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發力「中國夢」,影壇大佬談之色變的2017年進口片放開真來了?

作者|一 一

編輯|李春暉

不論國產片如何騰挪檔期,讓進口片避開國產大片檔期,讓它們在工作日首映,似乎都無法有效抵擋其攻勢。

在12月開畫的電影中,票房排名前四位全部為進口片。國產片中,目前成績最好的是公認票房失利的《三少爺的劍》。上映11天,票房9057萬。

12月影市激戰至今,可以說是進口片支撐了整個市場前行。雖然下半月國產電影才會集體發力,但目前《長城》、《羅曼蒂克消亡史》、《擺渡人》、《鐵道飛虎》的熱度明顯不夠,而且每部電影似乎都有著自己的「致命傷」。想要在賀歲檔中接棒進口片唱「主角」,並非易事。

據貓眼票房數據統計,過去11個月中,有7個月是進口片拿下單月票房冠軍。儘管近兩年國內影視行業爆髮式增長,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入和資源傾斜,但中國電影市場對於進口片的依賴絲毫沒有降低。

根據2012年中美簽署的《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簡稱《備忘錄》),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口34部進口分賬大片。協議有效期為五年,第二輪談判會在2017年2月17日舉行。這次談判後,中國進口片配額勢必增加,甚至有可能全面開放。

《瘋狂動物城》

2017年,是懸在每個中國電影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2014年4月,在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新焦點」單元舉行的全球記者會上,國際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副主任陸紅實發表講話稱,中國的進口份額或將於2017-2018年進一步放開,中國電影人應該做好思想準備。

2015年9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在隨後公布的《習近平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中方成果清單》中,也包含了關於電影產業的新協議。中國電影集團與美國電影協會簽署了《分賬影片進口發行合作協議》,致力於繼續就電影產業開展合作。

持續增長的中國電影市場,與增速放緩的北美市場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僅是時間問題。好萊塢到處是尋找投資標的的中國人,中國也跑滿尋求資金的好萊塢人。大片里的中國熟人越來越多,好萊塢大腕往中國跑得越來越勤。

如何進一步掘金中國市場,成了美國電影人的「中國夢」。

暴風雨將至,2016年的國產片卻似乎比2015年還孱弱。今天中國電影的力量,將如何與好萊塢競爭,難道靠我們的粉絲電影嗎?

票房增速放緩,全靠進口片在撐

今年年初,業內一直高喊年度600億的總票房,而截至目前,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2016年總票房僅為428億。理想狀態下,今年總票房可以達到460億左右。

高開低走的局面讓所有人始料未及,但現實擺在面前,又讓所有人有口難辯。

中國電影市場擠出「市場泡沫」後,票房增速放緩是必然。而面對突如其來的「急剎車」,管理部門似乎也在繼續保護國產片和保護國內電影市場之間「徘徊不定」。

但從11月湧入10餘部進口片來看,似乎中國電影在對市場做出「妥協」。畢竟相比碗里的,鍋里的似乎更重要。如此疲軟的大盤,再沒點兒進口片救市更難堪了。

目前,進口分賬片的配額仍然堅守在34部。但事實上,在11月初,配額就已經用完。隨著年底多部進口片持續登陸,今年分賬片數量明顯超額。

有外媒報道,中國內地為提振票房,已引進39部好萊塢影片,比年度配額多了5部,這一說法遭到中國官方否認。

根據官方說法,進口片增多是因為有些影片屬於「文化交流」項目,不屬於分賬大片。畢竟除了34部分賬片外,國內電影市場每年還會出現30部左右批片。而今年批片數量也明顯超標,據悉達到了47部。

批片即買斷片,電影公司一次性買斷某區域的發行權,一次性付款,盈虧自負。《你的名字》就是光線買斷的批片。

監管部門有意「好心」保大盤,但卻未必換來大盤「好報」。11月頂著「史上最強11月」的頭銜,最終交出了25.5億的成績單,這一數據甚至低於去年同期水平。11月開畫的電影中,只有7部票房過億。檔期「撞車」的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

可悲的是,如果抽離一部分進口片,11月票房將更加慘淡。11月票房成績最好的國產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儘管事先影迷期待值頗高,一上映便負面消息纏身,最終在11月中僅收穫了3.58億的票房成績。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進口片過多不利於國產電影成長,但卻從上到下極度依賴進口片。迪士尼影業今年在內地電影市場狂攬60億總票房。對於急需「海外擴張」的好萊塢,這樣的消息無疑更加堅定他們心中的「中國夢」。

2017,已經有這些進口大片

2016年已經接近尾聲,票房增速放緩、進口片獨佔半壁「江山」已成既定事實。2017年,隨著分帳片配額有可能放寬,已有多部大片「預訂」國內影市。

打頭陣的是定檔於1月6日的《星球大戰:俠盜一號》。《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在全球票房狂收20億美元,僅次於《阿凡達》和《泰坦尼克號》,登上了世界影史票房排行榜第三高影片寶座。

而迪士尼影業為了進一步增加中國元素,還特意請來姜文和甄子丹來出演影片。這兩人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號召力,就不用硬糖君多說了。

此外,《速度與激情8》、《變形金剛5》等多部好萊塢大片都將來華,而因為好萊塢大片近年來的「續集」保險,這類影片很有可能取得前作的良好「印象」分,從而利於影片票房成績的發揮。

雖然2017年分帳片配額問題在所有人的預期中,但這類高層磋商或許不到最後一刻永無答案。徹底開放幾乎沒有可能,或許只是會進一步放寬名額限制。

對於無法拿下進口分賬片配額的影片,還有另一條路可供選擇,就是正在回暖的批片市場。

2016年,僅上半年批片就已經收穫23.57億票房,超過去年全年水平。其中有9部過億,平均單片產出達1.12億。而下半年批片市場紅火依舊,從《機械師2》再到正在上映的《你的名字》、《血戰鋼鋸嶺》,都是批片。

無論是以萬達、樂視、光線等為首的影市巨頭,還是一些被視為「業內小白」的新公司,都選擇向好萊塢進軍。在無法獲得分帳片許可權的情況下,民營公司只好採用批片方式重回進口片市場。從今年批片市場的一片大好來看,明年勢必有更多批片出現。

「爛片當道」靠什麼對抗「老美」?

內地影迷對於好萊塢大片,向來有一種「特殊的好感」。這種好感得益於多年的「大片情結」,也確實看好萊塢大片「踩雷」的機會更少。它們起碼是完整的商業作品,爆米花電影。很多時候,這也就夠了。

從每年引進的進口片類型來看,炫酷特效為主的大片佔據絕對主流,這恰恰是國產片的弱項。

我們缺乏國產工業電影。我們僅僅靠粉絲電影、販賣小鮮肉這樣的電影,跟進口大片對陣,我們完全處於劣勢。小鮮肉電影吸引了互聯網時代下的這批粉絲,也吸引了想掙快錢的一批投資人,或者說是投機分子,但這些電影6億票房已經到頂了。」博納影業總裁於冬,曾對硬糖君談到自己對2017年進口片放開的憂慮。

從12月的影市來看,進口片除票房領先外,在觀眾口碑上也占絕對優勢。日本小清新動畫力作《你的名字》、零差評戰爭影片《血戰鋼鋸嶺》、高口碑災難片《薩利機長》豆瓣評分都在8分以上。除了內地影迷的「印象分」外,這些影片質量的確過硬,其中不乏奧斯卡的「種子選手」。

相比之下,《三少爺的劍》作為12月開畫票房最高的國產電影,其豆瓣評分只有5.6分。而11月被寄予厚望的《我不是潘金蓮》豆瓣評分下滑至6.9分,另一部合拍大片《勇士之門》豆瓣評分甚至只有3.8分。

今年暑期檔國產電影豆瓣均分只有5.78分,國慶檔除了《湄公河行動》外,其餘皆口碑平平。按說同文同種,卻不如進口片打動人心。一味依靠政策來對抗進口大片並非長久之計,想要在市場中有所收穫,提高自身實力才是關鍵所在。

台灣曾經在放開進口片配額後,本土電影所佔比例一度低至0.5%。而相鄰的日韓,雖然進口片數量龐大,但本土電影仍然有著非常穩定的發展。目前《產業法》等政策的頒布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國產電影的崛起,但如果仍然盲目追求大數據,批量生產爛片,或許誰也幫不了。

進口片來勢洶洶,國內影人卻似乎越來越迷戀粉絲的魔法,不論什麼片,先請個有票房號召力的小鮮肉坐鎮,似乎這樣心裡就有底了。

但粉絲不完全是影迷,粉絲是因為他的偶像,因為追星去看電影,他一個人可以看十遍,但是電影觀眾呢?那些口口聲聲「只要看到xxx的臉就滿足了」的粉絲,就是國產電影要的觀眾嗎?


推薦閱讀:

怎樣正確應對外國的文化輸出?逆來順受or忠於本土?!
如何評價 70 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佩德羅·阿爾莫瓦?
有哪些冷門的高質量外國文藝電影值得推薦?

TAG:中国电影 | 外国电影 | 电影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