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該死的黑格?

從1915年聖誕節直到戰爭結束期間負責全權指揮英國陸上戰鬥的人物具有大起大落的名聲,從一開始的全國英雄淪為了後來的嗜血蠢貨。道格拉斯.黑格爵士——也就是日後的黑格侯爵——是騎兵軍官出身,早年曾在印度服役,在蘇丹與基欽納並肩作戰,後來又參與了布爾戰爭。他曾擔任過愛德華七世國王的副官,因此在宮廷當中人脈很廣。此人簡樸克己,少言寡語,信仰虔誠,從心底里厭惡政客,尤其是勞合.喬治。但是他還非常擅長權術,天生喜歡玩弄陰謀。他的前任約翰.弗倫奇爵士就是被他背後插刀搞下來的,然後他就將駐法國英軍的總指揮權攬入了自己懷中。如今的黑格是「群驢」將領的代表人物,缺乏想像力且冥頑不化,毫不動搖地將無數士兵送上了有死無生的屠場。但是當年他也一度享有美名,部分原因在於他曾在戰後致力於老兵與傷兵福利。他在1928年的葬禮是當代英國見識過的規模最大的集體事件之一,僅就參加人數而言不僅超過了丘吉爾,甚至還超過了黛安娜王妃。

為黑格辯護的理由如下:與同僚相比,他其實是一個思維很靈活的人。他比同僚們更加熱衷於坦克與飛機之類的新式武器,而且他的行政能力也遠遠超過批評家們的理解。他反對在其他任何戰區分兵作戰,例如中東或者義大利。而且他從始至終都很清楚必須要在法國擊潰德國人,因為德軍的主力都在法國。他的為人可能有些自信過剩,甚至自認為是上帝的工具,但是陸軍統帥的工作本來就不適合猶豫不決或者沉湎自省的人來承擔。而且他的這份工作尤其困難,因為以前從沒有人打過這樣一場戰爭。當他接手陸軍統帥職位的時候,英國遠征軍大約有60萬人,戰線長度大約有三十英里。等到1918年英國遠征軍的人數就翻了三番,戰線長度也延長到了123英里。一位支持黑格的軍史學家這樣寫道:「黑格要負責應對軍隊與戰爭規模的膨脹,並且訓練、裝備、部署以及指揮英國史上規模最大的軍隊……與棘手的盟軍聯合作戰。」到了戰爭的最後階段,唯有英軍依然有能力發動持續攻勢並且給予德軍決定性的打擊。至於說到他在最血腥的幾場戰鬥當中的策略,從臭名昭著的索姆河開戰第一天到帕斯尚爾戰役的血流成河,黑格的辯護者們總會聲稱他的作戰思路或許有誤,但卻完全符合邏輯:首先用重炮轟擊,然後用一輪輪步兵攻擊打破炮擊過後的德軍防線。

批判黑格的主要理由則是他缺乏吃一塹長一智的能力,而且他的想像力並不足以理解自己的企圖伴隨著怎樣的人命代價。黑格經常在日記中將一萬多人左右的損失稱為「很小」。導致大量低級軍官集體抗議的帕斯尚爾戰役原本旨在奪取一段比利時海岸,佔領德軍的潛艇基地。黑格在戰爭內閣面前聲情並茂地描述了這一大膽作戰,很快就贏得了內閣的首肯。但是當英加聯軍發動攻擊的時候卻碰上了極其惡劣的天氣。他們的作戰的確沉重殺傷了德軍——英國有索姆河,法國有凡爾登,德國則有「弗蘭德斯1917」——但是他們的陣線並未遭到突破。英國人贏得了幾塊高地,卻付出了二十五萬人的傷亡代價,其中五萬人戰死。據說黑格最親密的副手之一看到戰報之後都暗自抹淚說道:「我們就派士兵打了這麼一仗嗎?」

說一千道一萬,這場戰爭究竟能不能不用死這麼多人就贏得勝利呢?如今這個問題已經無法回答了。當年很多將領確實這麼認為。勞合.喬治始終堅信就算不依靠如此黑暗的血祭犧牲也能贏得戰爭。這一理念正是他與黑格在戰爭後半期相互敵視的根源。當時他派遣一名法軍將領羅貝爾.尼維爾壓在黑格頭上,直到後來尼維爾因為發動了一輪失敗的攻勢而顏面喪盡為止。最終勞合.喬治不得不向黑格讓步。強攻弗蘭德斯的替代作戰已經崩潰了,義大利人在卡波雷托遭受了重創,達達尼爾與薩洛尼卡的遠征一敗塗地,中東戰事倒還算順利,可是畢竟距離柏林太遠。勞合.喬治不能一言不合就撤換陸軍統帥,更何況此人在國內民望頗高。思考替代作戰策略確實是以人為本的民主政體領導人的職責,但是勞合.喬治的軍事才能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而且他本人與黑格都很清楚這一點。

1918年,黑格迎來了自己的光輝時刻,他的作戰理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事實支持。當時盟軍根本看不到迅速結束戰爭的希望。布爾什維克在俄國奪權之後,德國就向俄國施加了懲罰性的和平條款。1918年3月簽署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從俄國奪走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一半工業基礎以及幾乎所有煤礦。這份條約為英法兩國敲響了警鐘,假如德國在西線取勝,這就是它們的下場。此外,這份條約也使得魯登道夫極大地加強了弗蘭德斯地區的軍力,幾乎一夜之間就壓倒了英法聯軍。但是他的人數優勢並不能持續太久,因為美國人馬上就要過來了。魯登道夫意識到自己的主要敵人是黑格的英國遠征軍,因此他賭上了一切籌碼,試圖用最後一擊鑿穿英軍防線。但是鑿穿防線非常困難。就算偶爾當真打開了缺口——例如1917年末的康布雷戰役當中英軍就通過坦克贏得了主動權——大部隊也幾乎不可能後續跟進,因為火炮與後勤給養根本無法穿過壕溝縱橫的戰場。但是魯登道夫的想法很簡單。他拒絕使用「戰略」這個詞:「我們只要打穿一個窟窿,剩下的事就自然而然了。」

魯登道夫的窟窿差一點就打穿了。他精心揀選了一批突擊隊,也就是衝鋒隊的前身,手拿新式衝鋒槍,腰掛手榴彈,還配備了噴火器與迫擊炮。慣常的火炮轟擊之後,德國人猛撲了上來。當時黑格軍力較弱,因為並不信任他的勞合.喬治扣下了他索要的一切援軍。這一做法日後使得首相陷入了一場政治危機,當時有一位弗雷德里克.毛里斯將軍(1)在報紙上寫了一封公開信指責勞合.喬治以及博納.勞在1917年初以及1918年向議會謊稱了英軍的相對力量。這項職責涉及的來龍去脈非常糾結,但是勞合.喬治還是通過一篇連蒙帶唬的下院演講逼退了自己的敵人。至於公開信里提到的兩支英軍部隊,事件的結果還要更激烈一些。魯登道夫的人馬要比赫伯特.高爾爵士(2)率領的英國第五軍多得多——高爾手下一共十二個師,魯登道夫則一共發動了五十二個師——而且高爾的部隊位置太靠前了。使用了毒氣與高爆炮彈的德國人打穿了他的防線,迅速推進四十英里,佔領了一千多平方英里的土地。截止1918年3月21日,德國人俘獲了21000名英軍戰俘,造成了英軍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投降。六天之後,憤然控訴自己遭到錯待的高爾被勞合.喬治免職了。

位於高爾駐地北邊的英國第三軍在縱深防禦方面進行了更充分的準備,因此丟掉的陣地也遠遠更少。但是德國人看上去依然很可能打穿英軍與法軍的連接部位。隨著英國遠征軍繼續後撤,黑格發布了著名了4月11日軍令,堅定認為勝利必然屬於堅持到底的一方。「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奮戰到底,每一塊陣地都要戰至最後一人,切忌疲勞厭戰。我們身後無路可退,我們心中充滿了對於正義事業的信仰,我們每個人都要戰鬥到最後一刻。」到了這個時候,戰爭的勝負完全取決於誰能比對方撐得更久一點。儘管德軍還在前進,魯登道夫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南邊以及法國,忘記了打垮黑格的最初戰略決心。於是就像戰爭剛開始時那樣,巴黎又在戰爭即將結束時再次陷入了迫在眉睫的危機。但是英軍的防禦嚴重消耗了德軍最後作戰的銳氣,德軍的軍心也開始崩潰了。平心而論這一次英軍確實取得了重大勝利,儘管在作戰期間一直都在後撤。德軍的攻勢在7月份就遭到了遏制,到了8月份加拿大人與澳大利亞人發動了十分成功的反擊,以至於魯登道夫本人的精神都崩潰了。到了9月份,英法聯軍的反攻開始粉碎德軍的防線。到了10月份,德軍終於全線崩潰,而英軍則在美國人的支援下越來越深地打入德軍腹地,將相互對峙的殺戮場拋在了身後。

因為最終結果還算好看,黑格在當時備受讚譽。此外始終沒有動搖退縮的勞合.喬治也很受好評。黑格就像首相一樣勇敢,而且也是一位同樣盡職的領袖。不過日後人們對於一戰的看法將會逐漸轉變,將其視為一場又一場戕害生命的正面血拚,而黑格的名字也將會不可磨滅地與這種看法綁定在一起。他是一個執拗卻缺乏才華,勇敢卻不知變通的人。他並不是一名軍事蠢材,但是在英國迫切需要一位軍事天才的時候他卻一再證明了自己並不是天才。從某種意義上說,英國的勝利也是黑格價值觀的勝利——堅韌頑強,永不放棄。但是1918年的投降暗示我們,勝負之間的距離並不算大。

(1)Frederick Barton Maurice

(2)Hubert Gough - Wikipedia


推薦閱讀:

為什麼英國脫歐看上去前景不妙,英國脫歐公投(Brexit)卻獲得了成功?
在倫敦藝術大學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15)1988:傲慢之年
為什麼英國很多從親戚繼承遺產的故事?
關於英國大選提前的疑問解答:科普新聞中常見名詞

TAG:英国 | 第一次世界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