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倫敦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以前寫的關於當年留學裡的一些回憶。

================================================

來機場接我的是小佐。我跟小佐是在新東方認識的,當時他跟我描述了英國如何如何,於是我也把目的地從澳洲改為英國。小佐是在新東方時就拿到了簽證,並去往英國。半年後,我也拿到了簽證,於是跟小佐約好,讓他接我。

倫敦希思羅機場跟國內的大型機場相比——比如說浦東機場——有點破舊。但是想想也正常,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肯定比我們早起碼100年就有了大型機場。從通道出來,要辦理入關手續,回答海關人員的一些問題。我似懂非懂地回答著,只能使用YES或者NO這樣的語句。接著是檢疫證明,填寫一些表格之類的事情。辦完這些,我拖著一大堆行李,向出口走去。

快到出口的時候,老遠就看見小佐在跟我招手。他留了一頭長髮,跟那時在國內已經有了些不同。哥倆擁抱了一下,大略地敘敘別情。小佐帶我選擇了先乘機場快線,然後在市中心轉地鐵回家的路線。他說這樣會快一點,當然,票價也貴一點。其實,從機場到倫敦市區,有地鐵線路,只是時間相當地長。後來我知道了,一般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到達我們住的地方。機場快線人不太多,估計是很多人要麼坐地鐵,要麼有車接。電氣化火車速度很快,車廂也很舒適,有點像我們國內現在的動車。但是到了市中心轉乘地鐵的時候,災難開始了。

機場快線跟地鐵的連接通道很長,走路大約要二十分鐘。我的兩個大箱子,就算有小佐幫我,也著實夠了我一嗆。好不容易走到地鐵站台,發現人多得就像國內的火車站!車倒是很多,平均大概3分鐘一趟。我們奮力擠上車,小佐才告訴我,中間還得轉一條線:Jubilee Line。倫敦的地鐵線都是用具體的名稱命名的,不像國內是用數字命名。當然,當時聽得我雲里霧裡。

從Jubilee Line在Canary Wharf地鐵站出來的時候,天已經差不多黑了。Canary Wharf是倫敦的金融中心,很多世界知名銀行的總部都設在這裡,比如著名的滙豐,英國的巴克利等。這裡是倫敦為數不多能感覺到現代化的地方,摩天大樓,鋼筋水泥。地鐵站出口是個小廣場,邊上有幾個酒吧,還有露天座位,看起來很有情調。

我提議歇一下,抽支煙再走,我想近距離感受一下「外國」倒底是怎麼回事。我走到那個小酒吧里,買了兩瓶水,花掉15鎊,合人民幣200多塊。不過這絲毫不影響我激動的心情。我甚至傻乎乎地跟小佐說:「英國,我來了!」。看著周圍白皮膚黃頭髮的人,晃如夢中。

從Canary Wharf到住的地方,還需要乘一段輕軌,在這裡叫DLR,全稱是Dockland Light Railway。Dockland指的是泰吾士河從倫敦市區經過的一段兜狀的地帶,類似一個半島形狀的地區,位於東倫敦。東倫敦其實是倫敦比較不發達的地區,主要是移民(印巴人和中國留學生)居住區,因此相對落後。但Dockland因為地形和金融中心的關係,在東倫敦是高尚地區,被泰吾士河包圍著,比較獨特。

DLR坐了兩站,再走大約10分鐘,就到了我們住的地方。這地方叫Elin Street,是個小住宅區。住宅區的中心是一個大草地,其實是個足球場。這裡有一所小學校,足球場是這個學校的足球俱樂部的。從這裡可以看出英國足球發達的一面,連小學都有設施完備的真草地足球場。

我們住的是一個普通公寓樓,全部複式住宅,也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即使在國內,這種房子也不是哪個人家都能買的起,可是在這裡,基本上算是最普通階層的居住環境了。當時一起住的是6個人,4個東北大連人,1個廣東人和1個湖北人。小佐是東北人之一,此外還有兩位姐姐,Maggie和Cherry(這裡的中國人基本上都有英文名字),據說是學ACCA的。另外還有個男孩Ray,當時回國度假去了。廣東人和湖北人住一間二人間,都是年輕小男孩,年紀在22歲上下,廣東人叫東波,湖北人叫高什麼來著,不記得了,總之是個英俊的小夥子。

小佐住在樓下的單間,我得在這裡跟他湊合一周,因為一周後東波準備搬走跟他女朋友一起住。我由於時差的關係,到了晚上8點就已經睏得不行了,於是先睡了。小佐讓我睡他房間,他睡客廳。

客廳是一個獨立的房間,但跟小佐的房間相連,有點像個套間。後來他們說,其實是把客廳隔了一下,這樣多一個房間。樓下除了客廳、小佐房間外,是個大廚房。樓上是一個單獨的衛生間,一個浴室和其它三個房間,兩個二人間,一個單人間。

很快我就跟這些人混熟了。這有個原因,因為我是學計算機的。在國外留學,筆記本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對於不懂電腦的人來說,多少都有一些計算機上的問題。我一一給他們解決了以後,基本上就跟誰都熟了。

時差討厭的地方在於,你睡得早,但起得更早。我大概早上6點鐘就完全醒了,餓得要命。其它人都在睡覺,我也不好打擾他們。英國是高緯度國家,這個季節,天亮得早。9月的英國,早上有點陰冷,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我拿了點錢,出了門,準備買點東西吃。離這不遠有家超市,叫做Somerfield,是英國為數不多的連鎖超市品牌之一。超市已經開門,人不多。我轉了一圈,也不知道買些什麼。最後買了一個類似中國煎餅的東西。一張薄餅,裡面卷了些雞肉和菜以及沙拉醬。後來才知道,這東西是印度食品。不過味道還行,只是有點涼。

我在外面晃了一個小時,然後回到家裡。這時Maggie已經起來了,她在做飯。我這才想起來,原來東北人有個習慣,早上吃正餐,煮飯、炒菜。和Maggie瞎聊了一會,小佐也起來了。他說他上午要去學校一趟,下午回來,讓我上午一個人在家先呆著,下午他帶我出去。

任何事都不可能順順利利。果然,小佐下班回來跟我說,住房的問題有變化。本來的計劃是,廣東人東波搬走和女朋友住,我和小佐搬到樓上住雙人間,高山,哦,想起來了,那個湖北小伙叫高山,搬到樓下住單間。但是東波忽然說他女朋友那邊的房子出了點問題,他仍然要多住一個月。所以我得馬上找住的地方。

所幸的是,找房子還算順利。小佐的表弟也在英國,他通過朋友在我們這附近找了間房子。當然,這個時候單間是沒有的,有一個雙人間的床位,一個月180鎊。除了離小佐近點,其它也無什麼好處。勉強先住下吧,總得有個睡覺的地方。我至今對這第一個月所住的地方印象都不深。一方面是因為我除了睡覺外,基本沒怎麼回去過;另一方面,那所房子里住的人的生活狀態和我有些格格不入。雖然也都是中國人,但他們的生活方式相當西方化。早上睡覺,晚上鬧騰。有留著長發的彈吉他的業餘音樂家,有一刻不停說著話的小姑娘。這個房子據說是一個中國小孩租下來的,他本人不住這裡,只是個二房東。據說他靠當二房東掙來的錢已經足夠他自己的開銷了。我有幸見過一次,果然是個人精一般的人物。友好禮貌,但也透著一股清高或者優越感。他女朋友很漂亮,不過顯然沒什麼內涵,有點咋咋唬唬的。

一個月後,小佐告訴我,東波至少還得住兩個月,但沒說為什麼。只是說,這次說好了,兩個月後肯定搬。我跟小佐說,沒關係,誰在外還沒有點難處。我反正是新來的,錢也夠花,不是太有所謂。我能有這種好心情,當然是因為我剛來,對一切還都充滿著新奇感。其它的生活瑣事根本不能影響我。小佐跟我建議,去他剛來英國時的一個本地老太太家住,這裡叫HomeStay,意思是由政府管理,由當地人出房子,讓外國留學生住的一種措施。雖然房價較貴,但包吃包住,最重要的是能夠鍛煉語言。我欣然接受,也覺得是個好主意。畢竟儘快地熟悉語言是很重要的。

很順利地搬進了老太太家,老太太叫Nula,蘇格蘭人,身材高大。如果你看過美劇《好漢兩個半》,Nula跟Berta十分相像。不過Nula很友善,不像Berta那麼刻薄。Nula抽煙,但由於身體關係,醫生並不讓她多抽,而且只能抽一種很淡的煙。她很健談,雖然我不大能聽懂她說的話,但是她一點也沒有不耐煩的意思,總是放慢語速,或者不斷重複。

Nula的房子在國內應該叫別墅了,一幢三層高帶前後院的獨立房子。這個地段叫Lee Green,屬於倫敦南4區,是近郊區。這周圍的環境相當好,空氣清爽。不知道是因為整體環境比國內好的原因,還是英國緯度較高的原因,如果你抬起頭看上面的藍天,你會發現那跟國內的藍天完全不同。國內的如果是藍天的話,這裡的天空是一種深藍色,深得甚至有些發紫。空氣很好,有一股青草的味道。

房子的一層是廚房、餐廳和單獨的客廳;二樓是二間客房;三樓則是Nula自己的房間。我住在二樓靠外的一個房間,裡面一間住著一個日本女孩。日本女孩叫Minco,我只知道她一定是叫什麼什麼子。因為日本人的「子」,就發「co」這個音。不過說句實話,她長得相當地普通,甚至有些難看。Minco在日本是個英語老師,來英國進修英文。她很有禮貌,這回是真的見識了,而且話也多,經常在餐桌上問東問西的。她的英文和我差不多,我很奇怪她在日本是怎麼教英語的。二層除了我和Minco的房間外,還有一個給我們專用的浴室和一個獨立衛生間。我的房間小得可憐,一張單人床,一個柜子,一張桌子。甚至都擺不下一把椅子,我基本上是坐在床上。但是房間很舒適,很厚的地毯,很軟的床。很多時候我都受不了這麼軟的床,不得不把被子鋪到地上睡,地毯的軟度剛好適中。

飲食基本上是西餐。所謂西餐,就是主食和菜不同。主食以土豆為主,薯條、土豆泥等等;菜就是肉類,牛排、豬排和魚排。量是有點少,雖然營養夠了,但是總覺得吃不飽,我不得不經常晚上偷偷跑到廚房裡煮速食麵吃。雖然每天吃的都不一樣,但是這只是一周食譜罷了。第二周還要從上一周一樣的順序吃起。一般我們只吃早飯和晚飯。午飯由於在外面,所以自己解決。晚上吃過飯,我們會坐在餐廳里跟Nula聊天,向她請教一些語言問題。Nula不是專業的英語老師,她只能告訴我們,這個怎麼說,那個怎麼說。不過這已經很好,至少她說的是正宗英語,雖然有很濃重的蘇格蘭口音。

我在倫敦市中心的牛津街上找了家語言學校,學費比較便宜,而且位置很好。每天從Lee Green出來,坐火車到 LondonBridge(倫敦橋站),轉Jubilee線到Waterloo(滑鐵盧站),再轉Northern(北線)線到Tottenham Court Road下。這一段路我很快就熟悉了,大約需要一個小時。

倫敦的公共交通十分發達。在4區以內,你幾乎可以乘地鐵到任何地方。

平時的課程很少。我選擇的是下午的課,這樣我可以睡到10點鐘起床。課程其實很簡單,老師基本上是在糊弄學生。我這個班的老師叫Arran,是個毛頭小夥子。我估計他年齡比我還小,據說以前學歷史的,上課基本上是聽他胡侃。我對上課並沒太大興趣,就是喜歡下了課後,在這附近轉悠。這裡是倫敦的市中心,牛津街和西面的攝政街,是全世界頂級品牌的店面所在地。當然,也不全是頂級的,大眾化的東西也很多。我感興趣的是電子產品。我來的第一個星期,就買了一台價值人民幣20000的筆記本電腦,有點亂花錢的意思。我在國內還未見過這麼大屏幕的筆記本,解析度達到1600*1400。還買了一個PDA,也就是掌上電腦。我下載了一些電子書傳到PDA上,每天來回兩個小時的路程就是靠它度過。

另外還買了一個手機。英國的手機不要錢,你聽說過嗎?其實也不是不要錢,你買手機,是要和電話公司簽合同的,就是要使用滿多長時間它的服務,手機白送。當然,這隻限已經普及的型號。新出的手機還是很貴的。我買了當時NOKIA第一款可拍照的手機,那是相當地贊,但和現在的手機比起來,簡直就是玩具。

每天就是上課,逛街,回來吃飯,和Nula吹牛聊天。周末的時候會去小佐那兒,大家聚聚。雖然簡單,但卻有趣。

==================================

上回書說到,上回說到哪兒了?哦,住在Nula大嬸家裡,過著糊裡糊塗的日子。如果你看過這個系列所有的文章,你會知道,其實我是拿著Offer(錄取通知)來英國的。但是我最終沒去那個學校。原因很多,那個學校排名差點;位於市中心,與我對英國大學的印象有差距;專業是偏硬體的,我不喜歡。小佐告訴我,你不願意去可以不去,你可以在這裡繼續選擇學校。可以用一年的時間把語言搞搞好,然後再上專業,這樣不會太吃力。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所以才會先選擇了一個語言學校。這無疑是個好選擇,可以先放鬆放鬆。

在Nula大嬸家的二個月是很快的。臨走的時候,Nula買了中國菜,那意思是,告別晚宴。與Nula惜別後,我終於跟小佐住一塊了。這個環境雖然比不上Nula家,但是要隨便和輕鬆許多。我已經有二個月沒怎麼說過漢語,這下終於過了癮。一同住的還是那些人。廣東人東波離開了,高山搬到樓下住單間。我剛來時不在的Ray也回來了,是個小光頭。小佐說,Ray是來了英國以後才掉頭髮的,可能是因為英國的水,這也是他一直喝純凈水的原因。我估計這也就是個猜測,不然這裡的中國人應該全是光頭才對。因為跟其它人都熟悉了,但跟Ray不認識,所以他好像對我有點抵觸。有時候說的話有點不太講禮。不過我不是個計較的人,不過分也無所謂。這種情況倒是時間不長,幾次接觸後,Ray還是比較好相處的。

生活開始變得有規律起來。來英國三個月後,我已經沒有像剛來的時候那麼興奮。現在要考慮學習,申請學校,以及悠著點花錢的事。

來了這個國家才知道,這裡是基本上很少有國內的菜場的,一般都會去超市買菜。我一直以為他們都去這附近的Somerfield買,但是小佐告訴我,他們會去稍遠點的ASDA買,因為那個超市大,不僅是菜,連車都有的賣。那個時候國內還沒有太多那種大型超市,所以根本沒概念。說一說英國的超市。英國的超市品牌不多。這種比較常見的綜合性超市連鎖品牌一共就四個。Somerfield,ASDA,Tesco,Sainsberry。其實這些品牌都屬於同一個集團,那就是著名的Walmart。英國有個政策,國外品牌的超市不能進入國內。所以沃爾瑪的策略就是,收購英國本土品牌,換個殼而已。從我們住的地方去ASDA要坐車,公車,或者輕軌。公車有直達的,輕軌站離ASDA也很近。ASDA很大,估計有個足球場那麼大,各種商品應有盡有。以前在國內,還沒去過這種大型超市,覺得真是個好地方,即是所謂的一站式消費場所。

通常我們都會買好一周的菜。算計好每天的菜量,列個單子,照著買。英國的商品肯定是跟國內不同的。所以,不能太由著自己性子來。比如說你想吃臭豆腐,sorry, no such thing. 但是,有些東西雖然在國內很貴,在這兒卻出奇地便宜。比如說三文魚。一般一盒三文魚2英鎊,遇到周末還可能買一送一。這東西原來是這麼好吃,在國內沒怎麼嘗過,就是有,也是冷冰冰的我基本不願意嘗。一般一次購物大約要花掉40鎊,這基本上就夠我和小佐一周的生活了。當然,這不包括一些基本的東西,比如說佐料,米什麼的。一般來說,每個月每個人在吃上的消費大概也就是100鎊左右。當然,如果偶爾到外面吃一頓,那可不止這個價。

開始的時候,我、小佐和Ray是一起吃飯。小佐負責刷碗,我負責洗菜切菜燒飯,Ray負責燒菜。這樣安排,是因為小佐不會做飯,而Ray又不放心我做飯(他以為我不會做)。我也不多說什麼,就這樣過了一個月。一個月後,我忍不住了,因為Ray的燒菜水平實在是一般。於是某一天,我把準備工作做完後,直接把菜燒好,等他們回來吃。吃過後,Ray很驚奇地看著我,說行啊,燒得不錯啊。我說那是,你以為我是白給的啊。這以後,就是我和Ray輪流做飯了。

Ray跟小佐在同一所學校讀書。不同的是,小左讀的是預科,而Ray是讀研究生課程。他們那所學校有點奇怪。雖然是在英國,但是卻是家美國學校。確切地說,美國學校的英國分校,當然,文憑是美國的。他們學校在市中心,那個叫做Waterloo的地方。Waterloo就是滑鐵盧,對於中國人不算陌生。但是在我知道Waterloo的意思後,卻有點吃驚。原來,在倫敦土話里loo的意思是廁所。Waterloo即是指下水道。這樣的名字也能做地名?有點奇怪。他們學校邊上是有名的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排名前二十位,也算是國際名校吧。學校是在一個轉盤的邊上。轉盤中心位置,是倫敦最好的一家立體電影院,不過我們從來沒去過。Waterloo車站也在這個轉盤邊上,是市區里比較大的中轉站,地鐵和火車都在這裡有站。

我和小佐還有Ray就白天上學可以一塊走,因為我們的方向差不多,只是我要比他們多坐幾站路。不過我放學比他們早。業餘的時間,我們主要是踢球。樓下的那一片草地,如果你能親眼見到,你恨不能在上面睡覺。所以,如果不在上面踢踢球,那簡直是對草地的褻瀆。小佐和Ray都是大連人,有足球的基礎。我因為以前在學校狂踢,所以沒有問題。但是三個人踢球畢竟太少,所以有時候把高山也拉著。高山是個徹頭徹尾不會踢球的小孩,空長了一米八十多的個頭。大家的水平比較懸殊,所以一般都是不停地換組合對踢。有時候,鄰居家的幾個小孩也來和我們踢球。他們歲數不大,約摸也就是十歲左右。這確實是有點丟人,但是一開始的時候倒沒有細想,反正是玩么。和這些小孩踢球,基本上是沒啥問題,他們雖然技術不錯,但速度和體能畢竟還是差很多。有一次,英國人終於給我上了一課,什麼是踢球。那天也是我們幾個跟鄰居那幫小孩踢。踢到一半,鄰居家一個大點的孩子,大約十六七歲,也一塊來踢。當然,他帶著那些小孩和我們對踢。這個十六七的小伙有一米八高,體裝如牛。技術、速度和體能比我們要強太多。Ray和他爭搶一點好處也占不到,幾次被他撞翻在地。我一看情況不妙,基本以傳球為主。後來我才知道,他只是個普通的喜歡足球的孩子,基本上沒有什麼專業訓練。足球也不過是在學校里的常規體育課罷了。這才回來跟小佐感嘆,原來英國人的足球基礎太好,難怪人家是足球強國。

有時候晚上,我們會一起去看電影。電影院離這裡只有一站輕軌那麼遠,叫做UGC。電影院倒是沒什麼特別的,無非就是廳比國內小點,設施舒適一點,放映室外有賣東西吃的,爆米花,可樂。看電影有時候是一種折磨,尤其是在語言還不行的時候。很多電影從頭到尾只能看個熱鬧,卻不知在講什麼。我就是在那時候看的Matrix(黑客帝國)三部曲,一點也沒看懂。

其它時間,就是上網了。這裡的寬頻是帶電話一起的(有的還帶電視節目一起),一個月固定多少錢,和國內差不多。當然,價格差很多。本地網站是沒什麼可上的,作為留學生,主要是去文學城看看,那裡是留學生的家園。

這樣的日子過得很開心,放鬆而且愉快,以至於現在很多時候還會夢到。所以有人說,生活在英國,是有道理的。

語言學校的日子是很快的,快樂的日子都很快。轉眼就要到暑假了,接著便是學年的開始。這之前我已經得到了一所位於倫敦南區的大學(LSBU)的錄取通知,專業是互聯網應用開發。這個專業是我比對過很多其它學校後,最接近我所想學的專業。其次,我不想離開倫敦,因此倫敦市區內的大學是首選。在得到錄取通知前,我去了一次LSBU。LSBU位於倫敦的南部,一個叫Elephant Castle(大象堡)的地方。據說,這裡是黑人聚居區,治安不是非常好。不過從我觀察來看,沒有聽說的那麼嚴重。

在申請這所大學之前,我又考了一遍IELTS,可惜,分數跟出國前考的一樣(非常生氣),這一年的語言等於白學。不過,從工作到現在,確實很久沒有這麼無憂無慮地生活了這麼長時間,就算是放了個大假吧。由於語言的關係,我申請了LSBU的暑期語言強化班,時間是一個月。這個語言班上大多是中國學生,佔到80%之多。此外還有二個法國人,和一個日本人。

語言班的授課比較有針對性,對於將來專業課開展時將要涉及到形式和內容都有涉及。例如,專業學習有一種作業叫做Presentation(演示與講解),就是在一個班的同學面前用PPT播放所選的題目和研究結果,並做講解,同時回答提問。當然,語言班的內容要活潑許多,多數時候可以任選課題(因為參加語言班的學生涉及的專業太多)。

一個月的時間非常快。結業考試總算達到了要求的標準(其實只要你學了,都能過)。經過了兩周的剩餘暑假時間後,正式開學了。

先大概說一下英國的教育制度。英國的研究生教育分為二種:授課式(Course)和研究式(Research)。授課式就是一至二年的上課學習,通過每門課並修滿所需的學分,完成畢業設計與答辯並達到標準,即可畢業;研究式的,則有所不同。一般是由某個導師帶領,參與一些課題的研究,課程的設置由導師來設定,當然,能否畢業以及如何修滿學分也由導師決定。我所選的是授課式,因此多數時間是上課,寫報告,做課程設計,以及考試。

第一天第一節課是大課(後來才知道,幾乎全部是大課)。所謂大課,指不同專業的學生因為修同一門課,因此在一起上課。這門課是軟體工程,我們專業,同系的資料庫管理專業、商業信息管理專業都有,若大的階梯教室烏央烏央地坐滿了人。英國大學研究生授課在我看來,幾乎可以省略。老師給每個人發一份講義(通常是PPT列印而來),然後按講義講解。也就是說,如果你不來,可以叫同學幫你帶一份講義,然後回去自己看。

這也許就是不同於國內大學的教育方式。老師的講課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但個人的努力卻直接決定了在這樣一種寬進嚴出的制度下是否能順利畢業。上午的授課結束,一般下午是課程設計(或者叫實踐)部分。實踐部分是在一個機房,人不是很多。實踐課開始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每個人寫一個短文,以便清楚一下我們的英語水平。如果不合格的,會被要求繼續參加語言學習。短文的內容很簡單,看一篇文章,然後寫一篇概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實踐課其實才是這種歐美國家高等教育的實質所在。所有的實踐都是讓學生模擬一個真實的課題或場景,實用性非常強。雖然出國前我也算不大不小一個程序開發人員,但是直到這時,才真正有了軟體工程的概念,知道了軟體工程實施的過程,如何使用各種工具和相關的知識。老師會首先讓我們分組。我與一個英國男孩(他自己要求和我一組),一個土爾其女孩一組。老師要求每組選一個組長(項目經理),可以自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竟然第一個舉手,所以自然,我成了項目經理。我想我們這個小組的配置還是不錯的:我的專業背景比他們深;英國男孩在我們共同完成的報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土爾其女孩是管理專業。

英國男孩叫Vinod,印巴人,在倫敦出生長大,父母是移民,後來我們成了非常好的朋友。他的本科也是在LSBU讀取的,因此學校的很多事情他都很清楚。也是因為有他的幫助,我才在最短時間內熟悉了LSBU的一些制度。

說說當時的課餘。因為開始了正式上學,所以搬家到另一個交通比較便利的地方。這個地方叫Limehouse,位於倫敦金融中心的邊上,看樣子是個富人區。小區靠著泰晤士河,有一個小小的港灣,港灣里停著許多的遊艇。房租非常的貴,1000鎊一個月。當時也不知道怎麼想的,也許是找房子實在太累,所以最後就決定住這裡。條件這麼好的房子,當然住著很舒服,除了價格不舒服。房子有兩個卧室,傢具設施齊全。我住了大的那間,準備把小的那間出租(不然放那浪費)。最後租下來的是一個巴勒斯坦哥們和他女朋友,這哥們也是個程序員(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聊到這個他挺開心,所以才租下來)。

學習上,我倒覺得自己還是比較得心應手的。最難的一門課是移動多媒體,授課教授是一個斯里蘭卡裔英國人,叫Nim。Nim是個小老頭,個子不高,戴個眼鏡,一中濃重的斯里蘭卡口單的英語,十分難懂,以至於我現在對於印巴口音的英語極其敏感,說起來還是要感謝他。老師的課講得比較深,好在他對我們要求也不算太高。基本上沒有什麼比較難的內容,因為本來就是一門選修課。

我最拿手的課應該是電子商務這門。電子商務除了一些理論以外,大多時間是實踐。也就是學生分組,然後選擇一個主題項目,按照電子商務的課程要求,實踐一遍,最後的作業就是一個可以運行的電子商務網站,和一篇合作完成的論文。我負責技術部分,Vinod(我們又在一組)負責論文,另一個同學負責資料庫的設計。

以前在國內,從來沒覺得學習是件有趣的事,更多是一種負擔。但是這時的學習,卻令人十分感興趣。我想可能還是因為實踐的內容比較多的原因吧。

上半個學期很快結束了,接著是三周的聖誕假期。三周假卻不輕閑,因為有一大堆的作業等著。作業是最後評定一門課成績的標準,因此得認真對待。好在,因為原來在國內有很多年的專業工作經驗,所以並不是很吃力。英文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大的進展,記得學期剛開始的英文摸底嗎?我竟然是最高分!連本土的英國人分數都沒我高。其實倒並非我英語多麼地道,水平多麼高。用老師的話講,學術英語要言之有物,條理清楚。語法上的錯誤是可以糾正的,但是邏輯混亂卻不是短時間可以改善的。

英國的大學是個很有趣的地方。學校有幾座樓,各大系佔據。上課不一定在什麼地方,但通常都會在一周前被安排好。學校的圖書館非常大,資料也很齊全。老師會開出書單,自己再去圖書館借閱,然後寫讀書報告。最多的時候,一周要寫9篇之多。

我最喜歡的,是學校的餐廳,有一段時間我都會到學校來吃早餐。最經典的,當然是標準英國早餐了。一份焙豆,兩根香腸,兩片烤麵包,一個可樂,基本上我是百吃不厭,價格也公道,畢竟是學校的餐廳。

我經常會的課間跑到樓外來抽煙,很多英國學生也有這種習慣。不過英國人還有一個國內不常見的習慣,就是跟陌生人要煙抽。好在學校里,基本上就是同學,雖然不認識,但也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有次認識一個黑人哥們,跟我要煙抽。我給了他,然後他跟我聊起天來。他說在大課上見過我,問我是從哪個國家來的。我說我是中國人,他好像很高興的樣子,起勁地跟我聊李小龍、功夫什麼的,一度讓我以為他是個混子出身。黑人給人的感覺,比較痞,但是也比較好相處。他們不太跟你客氣,卻挺講義氣。後來在考試的時候又碰到他一次,他不會做的題,我教他做了(也算作弊吧),從此便跟我成了哥們。

整個聖誕假期都是在作業中度過,看書,網上查資料,寫報告。因為寫了很多的東西,看了大量的書,覺得英文寫作水平提高了很多。有些以前要靠想才能整出來的詞現在基本上可以手到詞到,呵呵。

專業課給我的感覺,倒不是像學習了什麼新東西,而是把我以前的一些疑惑或者不清楚的東西給解釋清楚了。比如,資料庫的設計,從前我也看過一些資料,但是實際應用中,只能照本宣科,並不知其所以然。研究生的課程,則幫我解釋清楚了某些設計方法是從何而來,理論如何運用到實踐當中,所以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因為基本上所有課程都在原來有過一些基礎,因此上手很容易,基本上沒碰到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

一開始有這種感覺的時候,我懷疑是不是英國,或者LSBU的教學水平有限,以至於讓我覺得研究生課程沒有什麼難度。不過很快我打消了這種念頭,因為確實有很多的學生向老師報怨課程設置得有難度,印象最深的是同一個專業的一個泰國女生。這個泰國女生每天都去跟班主任哭訴,說她很難跟上課程,怕自己畢不了業。其它的同學,也多少對課程有些怨言。

看來有專業工作的背景,帶著疑問去學習,確實是有好處的。此外,想像力也是很重要的。似乎老師很多時候更加註重你的選題角度,而完成的效果卻還在其次。

6月的第一個星期,課程終於全部結束,8 門課我的成績是7A1B,接下來是畢業設計、論文和答辯。我選擇的課題是一個基於Web的色彩調節系統的設計,指導老師並不是授課老師之一,也不知道他是什麼脾氣秉性,如何與他溝通?是否屬於專業要求十分嚴格的老師?另外還有一件令我擔心的事,那就是,沒錢了。


推薦閱讀:

TAG:英國 | 倫敦GreaterLondon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