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其欲而心自靜 何謂慾望何謂需求

轉一篇師兄的文。原文微信公眾號:道學闡真

有道友說:既然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畋獵、難得之貨容易干擾及引起慾望,那如何辨識自身之需?如何判斷辨識後的結果是真實之需而不是干擾後的虛妄?

之所以這樣問,是小道在道學闡真《道德經?第十二章》講了下面這段話:

聖人知常,辨識真偽,取萬物之用而不取萬物之華。聖人為腹不為目,並非追求飲食之基礎而鄙夷金銀之華貴,而是知金銀資財之用,自取所需,不盲目追求金玉滿堂。

因此,辨清事物利弊真偽,選取所需不受其擾,才是本章要點。

顯然,然而並未講透徹,所以道友才會有此一問。將這位道友的問題從言辭上簡化後,則是如下的說法:

外物會引起人的慾望,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所求是需要還是慾望、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受到干擾?

我們先以吃飯講幾個例子

假如我有二十塊:粥和饅頭,對我來說也是滿足需求;一菜一湯一飯,就屬於慾望了。因為這超出了一百塊的額度,超出了我的負擔能力,會給我的經濟帶來困擾。

假如我有一百塊:粥和饅頭,對我來說是滿足需求;一菜一湯一飯,對我來說也是滿足需求;而海鮮自助,對我來說才屬於慾望了。因為我的負擔能力提高了,一菜一湯一飯已經不會對我造成困擾,自然可以享有所能達到的物資。

假如我連續一個月,每天都有一百塊用來吃飯,一個月後回歸二十塊。如果我無法忍受粥和饅頭,意味著我有了慾望;如果我一咬牙一跺腳,吃了頓好的,導致我月底沒飯吃,意味著慾望影響了我的行為;如果我為了口舌之欲出去搶劫,同樣意味著慾望影響了我得行為,並且給他人帶來了困擾;如果我仍然像一個月前一樣正常飲食,意味著我明確了自己的需求。

例子說完了,下面說結論。

如何判斷自己所求是需要還是慾望?

一個想法不使自己或他人陷入困擾、或產生陷入困擾的風險,就是需求,反之則是慾望。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收到干擾?

且看嘗試過高峰後,能否對低谷安然若素。

當然,這裡是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然而,道理總是很簡單,世界卻並不簡單。

在真實的生活中,如何穩定自己的頻率避免干擾,既要懂得道理,也要在經歷中體悟。

最後的最後,修道並不禁慾,而是強調遣欲,關鍵在把握有度、不受困擾。

這位道友後來又問:

謝道長釋疑!然道長在舉例時以生存必需之食慾為解,若非生存之必需之欲何解?且世人均知日食一百塊比二十塊更舒適,由此而產生的競爭該如何對待?積極進取?隨遇而安?

以食物為例說明如何判別需要與慾望,道友又說了:「食物是基本的生存需求,很好判斷,但在食物之上的高級需求怎麼辦呢?總不能只維持在溫飽線上掙扎吧?!」(當然,這並不是提問的道友說的,是小道我腦補的)

道友此問,非常有理。

我們人生在世,若真的單純追求無為、無欲、無知,那回歸大自然(當猴子)不就好了?真若如此,《道德經》不會流傳至今,道門一脈也不會以長生為追求了。顯然,我們並不是追求落後,而是追求升華。

那麼,在面對發展時,我們應當如何處之?——得失損益

如之前所舉的例子,飲食之需與自身能力而言:能力大於耗費時,飲食是需要;能力小於耗費時,飲食是慾望。

相應的,大多事情都可以依此理展開,損失Vs收益,就如損失錢財,獲得能量(食物)。至於如這位道友所言的追求更好的生活而產生的競爭,也是一樣的道理,追求更佳的生活質量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只要付出的代價可控,就不能算是過分的慾望。

以我自身而言,早期在廣州某500強國企工作,薪資尚可,後來為與同門聚在一地而搬到福州,薪資大約提高30%,修行事也較為便利。這其中得到的是修行便利與薪資,失去的是500強高大上的辦公環境與相對小的工作壓力。

竊以為,這裡的得失相對平衡,老道我可以接受現在的工作負荷,算是可以承擔的耗費,但若是996的工作方式則是得不償失了。

註:996,朝九晚九,每周六天。

再如最近微信邀請老道開通的原創功能、讚賞功能,老道只是自做自事,自有所得,可以勉強理解為「不為而成」,也算是一個得到大於耗費的例子,甚至說,本就是應為之事幾乎無所耗費。

再如《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所言: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財貨名聲固是所欲,然而生身為本,不宜太過。

甚愛多藏,恐至大費厚亡,卻非愛與藏就必亡。

知足之足,恆足也,亦非以不足為足。

所以啊,在五色五音之下、得失損益之間,不致迷惑失身為基礎,有所增益為佳境,見利殞身則是真蠢啊。

我們在學習理解《道德經》時,也需要注意,我們追求循環上升,而不是回歸原點,是升華後的相似,不是原地踏步。

靈淵微信公眾號:道學闡真
推薦閱讀:

《尋妖記·應帝王》:帝輦之下(一)
如何理解並做到「順其自然」?
信佛者是否可以同時結合道教手段來使自己和親人消災免難、延年益壽?
清代的妖道薛執中犯了什麼事?
為什麼道教經典多用隱喻,而不把具體實修直白描述出來?

TAG:道德经书籍 | 欲望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