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這部迪士尼電影里沒有女性主義

不得不說,今年三月的電影檔期,是屬於「美女與野獸」的。

《金剛狼》里暮狼與小美女的親情故事還沒說完,巨型《金剛》就與奧斯卡影后(劃掉,明明應該是宇宙影后大甜甜)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而這周,我們終於等到了這個組合的迪士尼版本。

從電影確認由赫敏和大表哥主演的那一刻起,我就開始對這部電影翹首以盼。期盼的理由當然不僅是主演的顏值(才怪),更因為影片從始至終所打出的「女性主義」招牌。

然而看完電影,毫無懸念地,我失望了。

* * *

首先我必須要說,這部電影,真的非常好看——視覺層面的好看。

服裝,場景,華麗得溢出了屏幕。

艾瑪女神的顏值,幾乎突破了天際。

儘管看過了無數次預告片,但是當這個與野獸共舞的標誌性鏡頭出現在IMAX銀幕上時,我的少女心還是泛濫得奔流到海不復回。

華服和珠寶,永遠是女人的春藥。

顯然,迪士尼狠狠地抓住了受眾的這點心理,才會花重金請來了憑藉《安娜·卡列尼娜》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的傑奎琳·杜蘭。

對她來說,這種復古華麗風,可謂是手到擒來。

如果說2年前的灰姑娘藍色晚禮服是優雅大氣的話,那麼貝兒的這條黃色禮裙可說是璀璨奪目。為了打造輕盈、流動的質感,這條裙子使用了至少50米的歐根紗,2160顆施華洛世奇水晶。

就連貝兒還是一個鄉野小丫頭的時候,項鏈都如此引人注目。我簡直看到了某寶上,貝兒同款大賣的熱鬧景象。

還有紅色兜帽的造型也完美還原了。

明年的奧斯卡最佳服裝提名,大概是沒跑了。

至於野獸的扮演者大表哥,儘管露臉不超過3分鐘,但也足以舔屏。

電影的其他卡司也都個個有分量:

燭台先生「雷登」(《猜火車》,伊萬·麥克格雷格),茶壺女士「特里勞妮教授」(《哈利·波特》,艾瑪·湯普森),鐘錶管家「萬磁王」(《X戰警》,伊恩·麥凱倫),和反派加斯通「德古拉」(《德古拉元年》,盧克·伊萬斯)。

於是,憑藉著重量級卡司和視覺奇觀,《美女與野獸》自然在票房上取得了相當優異的成績:

北美周五開畫當天,輕鬆將6300萬美元收入囊中,對比前兩周的《骷髏島》和《金剛狼》,這個數字分別是2000萬3300萬

除了票房大賣,電影在得分上也不算太差。

IMDB 7.8,爛番茄71%,豆瓣7.6,Metascore 65分。

真的,在電影所有的情節,鏡頭,場景幾乎完全照搬原版動畫的情況下,一部除了服裝之外毫無創造力的電影,得到這樣的分數簡直是個「奇蹟」

可以說,從商業片的角度來看,《美女與野獸》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但問題就在於,這次迪士尼的野心,遠不止推出一部成功的商業片這麼簡單。

當年,迪士尼因為白雪公主、睡美人和灰姑娘的「傻白甜三人組」而飽受女權主義者的詬病,是愛讀書、有主見的貝兒,讓迪士尼第一次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美女與野獸》(1991)甚至成為了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動畫片。

在而後的動畫作品中,嘗到甜頭的迪士尼開始高舉女性獨立自強的大旗,並且屢試不爽。

從《阿拉丁》(1992)到《花木蘭》(1998),再到「長發公主」(2010)和口碑炸裂「冰雪女王」(2013),包括去年剛剛上映的《海洋奇緣》,可以說,迪士尼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自我的界限,也一次又一次地收穫著評論界的讚譽。

然而,在動畫電影形式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迪士尼的「真人公主宇宙」系列卻始終與好評無緣。

《沉睡魔咒》(2014)和《愛麗絲漫遊仙境》(2010),爛番茄評分基本在50%左右。

也就是《灰姑娘》(2015)為它挽了一點尊,爛番茄飆到了83%的新鮮度,但素以嚴苛著稱的Metacritic,仍然只給出了67分的及格分。

於是這一次,迪士尼把希望寄托在了曾經帶它走出泥潭的貝兒身上。

這一點,從早早選定艾瑪·沃森出演貝兒,就可以窺見一斑。

以學霸、女強人形象示人的艾瑪,在人設上和貝兒吻合得天衣無縫。艾瑪本人在接受各種媒體採訪時,也都不斷強調著,貝兒這個角色與其他公主是多麼的不同,多麼的具有反抗精神和啟發性。

艾瑪·沃森在聯合國HeForShe的演講上,宣揚性別平等

同時,在編劇層面上,迪士尼也做出了相應的努力。

相比動畫版,野獸的「獸性」被顯著削弱了,並且加重了貝兒與野獸感情線的分量,試圖洗去童話故事中不可避免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嫌疑。

另外多說一句題外話,在最早的18世紀版本的故事裡,污得我...嗯舉個栗子,野獸問的不是「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吃晚飯」,而是「你要不要跟我睡」。

反派加斯通(Gaston)的性格中,除了原版動畫里就有自戀和粗魯之外,還加入了試圖謀害貝兒父親的邪惡部分。這也使得他與野獸最後的對決,更有正邪對立的衝突感。

而加斯通與小跟班樂福(LeFou)之間的關係,較之原版動畫也更為曖昧。

至於女主貝兒,人設自然也變得更加聰明機智。她不僅總能及時遞上父親需要的道具,還會動手搞點小發明。在代替父親成為囚徒這一情節設計上,也從動畫里被動地低聲哀求,變成了主動地略施小計。

或許,跟動畫版比起來,這樣的改變的確可以讓人物和故事顯得更加立體有趣。可是我必須要提醒你,迪士尼,今年是2017年了。

想讓愛讀書的美女愛上野獸,一句「原來你也讀過莎士比亞」是遠遠不夠的。就算編劇試圖通過一段兩人都曾幼年喪母的經歷來增加情感共鳴,但請不要忘記了,隔壁的華納還被釘在一根名叫「瑪莎」的恥辱柱上。

而作為迪士尼史上第一個公開的同性戀角色,樂福則被演繹成了完全符合刻板印象的,女性化的模樣。只不過,在導演和迪士尼大談這個角色的開創性時,他們可能忽略了一點:在法語里,樂福(Le Fou)的意思其實是「瘋子」(The Fool)。

更重要的是,從1991年到2017年,號稱公主界智商擔當的貝兒,最厲害的成就也就是發明了個生物動力(驢拉磨)滾筒洗衣機。這...真的不是高級黑嗎。

好了這是開玩笑,畢竟美女與野獸的故事背景18世紀法國小鎮,所以貝爾的發明能力有限我們可以理解。但——

26年前,愛讀書的貝兒,在加斯通與野獸決戰時,只能在一旁無助地呼喊。但好歹,在關鍵時刻抓住了野獸,救了他一命。

26年後,愛讀書會發明的貝兒,在加斯通與野獸決戰時,依然只能在一旁無助地呼喊,並且什麼都沒做。

換句話說,26年來,在貝兒自身的愛情命運線上,她始終不是一個主動參與者,而是一個被暴力爭奪的對象。

如果說動畫里的貝兒還發揮了一絲價值的話,那麼在這一版里,她則完全成為了一個被排除在男性之外的「他者」

而「他者」這個概念,是波伏娃早在1949年的著作《第二性》里就已經明確提出並反對的。這本著作迄今為止,依然被認為是現代女性平權運動的啟蒙和奠基。

波伏娃和她的《第二性》

那麼,這就很尷尬了。

儘管賦予了貝兒眾多獨立自強的表徵,但當觸及「愛情與選擇」這一重要核心議題的時候,迪士尼對於「女性」的理解似乎還停留在1949年之前。

我不知道,讀了那麼多書,曾出任聯合國婦女署親善大使,積極投身女權運動的艾瑪,在接下這個角色時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畢竟,在接受《名利場》的採訪時,艾瑪說:貝兒絕對是一個迪士尼公主,但她不是個一個被動的角色,她掌握著自己的命運。

而為了這次採訪所拍攝的照片,給艾瑪帶來了更大的麻煩。許多人指責她,一遍宣揚女性主義,一邊袒露胸懷。

不過,我相當讚賞艾瑪面對刻薄言論時的回應:

女權主義的核心是給予女性選擇的自由,而不應成為攻擊其他女性的棍棒。女權主義是關於自由、平等和解放。我真不懂這和我的胸部有什麼關係?

是的,真女權或者「偽女權」,根本不關胸部的事。但作為女權運動的積極推進者,艾瑪選擇了扮演一個「空殼女權」的角色,同時又堅定地表達著對角色的認同。

這才艾瑪真正應該面對的問題吧。

* * *

其實,說了這麼多所謂女性主義的事情,終歸是從成人世界的角度出發去理解一則童話,難免顯得「過度解讀」。

畢竟,童話故事的主要受眾依然是孩子,而童話的使命就是讓孩子通過簡單的人物對立和情節設置,理解到一個深刻的道理。

比如,不論是動畫版還是真人版,迪士尼就是想通過《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告訴大家,不要在意美與丑的外表,重要的是心靈美

女巫把王子變成野獸,也是為了讓他學會這個道理。在這一層關係上,貝兒對野獸的感情,是成立的。

但我不禁要想,如果貝兒不是一個「美女」,王子還會愛上她嗎?是不是還會像電影開場時那樣,嘲笑一個外貌醜陋的女人,並把她拒之門外呢?

26年前,電影並未給出回答。

26年後,電影同樣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而這,也是迪士尼應該解決的問題。

看來,不論是艾瑪還是迪士尼,好像都得花點時間好好思考一下了。

(豆瓣ID:圓大哩個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美女與野獸》(2017)?
如何評價大表哥/丹·史蒂文斯/丹丹龍?
美女與野獸中的詛咒到底是什麼。?

TAG:美女与野兽电影 | 迪士尼Disney | 艾玛·沃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