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10 個孩子中就可能有 1 個遭遇過性侵

編者按: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發生後,丁香醫生深度報道團隊「偶爾治癒」團隊的同事第一時間趕往事發幼兒園,並寫下這篇文章

我站在紅黃藍幼兒園的門口,這裡早就擠滿了家長、記者和警察。國際二班的小朋友今天沒有來上課,原計劃的感恩節的活動取消了。

正值放學,有家長仍然像往常一樣安靜等待老師把孩子送出來,也有家長站在門口大聲呼籲,希望校方能給家長一個說法。

園長穿著一件黑色羽絨服,仍然向往常一樣,看著每一個小朋友走出校門。這是北京東五環外的一所私立幼兒園,附近小區的房價去年底漲到了 6 萬/平方米。

11 月 23 日早上,一位國際二班家長站在學校門口接受了記者採訪,向記者「還原」了她的小孩在這所幼兒園的遭遇,在孩子與她的溝通里,出現了「叔叔光溜溜」、「叔叔檢查身體」、「叔叔掐脖子」這樣的描述,在更多的語言和肢體溝通之後,家長也向記者總結了孩子所描述的「活塞運動」,這是成年人關於性交的隱晦說法。

孩子也向家長提到了老師對學生打針、喂白色藥片等情況,一個被廣泛傳播的視頻里,三歲的小孩告訴爸爸,每天午睡的時候都要吃一種白色藥片,這種藥片「甜甜的」。孩子會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問父母:「我沒有生病,為什麼要打針」。

幼兒園暫時還沒有對以上指控做出回應。

每一天,我們都會面對很多和性、暴力相關的新聞,地鐵性騷擾、婚姻內強姦、成年人權力關係下的性侵(房思琪事件)。

但針對兒童的性侵,尤其發生在一個幼兒園環境中,「猥褻」、「性侵」、「不明藥物」非常有力地刺激了公眾的神經。

最終的事實仍有待核實和確認,但兒童所面臨的性侵困境,比我們想像得嚴重和普遍得多。

今年夏天,我採訪一個自殺干預熱線,在陪伴接線員工作的過程中,我觀察到未成年人打電話來訴說性侵困擾的案例並不罕見。

一個 13 歲的男孩打電話過來,說:

後爸後媽經常玩我的小雞雞,一次半個小時。有時後爸會當著其他人的面叫我脫褲子。為什麼後爸會這樣?小雞雞會不會壞?

一些男孩有相似的經歷,「為什麼小雞雞會硬」,「不敢拒絕,害怕被打」。他們都對此感到迷茫又恐懼,找不到有效又有力的方法來保護自己,只能求助於自殺干預熱線,來排解內心的憂慮。

最高人民法院的數據也顯示,在 2013 至 2016 年間,僅全國法院審結的性侵兒童案件量就達到 10782 起。

這絕對不是性侵案件的全部,甚至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犯罪心理學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表示,性侵害案件,尤其是針對中小學生的性侵害,其隱案比例是 1:7,也就是說,一起性侵兒童案件的曝光,或許意味著 7 起案件已經發生。

《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提及:

2015 年,中國農業大學方向明教授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的報告顯示,9.5% 的中國女孩和 8% 的中國男孩曾遭受過某種形式的成人性侵。

這意味著,大約每 10 個未成年人中就有一個面臨過性侵。在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之下,有 2500 萬未成年人成為受害者。

這和世界範圍的數據呈現出一致性,來自 NGO 組織 darkness to light 的調查結果是:

1. 十分之一的孩子在18 歲前遭遇過性侵;

2.90% 是熟人作案;

3. 七分之一的性侵發生在學校;

4. 在所有受過性侵的兒童中,20% 發生在 8 歲之前;

5. 性侵提高了輟學率;

6. 只有 4 - 8% 的性侵(報案)是捏造的。

7. 對幼童使用酒精和毒品是性侵的先兆。

熟人成為這一系列案件里最主要的施害者。根據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下稱「女童保護」)的統計,2014 年,熟人作案的比例是 87.87%,2015 年為 70%。2016 年,有 433 起兒童性侵案件被公開報道,其中,熟人作案 300 起,佔總案件的 69.28%。

在明確表述關係的 300 起熟人作案案件里:

  • 老師(含輔導班)占 27.33%,
  • 鄰居占 24.33%,
  • 親戚(含父母朋友)占 12%,
  • 家庭成員占 10%。

他們利用熟人身份,更容易接近受害者並取得受害者信任,再加上佔據了力量及權力地位等優勢,讓性侵案件更易發生。

我的一位朋友,她回想起自己小學時期住校,晚上有女同學去男老師家,回來之後總是頭髮亂亂的,同學們不懂,總會嘲笑她。也有男生上廁所的時候,遇到老師要把生殖器放在自己嘴裡。「那時候我們傻,知道放誰嘴裡了就嘲笑誰。我偶爾會想起這些事,如果你記得就有創傷,要是忘了也就活得好好的」。

也許是過於低估了兒童性侵的普遍性,以至於安全意識極強中國的家長似乎在性侵領域疏於防範。

「女童保護」對全國 31 個省份的 9151 位家長調查問卷顯示,68.63% 的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過防性侵教育。

那麼,在孩子被性侵前,我們需要對孩子進行哪些性教育以防性侵,在孩子遭遇性侵之後,我們又該如何擦拭孩子的傷口,避免 ta 陷入更大的災難中。

「darkness to light」給了我們一個保護兒童指南:

第一步:在了解到你的孩子正在遭受什麼時,

你需要首先了解下列事實:在美國,1 / 10 的孩子 18 歲前遭受過性侵,這些案例大部分是熟人作案;

一項研究表明在男性受害者中,50% 的孩子想到過自殺,20% 的人嘗試了自殺;遭受性侵的女孩則更容易出現飲食障礙(比如暴食);60% 的未成年懷孕是因為強姦誘姦或其他非意願的性行為;

遭受性侵的孩子中,那些把這件事情作為秘密從不向人提起,或是提起後未能引起成人注意的會遭受最嚴重的心理、情感乃至生理問題,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會持續到成年期,影響他們的一生。

第二步:減少侵害發生。

超過 80% 的性侵發生在獨立的、一對一的私密場合,然而,與一位值得信任的成年人在一對一的私密場合進行溝通對孩子的自尊心和更進一步的人際關係都是有價值的,所以可以採取下列方法:

偶爾去「串串門」,即使對方是你非常信任的家庭成員;保證外面有人可以觀察到屋裡的動靜;談話前向那位成人了解他的計劃,談話結束後向孩子核實,主要是了解一下這些相處時間都用來做什麼了;找機會告訴你孩子的照顧者,你和孩子都是受過兒童性侵方面的教育的,直接說就行。

第三步:說出性侵的事實。

孩子經常把自己遭受性侵這事兒當作一個秘密,開誠布公地談論我們的身體、性,以及界限是應該受到鼓勵的行為。

你要明白孩子怕的是什麼,施暴者經常的技倆是混淆黑白,欺騙孩子這只是「遊戲」,或者以家庭成員的安危來威脅孩子。

從孩子的角度,他們有時更喜歡把這件事情告訴他們所信任的成人而非他們的父母,從這個意義上,培養一些這方面的工作人員就變得很有必要。還有些時候,孩子會把這件事情裝扮成別人的故事來打探父母的態度。他們還會在你追問細節時忽然當機,要有耐心。

第四步:了解一些先兆。

當孩子真的被性侵了,別指望你能看到明顯的跡象,但你得知道你需要找什麼。

有時候,性侵會在身體上留下痕迹,比如生殖器官紅腫、尿道炎症等等,但這種情況並不普遍,有時候這種身體上的改變也會表現為易怒,腹痛或者頭疼等等。

情感和行為上的異常更加普遍,這種改變可能是孩子從一個健康向上的狀態變得沮喪與畏畏縮縮。與年齡不符的性相關行為或者語言也是一種紅燈。

當然,你也要小心,有些孩子並不會顯露出什麼跡象。如果發現了生理上的跡象令你懷疑孩子受到了性侵,建議帶孩子去體檢,最好是找那種對兒童性侵有經驗的專業人士。

第五步:負責任的行動。

只有在很少數的情況下,兒童性侵是誤報。但如果你憤怒地揭露這件事情時,你的孩子也許會覺得更加羞恥和有負罪感,轉換話題或是陳述事實時為了迎合你的「需求」進行修改。

所以,家長要注意,不要反應過度。你的反應要表現出對孩子更多的支持,相信你的孩子,在他們告訴你這個故事之後表揚他們,感謝他們的勇氣。

鼓勵孩子說出來,但不要使用有誘導性的問題去詢問細節。詢問細節時可能會激活孩子對這件事情的記憶,如果一定要問,就問開放性的問題,比如:「後來呢?」

去專業人員那裡尋找幫助。告訴孩子,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是你的責任而不是他們的過錯。不要恐慌,遭受性侵後,接受了專業幫助的孩子們可以恢復得很好。

我很喜歡的一位女性導演黃驥,她把自己青春期的被性侵經歷拍成了作品。

「性侵是可以避免的嗎」,她拋出這個問題,她有一個正在上幼兒園的女兒,作為一個曾經的性侵遭遇者,她設想了孩子會遇到的最壞的結果,如何和孩子談論性侵,談論性,這個問題在心裡盤恆了許多個日日夜夜之後,她和女兒之間發生了一場對話。

媽媽現在可以跟你討論一件事嗎?

可以。

我知道那個叔叔很喜歡你,對你很好。你也喜歡那個叔叔。

對。

但是媽媽想提醒一下,不要單獨跟叔叔呆在一起好嗎?

為什麼呢?

因為叔叔有可能會做一些他自己也控制不了的事。

……什麼事呢?

比如摸你的 nainai(乳房),你的屁股…等等。

為什麼他可能會做這些呢?

因為他控制不了自己。但是你會不喜歡,並且會難受。

難受?

對。以前就有叔叔這樣對待過媽媽,媽媽很難受。

女兒聽到這裡,摸了摸黃驥的頭髮。

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很珍貴的地方,也是我們的隱私部位。

女兒也許還不是很明白,可是黃驥在她眼睛裡看到了因信任而努力消化的認真。

他們的力氣比你大,比媽媽大,如果開始了,就沒辦法停下來了。

嗯。

所以呢,一定不要讓這開始發生。不要和叔叔單獨去呆著,一定要在媽媽或者其他老師都看得到的地方。

我明白了。

如果萬一,叔叔忍不住做了你不喜歡的事,你一定要告訴媽媽好嗎?媽媽也經常告訴爸爸啊,告訴你啊,我難過的事。

對。就像快樂的事情分享就會變成一倍。難過的事情分享就只會變成一半,對嗎?媽媽?

是的是的,就是這樣。

這是丁香醫生新開的專欄「偶爾治癒」(微信公眾號:to-cure-sometimes)

我們希望記錄這個時代人和疾病、衰老、死亡相抗爭的故事

雖然醫學是偶爾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但在被這三個終極敵人戰勝之前,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和它相處的方式。

推薦閱讀:

孤獨是優秀的人必須的經歷嗎?
柏拉圖式非理性:關於認知偏見的古典哲學
怎樣選擇心理治療(諮詢)學習班?
如何高逼格的報復討厭的人?
單親家庭長大的女生容易產生哪些心理問題?

TAG:儿童教育 | 心理学 | 儿童性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