (豆瓣)

  (7)t傑森·多諾文 (豆瓣)

  (8)tThis Morning

  (9)tRichard Madeley - Wikipedia

  (10)tJudy Finnigan - Wikipedia

  (11)tFrank Bough - Wikipedia

  (12)tSelina Scott - Wikipedia

  (13)tTV-am - Wikipedia

  (14)tAndrew Morton (writer)

  (15)tJonathan Dimbleby

  (16)tDodi Fayed - Wikipedia

  (17)tCharles Spencer, 9th Earl Spencer

  (18)t女王 (豆瓣)

  (19)tCarole Caplin - Wikipedia


推薦閱讀:

英國脫歐白皮書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內容?
去英國讀碩士預科真的可以讀上學校嗎?
擴展閱讀:這位女士不會回頭
星球 · 周末 | 守候五世紀:名門望族的秘密
Kings College London 的llm怎麼樣,還有英國的llm總體來看咋樣?

TAG:英国 | 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