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羅德西亞:白人的叛亂

儘管六十年代的信息一直留存到了今天,但是當年還有些曾經接連數月以致數年佔據報紙頭版的故事幾乎轉眼之間就被人遺忘了,恐怕是因為想得越深就越痛苦。羅德西亞的《單方面獨立聲明》或曰UDI,以及其後的短命聯邦,整整糾纏了麥克米倫、道格拉斯-休姆、威爾遜以及希斯連續4屆首相。這一事件佔據著頭版頭條,毫不客氣地將其他同一時代的危機推搡到一邊,例如今天在世界史中膨脹得無遠弗屆的越戰。它在兩大主要政黨的內部都帶來了分裂,兩邊的黨魁根據不同口味而被指斥為種族姦細或者非洲叛徒。它帶來了軍艦甲板上的古怪峰會與聯合國內部的戲劇性對抗。它用三名絞刑待決的非洲犯人將年輕的伊麗莎白女王推入了一場憲法大戰。這齣戲的主要演員,加菲爾.陶德(1),羅伊.韋倫斯基(2)以及漢弗萊.吉布斯爵士(3)如今雖然默默無聞,但當年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是現在回想起六十年代的歷史很少有人提及這段情節。它與反戰抗議與時尚、音樂與高層住宅並肩坐在一起總顯得局促不安。至於羅德西亞危機的最終結局則是徹頭徹尾的悲劇。漫長而血腥的游擊戰結束後最終上台的卻是羅伯特.穆加貝,這個史上最無能的自大狂之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初依然大權獨攬

  這一悲劇可以溯源到維多利亞時代全盛時期的帝國理想主義。塞西爾.約翰.羅德斯(4)是一位病弱牧師的兒子,來自赫特福德郡,他頭腦里充滿了英國擔負世界重任的觀念,銀行賬戶里充滿了南非淘金熱帶來的豐厚掘金利潤。運用外交與賄賂,威脅與計謀,羅德斯創建了一家公司在非洲腹地獲取特許權,地點位於英屬好望角省以北很遠。這一地區當時叫做贊比西亞,即今天的辛巴威、尚比亞與馬拉維。這一地區部落林立,尤其是好戰的馬塔貝勒部落。羅德斯的願景是開闢一片無遠弗屆的英國領土,從非洲最南端一直延伸到最北端。這一願景從未成為現實,但是願景中的中心地區終究成了白人定居者的國家,並以他的名字命名。弔詭的是,英國政府從未直接控制這一區域,而是允許羅德斯的公司保有高度自主權,還用地區外部的英國軍隊為其撐腰。主要來自英國與南非的白人定居者首先會利用農業與礦業特許權來牟利,之後則在政治上徹底控制這片廣袤、富饒且礦產豐富的土地。在北部,一個完全成形的英國殖民地北羅德西亞將會開採這一區域的銅礦,並試圖採取措施保障當地失地非洲人的利益。但是在南羅德西亞情況則完全不同。這裡的首都薩利斯伯里以當時在任的保守派首相命名,當地的白人定居者們建立了一套毫不留情的種族歧視制度,與南非不無相似之處,該制度設置了用工膚色限制,還禁止黑人在城市以及任何有農業價值的區域擁有土地。

  儘管祖籍在英國的南非人以及許多羅德西亞人都參與了二戰,這種赤裸裸的種族主義依然令倫敦既感到威脅又十分難堪。南非最終於1961年脫離英聯邦。如同許多其他布爾人一樣,丹尼爾.弗朗西斯.馬蘭(5)是個親納粹反英國的共和派。人們普遍將日後完全形態的種族隔離歸功於他(如果「歸功」二字也能用在這裡的話)。艾德禮與丘吉爾政府都害怕羅德西亞不久也會走上這條路。為了將脖頸強硬的定居者納入一個更為良性的體系當中,倫敦方面提出將其與北羅德西亞以及當時的尼亞薩蘭聯合成一個聯邦,藉此誘惑羅德西亞就範。這兩塊殖民地受倫敦的直接管理,對於非洲當地人的政策也沒這麼咄咄逼人。但是北羅德西亞有著豐富的銅礦資源,因此聯邦的形成可以為薩利斯伯里的白人帶來經濟繁榮。這個主意是殖民地辦公室一位很有才華的公務員安德魯.科恩(6)想出來的,其主要思路是為南羅德西亞的白人定居者帶來遠超過單純務農所能取得的財富,作為交換他們要接受「不那麼南非」的態度來應對當地的黑人多數。1953年,就選舉體系與土地所有權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價還價之後——為數不多的幾位黑人代表對最終結果先是大失所望,然後又怒火滿腔——一個比加拿大小不了多少的國家就此面世,也就是中非聯邦。

  一開始一切還算相對順利。薩利斯伯里開設了大使館,建起了高層住宅,進駐了跨國公司。南羅德西亞(今天的辛巴威)政府的掌權者是一位溫和自由派基督教會學校校長加菲爾.陶德。過去4年里他一直一點一滴地勸誘白人定居者們採取更為公平的社會制度,藉此贏得了當地佔十二比一多數的黑人領袖的謹慎信任。非洲大陸上能否出現一個走自由派路線的南非呢?整個聯盟的大權掌握在一位鐵路職工、兼職拳擊手以及反共工會領袖羅伊.韋倫斯基的手裡。他在家裡排行十三,父親是波蘭裔猶太人,母親是布爾人,他稱自己是「百分之五十的猶太人,百分之五十的波蘭人,百分之百的英國人。」*20* 他的性格要強硬得多。殖民地辦公室希望看到通向民主的平穩過渡,薩利斯伯里的白人固守著自己的種族主義,黑人則因為非洲其他地區紛紛脫離帝國桎梏而越發躁動不安,三者之間的衝突不可能得到長期壓制。最終心存良善的加菲爾.陶德將會因為拒絕支持禁止跨種族婚姻的法律以及試圖推動選舉權開放而遭到罷免。

  將碩大的聯盟炸成碎片的火花來自一個十分意料不到的地方。尼亞薩蘭,即今天的馬拉維,是一個相對不發達的區域,此地與蘇格蘭的關係十分密切,早在大衛.利文斯通的時代蘇格蘭就開始向這裡派遣傳教士。這裡的白人居民很少,不過這裡有一位難得的獨立運動領袖,即精明又老於國際事務。黑斯廷斯.班達(7)是一個貧困鄉村裡走出來的孩子,早年受到傳教士的鼓勵並設法在南非接受了教育,然後又前往美國留學,在芝加哥獲得政治學位,在田納西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來又在愛丁堡考取了行醫執照,成為了蘇格蘭教會的長老,在利物浦和倫敦行醫多年,又搬到剛剛獨立的迦納居住。1958年他衣錦還鄉,回到了尼亞薩蘭。班達是個基督徒,親英國,反共,對軍事叛亂毫無興趣。簡而言之他是那種最難醜化成為叛亂極端分子的人。

  但是通過一系列精彩的演講以及調動數量龐大且憤怒的聽眾,班達成功地令韋倫斯基相信必須用武力對付自己。南羅德西亞的軍隊進駐了這裡,儘管保守黨當局進行了新聞封鎖,蘇格蘭傳教士們依然設法將消息傳遞迴了愛丁堡,導致了世界範圍內的抗議。班達正如他自己期望的那樣遭到了逮捕。但是在一場只能用荒誕不經來形容的指控之後——指控罪名是密謀大量謀殺白人——他最終在倫敦方面的堅持下得到釋放。尼亞薩蘭獨立了,聯邦也隨之崩潰。北羅德西亞在保守黨殖民地大臣伊安.麥克勞德的支持下得到了獨立,他是個正牌的自由派,背著韋倫斯基與日後將要領導獨立尚比亞的肯尼思.卡翁達(8)做了一筆交易。很多人都視麥克勞德為下一任托利黨領袖,但是這次用意良善的兩面派手法令他遭到了黨內大佬薩利斯伯里勛爵(9)(當年羅德西亞首都藉以命名的老勛爵是此人的祖父)的攻擊,說他無所顧忌,滿腹心機,「聰明過頭」。六十年代初在托利黨內聰明過頭是災難性的評價,麥克勞德的仕途也就此一蹶不振。

  這樣一來,包含22萬白人人口與250萬黑人人口的南羅德西亞就遭到了徹底孤立。白人定居者們想要脫離英聯邦獲得獨立,建立一套將黑人徹底排除於權力之外的憲法。如果倫敦真的接受了這一要求,英聯邦成員國的怒火恐怕將無法遏制,足以引發集體退出並徹底了結這一組織。問題不僅僅是哄年輕的女王開心這麼簡單,也不僅為了維護大英帝國殘存的權力體系。六十年代初期的民意對於英聯邦國家竟然模仿南非搞種族隔離十分反感。結果這就成了無解的死局。令局勢死上加死的是,言語簡練、性情狡猾的新任薩利斯伯里首相伊安.史密斯(10)這時也走上了前台。此人是一個右翼農場主,戰時加入過皇家空軍,他的追隨者奉其為偶像。史密斯意識到直接宣布從英國獨立並建立全白人國家會有些棘手。羅德西亞的法官與士兵都要向女王宣誓效忠,羅德西亞的金融與其大部分貿易都要通過倫敦股市來完成。

  史密斯沒有這麼不安。他為UDI做好了準備。這一幕算不上1776年北美獨立運動的重演,但是依然有幾點令人如坐針氈的相似之處。假如他們決心一意孤行,英國有什麼反制辦法呢?至少可以派出英軍前去征討——儘管這一招在美國那次效果不佳。但是羅德西亞距離皇家海軍足有上千英里,而且再怎麼說這此造反的也是聲稱自己正戰鬥在抗擊馬克思主義者叛亂第一線的白人,其中許多都是戰時英軍的老兵。英國選民真的能夠接受骨肉相殘的局面嗎?薩利斯伯里方面會對這一威脅認真對待嗎?另一方面,聲稱效忠英國的羅德西亞士兵們會對落地的英國空降兵射擊嗎?

  這就是威爾遜在1964年就職時接手的爛攤子。當年托利黨竭力應付四分五裂的聯邦時,親羅德西亞的右翼分子為麥克勞德找了很多麻煩。現在狂熱的左翼反殖民主義者也不打算讓工黨首相好過。威爾遜一開始先用UDI將會導致的嚴重經濟後果來威脅羅德西亞,並且給出了倫敦方面接受獨立的條件,包括通向多數人統治的無阻礙進程,終結種族歧視與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壓迫等——對於史密斯及其追隨者來說這些要求根本無法接受。雙方在倫敦的會面也於事無補。於是威爾遜踏上了造訪羅德西亞的災難性旅程。到站之後他堅持要會見入獄的非洲領袖約書亞.恩科莫(11)與恩達班寧基.西托萊(12),於是饑渴交加的兩人就被帶到了他的面前。最後還是因為勃然大怒的威爾遜以自己帶人親自進商店為這兩人購買飲食相要挾,羅德西亞人才為他們提供了食物和水。之後不久威爾遜遭到了史密斯手下大臣的無情譏笑。然而真正要命的是,威爾遜坦言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使用武力。他在廣播里承認道,如果有人期待「皇家空軍如萬鈞雷霆一般從天而降,那我可以保證這個雷打不下來。」這是一步錯棋。史密斯一直十分擔憂英國動武的可能性,並真心認為羅德西亞沒有抵抗能力。也許威爾遜擔心英鎊受到影響,也許他還滿腦子想著蘇伊士事件的奇恥大辱。總之,在威爾遜亮明底牌後,史密斯意識到自己已經一無所懼(他從不擔心經濟制裁),並且乾脆利落地於1965年宣布獨立。

  從那以後,英國嘗試了各種政策與制裁來逼迫羅德西亞就範,儘管白廳內部的大多數人對這些手段的效果都不報希望。出入這個國家的渠道太多了,願意做買賣的中間商也太多了。羅德西亞發展了自己的消費者產業並通過南非銷售煙草以及其他農產品,他們的石油則來自葡萄牙屬莫三比克。威爾遜又與史密斯進行了兩次會談,兩次的地點都在地中海里的軍艦甲板上,這樣雙方都不必踏上對方領土。英國方面提出的可接受獨立條件可憐兮兮地一再削弱,但國內支持穩定且意識到威爾遜毫無硬性威脅手段的史密斯將它們全部掃到一邊。英國的羅德西亞總督漢弗萊.吉布斯爵士以及大法官休.比德爾爵士在舊政府樓里依然維護這最後一片忠於英國的綠洲,用餐時穿全套禮服,餐前必定向女王敬酒,儘管他們的電話線與座車已經被裁撤了。但UDI真正的野蠻現實直到1968年才得到彰顯,當時三名因謀殺罪獲判絞刑的非洲人被剝奪了向倫敦上訴的權利。女王在威爾遜的建議下動用了自己的赦免特權對這三人施以緩刑,但他們最終還是被絞死了,聯合國將這一行徑稱作行刺與謀殺。而史密斯則繼續推進,建立了一套在國際範圍內都以種族歧視與不公正著稱的新憲法。直到1970年威爾遜卸任之時,羅德西亞問題依然無解,直到撒切爾時期當地黑人大多數終於掌權為止,這個問題將一直拖累英國政治。

  史密斯政權儘管被人普遍視為化外蠻國,但還將硬挺過越發暴力、越發複雜的游擊戰,直到最後穆加貝的一黨制政府掌權為止。辛巴威的命運可謂悲慘至極,暴力、饑荒與瘟疫輪番上陣,與此同時在白人手下領教了多年極端主義教導的馬克思主義領袖們終於將會展開報復,報復對象與其說全是白人——許多白人最後跑掉了——倒不如說是自己人。一個自塞西爾.羅德斯就不願對薩利斯伯里使用武力的自由派白廳當年有可能制止這一切嗎?除非做好前往非洲開戰的準備,這次不是為了土地與財富,而是為了消除之前行為的後果並驅逐說英語的白人精英。這樣做的風險無法估量。其他歐洲國家在非洲作戰的慘痛經歷以及英國自己在北愛爾蘭遭遇的流血悲劇都告訴人們這樣的戰爭很可能失控並背離原意。正如他的托利黨前任以及繼任者那樣,威爾遜認為這樣一場戰爭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他們預感到中非人民的命運未來將會如何,他們很可能會多想一下。

  (1)ten.wikipedia.org/wiki/G

  (2)ten.wikipedia.org/wiki/R

  (3)ten.wikipedia.org/wiki/H

  (4)tzh.wikipedia.org/wiki/%

  (5)ten.wikipedia.org/wiki/D

  (6)ten.wikipedia.org/wiki/A

  (7)ten.wikipedia.org/wiki/H

  (8)t肯尼思·戴維·卡翁達_百度百科

  (9)ten.wikipedia.org/wiki/R

  (10)t伊恩·道格拉斯·史密斯_百度百科

  (11)ten.wikipedia.org/wiki/J

  (12)ten.wikipedia.org/wiki/N
推薦閱讀:

在倫敦看音樂劇能拍照嗎?
想進英國或者美國在當地的領事館,該做哪些努力?
如果不喜歡UCAS第一志願(firm choice)了可以跟學校直接說嗎??
為什麼國王的妻子是王后稱陛下(majesty)而女王的丈夫只是親王稱殿下(highness)?
為什麼奧運會的時候就是英國隊,但是世界盃的時候就分分成成了英格蘭蘇格蘭呢?

TAG:英国 | 殖民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