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父母的教養目標是?20000名芬蘭爸媽這樣回答

我問過很多芬蘭父母:「你最關心孩子什麼?」,大多數人給我的回應是:希望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同齡玩伴,有足夠的時間戶外運動

「還有呢?」

「沒有了。」

「學業呢?」

「那是教師的職責啊,他們是教育專業人才,我們相信教師能把孩子教好。」

我始終不相信芬蘭家長對孩子的期許能這麼簡單。直到我讀到芬蘭權威媒體《赫爾辛基報》的調查報告。他們對全芬蘭的家長進行抽樣調查,請20000名芬蘭家長回答了《什麼是好父母》的問卷 。看完這份研究報告,我才明白我的芬蘭朋友們沒有隱瞞,沒有騙我。據調查結果顯示,芬蘭父母最在意孩子這五件事——

  • 興趣愛好
  • 孩子玩的電腦遊戲和社交軟體
  • 運動
  • 全家人一起吃飯
  • 社交能力

具體來說,大多數的芬蘭爸媽認為:每天至少有一餐要全家人一起享用;應該幫孩子找到與他年紀相仿的同伴;培養一種興趣愛好;孩子在玩的電腦遊戲和社交媒體,爸媽自己也該花時間了解;以及孩子每天要運動至少兩小時。

No.5

培養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報告里說,61%的芬蘭父母認為要培養孩子至少一種興趣愛好。細數我身邊的芬蘭家長朋友們,還真是這樣,他們讓孩子參加興趣班的熱情,可謂從嬰兒開始:寶寶4個月,去音樂班;5、6個月,去游泳班;從1歲到初中畢業,在學校學做手工;4歲開始,可以去上1300小時的基礎建築班;更別提騎馬、曲棍球、地板球、童子軍、滑雪滑冰等各種興趣班。甚至,在媽媽懷孕時,就可以給寶寶報名「嬰兒閱讀俱樂部」,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說白了,芬蘭父母讓孩子參加「興趣班」的熱情,絲毫不低於中國父母讓孩子上「才藝班」,但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強調孩子要玩得開心,後者強調孩子要掌握一項技能或才藝,這項技能或才藝要有用。這就是中芬家長的一個區別:芬蘭家長希望孩子是「為興趣而學」,而不是「為才藝而學」。這樣孩子不僅少了「為學而學」的壓力,也少了「為才藝而學」背後那種相較高低的競爭心態。

芬蘭朋友Marianne就是這樣把女兒養育到了4歲:「在女兒5個月大的時候,我就帶她去上游泳班。教練告訴我,這個階段的孩子天生就有閉氣反射,能很快學習潛水,6個月之後,閉氣反射能力會下降,學習潛水就很難了。我不在乎她能否學會潛水、游泳這些技能,我在乎的是她從小不怕水,喜歡在水裡嬉戲,與水做朋友。芬蘭湖多,希望她長大後熱愛湖泊,熱愛去湖裡游泳。」

如果興趣班,能讓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痴迷的地方,這會是孩子一生的內驅力。」Marianne做了補充,我告訴她,在漢字里「痴」的下面是「知」。真正的痴迷,一定是對自己有認知、有了解。

另外,芬蘭家長還認為「興趣班」可以滋養孩子的生命,甚至滋養孩子的創造力 。就拿深受芬蘭青少年喜愛的建築興趣班來說,4歲到19歲的孩子,可以上滿1300小時基礎建築教育,而家長給孩子報名建築班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玩建築」「玩空間建構」「玩想像力」。建築學校的校長Pihla Meskanen回應: 「這個時數其實很少,我們不可能教會孩子關於建築的一切,所以課程中最重要的事,從來不是一定要孩子學會什麼,而是培養孩子們對建築的興趣。」 Pihla校長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就像我,我小時候學芭蕾、學畫畫、我從來沒想到我會成為建築師,結果我現在竟然從事建築教育。生命中接觸的所有事物,都會累積成我們想像不到的樣子,每一步,都讓孩子成為獨特的自己,所以讓孩子學建築,只是多打開一扇窗,多提供孩子生命養分、創造力的養分。

不過,也有一些芬蘭家長提到「興趣班」很生氣:「芬蘭比較注重機會平等,我們的孩子希望自己可以獲得跟同齡人一樣的機會,如果我不送他去興趣班,就顯得對他特別不公平,這其實也給我很大的經濟壓力。」

No.4

父母要花時間了解——

孩子玩的遊戲和社交軟體

根據報告,有72%的芬蘭父母認為,孩子在玩的電腦遊戲和社交媒體,爸媽自己也該花時間了解。芬蘭父母這樣的態度讓我很意外:在阻止小孩做一件事之前,自己先了解下那件事

一項來自歐盟的調查,EU Kids Online,詢問了芬蘭小孩在過去的一個月里自己用電腦做過些什麼事情?

  • 84%的小孩玩過單機遊戲;
  • 82%的小孩看過視頻;
  • 72%的小孩收發過郵件;
  • 72%的小孩做過家庭作業
  • 66%的小孩玩過社交網路

所以,電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讓我們沉迷於遊戲,浪費了時間,但另一方面,又是學習的工具,是未來工作和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芬蘭家長看來,與其完全阻止小孩用電腦,不如在自己的了解和監管下,培養小孩的電腦使用能力,從而更好的幫助他們成長。

玩電腦遊戲和使用社交媒體,並不天然是不好的,適當的玩下遊戲,有助於放鬆,也有助於訓練小孩的手眼協調能力,適當的使用社交媒體,與同伴加強聯繫,促進小孩社交能力的成長。所以,只要管理得當,對小孩的學習與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另一項來自芬蘭的調查,Children s Media Barometer,顯示:86%的芬蘭父母(小孩3到8歲)報告他們會管理小孩的電腦使用,而且管理的方式很多樣化。有的是限制使用時間長度,有的是在規定時間才能使用,還有的是看他們會訪問哪些網站,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主頁和群組,他們有哪些社交媒體朋友,他們都在網路上聊了什麼。

更有平等交流式的管理方式:94%的父母(小孩9到12歲)說他們會與孩子聊自己上網做了什麼。

芬蘭2014年新的課程大綱明確指出,信息技術是七大核心素養之一,是走向21世紀人才道路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當小孩開始用電腦時,你是選擇阻止他,還是在你的監督下培養他更好地使用習慣和能力?芬蘭父母很顯然選擇了後者。

EU Kids Online報告表明,與歐盟其他國家相比,芬蘭孩子玩互聯網起步早、使用頻率高,但最重要的是,芬蘭孩子的電腦技術能力是歐盟最好,對於技術風險和錯誤信息的甄別能力也是最強。

No.3

每天至少運動兩小時

芬蘭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是全球最多,這在《什麼是好父母》的調查報告中也體現出來:78%的芬蘭父母提出孩子每天要運動至少兩小時。我們都知道運動很重要,但很難有像芬蘭父母這樣要求孩子每天至少運動兩小時的。

芬蘭人是來自森林鄉野的孩子,他們春天在樹林里散步,夏天在湖裡游泳,秋天在森里里遠足,冬天在大自然中滑雪、滑冰,在現代信息化社會,芬蘭人儼然以這種原始又自然的「土」方式生活著,而這種「土」又是真正地接觸土地,融入大自然。芬蘭孩子每天在大自然中奔跑、追逐、遊戲。

關鍵是,無論零下嚴寒還是烈日炎炎,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大雪紛飛,戶外活動大都是照常進行。他們不怕冷、不怕曬、不怕危險嗎?

我接觸過的芬蘭老師和家長,都告訴我,零下十度以上,只要衣服穿得結實、保暖,隨時可在雪地里打滾。太陽毒辣的時候,孩子會帶著帽子和墨鏡在沙地里鏟土,冷和曬,都不是問題。

那麼危險呢?我親眼看到1歲的芬蘭小孩在沙池裡吃沙子,媽媽站在旁邊,無動於衷。我試探性地問她:「孩子吃沙子,你看見了嗎?」她很淡然地說:「我知道,沒關係的,他多吃幾次就知道沙子不好吃了,他需要通過品嘗、嘗試、自己做判斷。相反,如果他每次想吃的時候,我都阻止他,是阻礙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不但不能制止他的行為,他下次還會繼續吃。」

將這些嘗試和危險視為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因偶爾的吃虧、擦傷、碰傷、而放棄孩子們鍛煉的機會。戶外環境雖有險度,有難度,但孩子從小可以在這樣的活動中學會適應。相比孩子們的發展,只要風險是基本可控的,就去做。

No.2

全家人一起吃飯

我沒想到,吃飯這件小事,竟然佔了84%芬蘭父母的支持率,他們明確表示「每天至少有一餐要全家人一起享用。」

當我問及芬蘭家庭的媽媽,為什麼芬蘭人如此注重這個,她的回答讓我意外又認同:「「教養」與「生活」密不可分。不管是心智上的「教」還是身體上的「養」,都不該是從每日作息中被拆出來檢視的特殊議題,而是親子共同生活的每分每秒。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親密關係、過什麼樣的生活,就活給孩子看,孩子會帶著這些「生活印象」去建構他們自己的人生,甚至建構他們的家庭。」

這對我觸動很大:教養,不是成人站在知識和經驗的高地上,去教育孩子,而是以身作則,活給孩子看。所以——

芬蘭家長會跟孩子一起做飯,他們認為這是生活教育最好的時刻;

會跟孩子討論工資水平,商量最近的家庭開支,從小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甚至有一半的芬蘭父母認為,孩子應該被提供一周多次去超市購買食物的機會,了解現在的物價,形成良好的消費觀。

No.1

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

最讓芬蘭父母在意的事,竟然是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所以在《什麼是好父母》的問卷中,有94%的父母強調應該幫孩子找到與他年紀相仿的同伴,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

前面提到的興趣班,其實在芬蘭家長看來,不僅僅是培養興趣滋養生命,也是一個重要的社交場合,可以讓孩子在互動活動中交到真正的朋友

我芬蘭家庭的女兒Milana告訴我她喜歡去馬術學校。她今年14歲,每次提及騎馬,都興趣盎然,"我在馬術學校,認識了一個好朋友,我們會一起討論YouTube上好玩的騎馬視頻,一起手工製作布藝馬頭。"Milana媽媽對女兒去興趣班則看得更遠:「我當然希望這項愛好能陪伴她一生,這對她的生命與人生都會是很好的啟發。另外,我相信騎馬會讓她結交真正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相互交換觀點、相伴成長。甚至,擁有自己熱愛的人,不管到了哪個年紀都容易交朋友,都不會覺得生活無味,即使到60歲,也不會停止成長。」

赫爾辛基市少年事務處的負責人Tommi Laitio也曾說過:"大部分芬蘭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這讓我們基於話題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形成高質量的討論和分享;讓孩子在家庭和學校之外,去建構他們自己的社交圈子;也讓孩子在遇到同齡人時,清楚自己在群體中的定位或可能性的職責。

至於學業, 在這次調查問卷中沒有出現,也沒有芬蘭爸媽特別提及。

芬蘭父母的教養目標——

為什麼芬蘭父母最關心的是這五項內容呢?歸根到底,正如一項來自愛沙尼亞和瑞典研究者的調查表明:「芬蘭父母對孩子的教養目標主要有兩塊:一希望孩子做最好的自己(48% 芬蘭父母選擇此項);二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34% )。

什麼是做最好的自己(Self-Maximization)?就是做獨立自主的個體,發揮出自己的潛能。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芬蘭父母那麼重視興趣的培養,那麼關心他們的運動,那麼在意自己先去了解小孩在玩什麼。他們希望自己的小孩是有自信的,是有生活的自主權的,是獨立的,是充滿好奇和快樂的。自然,不能濫用自己的父母權威去壓制他們,而是應該幫助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在芬蘭父母眼中,孩子不僅僅是獨立的個體,還是家庭成員和社會公民的統一體,這就離不開人際交往與合作。因此,芬蘭家長重視孩子與他人的聯繫,要求小孩尊重他人、換位思考、同理心、對人友好等。這樣,或許才是一個更好的「和諧」社會。

至於學習成績,只有3%的芬蘭父母把它當作自己的教養目標,在人生這場馬拉松上,很容易黯然失色,反倒不如培養一些優秀的品質:堅韌、誠實、勤勉等來得重要。

芬蘭父母對學習成績「不爭」的心態,一方面讓孩子有了幸福的童年,天性和潛能得到最大發揮。芬蘭孩子或許不是最優秀的人群,但一定是最獨特的自己;相反,我們總是在努力培養孩子成為優秀的精英,這就讓孩子有了更多的倦怠、更多的焦慮、更多的壓力。

另外,這種「不爭」,也讓家長對教師的態度更友好,對教師的能力更信任。一位芬蘭媽媽說:我和很多芬蘭家長一樣,都為芬蘭的教師隊伍自豪,我相信他們的專業能力和愛心,這其實也讓我的生活更簡單。我兒子今年二年級,我基本不過問他的學業,每個星期我最多看一下家校共享的課表系統,看看他這一周有哪些課、哪些活動。在談及她對教師的期待時,她鄭重地說明:「教師更像是我的朋友,我會去了解教師本身是什麼樣的人,ta對教育的思考是什麼,對我的孩子有哪些觀察,在我和老師的這樣互動中,我相信孩子也能感受到對老師的信任。」芬蘭家長對教師的信任背後,其實是相信人能各司其職,家庭有家庭的義務,學校有學校的責任,都為孩子提供自由的成長空間。

芬蘭家長的教養目標,並不是給我們提供一個多麼出神入化的家教指南,而更多是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教育哲學:當每一個人都是幸福的普通人,都在做最好的自己,這個國家一樣具有「競爭力」。


推薦閱讀:

天下真的沒有無不是的父母嗎?
我快被我爸媽養廢了,我該怎麼辦?
有一個負能量的媽媽,經常進行無效溝通,每次接觸「電話或相處」以後心裡就苦悶低落心情差,怎麼辦?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這3個準備,你做好了嗎?

TAG:芬兰 | 家庭教育 | 教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