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BEJ48的第二次正經思考

作為一個重度拖延症患者,再加上一個職業病病人,我這個人基本上就是不催稿不動筆的——即使是為了漂亮的小姐姐。

當然我覺得比較蛋疼的是明明寫過一篇稿子結果產權不在我手裡還得再寫一篇……

不過依然要感謝@Shimizumint 薄荷老師在一周之前邀請我去悠唐看了看,畢竟對於我這種心靈已經被磨出來老繭的人,再次找到些許悸動也是一件頗為不容易的事情。

說回到公演本身。

並不能說有多麼的高水準。一樣的廣播體操舞步,很多一模一樣的旋律,並沒有說能比原來的產品高到哪裡去。這麼多年算下來,日本老的新的偶像的公演、live也是看過不少了,其實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

但是讓我覺得新奇的,確實中文語境下的日本型偶像新風格的衝擊。

相比較於已經划水劃地汪洋大海的秋葉原堂吉訶德,悠唐的這個還能些許的讓我感受到整體上她們還很努力——儘管仍然有人也在划水。在階級、薪金制度已經完全固化,團隊經營性赤字狀態下的日本48系而言,小劇場公演對於整體資金鏈可有可無。相比較於六七年前,日本48系的公演其實已經少了很多的價值意義。

而國內,資金和潛力實在是太多、太大了,這片偶像經濟的野性處女地上蘊藏著太多的機會。在主流演藝界和一般網紅之間存在著的未命名的灰色地帶幾乎完全就是為偶像經濟而準備的——日本過度成熟且已經開始畸形的市場更本就不存在這麼一片還沒有開發過的原始大地。

BEJ48的表演,讓在台下的我不停地感慨這個市場所具備的力量。偶像經濟首先是經濟,夢想、青春、希望這些虛頭巴腦的辭彙在運營和金錢面前就是放屁。能夠籠絡一堆漂亮小姑娘且維持舞台運營,是實打實的經營成果。我不喜歡久尚,他們有時候吃相實在是太難看。但是我在悠唐的劇場里,我感受到的是遠超過日本48系的對於劇場運營的關心——當秋葉原的我們還在堂吉訶德的劇場里對著那兩根柱子感傷懷想的時候,中國的「山寨複製品」們已經用公演在新的市場闖出來了天地。

我很認同薄荷老師以前談論過的一個觀點——就是「劇場中心、多點開花、全面進軍」這種偶像經營模式,在日本實際上還真沒什麼希望。一個傳統媒體業極度發達還同時掌握網路資源渠道、贊助商制度完備且技能點滿的娛樂圈,不會給劇場中心制的團體不符合「規矩」的套路。而中國的日本型偶像卻可以沒有什麼顧慮地去嘗試,去闖。我想這也是很多日本經營者羨慕的地方——就像一個多月以前,一位原來專攻偶像新聞的同事所講的。

這個世界太亂。

熟悉於日本的風格之後,悠唐公演的獨特性也讓我覺得很有樂趣。嘉興路我沒怎麼去過,去過的兩次給我的直覺觀感雖然也很不錯——但終究可能還是因為在太后排的原因弄得我沒有太專心。

BEJ這次給我的一個感覺就是,觀眾裡面北京的老日系愛好者的數量是可觀的。有從SPEED時代走過來的,也有從成府路淘打孔碟時代走過來的各路人種。

和這些人在一起才發現,原來時代腳步一致的人有很多。而在北京這一個真正有我家鄉歸屬感的城市裡,我遇到了這些能夠有共同語言的人。

這就恰恰是「地元アイドル」的意義所在。

嘉興路的這一層意味相比較於悠唐和中泰而言會小很多。尤其是在聽到台下京片子的喊叫聲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這麼多年與身處日本偶像公演一種完全不同的個人思緒——「啊,這是我家鄉的偶像。」日本人對自己的地元偶像有他們的想法,而作為異邦人的我卻很難有這種獨特的感受。

我並不是說有了這層感受就比沒有的高貴許多,這種感受可有可無。可是我相信,有了這種感受的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日本偶像文化這十年來爆炸的原因,也能了解、認識到偶像經濟中一種尚未被中國的模仿者、開拓者們意識到的特殊情愫。

能說本土語言、建立本土的偶像,同樣是中國的偶像經濟最有潛力的未來。

說實話,偶像這個東西說一千道一萬,無外乎就是圖一個樂。有些同仁們糾結於誰是正統誰是山寨,在偶像粉的層面上已經毫無意義了。爭詰與辱罵的結果無非是一地雞毛。

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夠了——如果不是為了錢,我不認為個人的好惡引發的大喊大叫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最後,

蘇杉杉真好看,真好看。

李梓也好看(總能讓我想起河合園子,不知道為什麼,我就覺得李梓長得特別像她)。

【一開始的時候我真的是拿著取材小本本一邊記一邊看,後來真的顧不上寫東西了,就想打CALL。

【我沒救了


推薦閱讀:

如果要拍一部我軍專屬影視劇,各位希望拍成什麼樣的?又希望哪些成員飾演什麼角色呢?
作為養成系偶像,如何評價SNH Group成員這一年的成長?
如何評價BEJ48 TEAM E這支隊伍?

TAG:偶像 | BEJ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