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Andrew Marr:女王登基六十年

  君主立憲制是一項十分精妙的設置,使得我們在人類學層面上能夠做到兩全其美,既允許我們崇敬國王,又允許我們將其殺死;通過將至高權威一劈為二,我們可以無所顧忌地向君主大獻殷勤,同時又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將政府掃地出門。

  ——金斯利.馬丁,《新政治家》主編,1953

  這個小老太太長著一張全世界都家喻戶曉的面容。她的微笑——當她有心微笑的時候——好比上百克拉的鑽石那樣燦爛。她的身後則矗立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她的統治時代,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已經將君主制拋在了身後,但是在她治下三分之二的英國國民卻堅信英國君主制至少還能繼續存在一個世紀。她頭腦清醒,對自己的處境不乏揶揄之心,但同時又時刻感到責任感的召喚。她周身洋溢著冷眼旁觀的氣質,但卻一點也不憤世嫉俗。此外她並不是天生的公共演說家。

  但是在2011年5月,她還是再一次站到了大庭廣眾之下。一身祖母綠裝束的她有生以來第一次踏上了愛爾蘭共和國的土地。時年已然八十有五的她呈現了畢生當中最具政治意義的演說之一。「在歷史上,我們的島嶼經歷了數不勝數的挫折、動蕩與損失,這一事實既悲哀又遺憾。我們許多人的個人生活都受到了這些事件的打擊……我在這裡謹向所有因為動蕩的過去而蒙受苦難的人們致以我最深切的哀思與最誠摯的同情。」她的這次出訪承載了太多的個人情感,畢竟她的自家親戚蒙巴頓勛爵就是1979年愛爾蘭共和軍暗殺行動的受害人。這次訪問行程的重點則是都柏林的克羅克公園以及位於此地的體育場和蓋爾體育聯合會總部。1920年,效忠英王的警察與協警在這裡槍殺了14名無辜的愛爾蘭群眾,就此掀開了愛爾蘭獨立血腥鬥爭的最初篇章。

  這次訪問早已籌划了很久。不過事到臨頭之際,愛爾蘭海兩岸安保系統的軍頭們還是免不了臉色煞白憂心忡忡。訪問在事先已經得到了充分通報,女王也沒有在最後時刻打退堂鼓。事實證明,絕大多數愛爾蘭人對於這場訪問都樂見其成,女王甚至還與一位鐵杆共和派新芬黨的代表握手致意。歷史就這樣翻過了單薄卻意義重大的一頁。人們終於意識到,2011年的愛爾蘭人與英國人更看重兩國之間的家庭、商務、情感與體育紐帶,血腥的歷史再也不能糾纏兩國關係了。就愛爾蘭內閣總理恩達.肯尼看來,女王為了這次訪問已經等待了大半生,他將這次訪問稱作「善始善終」。在私密場合,她毫不介意地坐在愛爾蘭軍事領袖邁克爾.柯林斯的肖像下面;在公開場合,她則自然而然地與眾人一起為愛爾蘭反叛軍死難者低頭致哀,儘管他們當初都曾經拚死對抗英王。

  她的孫子,未來的國王威廉王子在事後聲稱,這次訪問對她而言意義重大。「這就好像一扇長久以來一直上鎖的房門,她真的很想看看門那邊是什麼樣子。」很多人都很難理解這次訪問對她究竟意味著什麼。愛爾蘭一直是不容她踏足的禁區,儘管她與此地一直保持了密切的聯繫,尤其熱衷於愛爾蘭的賽馬比賽。她一直都想到愛爾蘭走一走看一看,「幾乎就像小孩子一樣,因為不準進入某個特定房間而心癢難耐……所以我覺得這次訪問的確是她一生當中的轉折點之一。」*1* 她治下的第十二位首相戴維.卡梅倫也承認道,「這次訪問很令我感到緊張。不過皇室成員居然在北愛地方放權進程的最後階段剛剛敲定之際就做好了訪問的準備,這一點很令我感到欽佩。他們並沒有故作姿態的打算……而且訪問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功。」

  如此高調的和解之旅在英國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擔當得起。這次訪問從始至終都有上千名記者跟蹤報道,相關新聞傳遍了世界。任何一位英國政客都不曾如此完整地經歷過英愛歷史的糾葛,也不曾在個人層面上如此深切地受到過這段歷史的影響,更沒有資格代表整個英國就這段歷史發言。作為第一位北愛出身的愛爾蘭總統以及第二位女性愛爾蘭總統,瑪麗.麥卡利斯很有資格充滿溫度地代表全體愛爾蘭人民。但是除了女王之外,沒有哪一位英國人能夠以類似的對等方式來代表全體英國國民。

  僅僅五天之後,風塵僕僕的女王又在白金漢宮招待了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遍灑陽光的草坪上擺開了宛如明信片圖畫的排場——皇家騎兵,儀仗隊方陣,風笛,國歌,禮炮齊鳴。在出訪前夕,奧巴馬在華盛頓的演講當中不吝溢美之詞地將女王稱作「英格蘭的精華」,儘管這麼說稍微有點政治不正確。這並不是他第一次訪問英國,上一次訪問同樣十分成功。但是儘管如此,在更為細微與個人化的層面上,這段關係的主旨同樣是友誼與和解。

  當初奧巴馬剛剛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倫敦方面頗有些不自在。這位新任總統似乎對於所謂的「特殊關係」並不特別上心,而且也不像他的前任那樣與英國有著這樣那樣的個人聯繫——嚴格說來倒不是一條聯繫都沒有,而且奧巴馬本人也寫到過這一點,不過這條聯繫實在不給英國長臉:他的爺爺當年曾經在肯亞遭到過逮捕、監禁與酷刑折磨。女王統治的最初幾年,民族主義矛矛黨叛亂正在肯亞鬧得如火如荼,導致了特別野蠻暴力的戰亂。當然,奧巴馬是一位高度職業化的政客,極不可能讓家族歷史影響到政治決策,但是彆扭的氛圍的確存在。迎賓儀式一結束,女王就使出了周身解數來款待巴拉克與米歇爾.奧巴馬夫婦,親自將夫妻二人領到了他們當晚下榻的卧室。

  卧室里擺放著一整套從皇家檔案館裡精挑細選出來的紀念品——這也是招待國賓的慣例。這些陳設很值得玩味一番。其中有一封1780年前後喬治三世的信箋,悲嘆道「我們失去了美國!難道我們就這樣一蹶不振了嗎?」但是信文的後半段還是設想了未來的英美貿易與友誼。還有幾封信件出自奧巴馬的偶像之一林肯的手筆,維多利亞女王寫給林肯遺孀的信件也側身其中。還有維多利亞女王日記當中同情黑奴境遇的段落。女王頗為興奮地接見了一位名叫約西亞.亨森的前黑奴,此人在逃往英屬加拿大之前「承受了非人的折磨與苦難」。有一份文獻記錄了1860年威爾士親王訪問奧巴馬家鄉芝加哥的情況。有一份王太后寫給伊麗莎白公主的信件,描述了1939年跟隨丈夫訪美期間拜訪羅斯福總統的場面:賓主雙方在樹蔭下用餐,「所有的食物全都裝載一個大盤子里……上面擺著火腿,生菜葉,豆子,還有熱狗!」雖說都是些家常菜色,卻反映了二戰期間至關重要的同盟關係,而這段關係正是在喬治六世此生最為重要的海外出訪之後才正式成型的。此外還有關於奧巴馬出生地夏威夷的詳細文獻與一面州旗。

  在這本女王傳記的開篇,很有必要專門提到這件事。因為在一定程度上這件事反映了君主制的本質。首先,身為君主是一份基於立憲體制的工作,但同時也是一份個人化的工作。從美國獨立到奴隸制的歷史再到與奧巴馬關係特別密切的地點,這一切陳設的目的都是為了建立情感上的聯繫——找尋雙方的契合點。投桃報李的奧巴馬也向女王贈送了一本相冊,內容是女王的父母在1939年二戰爆發前夕訪問美國的記錄。奧巴馬總統與卡梅倫首相將會本著最熱烈的態度就利比亞局勢、阿富汗局勢以及雙方應對經濟危機的不同方法展開重要且很可能相當棘手的談話。而拉近感情則是女王的工作。就像愛爾蘭之行一樣,這份工作只有她本人才能勝任。其次,女王之所以能夠勝任這份工作,完全仰賴於一支龐大的幕後團隊在公眾視線之外的大力付出(例如在這個案例當中,皇家圖書館員羅伯茨夫人(1)就要記頭功)。這本傳記同樣也是他們的故事。

  但是她才是這本書的主角。如果某人對於女王的存在感到厭倦或者敵視,打消這種情緒的最佳方法就是連續跟蹤她幾個月。從推廣貿易的海外之行到小村莊與小醫院的訪問,女王的日常行程緊張得近乎折磨。她既要披掛整齊地出席盛大的典禮儀式,又要輕裝簡從地與士兵、商人、志願者以及三教九流的代表一一會面。女王的夜晚往往並不屬於她自己。在這座宮殿或者那座宮殿里,總會有幾千名社會各界人士受邀與女王共赴晚宴,藉以表彰他們的突出貢獻或者慷慨解囊。奉女王之名統治英國的政府每天都要將好幾箱事關重大的各種文件擺在她面前,而她則要耐心地全部讀完。在評估密級最高的情報時,白廳乾脆將女王稱作「一號讀者」。

  女王生涯的最主要內容僅僅是拋頭露面而已。但是拋頭露面的重要性決不能等閑視之。女王擁有宛如能量護盾一樣強大的氣場,在這方面幾乎沒有哪位政客有能力與她一較高下。女王顯身之前,空氣中總是涌動著一陣陣期待以及無助的竊竊私語。女王出現的時候,所有人的心跳都會加速。無論此前他們怎樣努力地試圖將她當成一位普通女性,這種努力終究要歸於徒勞。儘管她的形象無處不在——在新聞簡報當中,在郵票上,在賀卡上,在報紙頭版上——但她依舊成功地維持著自己的神秘感。她的目光總是謹慎地四下掃視,她的內心想法總是無人知曉。

  如今的女王正在平緩的水面上航行。家庭危機與公共爭議的激流險灘已經被她甩在了身後。英國王室在全世界都得到了令人詫異的歡迎。就在最近,她還饒有興趣地觀看了一部反映他父親如何在澳大利亞人萊納爾.羅格的幫助下克服口吃的故事。她很清楚地記得羅格這個人。柯林.菲爾斯在片中飾演了她的父親。至於她本人則是另一部票房大片的主角,由海倫.米倫飾演。此外在一部以莎士比亞為主角的電影當中,朱迪.丹奇飾演了她那位風華絕代的女祖先伊利莎白一世。女王的子女之一曾經挖苦地指出,菲爾斯、米倫與丹奇都贏得了奧斯卡獎。

  女王本人並不是一位演員,但是英國王室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她的日常行止。生活的道路引領著她不止一次走遍了世界各地,引領著她會見了各種各樣的領導人,其中既有英雄偉人也有怪物惡棍。無數面孔在她面前無數次融匯成宛如覆蓋著肥皂泡沫的海洋,無數雙手在她面前無數次宛如森林一般高高舉起。自從童年時代她就知道自己肩負了怎樣的命運。所有關於她童年的記述全都一致同意她從小就氣質沉靜,喜愛思考,而且特別熱愛動物。儘管為人內向,但是她的確將身為女王當做了一份職業,一項不能迴避的天職。她生育了四位子女,眼看著其中三人經歷了離婚,她膝下有八位孫輩,而且——多虧了薩凡娜.菲利普斯——最近剛剛抱上了曾孫女。

  就像任何一位八十五歲的老人一樣,女王不僅品嘗過成功的甜蜜,還遭受過生離死別的痛苦。她送走了身為國王的父親,送走了身為王太后的母親,送走了身為公主的妹妹,最後又送走了曾經身為王妃的兒媳。除此之外比她早一步離開人世的朋友們更是不勝枚舉。但是大限到來之時她儘管可以心滿意足,因為她的王朝幾乎一定能夠留存下去,而不像許多其他王朝那樣淪為歷史。她的繼承人都已經有了繼承人。而且絕大多數英國人都對於她本人以及她所體現的君主制感到滿意。

  如今還記得她當年也曾經是個捲髮小丫頭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2011年5月12日,她正式成為了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統治時間21645天,打破了喬治三世的記錄。假如2015年9月她依然健在,她甚至還要打破維多利亞女王的記錄。她的丈夫今年已經達到了九十歲高齡,但是目光依然炯炯有神,依然整天端著一副雄赳赳大丈夫的派頭,無視身旁充滿進步派與濕人的世界。以他的出身與背景,當初幾乎可以選擇任何一座人生階梯並且爬到頂端。但是他選擇了終其一生擔任「王夫,臣下與追隨者」。

  公爵與女王的人生步調完全一致且不容出錯;夫妻二人往往在一天里要正裝打扮好幾次,攜手出席各種午餐會、開幕式、演講、閱兵、授銜以及晚餐會。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女王早上起床以後總會用BBC電台新聞、伯爵紅茶、《賽馬郵報》以及《每日電訊報》迎接新的一天。當她與丈夫一起享用早餐烤麵包片的時候,窗外花園裡的御用風笛手還會奏樂助興(欣賞不來的人們可能會將其稱作噪音)。在女王的腳下圍繞著英國君主制當中當真不好惹的最後幾位成員——四條柯基犬與三條臘基犬(臘腸與柯基的串子)。

  在女王身邊,一大批謹慎持重的工作人員來來去去,而且女王對於他們每個人都只稱名不道姓。一張列印出來的時程表正在等待她的過目。然後當天的第一箱文件也送到了她的面前。其中內容既有一般性的政府人事任免,也有高度敏感的國安報告。接下來女王可能還要上樓去拜訪一下她的個人助理兼高級服裝師安吉拉.凱利(2)。她的房間緊貼在白金漢宮的屋頂之下,門外是一條狹長的走廊。凱利是一個和藹務實的利物浦人,也是女王的親信之一。她的工作是為女王設計製作成衣,整天都要與大卷布料、模特人形以及剪刀針線打交道。在海外訪問或者長期國內出訪之前,她要為女王設計好全套的服裝、帽子、手包與鞋子。白金漢宮也經常聘請外面的設計師進來幫忙。有一回某個蘇格蘭設計師堅持要親自測量女王的尺寸。正當她緊張兮兮的掏出捲尺彎腰下蹲的時候,女王突然大叫道:「腿伸出來啦!胳膊伸出來啦!」然後就咯咯笑個不停。凱利樓下一層堆放著大小不一的好幾個老式皮革箱子,每一個上面都印著「女王」的字樣。這是皇室巡遊的行李箱,用處非常大:王室成員並不是一次性消費社會的擁躉。

  女王的私人秘書已經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將各種官方文件進行了分類,然後送到樓上供女王審閱。女王從來只會一個人看文件;在類似這樣的場合,公爵總會小心地按照憲制要求與女王保持恰當的距離。不過白金漢宮內部的日常事務都由他負責。儘管年逾九旬,但是他的精力依舊旺盛,經常乘坐著毫無特點的專屬計程車穿行於倫敦的車流當中。女王是英國最長壽的君主。就像任何一位常年循規蹈矩的人一樣,她總是期望著當天可能發生一點驚喜。一點點就足夠了。今天又會發生什麼呢?

  (1)Jane, Lady Roberts

  (2)Angela Kelly - Wikipedia


推薦閱讀:

在英國看急診(2):Winter Crisis is coming,英國急診每年的寒冬危機
在米其林三星餐廳過情人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貴校今年改校史了嘛?大學的歷史不是造的,圍觀腐國大學校史,教你做人
丘吉爾在競選講演中引用了哈耶克的話攻擊工黨候選人艾德禮真的是他敗選的重要原因嗎?
4,自由黨的末路

TAG:英国 | 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