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逝去的樂土

  從老年艾德禮的工黨政府垮台時起,到盛氣凌人、妙語連珠的哈羅德.威爾遜率領工黨捲土重來為止,在此期間的英國對於某些人來說就是一片逝去的樂土。對於其他人來說,這一時期則是灰色的,因循守舊的,被執政無道的托利黨「浪費的十三年」 不管怎麼說,當時的英國都與今天大不相同。當年的那個英國今天已經找不到多少痕迹了,當年你可以開著奧斯汀雪爾蘭的汽車(1)造訪米蘭銀行(2),買兩份《新編年》或者《畫報》,點一根絞盤牌香煙(3),一邊在心裡盤算周末坐著有軌電車去看泥地自行車賽。當時的人們還可以儘管想像以另一種不一樣的方式來成為英國人。翻閱一下當年的報紙雜誌,很容易就可以意識到當年人們對未來的描繪與我們今天的現實有多大差別。例如在當年人們的想像中,「未來」的英國街頭自然是英國國產汽車的天下,這些外形笨重古拙的汽車在今天看來已經有些陌生了——布拉德福德的喬沃特汽車公司(4)不遺餘力地為「標槍」與「土星」牌汽車打廣告,當然如果你的經濟條件再好一點還可以「開著沃斯利,生活甜如蜜」。當年正是英國汽車時代的開端,誰也不會想到蓬勃向上的英國汽車業很快就將慘遭滅頂之災。話說到這裡,當年也沒幾個人能想到「道路自由」的理念將會被一大堆迷宮般糾結的交通管制條例所取代。專用機動車道與郊區限速還沒有出現,人們依然在考慮客運直升機場的可行性。

  人們的外觀也與今天不同。上學的男孩子全都戴帽子穿短褲,砸人家玻璃或者撒謊肯定會遭致父親大人一頓藤條抽。女孩子們都穿著家紡的套衫,人們都衷心希望她們從未聽說過床弟之事。所有的婦女看上去都像家庭主婦,胸衣與女帽依然流行而女褲則基本沒人穿。男性視絲般順滑的八字鬍為把妹利器,活領子依然暢銷,法蘭絨外套依然散發著煙斗的氣息。

  最重要的是,英國依然是一個軍事國家,尚未在思想上擺脫二戰的影響。將軍們是知名公眾人物,噴氣式轟炸機是國民自豪感的來源。在六十年代淪為嬉皮士搞怪道具的軍裝此時在街頭巷尾依然十分常見,1947年出台的國民護衛隊制度取代了戰時徵兵制並於兩年後全面實行,一直到1963年。超過兩百萬英國年輕人將會參軍入伍,大部分都是陸軍。出身高低有別的年輕人在一生最寶貴的時光當中被聚集到了一起,接受嚴格的訓練與實用的教育,物資匱乏是家常便飯,生命危險也時常降臨。青少年要練隊列,剪短髮,擦皮靴,疊衣服,一遍又一遍。時機到來之時他們當中有些人將會為英國而走上位於遠東、巴勒斯坦、埃及或者非洲的戰場,而剩下的絕大多數則將會在英國或者德國的軍營里度過無聊至死的一到兩年。還有一些人會死。在國民護衛隊時期英國一共參與了超過50場海外軍事行動,共有395名士兵因此犧牲。據說還有幾十人在維爾特郡的坡頓丹(5)進行的秘密化學武器試驗中喪命。還有人成為了英國原子彈開發的人體試驗品,事後有些早已了無生趣人選擇了自我了斷。國民護衛隊整整糾纏與調教了戰後英國一代男性,奠定了時代的基調。當時的社會文化中反權威的怒火與諷刺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國民護衛隊,但是擦皮鞋、注重著裝、服從權威的習慣也是由此而來的。總而言之,這一制度將四十年代的氛圍延續到了下一個十年,這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

  在其他國家——德國,法國,俄國,日本——四十年代帶來的創傷與破壞依然令其疼痛難忍。在英國,最後一批戰俘已經釋放回家,轟炸遺址上已經重新建起了更為實用而沒原來那麼富有情調的房屋,但是人們還在努力消化戰爭帶來的經驗教訓。當年還是孩子的人們自然將五十年代視為正常的時光——對於他們來說,英國從來就是如此,以後也會一直如此。人們渴望著寧靜的家庭生活,婦女在家做果醬織毛衣,男子則工作穩定、工時有限。這是對1939-1945年期間痛苦與動蕩以及隨之而來的核恐怖的有意識回應。寧靜的家居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解放。對於中產階級來說,他們回憶中的戰前歲月是一段有秩序的時光。1951年丘吉爾的重新上位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這一觀點,即英國可以回歸到此時在人們心中只剩下依稀印象的等級社會。直到1963年這一時期結束為止,英國上下依然有將近25萬人從事「家政服務」行業——女僕,女管家,貼身隨從等等——還有600名全職男管家。英國依然有幸擁有31名公爵,38名侯爵以及區區204名伯爵。許多私人公司的上層都給人以軍隊化的感覺,最上面是充當軍官的紳士,往下是中層執行人員。工作場合之外的公眾生活被底氣十足的官員、醫院顧問、護士長、主教與護林員們密切監視著,以今天的標準衡量這些人的許可權幾乎有點無法無天。絞刑,體罰,反墮胎與男同性戀的強硬法律,一切的一切共同組成了一張控制之網,這張網在五十年代初期基本上無人觸動,儘管少不了私下的小動作與暗中破壞。當時的人們大都是順從的公民而不是橫挑鼻子豎挑眼的消費者,愛國主義還可以在公開場合大鳴大放地進行宣傳,這一切很快就會變得難以想像。

  五十年代中期的英國依然是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大型英國公司在石油、煙草、海運以及金融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帝國尚未遠去,儘管英聯邦一詞已經家喻戶曉。皇室成員依然出訪海外,新聞廣播與每周雜誌依然會耗費大量篇幅報道充滿異國風情的土著代表團。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南非是媒體口中的度假與移民勝地——陽光明媚,富饒而空曠。它們就是英國的加利福尼亞,英國的新邊疆。旗幟招展的商務航班在南漢普頓等待升空。此時的英國遠非一個閉關自守,排斥外國影響的國家,但是來自義大利或者斯堪的納維亞的影響與來自美國的影響似乎一樣強烈——咖啡館,丹麥設計,輕便摩托以及一種在廣告中被稱為「義大利式威爾士乾酪麵包片」的食物(後來改稱披薩餅)都是這方面的明證。美國文化的強大影響力早已在地平線上若隱若現,但是在那幾年裡,人們依然相信英國不但可能,而且可以強大而自信地獨立於美國的文化影響而存在下去。再怎麼說,英國在人均層面上也依然是世界第二富有的國家。

  在公眾場合,國家自信的排場依然十足。1953年新任女王登基之時,人們都在談論——儘管大多有口無心——一個新伊麗莎白時代的到來,一個由音樂家、藝術家與科學家組成的新國家。即便在時過境遷之後重新審視,這一切也並非完全空穴來風。從拉爾夫.沃恩.威廉斯(6)到本傑明.布里頓再到邁克爾.提皮特(7),這一時期的英國並不缺乏世界級的音樂家。W.H.奧登(8)與T.S.艾略特也足以與當時最傑出的詩人比肩。雕塑家亨利.摩爾(9)與畫家格雷厄姆.薩瑟蘭在很多人眼裡也是世界級的大師。丘吉爾在五十年代最初幾年重新成為首相時的確有些高齡過度,但他依然是當時當之無愧地世界級偉人之一,一位年邁的巨人,他筆下的作品源源不斷,他對歷史的看法在公眾心中留下了如同印章一般的痕迹。他將和五十年代另一位知名作者威廉.戈爾丁一樣獲得諾貝爾獎。在流行文化領域,電視的穩步普及至少在一開始使得傳統的上層社會價值觀步入了千家萬戶。這是安迪寶寶(10)與園藝竅門的時代,是喬伊絲.格倫菲爾與諾爾.考沃德的時代。這也是羅傑.班尼斯特打破一英里長跑四分鐘極限的時代(11),征服珠穆朗瑪峰的時代(12),賽艇與足球奪冠的時代(13)。即便在探險與競技界,英國也是一馬當先。英國科學界則捧回一座座諾貝爾物理與生物學獎,當時的英國科學家們還沒有集體前往美國發展的跡象。

  在今天我們這些早已慘遭劇透的當代人眼裡,這段時光到處都是社會變革的跡象。從滿腹怨氣、剛剛成為社會話題的青少年,到馬爾他、義大利以及英國本土犯罪集團的發跡,再到第一批圓瞪兩眼,喜氣洋洋的加勒比移民。厭倦於挫折感同樣無處不在,英國的工人階級的確變得更加富裕起來,但住房條件依然惡劣,除去一小部分極其聰穎且幸運的精英之外,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無法接受高等教育,他們的工作也是既艱苦又無聊。各種矛盾終將爆發出來,但是身為一個英國人依然值得令人感到驕傲。甚至就連街頭的混混都帶著本土因素。泰迪男孩(14)身上的奇裝異服,天鵝絨領子,長外套與寬鬆的大衣,完全就是愛德華時代服飾的翻版。

  (1)tAustin Sheerline

  (2)tMidland Bank - Wikipedia

  (3)t即我國所稱的白錫包,青島檔案信息網

  (4)tJowett Cars - Wikipedia

  (5)tPorton Down - Wikipedia

  (6)t拉爾夫·沃恩·威廉斯_百度百科

  (7)tMichael Tippett - Wikipedia

  (8)t周末推薦詩人:W.H.奧登_山西小詩妹_新浪博客

  (9)t亨利·摩爾_百度百科

  (10)tgoogle.co.uk/search?

  (11)t1954年5月6日。牛津大學醫學院學生羅傑.班尼斯特用3分59秒4跑完1500米,一舉跨過了20年來人們一直想努力突破的障礙。1954年5月6日班尼斯特第一個突破1英里跑4分鐘大關_歷史上的今天

  (12)t1953年5月29日11時30分,英國登山隊員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爾夏爾巴人嚮導丹增?諾爾蓋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這是對珠峰的第十六次攀登xmwb.news365.com.cn/ygb

  (13) History of football in England

  (14)tgoogle.co.uk/search?

推薦閱讀:

『倫敦性別男』· 歷史之城 · 日不落的帝國榮耀
倫敦有哪些好吃的小店?
15,省份戰爭

TAG: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