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說書:《讀書》2014年第12期

這期《讀書》雜誌有幾篇很意思的文章。

楊念群寫上海亭子間的文人病,很有意思,放在政治——藝術這個糾結的範式下面,拿毛澤東——蕭軍做例來具體討論,很清晰的展示了毛和蕭的合與不合的背後的根源。值得認真看一遍。另外香港牛津出了蕭軍的延安日記,兩大本,可以輔助著一起看。我還沒看完,等看完這兩大本了,再寫個讀後感。

劉禾寫的《小說家拿破崙》長我見識了,我還不曾了解到拿破崙好這口兒呢!想來很多大政治家軍事家開始都是文青或者想當文青的,命運使然,最後干起了殺人的勾當。文章中有個很好玩的段子:

「在橫跨地中海的時候,拿破崙的戰艦被英國皇家海軍尼爾遜上將圍追堵截,時時面臨滅頂之災,但這位大軍統帥居然在艦艇上召開了三天學術研討會,討論的是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以及荷馬史詩和《莪相集》」

忍俊不禁啊!這才是熱愛學術啊!這才叫學術癌啊!

陳建華《體制內的活法》簡直是把我們現在的學生體制說得令人哭笑不得。如,現在只有一個學術派別:基金學派。老頭子錢鍾書要現在肯定得不到基金支持。那誰本雅明,論文注釋不規範教授沒評上,一氣之下摔了罐子走人。想起我認識的一位老師說的:你老說韋伯韋伯福柯啥的,那韋伯、福柯來我們系,沒有發文章也照樣拿不到博士學位呀!書多有個屁用啊!

這個小文章看起來,把中國現在體制數落一番,作者說,咋活啊?談戀愛唄,玩若即若離唄。不知道這作者是不是這麼乾的,反正我覺得,這樣不好玩,一點都不好玩,兩邊都是邊緣人,說不好聽,就是小混混,還不如做個純粹的邊緣人。譬如,我就喜歡高華那樣的,他是真的邊緣,最後也是真的中心。

徐賁和張會傑的兩篇文章,關於教學、學術研究生涯的,看起來挺心酸的,咋搞學術都這樣呢?運氣這麼重要,是不是我也得去歸元寺燒個香?

有篇關於吳宓日記的通信,沒大看明白在討論什麼,可能是我沒有接觸過吳宓。就覺得,兩人稱呼上,老姐來老姐去的,這要是真是這樣寫電子郵件,那就真是老派文人的溝通方法啊!沒想到現在還有。

其他還有一些文章,挺有意思的,比如王小波是怎樣煉成的?挺應景的。

一期有兩三篇好文章值得看,一期雜誌就值得買了。現在十塊錢也就在武漢這樣的城市吃個牛肉麵,媽的還沒牛肉。

黃健

2014年12月21日20:20:20記
推薦閱讀:

有哪些傷到骨子裡的文字?
如何以「上一世你親手剜我心」為開頭寫一篇古風微小說?
每天睡前堅持親子閱讀的效果如何?
《王陽明心學》說的是什麼?

TAG:黄健说 | 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