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為的梁山廣,到阿里的"40大盜",科技巨頭敲響創新造假警鐘

文 / 王雲輝

9月28日,一篇聲討阿里巴巴的文章刷了屏。

在這篇名為《在今天這個故事裡,阿里巴巴就是四十大盜》的文章中,"你今天真好看"APP創始人吳亮指控阿里巴巴的健康團隊、手機淘寶等部門,以合作的名義竊取和抄襲了他們的技術方案。

天貓9月29日回應稱,兩個項目之間是獨立行為,不存在代碼盜取,但天貓美妝的"智能測膚"功能的功能說明和口播文案,都確實存在抄襲行為,未來該功能將永久下線,同時對涉事員工進行了處分。

無獨有偶,就在不久前,華為也剛剛有類似事件曝光。

今年8月,華為員工梁山廣在內部員工論壇和技術交流網站上實名舉報,稱華為的Natural UI部門將國外的一個開源UI項目進行漢化後,謊稱為自己的創新成果。

該舉報被核實後,華為對造假人員進行了處理,任正非甚至在華為內部公開宣布,將梁山廣連升兩級,並"鼓勵員工及各級幹部講真話"。

在中國,造假現象早已無孔不入,即使是在科技領域,創新造假同然屢見不鮮。比如前同事楊琳樺與左志堅當年報道的漢芯一號造假事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但無論阿里還是華為,都是以創新能力站在世界之巔的科技巨頭,卻依然連接爆出創新造假醜聞,這不禁讓人唏噓。

或許,還有更多的醜聞潛藏於水下。

比如,9月29日就有母嬰醫療行業的創業者聲稱,它們此前也曾有過與吳亮類似的遭遇,甚至接觸的都是阿里健康的同一位負責人。

事實上,我們都明白,華為和阿里不可能鼓勵員工進行這樣的偷竊或掠奪。這種行為降低商譽帶來的潛在損失,已經遠大於他們的潛在收益,更何況,這兩家公司還一向以內部管理嚴格出名。

就在前幾天,跟優酷的朋友吃飯時,朋友還在感慨,因為併入了大阿里體系,今年國慶節甚至連任何價值超過兩百元的禮物都不敢收。

顯然,這都是個別部門甚至是個別員工的獨立行為。

所以,對於很多直接批評阿里和華為的評論,我是不認可的。不能將這些個體行為,與整個公司的品牌形象粗暴地划上等號。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了解,為什麼這種惡劣的事件,會頻繁在中國最頂尖的科技公司上演。

甚至於,如果不是受害者或內部員工舉報,這些"創新"都已經通過了兩家公司嚴密的內控審核機制,成功轉化為產品,華為的UI項目甚至曾在內部獲得獎勵。

這說明,兩家公司的創新體制與管理體制,都已經出現了問題。

今年三十而立的華為,已經不是當年那條"一張床墊半個家"的戰狼。成為行業老大之後,早已習慣於跟隨對手,再以強大執行力碾壓的華為,已經進入了四顧茫然的無人區,即使任正非不斷呼喚加西亞歸來,不斷呼喚傾聽一線的炮火,但這個員工已超過17萬人的巨頭,依然在越來越多的地方顯露出疲態。

"華為正越來越像當年的中興,中興正越來越像當年的華為。"這個行業內的段子,或許能從側面說明一些問題。

同樣,今年過18歲生日的阿里,也已經從西子湖畔的"18羅漢",成長為一個員工超過7萬人的龐然巨物——這還不包括它在全球範圍內入股和收購的大批企業。

如今,在無數光環的背後,它們同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通信設備、電子商務、雲計算等多個行業,它們已經成為站在全中國乃至全球產業最前沿的領軍者,它們需要不斷尋找新的方向,開拓新的疆域,帶領無數企業前進。

它們必須時刻創新,才能保持領先,這個西西弗斯式的循環將永無休止,直到它們創新乏力,被後來者超越。

但問題在於,大公司有人、有錢、有資源、有背景、有用戶、有流量,什麼都有,但有價值的創新,卻是最難有。

創新本質上就是一個大規模試錯的行為,而大公司嚴密的制度、複雜的關係以及冗長的流程,更是扼殺創新的天敵;反而是在市場夾縫中曲折成長起來的小團隊,更容易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火花。

所以,小公司最終往往成為大公司刀俎上的魚肉。

差別在於吃相。

吃相好的大公司,用投資、用合作,用利益把小公司圈定在自己的聯盟中,最後以相對溫和的方式慢慢消化。

吃相差的大公司,等你做得差不多了,直接像素級抄襲,然後堆錢堆流量堆資源,直接壓死你。就像早年的騰訊,如今的"四十大盜"。

前一種方式,是更多贏的選擇。尤其是3Q大戰之後,越來越多的大公司都已經意識到,為新入者戴上資本的金手鐐,其實比野蠻的屠殺更方便,也更有效。

但在現實中,我們更多見到的,卻是後一種。

因為它雖然損害了小公司的利益和大公司的商譽,但對作惡者的個體來說,卻是收益更高,成本更低的利益最大化方案。

所以,連續爆發的創新造假醜聞,已經為華為、阿里乃至更多的中國科技公司敲響警鐘:

你們的創新,還有多少是有問題的?在你們公司內部,又有多少敢說真話的梁山廣?

這些年,中國科技創業公司的走向,已經從2C、2B一路轉向了2VC、2BAT乃至2SB,希望大公司們的創新軌跡,不要再重蹈它。


推薦閱讀:

華為暢享7S 4大核心賣點解析,全面屏造就顏值擔當
如何評價 2017 年 5 月 26 日發布的華為 Nova 2?
任正非只有華為控股 1.01% 的股權,他是如何實現對華為的控制力的?
小米又一項業務敗給華為了
華為EMUI哪點不如小米MIUI?

TAG:华为 | 阿里巴巴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