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互聯網金融:能扛起「普惠金融」的大旗嗎?

所謂「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為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促進國民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2013年《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於是從這一年開始,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起來,身上背負了無比重大的使命。

那麼,互聯網金融真的能扛起「普惠金融」的大旗嗎?讓我們從正反兩個方面認真分析一下:

可以肯定的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確實給普通民眾和中小企業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也帶來了更多元的投融資渠道。

不可否認,我國傳統金融機構比較不接地氣。除了廣受詬病的用戶體驗、繁瑣流程外,它提供金融服務的主要對象還是大型國央企,在移動互聯網加速發展的今天,顯得有些滯後。

所以,互聯網金融切中要害,讓平民百姓嘗到了方便和實惠:存取款不必再去櫃檯苦等,買電買水只需動動手指,就連早市上賣菜大媽都會爽快的講:沒帶錢?刷支付寶吧!

互聯網金融還催化了人們的理財意識:從餘額寶的橫空出世,到各種各樣網貸平台的競相登場,「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成了大家的共識:原來理財還可以這樣玩。

小微企業呢就更別說了。在金融雙軌制真實存在的無奈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很好的填補了「銀行貸款」與「高利貸」之間的空白,並且在自律和監管中不斷規範,讓經營良好、信譽優良的小微企業能獲得更低的貸款渠道。近兩年興起的供應鏈金融更進一步,直接針對目標企業(創業者或個體戶)提供幫扶,如海爾的海融易、阿里巴巴的網商貸等。

最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還會倒逼傳統金融機構的改革創新,不信看看招商銀行的手機客戶端,看看上交所官網的互動版塊,精美與流暢程度不輸市面上的熱門應用。

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給整個社會挖下了危險的陷阱。

拿P2P來說,甭管哪種模式,平台都在做兩件事:找投資人,找借款人。「配置資源」是金融的重要作用,就是在風險收益的平衡之下,把錢交給合適的人。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P2P遠遠沒有及格,甚至還走在畸形的發展道路中。

先說借款人。前幾天借貸寶裸條事件炒的沸沸揚揚,平台工作人員為了指標貪圖利益,引誘大學生進行不合理消費,並且刻意模糊借款利率等關鍵信息,讓學生背著高昂的代價去借錢,這麼做的不止借貸寶一家。我這裡有個數據:2016年一季度,山西某地銀行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部門,壞賬率超過8%。我想這個數據足夠恐怖,銀行尚且如此,P2P會怎樣?這應該能提醒我們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安安穩穩的通過網貸來賺取8、9個點的年化收益,似乎不是那麼安穩。在資本的托舉下,一家家平台都光鮮艷麗,對外號稱多少多少的壞賬率,好像堅不可摧,但實際上可能已是奄奄一息。

再說投資人。以前我們不太懂投資理財,攢下點錢多半會放到銀行,可是互聯網金融一下子發展起來,把各式各樣,或簡單或複雜,風險或大或小,操作或難或易的金融產品一股腦的送到我們眼前:各類基金、股票配資、融資租賃、CTA產品······這些金融產品一齊展現在手機屏幕中,看起來好像只有收益率的差別,全然不管接受者是金融精英還是退休大爺。我加過幾個平台的投資者交流群,裡面相當部分的投資者根本不明白所投資項目的基本情況,也不清楚有什麼風險,他們只相信「平台沒問題就行」。

如此看來,無論是引誘大學生消費借錢,還是不分受眾推銷理財項目,不少P2P平台都做著「金融產品傻瓜化」的事情,把錢的生意做成電商,熱衷於搞「狂歡」,搞「病毒傳播」,把金融行業嚴謹、負責的態度丟的一乾二淨。

由此,我想起了北宋年間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

這則新政著眼實際,本意是幫扶農民,抑制高利貸,增加財政收入,卻在執行過程中漏洞百出,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反而讓農民被變本加厲的剝削,以致於倉促收場,推行者王安石也落魄遭貶。

資本的本性即嗜血逐利,再加上權力陰謀的攪拌,必定成長為禍害社會的野獸。前兩天聽一個創業做互金的朋友講,最近頻頻接到電話推廣,聲稱「擅長處理政府關係」或是「爭取某某協會名額」,值得我們警惕。

改革開放剛剛30多年時間,我們擁抱市場經濟的時間太短,金融相關的政策、法律、人才、徵信體系、處理經驗、投資者心理等等存在太大的欠缺,這個時候互聯網金融呼的發展起來,管多了容易死,管少了容易亂,所以我們也只能重新摸著石頭過河,從政府到民間到從業者都要不斷進行反思和自我教育,才能推動這個年幼的行業健康發展,為社會貢獻力量。

那麼最後,互聯網金融到底能不能扛起普惠金融的大旗?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


推薦閱讀:

互聯網投資理財三:拍拍貸全面分析
注意!互聯網消費金融迎來三大趨勢
如何睡到「陸家嘴29秒視頻」中的券商金融婊?
互聯網金融不是狼外婆,優勝劣汰是行業發展必然路徑
Uber的商業模式和營銷戰略?

TAG:互联网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