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姜文說《鬼子來了》更接近他的自傳?

說起自傳,我有句非常真心的話想借你說給每位朋友聽, 因為很多人認為《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我的自傳, 其實它不是我的自傳。首先它是王朔的小說, 我把它改編成了電影; 再者, 它離我很近或是離當時那個時代的很多人很近。有一個普遍的情況是, 有的人會說「哎! 這不是我們院的事嗎?」甚至,很多同學聚會都放這部片子。因為他們( 從中) 都會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本質區別是, 那是我眼睛裡看到的。

而馬大三的事我說是我的自傳, 有人會說「扯淡吧你!」 不是, 馬大三是我感受到的。我把感受到的要抒發出來。當時我35 歲, 我這35年來的人生總結是馬大三。我找到這樣一個故事,表達恐懼、善惡、死亡、愛恨這些一直折磨我也一直梳理不清的東西。活到35歲想把這些東西梳理一下,往盒子里放,然後開始過40歲的生活。我是有這麼一個考慮的。

那麼, 這裡就涉及到什麼是善惡。我們經常說善惡離得很遠, 其實它們也貼得很近。或者說互補,轉化, 或者說無端的善恰恰是給惡提供了營養。還有談到恐懼,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意識無意識地有恐怖圍繞著我們, 可能是對於未來、對於朋友、女朋友、家庭憂慮…… 那麼, 恐懼來自於哪? 來自於想像的結果,可能是死亡。當死亡真正逼近的時候, 你可能並不恐懼。或者說你要擺脫恐懼恰恰要用接近、擁抱死亡的方式。所以說, 馬大三最後擺脫恐懼的方式是去找死! 其實, 這些都是我這35 年來, 碰到、想到和感受到的問題, 我通過這樣一個角色來做個總結。
推薦閱讀:

《鬼子來了》中的「我」在映射誰?
為什麼《鬼子來了》片頭曲是《軍艦進行曲》?
如何評價《鬼子來了》中最後國民黨軍官的行為?
日本人如何評價《鬼子來了》?
電影《鬼子來了》中的「我」是誰?

TAG:姜文 | 电影 | 鬼子来了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