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分享第二期:焦慮

主講人:A ? Lance桑

主持人:錢小魚

整理者:sunflower

2017年11月2日,蒙台梭利家庭教育群邀請了A ? Lance桑,以「焦慮」為主題,在微信群里做了一次主題分享,本文是對此次分享內容的整理。

主講人介紹:A ? Lance桑是我們群的老朋友,很多群友都對他熟識了。他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在育兒方面頗有自己獨特的心得。這一次他將和大家分享自己對焦慮的認識,並將通過自己的實際例子來說明如何梳理焦慮情緒,從而改善親子關係。

第一部分:什麼是焦慮?

經常遇到一些情況,情緒一下子變得很失控。「這人怎麼可以這樣?」

「一點素質都沒有,還強詞奪理」。

「這孩子,為什麼好好說就是不聽」

一下子,就覺得氣血上涌,腦袋變兩個大。

這些問題,每一個展開來都可以說上半天,今天,就只談情緒個人對於自己的這種憤怒的理解。

有一句話,大家應該都很熟悉。

「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為什麼?明明學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對自己的認識可以算是比較了解,然而在關鍵的時候,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事後又覺得懊悔不已。

對我個人來說,這樣的情緒失控,絕大部分都來自於叫做焦慮的感受。

焦慮是一種使人變得緊張,亢奮,又反應靈敏的自我保護機制。

在漫長的物種進化的過程里,這樣的機制有效的提高了我們的祖先們在面對古人類所難以抵禦的危險(猛獸,天災等)的時候生還的幾率。

所以在座的諸位現在能夠在微信上開這樣的會議,也是得感謝焦慮對於家族血脈延續作出的貢獻呢。

用日常的話來說,焦慮,就是對即將要發生的,「也許會有壞的後果的事情」,的緊張和重視。

但是在現代社會,它所起到的保護作用,已經遠遠不如在遠古時代那麼有效了。相比較於人類基因的進化,人類社會的進化實在是太短暫了,所以我們基因上本能的反應來不及跟隨社會習俗的變化而做出來的。焦慮這樣的情緒,在現代社會,很多時候是在拖後腿。

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是不受控制的爆發?

從思維機制上來說,情緒反應是一種應激式,半自動,和潛意識條件反射式的心理和生理活動。

在個人的理性思考和意識,還沒有來得及對眼前發生的事情進行分析和判斷的時候,應激系統卻早早做出了反應,你的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面對「可能存在的危險」了。

第二部分:應對方案

在我提議的應對方案里,關鍵節時間節點就在這個時候。

1、這個時候有一種選擇,就是直接爆發情緒

而且無論爆發的對象是同事家人孩子或者其他,也無論對方反應如何。

在事後,自己或多或少的總會覺得懊悔,自責,和自我反思,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尤其明顯。

像我個人在發完脾氣後,第二天,還要去找孩子道歉,跟他解釋我當時為什麼情緒如此暴躁的原因。

並且請求她的原諒。與其這樣,何不當時,就把事情解決了?

2、那麼這時候,另一種選擇,就是「5秒暫停方案」

在焦慮情緒即將爆發的這一刻,做一個五秒鐘的暫停,問問你自己:「是不是我所擔心的不好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是不是照這樣下去,一定會產生最壞的結果」? 「即便如此,那又如何」?

其實絕大部分的焦慮,都只是過度的擔憂而已。是我們內心的小孩不敢面對「可能發生失敗」,對事情作了最壞的估計。

「客觀的說,事情,遠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不堪」。

3、真實案例:

講一講前一天晚上在我家裡發生的一件事

晚上八點四十五,家裡客廳。

小孩子在做睡前的拖延,妻子在客廳的桌上看書,狗狗關在籠子里,之前,對於兒子在客廳玩耍的動作反應很大,大聲吠叫,反複製止無果。

我自己在書房裡面看電影,這時候發生的事情讓我情緒爆發了。

兒子在車上玩的小汽車掉到了地上,發出了比較大的聲響,小狗狗受到了驚嚇,再次大聲的吠叫起來。

我一下從書房衝出來,掏出用來打狗的繩子,準備給它「懲罰」。 這時孩子看到我氣勢洶洶的樣子,有點嚇傻了。握著繩子,在籠子前站了一會,問了自己幾個問題。「妻子在客廳里,狗狗反覆吠叫卻沒有制止,我有沒有權利,要求他做「她應該做的事情」」? 沒有。「孩子已經養成了臨近bedtime卻反覆拖延的習慣」。 「我是不是對自己沒能正確的引導孩子而感到憤恨不已,是不是我的過度控制導致了拖延」? 沒錯。「之前用口頭警告沒有能夠制止狗狗,所以現在要用武力的懲罰來使他區服,之前已經做過這樣的事情,但是有用嗎」 做過,沒用。

思考過這些問題,我收起繩子,用零食安撫了狗狗。

給正在刷牙的兒子來了個抱抱,然後他就去睡覺啦!

第四部分:答疑與真實事例分析

1、答疑

Q1:情緒有沒有好壞之分?

A: 所有的情緒都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情緒引起的行為才有好的行為和不好的行為。這是《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上的觀點,該書的另一個觀點是:控制自己的情緒之前,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

A ? Lance桑:好壞本身就是需要相對判定的,對於個體來說認識自己的情緒才能夠更好的思考應對,要學會接納自己相對來說比較負面的情緒。

Q2:如果夫妻之間育兒觀念不同,一個人在教,另一個按耐不住指責教孩子的一方,出現這種分歧怎麼辦?我覺得很容易教孩子的人很容易撮火啊。

A: 是啊,書上講的總是很美好,可是現實生活卻總是不按套路出牌,各種問題總是能讓人在憤怒時把各種方法忘乾淨。

B: 感覺情緒上來後簡直等不急五秒的時間,就爆發出來了。這個叫停真的很難。

A ? Lance桑:對,其實這個裡面最難的,問題就在這裡,很多時候你根本來不及覺察自己的情緒,你的情緒就已經爆發。我覺得這個事情吧,依賴於你自己,每一次產生情緒,爆發和之後的反思。一次又一次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反思,當它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啊,你也許就有機會去控制他。就是說你每一次對自己的分析和審視,起到的效果都是不停的累積的,最終能夠帶給你就是,在情緒爆發之前,給自己一個暫停的時間。

B: 我老公會提醒我權衡一下,情緒爆發後對所有人的破壞性是否值得。有時他提醒的方式是「硬要求我壓下去「,這我感覺在火上澆油。

A ? Lance桑:那這種行為就是實際上,算是直男思維。不願意接納情緒只想說明情況。我自己也經常這樣。

A: 對對對,以前聽過一個課,老師也是說,以前對發脾氣沒知覺,現在對發脾氣有了知覺,學會了反思,多次反思就能使自己在發脾氣時就意識到情緒問題,再慢慢累積大概就可以到桑老師說的發脾氣前停頓了。

2、真實事例討論

例1:現在老公積極加入育兒隊伍,這個本來很值得稱讚,但是我們爭吵的反而更多了。比如,現在由他幫孩子洗澡,睡覺時間都搞得好晚好晚,剛剛還沒去洗,我就想按我以前的辦法我自己帶他去洗。正當我對孩子說,寶貝你要洗澡,他說我要看書,我說那就洗完澡看書吧,現在可以去選一本你想看的書。孩子選了一本,說要看兩本,我說不行,太晚了,媽媽以前跟著說好了,8點半洗完澡就可以看3-4本書,9點洗完澡了可以看兩本,現在九點半了媽媽只能看一本了,再晚媽媽就沒法給你看了。結果我老公就急匆匆說一句,你這樣把看書搞得很功利化,看書本來是件享受的事。我覺得,我這樣,看書應該是種獎勵,而且是建立他睡覺的流程。他爸爸不以為然。

A ? Lance桑: 家庭意見的矛盾分歧只能靠說服來解決啊。

B: 我覺得,你這樣是建立一個作息的規則,和獎懲無關啊。喜歡聽媽媽講故事不一定要睡前,白天也可以進行啊。

A ? Lance桑 : 說服不了的話,就考驗你自己的情緒管理了。此外,你確定你的方法一定是完美無缺的么?

C: 我覺得最好有這個共識,在教孩子的時候,另一方最好別指責教孩子的大人,否則真的太考驗一個人的忍耐力了。本來還在和善而堅定,因另一個人的指責,我可能會撮火。

A ? Lance桑: 是的,有意見背後提。

C: 是的,最近類似這些事件很傷啊!

A ? Lance桑: 那你就在孩子沒在的時候和他談談這個事情

C: 我們談過很多次,我都辯不過他,達不成共識……談的時候,有什麼技巧嗎

A ? Lance桑: 太正常了, 很多時候就算達成了共識,做的時候還是下意識。只能一次一次的討論吧,我想。

愛華:焦慮的確是現代人的通病啊。尤其是現在社會發展迅猛,生活節奏快得很。很容易讓人產生稍不留心就要被拋下的感覺,更加讓人焦慮。

在育兒方面,你是老司機,你老公是新手。還得要你發揮領導力才行啊!

兩個人因為不同意見而發生爭執太常見了。但是從你舉的例子來看,顯然你老公還是育兒的入門階段,很多概念還是模糊不清的。比如說培養睡前程序和享受讀書這兩件事情,他顯然是沒有擺好優先順序啊。睡前程序的重要性他可能還不夠清楚。控制孩子和給孩子設定邊界這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顯然也還沒有弄清楚。幫助孩子和尊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這兩者之間的界限他也還是模糊的很哦。

盡量心平氣和地跟你老公商量吧,給他多講講道理,推薦他多看看書,比如說我曾經推薦給大家的李坤珊博士的書,可讀性很好,而且內容很棒。實在行不通的時候,換了我,估計會憋不住大吵幾次(前提是對夫妻關係比較有信心)。然後就能看到效果了。

例2:

C: 昨天早上穿衣服的事件。孩子兩歲半開始,我就開始有意培養他自己穿衣服鞋子。比如給他洗完澡,就把他放在床上,讓他自己穿好衣服,等我回來給他看繪本,我去收拾一下浴室(有時候就是藉機走開,讓他自己穿衣服);早上上學也是,每次刷完牙洗臉,都是他自己換衣服穿鞋子,我自己做其他準備工作。

現在他爸爸弄,也不刷牙了,直接幫孩子穿衣服穿鞋子,抱起孩子去上學。我有點不認同,昨晚,孩子換衣服時,我故意留了襪子給他自己穿,我說媽媽有很多事情要做,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爸爸在我走開,就過來幫他穿了。我真的有點生氣,我說我說了那麼多,你就不能堅持一下嗎?他就說我死板板。還有孩子去幼兒園早餐前,想吃山楂,我說,可以,就吃一個,孩子說要吃四個,我說不行,最多兩個。我還沒說完,他爸爸就給他拿了四個,說我想控制孩子。

A ? Lance桑: 其實你確實想控制啊!你和我一樣,要處理沒法控制的時候的焦慮。具體來說就是即便孩子他爸按照他的洋娃娃教育方式來教小孩穿衣服,帶來的負面影響,確實不如你們兩個為了這件事情一直吵架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大一點。

C: 我覺得孩子其實是比較好引導的

B: @A ? Lance桑 我還有一點更不堪,尤其對於我老公。今天晚上是批鬥大會,就放開直言了。我從生氣開始到發火這段時間,火氣一直會自己醞釀,然後爆發。其實中間有間隔的,我不斷和自己對話,越想越氣。

A ? Lance桑: 對自己對話但是不和對方對話。

B: 因為老公不在現場, 我自己生悶氣,然後爆發。比如,我自己坐車從A到B地方,很辛苦,而且暈車,結果老公沒有按時接我。我感到沒有被關心,就一路生悶氣,直到碰到他後爆發。

C: 分享文章《越是親密,就越吵架,怎麼辦?5年婚姻1點感悟》mp.weixin.qq.com/s/kuBk

愛華:生氣的時候一定要跳出來。千萬不要自己生悶氣,於事無補而且傷身體哦!感覺到自己生氣的時候,就告訴自己,「我知道我現在生氣了。生氣的原因是?可能有一部分來自老公,還有一部分也許是來自自己的性格,或者自己的原生家庭。我現在最需要的是一個溫暖的擁抱,需要有人給我關心。」 自己給自己進行一次心理疏導,找到自己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東西。然後向老公要求這樣東西。把這個流程寫在卡片上,放在隨手可及的地方。每一次感覺到生悶氣的時候,就拿出來,按照流程思考一遍。

@A ? Lance桑 你說的很對 在自己和情緒之間塞進五秒鐘的時間 讓自主意識有機會接納和提醒自己。實在是太重要了!而且認識到問題和具體實施問題之間也存在一個鴻溝。只有不斷努力 不斷嘗試才能真正把想法轉變為現實。我和你一樣 也是經歷了很多次反省,現在基本上很少發火了。

推薦閱讀:

孤獨始於童年
虐童事件,請回歸理性思考
群改革及志願者招募
今天第一次聽蒙特梭利的介紹(曾聖耀主講),有些收穫,互聯網上還有哪些蒙特梭利相關的最佳資源?

TAG:蒙特梭利 | 家庭教育 | 情绪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