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無遠弗屆的思考,實在當下的生活

設想一下,如果今天你要搞一個活動,想把中國最有思想和最有權勢的人,都聚集在一起,透過他們,引發勢能,獲得儘可能大的關注,那麼,什麼樣的議題,可能會讓這個活動變得廣受歡迎?

上一次,中國精英們找到的答案是Kevin Kelly,從《失控》談到《技術元素》再到《必然》,儘管,這個market-driven的商業社會極少有人真正理解技術元素和演進邏輯,互聯網、新經濟、智能化,就似乎代表著滾滾而來的名利,浪潮之巔的渴望。曾有一篇科技媒體報道,稱KK是現代的達爾文和老子,認為其睿智和預言能讓人們把握風口,避免錯過機遇的命運。事實上,達爾文和老子的學說從不預言未來。而當我反覆把《失控》和《必然》刷了N遍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的人確實可以告訴你風往哪裡吹,前提是,你已經開上了一台能用得上風的波音777。

再美好吸引人的未來洞察,都扛不住審美疲勞。在全民媒體時代,KK之前,是稻盛和夫先生「燃燒的斗魂」,而KK之後,2015年,是《人類簡史》席捲全球。這位以色列青年才俊尤瓦爾所講述的議題,比KK更加宏大,更能包含所有人——這一次,你不是做互聯網的人,也沒關係了。我們終於有機會一起坐下來,探討人類的命運了。更可愛的是,這本書並不難以讀懂,他沒有什麼複雜難懂的技術邏輯,更沒有超越燒腦的哲學,只是猶太老司機,給你重講一遍「人類的故事」,用那些每個人都看得懂的東西,都能重複的故事—— 小麥馴化人類,公司、國家都是想像,科技和認知革命解放人類,而生產力的發展一定帶來幸福嗎?它全面,有趣,稍稍超越普通人的認知,卻又跳一跳都能夠得著,談論起來,也讓人顯得博學。於是《人類簡史》的作者,接過了KK的接力棒,在中國成為了新一代,知識界的,逼格擔當。

龐大的市場,龐大的渴望,催生了全球人民對《未來簡史》的急切期待。站在3000年的角度,回看2016年的智人,每個人都想提前一瞥未來,然後決定現在買一張什麼號碼的彩票。美國Amazon上,Homo Deus英文版要2017年2月21日才發,而在中國,得益於知識界的努力,我們在2017年1月16日開始,就已經可以全面買到這本書。更早的朋友,在羅輯思維商城就已經開始購買閱讀了。我前幾天下單,今天下午拿到,花了5個小時,讀完,坐下來,談談一些想法。

開宗明義的說,事實上,尤瓦爾並沒有告訴我們任何「我所不知道的事」,他在寫作中展現出的是極強的脈絡梳理能力。面對這樣的長時間大跨度的命題,作者始終站在「智人」的命運角度,層層推進。開宗明義指出人類走過20世紀後,困擾人們的飢餓、戰爭、瘟疫等舊疾病已經消失,擺在檯面上的三大新議題是:終結死亡,獲取幸福和快樂,以及,讓人成為神。整本書,其實正是在講這樣一個故事——為什麼飢餓、戰爭、瘟疫已經不再是議題,又為什麼終結死亡、獲取幸福快樂以及讓人成為神,成為了新議題?作者透過對2000年人類歷史的分析,以及站在2016年的角度對未來進行的展望,其實無非就是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新願景,讓人們相信這三個新議題。

回望過去的兩千年,作者反覆強調的是,《聖經》、牧師、宗教沒有為人去解決的疾病、痛苦和貧窮的問題,在過去的幾百年中,隨著科學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得到解決。作者對現代社會之前人類的愚痴和無能著筆不多,倒是反覆描述,當人從信仰中解脫出來,科學和認知革命顛覆後,人們所獲得的巨大能力,如何徹底改寫了人類的生命和對世界的認知—— 當人們發現一切都只是演算法,而心靈和心智,甚至也只是一種演算法的時候,人和動物相比,除了演算法不同一點點,又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懸置著這個問題,作者把「人」的問題,放在與科學互動的視野下回答。他這樣寫道:「宗教最在乎的是只需,宗教的目的就是創造和維持社會結構;而科學最在乎的是力量,科學的目的是通過研究得到力量,以治療疾病、征伐作戰、生產食物。…… 因此,對現代歷史更準確的一種看法,其實是科學與特定宗教(也就是人文主義)達成協議的過程。現代社會相信人文主義教條,而科學的用途不是為了質疑這些教條,而是為了實現它們。」作者用陰陽,來比喻「科學」與「人文主義」之間的關係,「科學」在不斷尋求力量和發展的「陽」,而「人文主義」,以人為中心的藝術感受和美,提供了一種舒緩的,意義性的「陰」。人的解放帶來了科學的發展,而科學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人的解放和自由,這是一種契約,卻是一個正在因為科學力量增長,而正在瓦解的契約。

作者對「現代性」契約的定義很精妙—— 人類同意放棄意義,換取力量。早些時候的宗教,將人類置身於一個有意義的龐大故事中,有一個龐大的宇宙劇本,每個人是天堂地獄人世間的演員,按照神的旨意扮演,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而現代文化不再相信有這種宏大宇宙計劃的存在,現代科學讓人們相信,宇宙只是一個盲目而沒有意義的過程,人類的所有痛苦和快樂,都不再有其背後的意義。那麼, 既然沒有意義,人類也就不必將自己局限在任何角色中,只要能夠找對方法,我們就能為所欲為。因此,我們只要投入更多研究資金、促進技術突破、讓科技進步,以至於,我們可以積累足夠多的知識和先進技術,發明各種靈丹妙藥,讓人青春永駐、快樂幸福,而這一切將不會有什麼神靈前來阻擋。

因此作者這樣總結,「現代生活,就是在一個沒有意義的宇宙里,不斷追求更多的力量。現代文化的力量是歷史上最強的力量,而且還在不停研究、發現與增長。同時,現代文化也比以往任何任何文化,感受到了更大的存在性焦慮。」無論是生態、健康還是心靈上的一切問題,人們越來越相信「增長」是唯一的解藥。即使面臨環境和生態的重大挑戰,人們永遠選擇增長,寄希望於更優秀的技術和生產方式,能夠解決生態的問題,整個現代社會,資本主義的遊戲,就是一台無法停下來的,增長機器。

那麼,「增長」到底是為了什麼呢?雖然,宗教崩潰,上帝已死,如果整個社會沒有意義,就無法維持秩序。而我們的解藥,是人文主義——讓人類擺脫了人生無意義、存在沒有依據的困境。以往宗教讓人們在宇宙、神、來世中,找到意義,而人文主義則讓每個人,從自己的內在體驗找到意義,因著人內在的感受和體驗,每個人不僅找到自己的意義,而能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和感受里,體驗到整個宇宙的意義。盧梭的《愛彌兒》,是18世紀討論感受的聖經:「在內心深處,出於自然,無人能抹去。想做什麼,只需請教自己。我覺得好,就是好。我覺得壞,就是壞。「

當內心的感受成為一切的判定標準時,人,就因著他的感受而成為了萬物的尺度。現代女性出軌之後,不再會接受神父和《聖經》的批判,而是仔細審視自己內心的感覺,甚至因為」喜愛「的感受而感到心安理得。婚姻的本質改變了,同性戀受到寬容。民主讓人們根據內心的感受投票。藝術不再遵循星辰和繆斯的旋律,而是」有人覺得美,就是美「。人文主義藝術的里程碑,是1917年杜尚買的普通小便池,並宣布它是一件藝術品。人們為此吵得不可開交,而當有人認為它是一件美麗的藝術品時,它就是藝術品,難道還能有什麼更高的權威,認為大家都錯了嗎?人的力量,權力的平等下放,聯合起來的整個市場,決定什麼產品是好產品,誰能成為總統,沒有人有權說」顧客「錯了,大眾錯了。連教育制度,也不再是要求順從、背誦經文,而是啟發人,要回到內心,要為自己思考。那個原本充滿著神鬼故事的外在世界,忽然變得空洞。而現在,我們的內心世界,開始變得具有無限廣度和靈敏。

然而,21世紀的科學,正在破壞自由主義秩序的基礎。自由主義中關於人類的自由意志、內心感受的重要性,這個故事已經講不下去了——因為,根據生命科學的最新發現,」人類有自由意志「這個說法,已經被推翻了。從目前最先進的科學來看,人的選擇不是生物預設,就是隨機。兩者像蛋糕一分為二,沒有哪一小塊屬於」自由意志「。到頭來,我們奉為神聖的」自由「就像」靈魂「一樣,只是一個空虛的詞語,只存在人類發明的想像中。當自由意志的假象,甚至」自我「(Self)的幻象被科學擊穿之後——內心的感受,自由的思考,顯然,就再也站不住腳了。只要使用藥物、基因工程或者直接對大腦做出刺激,就能操縱甚至控制人的慾望。

聽上去很可怕,想要拒絕,對嗎?但想想全世界數千萬的抑鬱症患者,都想為此而鼓掌。這意味著只要按下一個按鈕,他們腦中灰暗抑鬱幾乎要殺掉他們的情緒,就瞬間無影無蹤了,毫無副作用的,生活顯得如此美好,一切發光。而再想一想,當你滿腦子都是自我批評、走神、負面評價時,再按下一個按鈕,接通電流,你忽然進入了一種極為專註強大的心流狀態,思路無比清晰,效率極高,成就感和積極的心流浸滿了你的整個身體。你還會覺得,這樣的事情,可怕嗎?

的確,當人類透過演算法,透過生物科技,控制我們的頭腦和慾望,甚至戰勝死亡的時候,當自由意志煙消雲散的時候,我們最終必須審視的問題是,人,到底有什麼價值?作者在最後一部分提到」智人失去控制「——科學可以操縱我們的慾望和感受,也許藉由一點點電流,大多數人什麼也不用做就能一直活在極端的喜樂中。而這,是數千年來苦行僧們透過各種修行而苦苦追求的狀態,現在也許只是一個按鈕,就能完成。AI從alphago戰勝李世石開始,人工智慧在所有的領域全面否定人的價值,可以寫出大師級別的詩歌和音樂,人類除了感到憤怒,也無能為力。而最後,大數據的匯聚,各種演算法,手環比我們自己更清楚自己的健康狀況,比我們自己更能選擇今天該吃什麼,數據最終會為我們做出生命中一切需要做出的選擇,而且,十分明智。這些」智能「不需要有」意識「,卻具備比我們更加智能的演算法,那麼,所謂」意識「還有什麼意義嗎?

作者在本書結尾處,這樣寫道:」這個世界的變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們又已被海量的數據、想法、承諾和威脅淹沒。人類正在逐漸將手中的權力移交給自由市場、群眾智能和外部演算法,部分原因就是在於人類無法處理大量的數據。過去阻擋思想言論的做法,是阻擋信息流通。但到了21世紀,想阻擋思想言論,反而靠的是用不相關的信息把人淹沒。我們已經不知道該注意什麼,常常浪費時間辯論無關緊要的議題。在古代,力量來自有權獲得資料。而到今天,力量卻來自於該忽略什麼。所以,面對這個混沌世界的一切,我們究竟該注意什麼?「

讀完這本書是晚上10:00,此時此刻的廣州,是新年前特有的深遠安靜。這5個小時的閱讀之旅,像是一場無邊無際的漫步,彷彿只是輕輕走過2000年,不帶任何情緒的,彷彿從」我是一個智人「的立場中抽離出來,帶著上帝視角,去看這個族群的何去何從。當讀到」自由意志「被取消的時候,大當讀到演算法終將取代我而做出選擇的時候,我並沒有升起任何的情緒或憤怒,只是靜靜地思索著,是這樣的邏輯。渾然不覺,這個邏輯,與」我」的命運有何關係。這是一種更為有趣的體驗和矛盾,作者也是智人,而以超脫清晰的冷靜,展開智人的命運。或在書頁間,讓我偶然覺得,必須學習生物科技,必須學習演算法,才能登上這個時代的末班車。卻又只是繼續翻動這本書,坐下來寫完這篇文章,這是此時此刻此地,並無多少意義的「自由意志」做出了一個表達的選擇,僅此而已。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書,有的書讀完當下就能用,有的書常讀常新能塑造三觀,而《未來簡史》這本書,由於太宏大,你很難給他找到一個具體的,可以用的場景,你也很難說,他對一個人的三觀或者生命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事實上,這樣大而無當的書籍主題,反而會讓人陷入一種更深層次的迷茫——既然人都沒有意義了,那麼,我當下的生活和奮鬥還有什麼意義呢?既然,一切都是虛構和想像,那我到底還在玩兒什麼呢?甚至,讀完這本書,你想要拚命想要幹得更好的動力,反而減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虛無感,和無意義感。面對深邃龐大的思想,完全無法找到自己與它的鏈接所在,既無法將它運用到生活中,又無法再這個思想體系中找到自己的意義,這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常常在閱讀完這樣的作品後,湧起。

2015年夏天,我讀完《人類簡史》,震撼和痛苦並行了一個月,這種感受,當初是覺得一切都是假的,做一家大公司,混得很牛逼,也不過是「講個故事」而已。在過去這一年中,幸好痛苦的時候也沒停下做事,一步步走得堅實,開始在更為現實的生活坐標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便不再感到迷茫。面對這樣宏大的思想體系和故事,有了更強大的定力,更清晰遠瞻的心。今天,我讀完《未來簡史》,有了悵然若失不知所終的十分鐘,有了想立刻買張機票飛去矽谷實驗室的十分鐘,然後,有了坐下來一個字一個字地,敲下這篇文章的,100分鐘。

作者在本書的開頭,和最後的致謝部分,都把感謝送給了他的導師:Satya Narayan Goenka。 「感謝我的老師薩蒂亞·納拉楊·戈恩卡,他教導我內觀禪修(Vipassana Meditation)的技巧,讓我能夠觀察事物的真相,更了解心靈和世界。如果沒有過去15年禪修帶給我的專註、平靜和見解,我不可能寫出這本書。」 我想,也許作者永遠不會想到,這個致謝詞,也許是送給讀者更好的結尾—— 我們擁有權力,無邊無際的思考,無邊無際的探尋,讓思想穿越古今,去充分享受智力冒險帶來的好奇與快樂。然而,我們也終將需要,一次次地回到當下,回到此時,此刻,回到自己的生命本身,面對自己的生命議題。於作者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寫完《未來簡史》。對我而言,此時此刻,最重要的事情,是寫完這篇文章。對你而言,此時此刻,最重要的事情,又該是什麼呢?

無論智人的命運會如何流變,我們擁有的,卻都只有此時此刻的當下。

PS:請翻譯者和出版社注意,開頭和致謝部分的導師名字Satya Narayan Goenka,譯者翻譯為戈恩卡,而事實上,中國讀者更為熟悉的翻譯為「葛印卡」。希望看到下一個版本改進。

學霸貓 2017.1.22 於廣州


推薦閱讀:

意識能否認識意識?
什麼是意識、潛意識和下意識?
假設存在兩個完全一樣的宇宙,他們的活動軌跡會一樣嗎?
韓喬生都有哪些經典的語錄?
關於八識一個非常緊要的問題:動物之本能,例如貓天生吃老鼠蜜蜂只喜歡采蜜的習性從何突然而來?

TAG:未来简史书籍 | 算法 | 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