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快餐式的同志戀情已經讓你成癮或絕望,那就糟糕了

1.

小聰是一名長得還不錯的大學生基友,他曾經有過或長或短的五六段同志戀情,(畢竟在上海這座城市中,只要你開拓了社交途徑,認識高質量的基友開始一段戀情並不是什麼難事)。

最近,他喜歡上了一個有點稍男神級別的基友(顏值高,高學歷,品行也不錯,看似有趣),可是這位稍男神級別的基友,心中已經有另一位自己喜歡的人,並且經過一番了解,小聰發現這位稍男神和他的屬性一樣都是零(這為稍男神的基友,外形似乎比較1呢,這是私下裡,我們都知道他像一個小女孩,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公0吧)。

這讓小聰感到很不甘,很生氣,傲嬌了起來,轉而開始和他的前男友、BLUED上和他約炮的男人以及另一位閨蜜關係般的零,開始搞起了混亂的曖昧,他認為一切都源於自己心中的不敢,需要用這種不健康的形式來緩解自己的不良情緒。

那麼,各位讀者朋友們,讀過了我們上一篇《你是否是基佬里的矯情「作」逼?——基於心理防禦機制的解析》,您認為小聰採用了哪種心理防禦機制呢?

2.

CY一直同意一種觀點:一段好的感情,應該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無論是否分手。但有時候,我們為什麼要和一個會毀了自己的人談戀愛呢?這就是因為人類的獵奇心理,雖然明明知道這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自己的大相徑庭,但是還是因為現實生活/精神世界太過於空虛寂寞和無趣,才會對這種「危險關係」躍躍欲試。

因為很多人,無論是否是基佬,都厭倦著,這樣重複而無趣的生活,甚至如同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只有期待發生些什麼,才會有些生趣。

很多人在有趣和靠譜的人之間,選擇了有趣的人。比起靠譜的重要性,似乎無聊更可怕。

無聊真的可以殺死人的。也更容易讓人做出不理智的行為,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3.

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小聰是一位經歷過好幾段同志戀情的大學生。其中有好多段快餐式的戀情,很多快餐式的戀情,並沒有什麼很好的情感收益,更別提幫助彼此成長什麼了,最大的收益只是那種情感體驗——無論是心理上還是身體上的。

我們害怕的是這種體驗的成癮性——用矯情點的話說就是:愛上愛情、愛上的只是戀愛的感覺而不是某個特定的人、只愛陌生人、不負責任無約束的感情。

這種戀愛成癮和性癮、尼古丁、酒精成癮其實是一樣的,是大腦的獎賞中心分泌的多巴胺在起著成癮的作用。

關鍵問題是:當我們一直經歷的都是快餐式或者低質量的戀情,我們的大腦習慣了這樣的情感模式(某種戀愛關係成癮),反而很可能變得不知道如何去面對一場真愛,甚至,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會在無意識中去追逐這樣的戀情,或者把一場好的戀情往自己以往的浮躁方向去帶動。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安利系列的勵志成功書里的吸引力法則:

很可能在潛在戀愛關係的社交中,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

對於大部分比較理性現實的同志來說,當我們談戀愛之前,我們應該在作為朋友的交往中,了解到彼此對於這份還沒發生的感情的期望(走到哪算哪的玩票,還是期望比較堅定地走下去的感情,抑或只是固定情人),還有必要深入了解到彼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後,我們再確定關係則會相對來說保險一些。

如果你一直遇到本身情感期望就是快餐式戀情/對長久戀情很無望的人,真的有可能在潛意識中會同化的,當然拒絕那樣的感情,你又說不定會被一些所謂「姐姐妹妹」諷刺著罵「白蓮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

其實小聰自己應該感到慶幸,生長於對於LGBT群體特別包容的上海,又在自己的勇敢下開發出了新的社交渠道,認識了那麼多可以作為潛在對象的基友,並且自己還有不錯的家庭條件。

當然,這裡面小聰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自我性取向身份認同至少是比較完善的。

要知道,還有很多同志朋友,因為自己所處環境,或各種其他天時地利人和缺失的原因,還在身份認同的泥潭中掙扎,又或者沒有良好的同志社交途徑,由於沒有人能和他們進行好好地交流,開導他們,可能一直在情緒和心理的抑鬱中度日。

不是所有人都像小聰那樣有這麼多的同志資源,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小聰那樣在情感方面活得那麼自由。世界本來就是不平等的。

在很多人根本連潛在的追求對象都沒有的時候,為什麼小聰會選擇亂曖昧?當然他的顏值、其他素質是有一定資本的。事實上,我們很明確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但大家也都知道,如果心理防禦機制濫用,是會造成心理疾病的。

說到底還是現實生活太閑,精神世界太過於空虛。大學生雖然表面上有點忙,但是大腦還是空餘過多空間可以用于思考情感問題。

感情也好,事業也好,生活也好,我們有必要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這樣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做個現充,不如桌游。

本文亦由作者本人發表於微信公眾號:風潮WindTide


推薦閱讀:

你在Blued上遇到過什麼奇葩經歷?
如何評價婁燁的電影《春風沉醉的晚上》?
中國同志公益組織的發展情況?
gay你想對前任說什麼?

TAG:同性恋 | 男同性恋 | 同志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