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後發現,有文化最重要(四大主要角色做了什麼改編?)| 美女與野獸

抱著較低的預期去的(大家都是去看服裝和布景的吧),出乎意料的發現完成度還挺高。這篇文章主要聊聊與聲名顯赫的動畫版相比,電影版《美女與野獸》在劇情上改編了哪些地方,(個人認為)這些地方改編的怎麼樣。

1991年動畫版的《美女與野獸》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的動畫片。其重要性在此不再贅述,豆瓣動畫版的影評寫得很清楚。在開啟正文前,我們先來聊聊迪士尼的公主是如何演化的,可能對於理解25年後真人版的貝爾形象有所幫助。

引言:迪士尼創立至今誕生了多少位公主?

截止2015年,官方公主至今有11位,分為3個時代:

1. 經典時代(Classic era)共3位,包括白雪公主(首次出現於1937年迪士尼發行的第1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灰姑娘(首次出現於1950年迪士尼發行的第12部動畫長片《仙履奇緣》)和愛洛公主(首次出現於1959年迪士尼發行的第16部動畫長片《睡美人》)。

2. 復興時代(Renaissance era)共5位,包括愛麗兒公主(首次出現於1989年迪士尼發行的第28部動畫長片《小美人魚》),貝爾公主(首次出現於1991年迪士尼發行的第30部動畫長片《美女與野獸》),茉莉公主(首次出現於1992年迪士尼發行的第31部動畫長片《阿拉丁》),寶嘉康蒂公主(首次出現於1995年迪士尼發行的第33部動畫長片《風中奇緣》)以及花木蘭(首次出現於1998年迪士尼發行的第36部動畫長片《花木蘭》)。

3. 摩登時代(Modern era)共3位,蒂安娜公主(《公主與青蛙》),樂佩公主(《長發公主》),梅莉達公主(《勇敢傳說》)。像大家熟悉的《冰雪奇緣》中的安娜公主和艾莎公主已經達到被稱為公主的標準,但是還未納入正式名冊。

經典時代的公主們還是男權的產物,美麗浪漫居家依附於男性而存在;但是從復興時代開始,在這些公主形象上,大家可以看到更多「反叛」的因素。從一味順從到擁有話語權,迪士尼走了30年。

當然本文的主題不是談女權(基本上每部迪士尼公主動畫誕生都要把女權聊一遍),而是談改編。過了25年,電影版《美女與野獸》在故事上有沒有進步的地方?

個人認為,有兩點做得還不錯,一是讓人物形象立體化,二是行為動機合理化。

孩子動畫片可以很簡單的分好人壞人,但是成人看電影不會。我們會迷戀有缺陷的正面人物,也為有合理動機的反派感到可惜與遺憾(或者愛的無可救藥嚶嚶嚶)。

1. 貝爾:

貝爾可以說是全片最完美的形象,美麗聰明,有想法很獨立。

相較於25年前,這版的貝爾更加主動更加強勢。爸爸被抓,貝爾隻身闖城堡。野獸出現時,動畫版本的貝爾對他說,「站到光里來。」電影版本,貝爾說完後把蠟燭直接遞上去,並且設計把爸爸推出去。第二處強調貝爾的主觀能動性的情節是被困在房間後,貝爾把布條綁起來想要逃出去照顧爸爸(瞬間亂入《長發公主》)。第三處是當貝爾和爸爸一同困在馬車時(動畫是地窖),貝爾從頭上拿下簪子幫爸爸開鎖,而在動畫中是小茶壺母子從城堡中坐著個小推車來救父女(這種太過於魔幻的情節也不好放在更寫實的電影上)。動畫版貝爾哭的次數特別多,失去自由後趴床上哭,被困哭,想念爸爸哭,順帶還會說一句「該怎麼辦?」但是電影版本完完全全削弱了貝爾在面對困難時的無助感,有一種不慌老娘自己上的氣勢。電影中,她的落淚是動情,而非自我憐憫。

特別說一個細節,燭台把牢門打開時,貝爾一把椅子摔上去。燭台說,「你力氣可真大,這是一個優點。」這也是一個新添的情節。傳統意義上說,力氣大是男性特徵,而在此時賦予貝爾,就說明25年來,至少社會在試圖打破女性(與男性)的固有形象。2011年有一篇名為Gender Role Portrayal and the Disney Princesses的文章說到:早期的電影中公主形象會擁有86%的女性特徵,到了中期大約只有58%,而到2010年上映的《公主與青蛙》,這個比例降到53%(譯自維基百科)。

2. 野獸(王子):

動畫版開頭直接旁白介紹背景,而電影版再現了女巫詛咒王子的全過程。交代了一句話,「王子見到女巫後,跪下,祈求她的原諒。」這就是一個鋪墊,其實王子本心還是向善的。同時,還用一個鏡頭補充了王子的身世,「由於母親去世的早,父王對他疏於教育,王子才會這般傲慢無禮。」同時,側面通過茶壺媽媽責怪自己的不作為,豐富了王子的人物背景。這是個很聰明的方法,著墨不多但效果很好,一下就會拉近觀眾與人物的距離。

電影版還更加詳細刻畫了野獸是如何和貝爾陷入愛河的。動畫中,野獸直接給了貝爾一個屋子,並同時要求她一起來吃晚餐。電影中,管家們背著野獸幹了很多紅娘的活。先是聲稱是野獸給貝爾準備了最好的屋子,之後主意敗漏,一邊勸野獸別發火,另一邊勸貝爾別走,這段的表現很有趣(這麼好的傢具請給我來一沓)。

最最最最重要的改編,是讓野獸從文盲變成「我上的學很貴」沒事還能念段莎士比亞的讀書人。你可能會喜歡一個善良的人,但你會愛上一個能跟你交流的有思想的人。25年前就是很簡單的「原來你這麼善良,對我這麼好,我一定要好好愛你」;25年後,動畫版這個邏輯不通啊,前提條件就不對。貝爾在床邊和受傷的野獸聊《羅密歐與朱麗葉》,才是愛情的萌芽;這個種子接下來就由一個浩大的圖書館和各種一起閱讀談心的經歷澆灌(那個圖書館簡直就是我的人生理想,再加一個投影儀,完美)。兩顆孤獨的心終於相遇,一個是本心善良卻被禁錮在醜陋面容下,可以用一本書遊覽世界卻被禁足的少爺;另一個是從小就被全村人認為是怪胎,不愛美貌愛讀書,只想走出小山村的傑出女青年。這才是乾柴烈火,各自的需要對方都能滿足;白色玫瑰園裡二人的互動,滿臉寫的都是般配(所以連回去找爸爸都記不得了啊,日子過得太美) 。

這一段就告訴我們,25年前,是善良戰勝了邪惡,人不可貌相;25年後,知識才是力量。人丑沒關係,讀書去吧。書籍是進步的階梯。(實在太正能量了!然並卵,電影是電影,現實還是一個看臉的時代.所以這也是如此不挑臉的貝爾在當今如此珍貴的原因,畢竟自己有顏不怕啊。如果野獸變回王子之後更難看會怎樣?這齣劇我不敢腦補…)

這裡,插一點跟表演而非劇情有關的感受。電影里有句台詞我很喜歡,「愛把缺點變成優點,愛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去看」。《美女與野獸》其實在說的就是——愛情是讓兩個人一起變好的魔法(我們先暫時認為愛情具有排他性,三個人叫做博愛)。野獸的變好是很明顯的,不論是長相還是性格。動畫版中,其實貝爾已經挺完美的,我一時半會也想不出來經過這一遭她哪裡更好了。但是電影中,我不知道是由於Emma本身的背景,還是劇情需要,貝爾對自己鎮上那些過著平庸生活的人的嫌棄是很明顯的,整個表演很緊,表情是很舞台劇的。尤其是山野上唱歌那段,給人一種特別野心勃勃的感受。但是在遇到野獸後,尤其是在床邊讀書之後,整個表演都打開了,非常自然。待人接物上擁有一種更為開放的態度。可能是愛情才能讓人如此吧。(我這邊只有直觀感受,歡迎大家用影片中具體情節來討論。)

3. 加斯頓:

動畫版中的加斯頓是個徹頭徹底的反派形象,雖然動畫里的女人都說他好看,那個畫風就是很簡單的卑鄙肌肉男。但是電影版,Luke真得太好看了,而且相較於動畫版,設定上沒有那麼粗俗,還是有一點教養的。比如,在與貝爾見面時還給她帶束花,儘管嘴上放話非她不娶,但與貝爾的接觸上看,還是比較克制的。這種就是我前文所說的,不會引起觀眾過大反感的反派。

但我認為更有趣的,是來福這個角色。愛情是讓兩人變好的魔法,這麼一看,加斯頓應該好好愛來福才對啊。動畫里只是簡單的幫凶,電影中既還原了捧哏的形象,還能幾句「深呼吸」讓加斯頓保持禮貌不發火,這個作用和貝爾差不多啊(電影原貌重現了小酒館跳舞那段,有一個牽手鏡頭真得拍得挺基的,後段還有一個鏡頭差點有種「按頭小分隊」要出現的錯覺)。但是問題的關鍵是,加斯頓不愛來福。他最愛的只有他自己,包括娶貝爾也只是想用貝爾做炫耀自我的工具。來福自己說自己太粘人了,所以在關係中也比較容易受到傷害。後來果然被加斯頓欺負,反叛革命。茶壺媽媽對他說,「加斯頓配不上你。」茶壺媽媽這個角色特別睿智,這句話一語道破,來福其實與野獸一樣,本性向善,懂得反省與悔改。加斯頓一點點都不值得擁有來福的照顧與捧場。

4. 貝爾的爸爸

動畫中爸爸是個發明家,確實有時候神神叨叨瘋瘋癲癲的。但在電影中,將貝爾的爸爸改為畫家,個人猜測是與影片風格更一致,並且好引出貝爾媽媽的故事。爸爸這條線也是劇情改編最大的地方(另一處是結尾,下文再說)。貝爾的媽媽因疫病去世,臨走前拿起一朵手工玫瑰,親吻它,將之交與爸爸,讓爸爸把貝爾帶走。這一方面解釋了爸爸為何與村裡其他人不一樣,有時神志不太清醒;另一方面,讓玫瑰成為全篇感情的線索。爸爸不是因為動畫版闖入野獸私宅而被抓,而是因為答應女兒給她帶回去一朵玫瑰被野獸看為小偷被抓。這一朵玫瑰先有母女之情,再有父女之情,最後化為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感情,含義更為豐富(儘管個人覺得用得不算太精妙,有一點為用而用的意思)。

貝爾媽媽的故事讓野獸明白,原來爸爸不是小偷,自己那一句「爸爸是小偷的,女兒又能好哪去」有失了。其實他這一句是映射自己的,「長得難看內心會善良,會獲得幸福嗎?」他在打破對貝爾爸爸的這種刻板印象時,其實也在逐漸打破對自己的主觀偏見,變得更加勇敢,而非自怨自艾。對於貝爾,她心心念念想要自由,後來通過野獸的幫助到了自己出生的巴黎,了解了媽媽的故事,打開了心結,也獲得了更寬廣的心靈的自由。這個部分的改編,從某種意義上拓寬了電影的理解角度,但個人覺得寬度有,深度差點意思。

另一個關於貝爾父親的改編是新添了一個情節:爸爸找加斯頓幫忙,把貝爾救出來。動畫中加斯頓沒理他;電影中加斯頓讓爸爸帶著他和來福去找野獸,結果爸爸記不得路,加斯頓把爸爸丟下讓他喂狼,是裝成乞丐的女巫救了他。個人認為這個情節是為了引出女巫,因為最後野獸被加斯頓打死,只有女巫能讓他起死回生。女巫必須要露臉。個人覺得新添這個角色,也是有點奇怪的。為了能和加斯頓把爸爸送進精神病院的情節接上,還補充了一段:爸爸被救回小旅館,和加斯頓當面對峙。個人覺得這個情節特別雞肋(雖然我也不能提出更好的設想),對峙唯一能體現的就是這個村子的民眾似乎沒那麼蠢。愚民在暴動前還試圖用非常不科學和非常沒有邏輯的方式證明加斯頓確實想拋棄了貝爾爸爸。

這邊順帶說說結尾。加斯頓出爾反爾打槍殺死野獸是非常好萊塢反派的方式(動畫用的是刀,電影的節奏更好),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野獸復活也是非常好萊塢愛情片的結局,不是HE,給編劇寄刀片。就我個人的觀影體驗而言,「野獸之死」(尤其是死得這麼透)是挺好的一個改編橋段。歷經一切,最後倒在愛人的懷裡,玫瑰花落下,詛咒成真,與快變成沒用的傢具的愛人分別,很悲傷很無力也很美。最後愛人獻上深情的一吻,伴隨女巫的出現,失而復得,舞池的音樂響起,萬物又以最美好的姿態團圓。人生的起起落落,大悲大喜,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都在這短短十分鐘內。其中況味,只有經歷的人才會懂得。

5. 角色種族相關的改編

動畫版《美女與野獸》光看膚色,是很難看出角色族裔的,因為皮膚都是黃色,不論主角配角(可能爸爸的皮膚比較白)。但是看面部輪廓,理所當然的會覺得貝爾是所謂的「高加索人」(白色人種)。我有一個老師,她是猶太人,爺爺奶奶當年從俄羅斯搬到美國,被美國人看成是「有色人種」。她指著自己的白色皮膚問我,「你覺得我是有色人種嗎?」我那個時候才明白,所謂有色,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是通過生理學定義的,而是文化定義的。這個經歷對我啟發挺大的,我沒有仔細研究過,但看電影時就會稍微關注一下電影里的角色種族。

電影版《美女與野獸》的主要角色都是白人,城堡中的配角有拉丁裔的(演員表中還看到了一個背景亞裔的,但電影里沒注意到)。特別的一個好心借書給貝爾的管理員是黑人,這個黑人並且在全民暴動時提出異議。現在好萊塢電影中好人讓黑人演,白人演反派也是一個套路。不知道是動畫版模糊了種族更好呢,還是電影版分得清楚更好,但是還是一個挺有趣的話題的。

總而言之,要說這個改編叫做『復刻』其實也可以。主要是細節的調整,於整體情節上無差。你可以說它很平庸,你也可以說我只想單純的享受一場視聽盛宴。低風險保收益作品。

文末彩蛋:

電影快結束的舞會上才看出伊恩·麥克萊恩和艾瑪·湯普森,我的眼睛頓時變為迷妹星星眼。

沒想到還有小天使伊萬·麥克格雷啊,能認出來就是見鬼!

把爺爺P成這樣,口亨!爺爺的角色戲不多但很足。

伊萬小天使,真的不是那麼好認ORZ...

爺爺要被你們玩壞了:

X戰警老三部的完結篇背水一戰是真的非常好,上圖掰斷金門大橋的鏡頭就是這部,強烈推薦!

Emma女神的:

附上一張全家福:

Stanley Tucci(《穿普拉達的女王》《飢餓遊戲》)演的應該是那個鋼琴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Jody.L 李九弟(來自豆瓣)

來源:25年後發現,有文化最重要(四大主要角色做了什麼改編?)


推薦閱讀:

美人魚適不適合十二三歲的孩子看?
這部綜藝我可能會一直追,一直安利
《時間去哪兒了》時間在稍縱即逝中成為永恆
怎麼評價2017年1月日劇《媽媽,我可以不做你的女兒嗎》?

TAG:影视评论 | 美女与野兽电影 | 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