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青年是否比中國青年更包容開放?


包容和開放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否則都是葉公好龍。

舉個例子,我認識一位義大利姑娘喜歡絲綢,經常讓中國同學回國給她帶,說自己喜歡收藏這類東西。原本以為她了解一些我國的絲文化,但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一次聚會上,她談起了中-意關係,認為義大利人把自己獨有的絲綢工藝通過馬可波羅第一次傳到了中國,並且在戰後大量使用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做絲綢代工,導致現在義大利境內的絲綢價格很高,質量還沒有中國生產的好,同時認為中國人偷走了他們的燦爛文明。表面上看,她能接受外國文化,但實際上這種接受建立在一無所知的基礎上。

什麼是包容和開放?就是在明知你與我不同,甚至在我不認同你的前提下,我仍然能接受你,甚至能理解(共情)你。換句話說,包容開放可以理解為和而不同,即與他人保持和諧的關係,又不輕易苟同他人的觀點。

然而,要做到包容開放、求同存異、和而不同,需要知識儲備。不少誤會、爭論、仇恨並不因當事人脾氣差、不善良而起,反而因為他們無法理解對方。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青年對艾滋病、癮君子、同性戀的包容程度沒有歐美人高,而反過來歐美人又很少包容我們吃狗肉、吃甲魚、吃毛蛋一類的傳統飲食。

同理,很多我們誤以為是包容開放的行為,其實也出於無知。比如裸體繪畫。有些人不理解,甚至厭惡裸體繪畫,就被另一些人說成不開放和守舊。在這裡,開放一詞的用法值得商榷。因為「開放」意味著,要解開一項不必要的禁令。可是,面對西方裸體繪畫,我們到底要開放什麼?在國內,真正清楚的人並不多。以至於一些畫家把裸體繪畫這一題材作為了生產色情藝術的護身符。開放並不是別人有什麼,我也必須要有。開放是要在理解別人有的東西的基礎上,再考慮自己需不需要開放。

總之,在很多問題上,我們應該做到包容,但在某些問題上,我們不應盲目開放。比如對待吸毒人員,我們應做到包容,但不可盲目開放。反觀一些歐美青年對吸毒一事不以為然,甚至崇拜吸毒人員的態度,並非開放,只是無知。

以上


前段時間有兩個新聞。一個是這個

艾瑪就是哈利波特的那個女主角,提倡接受難民。

後來又有

一位法國網友請願呼籲JK羅琳用她的18個空閑房間接納穆斯林移民。

中國有沒有,有的

你猜怎麼著?

哎?怎麼全世界都一家?演員都一個德行,演員說話都一個德行,連群眾的回應都一個德行,這麼巧?怎麼就跨越了文化和種族的界限了?

怎麼演員都包容,群眾都不包容么?

因為我家真有一頭牛。


我個人感覺就高素質青年而言(985/211的小康之家的孩子VS歐洲本國TOP5大學的中產階級孩子),中國青年壓倒性的,毫無疑問的,絕對意義上的包容開放的多的多。

真正的包容開放一定是建立在真實的體會和理解之上的,沒有經歷就不可能真正的包容。

歐洲社會幾十年沒有什麼變化了,90青年從出生到現在見到的一切基本上還是一個模樣,而中國90年代的青年從出生到現在,經歷過多大的社會變革,生活水平有過多大的起伏?

那些歐美年輕人飛去「支援」的非洲「問題」,東南亞「困境」,中國青年小時候差不多都切身體會過,再誇張一些的講「國恨家仇」也在九幾年算是感受過。

而同時,中國青年沾了這幾年經濟起飛的光,互聯網時代的各種幺蛾子,信息爆炸衝擊,也沒有比歐美年輕一代體會的少,甚至更多。

物質層面更沒有什麼「這是啥沒見過的高級好東西」的情況,大部分都只是「這個比在國內買還便宜」的情況。

就歐洲而言,能在言談中不讓人感覺到任何傲慢和無知,我甚至想讚許和欽佩的青年,基本上都是毛子,二毛子和來自捷克這種和中國青年一樣【經歷豐富】的年輕人了。

老牌發達國家也就只有在歷史上被蹂躪過多次的芬蘭人可以拿出來真誠的稱讚一番。


人就是人,個體就是個體,不存在一種普遍適用於西方青年的價值觀,正如我在中國青年中也沒有看到一樣。

我身邊的西方青年都在忙著寫論文寫報告看蘇亞雷斯帕斯卡夏努萊布尼茨,估計都不怎麼開放包容,因為沒時間管這些破事。

雖然分類學是人類認識的偉大發明,但分類之前也要把種差設計好一點吧。


簡單的說:因人而異,因話題而異。

同樣是中國青年,一個上海國際學校雙語教育出來的孩子,跟一個山村學校里出來的孩子,眼光不可能完全一樣。家庭背景、成長背景、以及成長時周圍的社會環境(或曰social norm),都會造成包容度或者思想開放度的不同。

同樣是包容度問題,同性戀、難民、婚前性行為,這些不同的問題都有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據我的觀察,其實中國青年對西方觀點的接受程度還是極高的。畢竟中國現在20歲左右的這一代人以及他們的上一代,都是聽著「我們還落後美國30年(50年)」,在周遭的人眾口一詞的說著「進口貨一定比國產貨好」的環境里長大的。說實話,據我的觀察:崇洋媚外依然是中國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官方到民間的普遍現象。

如果說具體到某個問題,例如接受難民,或者接納同性戀或跨性別者(LGBT),這些其實是更具體、更複雜的問題,並不能夠簡單的用政府是否允許同性婚姻來衡量。其實知乎這裡,對LGBT已經頗為寬容了,女裝貼非常多。總體來說,對女裝人士和葯娘頗為寬容。搜一下「出櫃」的話,也會從各個回答中看到整個社會對LGBT的包容度在不斷增加。

還是在LGBT這個問題上,雖然中國不允許同性婚姻,整個社會對同性戀的支持度也較低。但是至少沒有頻繁發生針對同性戀者或跨性別者的暴力事件。相對的,針對LGBT的暴力事件在美國則經常發生,例如去年6月奧蘭多的夜店血案,一次就有49名LGBT被殺。而其他只有一兩名受害者的事件則更是每年都有:

至於英國也不少:

英文里有 "pay lip service" 一說,我個人的感覺是:其實大多數民眾對於LGBT權利這種問題是無所謂,乃至不以為然的。這些年英美政府強調LGBT權利,反而助長了部分較為極端人士的逆反心理,讓他們更傾向於選擇暴力。當他們不能夠公開的說「我認為同性戀是變態」,因為這麼說會面臨失業、罰款乃至拘留的時候,那他們就更有可能訴諸於非法的暴力手段。

而在中國的反LGBT人士,則是說的人多,動手的人基本沒有(或者少到近乎沒有)。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問題的一己之見,希望是一葉知秋而不是管中窺豹吧。

最後:哎,既然題目評論區都把光翼兄給點出來了。那我也直說了 -- 各位同學,其實光翼兄算是一個真君子,算是知乎上不多的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真心的開誠布公的跟大家交流的人。至少我不覺得這一問是在釣魚之類的。

@Lightwing 光翼兄,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到:其實在沒有到中國長住之前,你對「中國」和「中國人」有一種「距離產生美」的感覺。那時候對中國社會有一些過於美好的憧憬。看了你最近的一些提問和回答,覺得你對中國的觀感有點兒開始像鐘擺一樣往回擺了。

下面是我多年前寫的《文化衝擊的四個階段》,雖然當時寫的是移居西方的中國人,不過對於移居中國的英美人士也應該適用。個人感覺你現在處於第三階段,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母文化、更加珍惜母文化好的一面了。當然,個人感覺而已,如果有誤,勿怪。

歡迎斧正。天涯上的原鏈接:[原創] 文化衝擊的四個階段 -- 移民、留學或出國工作的必經之路

Culture Shock -- 文化衝擊,或曰"文化震蕩",是移民、留學或出國工作的人必然會經歷的。從一個自己住習慣了的地方搬到另一個語言、文化、生活方式、習慣等等都完全不同的國度,一開始自然會有一種被驚呆了的感覺。有過這種體驗的人,無論是幾歲、十幾歲、還是成年後經歷的,相信都會永遠無法忘記第一天踏下飛機或其他交通工具的那一刻。周圍的人雖然都說著話,但是你一句都聽不懂;身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但是你的心中孤獨和無助的感覺怎麼趕也趕不走,這種感覺會是刻骨銘心的。這就是 Culture Shock -- 文化衝擊,一種被未知的東西包圍、被嚇得不知所措的感覺,也是整個過程的第一階段。

Culture Denial -- 文化否定。經歷了第一階段的文化衝擊後,少數人會因為種種原因不去嘗試融入當地文化,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到處都有中國人而有中國人的地方就都有唐人街和一頭扎進唐人街一輩子不肯出來的中國人。但是,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嘗試去融入當地文化,生物畢竟有適應環境的天性。在嘗試的過程中,還是會有人飽受挫折,然後一頭扎進唐人街一輩子不肯出來或者迴流海歸。也有人會在攝取了一些當地文化後就適可而止,用句古老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當然這樣並不能說真的是完全認識了當地文化。但是,但是! 還有另外的一些人則會選擇完全拋棄、否定自己的母文化而完完全全的沉浸在對於他們來說是新的當地文化中,這就產生了黃皮白心的人,即所謂的香蕉,又或者叫twinkie。這時候,在香蕉的意識里,"新"文化佔據了絕對優勢,而母文化中的精華連同糟粕一起都被徹底的壓制住了。然而,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情況,最糟糕的情況是因為年齡或者智商或者外界因素,在否定了母文化後又無法真正領會"新"文化的精髓、看到人家吃飽後打了個嗝也要去模仿、弄得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人。這類人統稱竹芯,也就是像竹子中間那一節一樣,兩邊都不通。

Culture Re-discovery -- 文化重現。即使幾歲的時候便離開母國得香蕉還是有機會蛻變的。這得益於人類對於理性思考的盼望。沒有一種文化、沒有一個社會是完美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完全沉浸到一種文化、完全投身於一個社會之後,總會發現那種文化和那個社會黑暗的一面。這些點點滴滴的陰暗面累集起來總會有一個讓人問句"為什麼"的臨界點,對於能夠理性思考的香蕉來說這一刻就是他們重新發現自己母文化的時候。當這一刻來到的時候,曾經的香蕉將會如饑似渴的狠狠發掘一切可以找到的有關自己母文化的東西。

Culture Reconciliation -- 文化和解。當一隻香蕉從文學作品、媒體乃至自己的內心中重新發現自己母文化的閃光點的時候,他/她會感到彷惶和迷茫,畢竟這些珍寶曾經被自己丟棄。在接受了自己會犯錯而且無論哪種文化、哪個社會都不是完美的這些事實之後,母文化及"新"文化都會變成前香蕉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且和平共處,而香蕉也能通過這個過程徹底把兩種文化融會貫通,真正的變成一個擁有多元文化意識的人。


開放我沒見到,傲慢倒是普遍的。

比如:凡是和我意見不同的人都是錯誤的,愚昧的,被專制/權威/宗教洗腦的。凡是發生和我認知不符的事情,全是別人的錯,都是反智/納粹/歧視的鍋。

80後到90後(Millennial)這一代,不管在全球哪裡,都是普遍偏左的。究其原因是蘇聯垮塌,中國未起,西方世界與其主導的全球化思潮再無對手,世界任其蹂躪。

在這一代的成長和世界觀塑造的年代,美國和西歐都開心的吃著蘇聯的屍體,資本在享受著全球化的狂歡。經濟上西方各國都蒸蒸日上,文化上強勢卷席全球,軍事上想滅國就能滅國,科技上軍事級技術加速民用化,同時社會福利大舉擴張,堪稱冷戰開啟後,西方世界最美好的時代。

所以,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西方世界「左翼」有著根深蒂固的「我們就是絕對正確的」傲慢。這種傲慢在911以前,他們大部分在交流中基本連掩飾都做不到。直到最近08年的大規模經濟危機後才有所收斂。

與西方世界Millennial一代相對應的,經歷過二戰的知道世界大戰的殘酷也反思過二戰的經驗教訓,經歷過冷戰的知道在蘇聯在70年代的赫赫雄威也反思過資本主義的不足,經歷過近十幾年中國高速崛起和互聯網資訊爆炸的也反思過全球化的問題。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絕對正確的東西或者思想,貪婪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宗教戰爭、意識形態戰爭,都是西方的舶來品。

古代西方人稱異教的神為魔鬼,只有他們的神才是神。兩大一神教,所過之處,滅亡了希臘羅馬神話體系、北歐神話、埃及古文化、波斯拜火教、印度佛教。

現代宗教改革後,宗教已經不再迫害異教徒。但是其正邪二元文化,還是影響著西方人。他們會把自己的意識形態稱為正確的普世價值,而把落後的社會制度稱為邪惡的專制國家。於是近代發生了很多為了崇高意識形態而發生的戰爭。

我並不看好外國年輕人,表面上他們這一代更加包容,更加多元。實際上這種包容文化並不包容他們反對的人。你只要反對他們的觀點,他們依然會高舉意識形態的大旗把你視為魔鬼。


老實說,問題不在提問的對象「西方青年」或者「中國青年」到底是不是包容開放,而在於你怎麼界定包容開放。

當你說可以認可和接受極端民族主義、極端國家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這叫包容開放,不能理解或接受這種東西的叫做「聖母婊」,「白左」,叫「狹隘」和「不開放」,那普遍來說,「西方青年」確實沒有中國青年那麼包容開放;

當你說對一類人群的肆意貶低,對其它國家的宗教、文化、傳統隨意批判叫做「開放包容」,批判錯了呢叫做「對這些不了解,而不是不包容」,而如果別人對你的文化表示理解,但不認同,這叫做「虛偽、假惺惺,xx至上,骨子裡還是瞧不起我們」,總而言之還是「不開放、不包容/偽開放、偽包容」,那毫無疑問,「西方青年」確實沒有「中國青年」開放和包容。

總而言之,你永遠無法打敗一支球員兼裁判的隊伍,正如你永遠無法比「中國青年」更「開放包容」一樣,因為後者制定著「開放包容」的定義,在知乎。

忍不住繼續吐槽:

我覺得這問題下的一堆答案實在太好笑了,okok,「外國青年」這也不好,那也不對,這也得罪您了,那也得罪您了,但是我就問一下,「中國青年」的開放包容TMD到底體現在哪兒???

綠教是應該被毀滅的!

基督教是死狗,早就該打倒了,信基督教的都是白痴!

印度貧窮落後,種姓制度沒藥救了,你們需要一場xx大革命!

佛教啊?對社會發展有什麼用?都是封建迷信啊!

日本人都超虛偽!

韓國人都超自大!

東南亞的人都超懶!哦還有印度人中東人南歐人南美人太平洋各種島上的人也是!

古希臘文明都是偽造的!其它文明?……是什麼?打得過中華文明嗎?垃圾!

中國菜最高!其它菜都是垃圾!

同性戀?噁心啊!

難民?怎麼不掉地中海死一死?

……

你們告訴我,這裡面哪個不是「985/211/年薪百萬/白領精英」還是什麼「中國高端青年聚集地」知乎的主流意識形態?有這種主流意識形態的「中國青年」叫「寬容」?EXM??對誰寬容???對非穆斯林非基督教徒非佛教徒非日韓東南亞沒有接受古希臘文化影響不吃中國菜以外的其它菜的異性戀非難民寬容?

那估計只剩下對高端的中國人寬容了吧?

(笑


以我在國外學習的個人經歷,西方青年遠比中國青年傲慢無知和缺乏教養。以前在蒙特利爾學習,這是一個所謂的國際化的移民城市,做集體作業時同組的當地人竟然驚訝我這個中國人居然知道什麼是playstation3,然後諷刺我一個外國人的法語口音。有一次作業是要調查本地一家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是同組的當地女同學聯繫了一家當地企業。在集體討論時由於時間到了很晚,我說我去買點吃的(按國內的習慣,當然是買回來大家一起吃),那個女的馬上說企業是她聯繫的,而我沒有做太多貢獻(TMD,我一個外國人認識哪個企業啊?),所以我必須出錢請大家吃飯。同組的突尼西亞同學陪我去買了披薩,路上他對我說:「我們總是自願和朋友分享食物,而他們不是這樣的」。按同班的非洲黑人同學評價,「Les gens sont glacee」(這個地方的人都是冰冷的)


在國外呆了一年多,管中窺豹吧。

西方的確比中國寬容,

白人寬容的閾值堪比中國的easy girl,

如果說中國某些姑娘是見了白人就張開腿,

很多白人對待外國人也是迫不及待要表示「我們白人是尊重你們的!」

但是這裡面有個問題,

就是,「主體」是誰?

如果說是「熱情好客」,像你去了新疆,被一群當地維族人接待,很好客地請你吃飯,這個很好,雙方平等。

但是西方一些人,似乎並不是這樣。

當然,我見過很多心地善良的人,

人家就是「無所防備」「熱情友善」,這種人更多的是性格特質,中國也有這樣的,日本也有這樣的,跟「西方」「東方」倒是無關。

這個話題,我們討論的,顯然是「西方式友善」,

而很多西方人,表現出來的,

是「我尊重你,我幫助你,但是我並不想了解你」

當然,其實也不錯,

但是這裡面就涉及到了「不尊重」的問題了,

這個「友善」可能只是社會文化影響,

只是「政治正確」,(就像不能隨地扔垃圾一樣)

而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情好客」。

因為哪有客人來你家了,

你很友善,你很好客,

但是就是不想了解客人,不在乎客人的背景的?

我覺得這是目前發達國家的一個普遍現象。

很多人還是以「發達文明」自居,

好比,如果我遇到了一個非洲人,

我也會善意對待他,因為我不想表現出「我歧視非洲人」,所以我還會加倍的「友善」,

你看,這就是問題所在,

我為什麼下意識對「非洲人」有這種想法呢?

還不是因為我的潛意識是「歧視」他們的,

這種潛意識或者底層邏輯其實很難改變,

所以想要獲得真正的「尊重」,

其實還是要靠中國人自己努力,

等你強大到一定程度了,

自然別人就不光是「友善對待」,也會「積極了解」你中國文化了。

當然,還是要說,西方整體還是比在中國友善的,

但是個人認為這只是

西方國民教育程度+政治正確

的結果,並沒有什麼特殊原因。

至於很多答主各種夾帶私貨,

我是有點看不懂,

我們討論的難道不是「普遍性」嗎,

舉一些極端例子真的沒意思。

要說極端,

美國有三K黨,日本有軍國組織,法國有共產遺民呢,俄羅斯還有新納粹呢,這些能說明什麼「普遍性」呢?

以中國來說,你是把小粉紅當中國,還是把你國黨當中國?有意思嗎?


當然不是,你看西方國家的法律,即使最保守也是城堡法則,激進一點的比如美國部分州,還是不退讓法,未經邀請踏入籬笆屋主就有權開槍擊斃闖入者,無論進入者是否表現出了進攻性意圖。

然而中國嘛,比如山東那個案子,中國青年在為闖入他人住所的黑社會分子辯護,並用放大鏡找南方媒體的疏漏。連對闖入自己家、侮辱自己親人的行為都這麼包容,想必他們對社會的其他事情更加包容。


在對待民族問題上,普通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人,可以算是全世界最包容的了,沒有之一。

其實整個中國也是,你在整個地球都再難找到像中國這樣對待少數族裔如此包容如此優厚的國家了。

不同意的,請找出一個這樣的國家


是也不是

在性,縱慾,毒品,無政府主義,反智,宗教壓迫等方面,西方的自由主義小清新確實更加寬容。

但是在黨建,市俗化,現代化,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改造,國防建設以及科學前沿探索方面,他們遠不如中國青年寬容。


中國當代的青年是撕裂的。

撕裂成兩部分,一部分,從小家庭條件優越,視野廣闊,這部分中國青年它的包容性是比較強的。

另一部分,從小家庭條件不好,視野狹窄,這部分中國青年,它的包容性是比較差的。

就拿二次元acg來說,城市地區的青年接受度容納度更高。

而相反,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青年接受度容納度就比較差了。

城市的青年眼中,一個星期,一百塊錢零花錢,是很快就可以揮霍的。

在農村青年眼中,一個星期,一百塊錢零花錢估計這輩子也就頭一遭。

我還在上班打卡的時候,有一個剛畢業的小女生,她特別自豪,因為她在大學的時候,她就用她父母的錢在大學城裡開了個奶茶店,因此非常自負,當時我們的老領導,農村來的,他說:「你用你父母的錢開一個奶茶店,這並不算一個本事,你能用100塊錢,在我們貴州的農村裡面生活一個月,這才算本事。」

那個小女生嗤之以鼻:「開玩笑,怎麼可能。」

老領導笑笑說:「我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那時候連一百塊錢都沒有。」

城市青年們看美劇,喝星巴克,吃炸雞,配黑啤的時候,可能怎麼也不會想到,在城市之外的,他們同齡的青年,看鄭爽,喝汽水,吃包子,配啤酒已經算是生活優越的表現了。


先界定一下

西方,我認為就是歐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加澳大利亞紐西蘭這些國家了

青年就算18-30多歲這幫人吧

留學了半年了,感覺西方青年普遍來說包容開放一些。你要說極端的,每個國家都有極端的,你不能拿極端部分來比較啊,他們畢竟是少數啊

為什麼我覺得西方青年更包容開放呢?

首先是悅納自己,或者說是一種自信吧。大家對自己比中國要坦然一些,大家不怕把自己缺陷的一面拿出來,也不怕把自己攻擊性的一面表達出來。比如我們做小組作業,尤其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互相併不熟悉,但是大家很投入,說話也會比較直接,有什麼事情都是直說,自己有錯誤會更坦率一些。

而我在國內的時候,如果是不熟悉的一幫人一起做事,大部分情況下大家都有些畏手畏腳的,害怕出錯,也不好意思指出錯誤,一定是有個別的人可能膽子大一些慢慢地氣氛才起來,被指出錯誤也會有些尷尬,甚至有的人會氣憤。

我覺得這是一種包容與開放的表現,面對陌生人但是需要合作的時候,是否能夠坦然地表達自己,這既是一個人自己的性格,也可以看出來整個環境的不同,中國有一種顧慮,顧慮他人的看法,之所以害怕這樣的看法,其實不還是擔心自己能不能被包容嗎?

此外,西方包括身患殘疾的情況,我所遇到的我們學校的幾位,他們都很坦然地接受著這個事情,並不藏著掖著,當然路上也沒有人側目而視,沒有異樣的眼光,一個包容的環境才能讓人能夠接受自己的一切

其次是尊重他人。我在學校的感受就是,大家並不關心你為什麼是這個樣子,你染什麼顏色的頭髮也好、穿什麼奇奇怪怪的衣服也好,做什麼都好只要不影響他人,都能夠得到尊重。

比如我在地鐵上看到過cos水冰月的絡腮鬍大哥,車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對他有什麼議論,有幾個男孩子路過的時候還對他說過覺得這樣很酷。

我們之前為萬聖節準備的時候,我們同學都化了很誇張的妝,上地鐵的時候不僅沒有奇怪的眼光還有很多人跟我們說妝好看。

包括lgbt,我們學校公開聲明支持lgbt的,並且說如果有同學因為這樣的事情收到不公正待遇,學校會盡全力提供法律支持,而我校法律世界排名是很前的,也是我校王牌專業。

而在國內的時候,當然沒有那麼大差別啦,有差別就是了。我之前有個朋友染了一頭深綠色的頭髮,她有一次跟我發牢騷說她忍受了一個月的「你怎麼會去染綠色的頭髮?」和學校同學們不由自主地去看她,她覺得很氣憤,因為這樣的表現彷彿她的行為是不正常的一樣。

化妝也是,我曾經去自習的時候給自己化了一個小煙熏,也是路過的同學一定會特地看我一眼。我的舍友直接就問我為什麼弄成這樣。其他人不說確實是不說,但是可以看出來他們覺得我異樣。

也許有的外國人也覺得異樣,但是至少我個人感受,數目比在國內少。國內有沒有尊重的人群,當然有。

但是我想表達的是普遍性問題。

可能國內能夠尊重你的異樣並且坦然處之的是30%,而在西方國家可能是60%。

再次,是對不同觀點的接受程度。

我們在討論的時候,會有不同的觀點,包括在討論一些社會問題、一些熱點的時候,他們也常常會說你有這樣的觀點很正常,他們互相也這麼說,而且不是那種無可奈何的態度,相反,當他們發現原來你有不同的看法,會很高興,而且會儘可能地嘗試新的思維方式,而且會傾向於來問你這個跟他們想法不一樣的人。我在跟大家這樣的交流中真感受到了文化背景帶來的思維方式的不一樣,非常有趣。

國內也有,但是沒有這麼普遍。一般我感受到的,還是會忽視掉這部分觀點,然後去討論大部分的。或者想辦法盡全力去說服對方的。大家沒那麼關心你為什麼這麼想,更關心我要怎麼說服你。

其實在知乎上我也感受到過,當然大部分問題都還好,有一些地域性問題、還有前段時間關於抄襲的問題,很多人並不關心你所提供的依據和你的思維邏輯,他們在評論的時候不是指出依據和邏輯的漏洞或者嘗試跟你討論,而是要給你強加自己的邏輯和觀點。

此外,還有一點,我不太明白,人身攻擊。國內似乎觀點不同更容易出現人身攻擊。

知乎上我曾經看過某位大v關於是否發展興趣愛好回答,他認為發展興趣愛好是騙局,那會讓人考不上大學,他就是說的這麼絕對,我當時拿反例指出他回答中的邏輯漏洞,認為他不應該那麼絕對,需要把限制條件補充完整,他回復我直接問我高考有沒有過線,然後說我只是知道我舉例的人,人家跟我不是一個階級,我在想是不是假如我學歷低我就不配指出他的漏洞,退一萬步來說,階級不同並不意味著我舉的反例就失效了,我在想如果我真的沒有過線,他想來是會回復我這就是你發展興趣愛好的後果,甚至其他的嘲諷,來所謂的佐證他的觀點,畢竟我看過他不能說反駁,而是直接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說實話,他學歷還是可以的,畢竟高考報志願的時候這個學校填在了我的平行志願的補錄錄取志願里,雖然沒有我一批的三個學校了解那麼清楚,好歹也是去關注過的。

此外也在其他回答下面看到過不少人身攻擊的例子。

這個情況在我逛quora的時候卻很少見到。

此外,有一些問題下面的答案也是非常......比如大家可以去搜一下涉及台灣和香港的問題、還有一些關於咱們國家一些成就或者不足的問題。還有印象很深的是當初那個五羊小學粵語教材的問題,有的回答和評論真的異常刻薄。

說到粵語這個問題,我想起我看到那個問題下有很多人在評論或者什麼地方說要消除一切方言的,或者認為這是要分裂,還拿通天塔的事情來含沙射影的,還有認為這是又一次和平演變以剝離文化認同感的。當然有很多人反駁就是了,只是我從那個問題一出現就關注著,一開始我列舉的這種觀點是佔大多數的,後來好了很多。

我想起之前世界經濟論壇發表了一篇文章,是關於語言的,其中提到了西班牙的巴斯克語、愛斯基摩人自己的語言等等,大家非常驕傲地說著自己的語言,用自己的語言教育下一代。

其實這也是一種包容與否的心態吧……

這是個人的看法,我沒有說西方青年包容性是百分之百、中國青年包容性是百分之零,也沒有說百分之百的人都怎麼樣。每個國家都有極端的少數人。我只是在說多數人。

我在國外只生活了半年,遇到的也大多是同學,也可能因為現在的學校比較好,可能出現了樣本偏差(不過我在國內的大學也是個好大學啊……所處區位已經算是全國最包容的一部分區域了,應該比較還算客觀)

歡迎友好討論~



儘管很不願意承認但答案也許是的。

有一組對於各國青少年各方面的調查問卷,sampling隨機並且獨立,調查人數也適中,我覺得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我選了美國和德國作為對比:

這是對於周圍有吸毒者的不包容程度,可以看見中國和美國對此都是很高的。但是出乎意料德國相對來說特別低,可能跟從小教育環境和理念有關係。

這是對周圍有hiv患者的不包容程度。可以看出這組數據里中國青年相比起美國和德國的數據有明顯的差異。西方青年對hiv大部分還是持有一個理性的態度的,並不會影響他們日常的交集。

這個是對周圍同性戀的包容程度。從數據來看的話差異性還是很明顯,其實我周圍就有很多男同性戀因為受不了國內大部分人不理解的眼光而選擇留在美國的。

最後在對周圍未婚同居的接受程度,在這個數據上我國青年倒是已經包容度很高了。。。


就吃來看的話,完全沒有


哪個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那該國青年一定是包容的。反之就會出事。


請定義哪些是大是大非,眼睛裡面不能揉沙子的,哪些是可以包容,允許差異的。

這個問題回答完了,才能定義包容開放。


並不。真左翼的先鋒青年全球基本上都一樣,甚至中國的更加包容開放。對比保守派,也沒差太多。所以在中特越走越遠的今天,作為全球資本主義的一環,中國青年和西方青年是一樣的。


拿「外國與中國」對比的人心裡默認的外國大概就是歐美,不會有一個人不知道「外國」里的甘比亞和「外國」里的英國有天壤之別。換用西方這個詞範圍就縮小很多,然而還是不好當作一個對象看待。因為不僅歐美各國間,即使只在一國內,左派右派對待同一問題的觀點差距也極大,年輕人是不是更包容、更開放這種問題,也許有個平均值,但方差很大,平均值的代表意義也不會很大。

舉個例子吧,今天吃晚飯時,聽著三個美國人不停說「就應該只讓白人男性有選票」,「信奉女權、性開放的女生,你看她們在找幾個男朋友之後還有沒有人要」。我沒法覺得這樣的西方青年相對中國青年更開放。

總之,西方人里本來就有很大不同,有的地方基督教氛圍比較濃,至少在性方面完全不比中國開放。其它很多方面也和我們從媒體得到的固有認知有出入。用他們的話說回來就是「美國媒體宣揚的和讓世界看的都是左派的觀點,因為左派天然愛宣揚」。


謝邀

並不

1,很多人說中國青年反穆,但我沒見過知乎反過迪麗熱巴。可見中國青年反的其實是一些人借少數民族政策搞特權的行為,而不是某個族群,本質是對事不對人的。對惡劣行徑不包容,對族群本身包容,中國青年要比西方青年做的好。

而西方青年對難民的惡劣行徑卻很包容,因政治正確而不敢說出口,反而私下裡內心裡歧視外來族群,所謂西方的多元文化,其實只是大雜燴,互相不理,並不是熔爐。

2,中國青年可以包容中西方的意識形態在本國論壇共存,而在西方,噴不同意識形態是全體的政治正確,從意識形態的多元性來說,中國更強,言論環境更自由。

3,西方青年的優勢是,更願意品味和嘗試「低級」文化。比如西方青年會很願意嘗試印度、土著等民族服飾或食品,並會被圈中認為是很酷的行為,而中國青年就認為這樣很low,中國青年更崇拜強者的文化,比如美國、日本文化,對低級文化是不屑的。


不存在的


當然是中國青年更包容。

中國青年跟著舵手前進。

舵手左轉,我們就左轉。

舵手右轉,我們就右轉。

現在舵手又左轉了,於是我們就又左轉。

沒點包容心,哪能呢,對吧?


反對 @小兔 答案中的一點:

你反對的那些人並不是對於所有的宗教壓迫都寬容的。

他們對伊斯蘭教的宗教壓迫寬容,對印度教的宗教壓迫寬容,對藏傳佛教的宗教壓迫寬容,但對基督教的宗教壓迫可不怎麼寬容。

如果這就能直接說「寬容」了,那麼站在他們對立面的「保守主義者」們也可以因為支持基督教而被這樣形容了——但他們對於其他宗教可是無法容忍的。

這些都不叫寬容,叫雙重標準。


顯然不是啊,你對比一下外國人在知乎受到的待遇和中國人在Quora上受到的待遇就知道了。


這個問題有些模糊了,首先「西方」是很籠統的概念;其次「青年」也沒給出明確的年齡段;最後「包容開放」更是無法量化的東西。

私以為,應該提一些確切的具體的問題來從不同的角度以小見大,不僅更有說服力,而且也能鼓勵不同領域的回答者寫出「乾貨」。我覺得越是具體的、可以量化的問題,越能得到含金量高的專業性答案。

但是光翼兄這麼個提問法,在我看來更容易被人歪義曲解。在目前網路群體民族主義傾向嚴重的環境下,這個問題很大幾率會最終演變成「中外意識形態」的撕逼,變成狹隘群體之間的戰場。這樣的結果我覺得不是提問者想看到的,全是情緒,沒有營養。這種問題也是近兩年知乎上很常見的問法,把知乎的回答從偏向「系統性專業性的理論」推向「個人經歷的曬場」。並不是說後者不好,而是很容易變成大量個人經驗的堆疊和抖機靈的秀場,使得辯證的務實的思考總結難以找到用武之地。

我覺得光翼兄是知乎上非常難得的一個聲音,是能以比較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域外視角來回答問題的人,最可貴的是願意分享和討論的理性態度。希望光翼兄能用自己的影響力做一股清流,多寫金點子,多問好問題。

以上是本人的看法,如有冒犯和錯誤請大家指正。


一個國家的青年是否包容開放,看他們追求什麼,你看「五道杠少年」,三歲開始看《新聞聯播》,七歲就堅持看《人民日報》,《參考消息》,這種政治覺悟,你在國外見到過嗎?

(少年,你有維護世界和平的覺悟,賞你五道杠)

其實我想說的是,在中國,要想過人上人的生活,就不能包容開放,要有階級意識,敵我意識,要知道自己為誰服務的,從五道杠到三好學生再到十大傑出青年,勞動模範,這整個評論體系,註定你要有立場,你想包容什麼,你覺的什麼可以開放,這是你決定的嗎?入我沙門,連孫悟空都要守規矩,不是嗎?


洋奴會說洋話。你主張讀洋書,就是洋奴,人格破產了!受人格破產的洋奴崇拜的洋書,其價值從可知矣!但我讀洋文是學校的課程,是政府的功令,反對者,即反對政府也。無父無君之無政府黨,人人得而誅之。」

「你說中國不好。你是外國人么?為什麼不到外國去?可惜外國人看你不起……。」

「你說甲生瘡。甲是中國人,你就是說中國人生瘡了。既然中國人生瘡,你是中國人,就是你也生瘡了。你既然也生瘡,你就和甲一樣。而你只說甲生瘡,則竟無自知之明,你的話還有什麼價值?倘你沒有生瘡,是說誑也。賣國賊是說誑的,所以你是賣國賊。我罵賣國賊,所以我是愛國者。愛國者的話是最有價值的,所以我的話是不錯的,我的話既然不錯,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

「丙講革命是為的要圖利:不為圖利,為什麼要講革命?我親眼看見他三千七百九十一箱半的現金抬進門。你說不然,反對我么?那麼,你就是他的同黨。嗚呼,黨同伐異之風,於今為烈,提倡歐化者不得辭其咎矣!」

「丁犧牲了性命,乃是鬧得一塌糊塗,活不下去了的緣故。現在妄稱志士,諸君切勿為其所愚。況且,中國不是更壞了么?」

「戊能算什麼英雄呢?聽說,一聲爆竹,他也會吃驚。還怕爆竹,能聽槍炮聲么?怕聽槍炮聲,打起仗來不要逃跑么?打起仗來就逃跑的反稱英雄,所以中國糟透了。」

-------《論辯的魂靈》


中國一共有23個省,5個民族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我作為一位在中華大地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中國人都不能打包票說中國哪個地區的青年更加開放,更何況西方几十個國家的青年怎能一概而論?!題主既為劍橋畢業的高材生,措題用詞應當更加嚴謹,莫讓旁人看人笑話。PS:在下有一小建議,題主既為英國人,英國也早已決定退出歐盟,不如把題目的「西方青年」改為「英國青年」,也可讓我等一眾知友更好答題,如何?


青年中的左翼基本是持自由和開放的態度,世界哪裡都差不多,只不過中國真正的左翼(按自由派開始算)太少,右翼民族主義太多而已


腦子好的人就包容,腦子不好的人就不包容因為沒能力包容。

放之四海皆準。


這個真的分事,比如對同性戀,宗教問題等,西方人更加包容是肯定的。

但如果問對權力濫用與腐敗的容忍度呢,你覺得誰會更寬容一些?


不,剛好是反過來中國青年比西方青年更包容……

西方青年的包容是畸形的,拋開實際的,有時候有些理智的人說幾句不同意見不單止會被批得很慘,還會在現實生活中被壓迫……

反觀國內青年,國內青年講求實際,什麼普世價值啥的,只要是脫離現實的就會批,但充其量也就網上批,現實生活誰理你啊,自己過好自己就行。


周末不參加趴體,只想好好看會兒書,就被罵書獃子

喜歡安靜就被罵psycho

反駁抹黑中國的謠言就給你扣一定被赤化洗腦的帽子

反對邪教各種獨的洗腦就說你是獨裁

覺得你不泡妞不發生點性行為不抽點大嘛就說你不合群

有事沒事當面叫你咪咪眼

哦,對,這就是國內一幫跪著舔洋大爺所粉飾的善良開放包容民主博愛的西方文化


中二不分國界( ̄▽ ̄)/


哪個西方?


清一色的回答中國青年更加包容,沒有任何調查研究的鼓吹,就因為這個是華語網站所以我們就可以自我吹牛什麼臉都不要了?

包容在哪裡? 開放在哪裡?

就說知乎吧,

性開放度: 記得前一天看一個女朋友出軌怎麼了辦,100多條留言各種謾罵,侮辱,諷刺。很多人拿出綠帽子圖嘲笑。還有很多人惡毒的詛咒她去死。就算出軌這行為不對,也不用去死啊?不懂。

宗教討論:看到M教就跟如臨大敵一樣,一批人每天罵,挖苦,恨不得驅逐。各種諷刺豬肉問題。

民族問題:我都不敢寫了,我們漢人眼裡有其他民族?其他民族重要? 不漢化最好都滾。

國際問題:朝鮮,邪惡。美國,誰說美國好就是崇洋媚外。美國空氣甜美,你滾過去。

姚晨呼籲個接收難民,群情激憤,接收你大爺。你滾。先不說她說的對不對?我是沒從國民態度中看出寬容和開放二字。

再看看評論再中國的很多有色人種,就說黑人吧。不是謾罵居多?說他們在中國調戲婦女,為非作歹,各種用他們的膚色開玩笑。至少美國白人不會這麼明目張胆的挑撥和歧視。

咱們不服的話,可以隨便作一個統計,自己匿名回答,就客觀的在一個答案里說,美國GDP比中國高,鄉村現代化程度高,看看下面多少留言罵你的。除非你的答案不火,超過100贊,地下留言評論批判你的最少30個。

別跟西方比了,跟自己比,算是進步了,畢竟20年前一個街上一個老外在一個內陸二線城市被圍觀的幾率還是挺高的。那個年代女孩子穿個超短裙就會被批不正經的。

如果跟我們20年前比,是寬容了。跟西方比,我看不到我們寬容在哪裡?

地域性歧視不存在么? 河南人是XX,東北人是XX,安徽人在上海都是XX,雲南四川人在深圳廣州就是XX,這種說法也不是個別了。我們對自己都不寬容和開放,還跟西方民主國家比?

大言不慚啊


資源更豐富的地區,青年更包容

西方世界是因為開拓資源,利用資源的能力好,中國是因為內部爭奪資源的本領高。


包容是絕對更包容的。雖然區間不太一樣。但是開放嘛……

知乎用戶:大陸的網民獲取的內容是否遠多於港台網民?


從推特上搜索來看,我們獲得的辱罵高於讚揚,有的還有一堆專屬辭彙特指眯眯眼與中國人。請問您覺得他們喜歡我們嗎?


中國青年無所不包,比西方年輕人寬容多了,尤其是對走狗。


論下限的話我覺得中國青年的下限比西方青年的要高,中國青年中最下限的一批往往恰恰喜歡以美國為首的所謂「自由世界」

現在西方對中國人一句「你這個共產主義者」威力堪比一千年前的「你這個異教徒」,而「共產主義者」這個詞中國青年自己都很少用了,也不會認為自己一出生就被父母洗禮入主義,自動成為共產主義者

論上限的話不好說,不過題主前陣子一個詫異中國人為啥重視俄羅斯的提問看得我挺詫異的


你要說性的話,那估計是的。


大致相當於目前東歐的開放程度,社會極度右翼化,充斥社會達爾文主義,排斥進步主義,文化保守主義日囂塵上。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和右翼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的星辰大海夢之間相比,沒多大市場。


各位答主正在用行動證明題目的觀點


中國是唯一一個多數民族被少數民族當孫子的多民族國家,你特么跟我說包容?


想針對某陰陽怪氣高贊回答說一句,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當你獲得的利益越來越多時,人就會更包容。

吃得飽,穿的暖,在可預見的未來生活能變好,絕大部分人就不會搞事

好日子不過非要作死?

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在意什麼mz還是dc,沒有意義,沒有經濟基礎,這些只是空中樓閣,我們不想搞那些意識形態,我們只想賺錢,我們不屬於任何一派


有的人吃裡扒外都吃出優越感了,能不包容你么

大V(公眾號)們!


西方青年的包容取決於你的價值觀跟他們是否相同。

中國青年的包容取決於你是否愛國(中國)。


就大眾,即條件相對貧乏的年輕人而言,是的。原因比較明顯,故在此不贅述。

但是在比較聰明的年輕人裡面中國人應該比西方的年輕人更開放,因為西方文明作為強勢文明,東方的年輕人有義務和機會去接受、或者至少是了解西方文明。舉個簡單的例子,能理解、看懂西方電影的中國人不少,尤其是對於一二線城市受教育的年輕人來說,理解並欣賞西方的文藝作品幾乎沒有什麼難度。但相比起來,要讓一個西方人試圖去理解、欣賞東方的文藝作品,是困難得多的。他們也沒有什麼激勵去做這個事情。

這是生在弱勢文明的人的一大幸運之處,尤其是就弱勢文明中最廣博的東亞(狹義來講就是中國)文明而言。

而至於相對弱勢的弱勢文明,了解他們本身文明的能力並不是這麼重要,所以就沒有這個優勢。


怎麼可能,西方信教的,有宗教歸屬,不信教的,有政黨,有團體,反正能找到組織,而中國人,一不信教,而不信dang. 三是沒團體,但總歸得有心靈歸屬吧,自然瘋狂接納外部東西,信仰外部東西,找心靈歸屬,你說開不開放。


根據我的觀察,人的頑固程度和地區的差異倒是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來了美國,見到的呆鵝倒是更多了。


凈扯淡。

中國人去西方凈挨打挨罵,還有可能被槍殺。

你見過國內青年沒事打罵西方人嗎?

西方明星動不動說一些歧視亞裔和中國人的話,你見過中國明星對西方說過歧視性話語了嗎。

中國接納西方的宗教文化,西方卻罵我們無神論。

政治上,中國尊重所有國家的現狀,西方卻老想顛覆別國政權。

西方人甚至非西方外國人來國內免費陪吃陪喝陪睡伺候著,哪個包容開放一目了然。


這個問題出現在我的首頁時間也不短了,最開始見到這個標題是光翼添加的,本來覺得來自英國的社會主義同志應該少一些白式傲慢,如今看來,一丘之貉罷了。

西方自稱社會主義者的多半是拿社會自由主義武裝自己的頭腦。何為社會自由主義呢?就是既要社會主義的高福利,又不搞生產資料公有。本質上就是資本家拿著殘羹剩飯堵住大夥的嘴(當然說句良心話,對小民而言,這可比有些收著高稅福利還低的修正主義要強)。

這麼看起來,社會自由主義還是蠻不錯的,至少大家日子過得舒心,還可以順道嘲諷一下某些民智未開、素質低下的他國國民,優越感油然而生,使命感湧上心頭,我們要給他們帶去blabla...

不過遺憾的是,這種優越的,寬容的,充滿小民尊嚴的社會自由主義是建立在對別國奴役和剝削之上的。你每秀一次優越,至少應該想想有多少勞動者在為你的「慷他人之慨」買單。同時,這種寬容、善良也是淺嘗輒止,浮於表面的。為什麼我敢這麼說?西歐暴恐事件的實施者多是土生土長的綠色,那麼我們就要問了,既然你們的社會那麼包容,為什麼這些土生土長的青年反而成了急先鋒?

中國古代有一句誅心之語,叫做FWZL QXBY。他告訴我們,一味地包容並不一定換來感恩之心。農夫把蛇抱進懷中,反而被咬死,我們絕不懷疑農夫的善良,但這種不健康的善良除了帶來悲劇,一無是處。試想一下,那些從沙漠驢國偷渡、移民到貴國的人,他們第一代固然能感受到恩遇,可是第二代呢,他們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與周邊小孩的不同,從膚色到信仰。正是因為不同,所以生活中稍微遇到一點挫折,便會將其歸咎於歧視,把一些玩笑當做侵犯,思想一步步變得極端。於是昨天還和藹可親的老爺爺突然提起了槍,昨天還品學兼優的小夥伴加入了IS。

只談包容而不談融合,只不過是慢性自殺。包容如美國,如今都已經在還債了,更何況有著極大殖民欠賬的英法?你以為那些走極端的人會真心悔過嗎?不,他們只是把這個當做對你們過去野蠻行為的報復。所以啊,老牌殖民國度的子民就不要嘲諷前半殖民地國民不包容了,女王腳下的奴才也不要在共和國國民面前吹自己多民主。

曾經那,在東西方同時有兩個帝國毀在了聖母心的手上,作為施虐者的後裔,有些人理所應當的把一切當做自己的,而作為受害者的後裔,則不得不背上不包容的罵名。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還有人口優勢,只怕有些國度將來墳頭長草了都沒人收拾。

最後告訴光翼一個秘密,中國人父系DNA高度接近,而母系DNA則千差萬別。哦,或許這便是我們曾經包容過的證據吧。


明天開始「三種顏色」我們都會「包容」了

西方青年做得到嗎?

分割線

現在是兩天後的28號了,我說的對吧


根據經驗,西方中上層青年,不論是人文修養還是思想境界,遑論包容能力,整體上,注意,我說的是整體上,的確遠遠高於中國青年。因為我們的教育,把人文修養和眼界開闊的培養等都犧牲了,太過於偏重升學率。別人中學的語文課,比如課堂內容有要求學生讀《罪與罰》,然後寫小論文,組織討論等。從中可見一斑。

但是,對於屌絲階層而言,都是一樣的愚頑不化。

其實看看知乎就知道,知乎好歹還是文化修養上相對逼格高的論壇,但是主流的輿論卻像是不共戴天之仇樣的辱罵白左。白左不是不能批評,但其秉持的高尚價值觀是不容輕易詆毀的。任何發達社會,或者說任何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是智識階層的價值觀和社會理念,必然是傾向所謂白左的。現代社會的很多進步,包括平權思想之類,恰恰是和白左的努力分不開的。就連矽谷,除去很少部分人在,大多數人士都屬於白左,也更包容開放,這不是沒有緣由的


我認為西方青年的寬容並沒有卵用,寬容就是高尚了?道德了?可去你的吧……不要想怎麼教育中國青年,你應該想想如何掙中國青年的錢,實在


西方青年經常因為屁大點事兒就上街遊行去了,真的非常不包容。


我奉勸大家答題溫和一點,太偏激回頭題主去美國申請到了政治避難笑到最後的還是人家。


首先要確定的是: 西方的哪一個國家?


哥們這你就不知道了吧 你下個快手 包容開放?社會搖搖到你懷疑人生 十六歲懷孕的女主播成為時代先鋒 只有你想不到 沒有他們做不到


推薦閱讀:

TAG:政治 | 文化 | 社會 | 西方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