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3)血腥星期日

  希斯一直與愛爾蘭共和國首相傑克.林奇(1)以及新任北愛議會領導人布萊恩.福克納(2)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係。此人是中產階級商人出身,就形象而言比起老式伊頓出身的地主奇切斯特-克拉克更像希斯。希斯最終甚至設法讓愛爾蘭共和國與北愛的領袖坐到了一張談判桌前,自從1920年北愛分離以來就沒發生過這種事。當時外交的微妙程度可以用一件事來概括:希斯從林奇所坐的桌子一端為福克納上了一瓶愛爾蘭出產的帕蒂威士忌,又從福克納那頭為林奇上了一瓶烏爾斯特出產的布希米爾威士忌,桌子中間則放了一瓶蘇格蘭威士忌,結果福克納與林奇都選擇了蘇格蘭威士忌,希斯認為這和很能說明問題。奇切斯特-克拉克只知道一味的索要軍隊並加大壓力,但是福克納願意接受政治解決方案。唐寧街手頭上有三個選項。其一是在北愛劃分出一塊面積更小的新教徒專屬區,而剩下的區域全部交給愛爾蘭共和國管理,就此徹底擺脫天主教徒的包袱。其二是建立分權制執政體制,讓天主教徒在政府中獲得一席之地。其三是由都柏林與倫敦對北愛進行共管,並為北愛公民發放雙重國籍。

  希斯拒絕了第一個選項,因為這樣做過於粗魯而且許多人都居住在分界線的錯誤一邊,又因為統一黨人的否定態度而拒絕了第三個選項,不過他的第二個選項將會得到日後各屆政府的貫徹。此外艾諾.鮑威爾還提出了第四個選項,此時他正通過成為烏爾斯特統一黨議員繼續著自己的政治苦旅,他的建議是將北愛徹底納入英國行政框架,將其視為英國的一個郡縣。但是希斯從未認真考慮過這一做法。不過他的確不忌諱討論其他激進手段,由此產生了倫敦方面都是一幫毫無想像力的豬頭這一謊言。但是在他有機會開啟嚴肅會談之前安全局勢就崩潰了,必須加以處理。這一來政治手段就無濟於事了。

  事態終於發展到不可收拾地步的日子是1972年1月30日,所謂「血腥星期日」。一隊空降兵在倫敦德里殺死了13名手無寸鐵的平民。軍隊從貝爾法斯特開拔前去制止伯格賽德的示威者投擲石塊。他們衝進天主教貧民區就開始開火,事後情況證明他們的目標全是沒有武器的民眾,其中許多都是青少年。有些人是背後中槍而死的,很明顯臨死前正在逃命。連續好幾周的事態持續惡化終於達到了頂點。希斯十分勉強地下令將所有恐怖分子嫌疑人全部逮捕。針對告密者的報復行為以及反英情緒的蔓延意味著一般法律已經無法應付日益嚴重的愛爾蘭共和軍威脅了。因此希斯不顧其他歐洲國家以及美國可能的反應下令逮捕共計337名愛爾蘭共和軍嫌疑犯。在凌晨的統一突擊行動中軍隊逮捕了四分之三的預定目標,但是這些人大多年老體弱或者早已隱退。許多真正的臨時軍事理事會領袖都跨越邊境逃到了南方。抗議活動遍布全世界,暴力行為立即大幅增加,3天之內就有21人死亡。炸彈與槍擊事件頻率大為提升。1972年的最初8周里整整死了49人,重傷250人。

  這就是「血腥星期日」事件的背景。儘管事後進行了無休止的調查與辯論,這一事件依然眾說紛紜。開第一槍的是誰?愛爾蘭共和軍在多大程度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什麼和平示威會演變成投石攻擊?為什麼空降兵會突然失控?無論答案是什麼,這都是可怕的一天,英國的國際聲譽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都柏林的大臣們怒火中燒,英國大使館化為灰燼。「血腥星期天」大大降低了愛爾蘭共和軍海外籌款尤其是在美國籌款的難度。臨時軍事理事會發動反擊,用炸彈襲擊了奧爾德肖特的空降兵總部,導致7人死亡——全都不是士兵。暴力產生了更多暴力,最終導致了倫敦的直接命令與沒有陪審團的迪普羅科法庭(3)。1973年7月間共有20枚炸彈在貝爾法斯特爆炸,11人遇害。英國本島成為了臨時軍事理事會的主要目標。次年10月吉爾福德多家酒吧遭到襲擊,5人遇害,60人受傷。12月伯明翰市中心某酒吧又有21人遇害。(4)

  接下來的是暗殺。受害人有托利黨議員,例如撒切爾的親密顧問艾瑞.內維(5),以及很受她歡迎的前議會私人秘書伊安.葛(6)。著力反對愛爾蘭共和軍的羅斯.麥克沃爾特(7)在1975年遭受槍擊身亡。1975年倫敦瑪麗勒龐區得一對夫婦在巴爾康布街圍困(8)期間被愛爾蘭共和軍劫持為人質。其他愛爾蘭共和軍的「壯舉」包括1979年在斯利戈趁蒙巴頓勛爵與家人一起乘船時將其謀殺,以及1984年在布萊頓行刺撒切爾及其全體內閣成員未遂。北愛的「麻煩」將會導致無休止的以牙還牙式汽車炸彈與槍擊,慣例式的謀殺折磨,打碎告密嫌疑人的膝蓋骨。不顧一切尋找恐怖分子嫌疑人的安全部門不惜觸犯法律。共和派囚犯們為了與英國政府作對同樣無所不用其極,手段包括「穢物示威」即用糞便塗抹監獄牆壁以及達到至死程度的絕食(9)。幾年之內英軍的角色就發生了轉變,一開始他們在實質上只承擔警察的職責,隔離新教頑固分子與天主教激進分子,但後來這一職責就演化了全面反恐反暴亂作戰任務,作戰對象則是這伴隨這一演化而來的偏執,綁架,壓迫性政治機構以及政治生活腐敗。

  希斯為了避免即將到來的一切而做出了最後的努力,他相信他有必要說服都柏林方面放棄其長期以來對北愛的憲法訴求並說服主流統一黨人與天主教政客合作。他失敗了,但並非因為工作不力。由於直接管理的需要他設立了北愛國務大臣這一職務,第一任大臣,為人和藹的威廉.懷特勞(10),不過是個樣子貨而已。他與愛爾蘭共和軍的領袖見了面,包括加里.亞當斯(11)在內,但是這場孤注一擲的賭博沒有取得任何成果。於是《桑寧代爾協議》(12)愛爾蘭共和軍就被甩在了一邊,協議提出了一個分權體制,包括6名統一黨人,4名社會民主工人黨人,以及一名無教派聯盟黨人。此外還要成立一個愛爾蘭理事會,將都柏林與北愛的政客撮合到一起並在範圍有限的問題上行使權力,都柏林方面作為回報則要放棄自己對北愛的許可權。這是一個天才的多邊協議,與日後梅傑和布萊爾在九十年代提出的倡議沒有多少不同。但是太多統一黨人毫不通融地反對這一協議,1974年選舉中溫和派又慘遭潰敗。與此同時在愛爾蘭共和國那邊,領導人對北愛領土要求的放棄被判定為違反憲法之舉。希斯以可以理解的苦澀口吻總結道,「到頭來是北愛人民自己放棄了染血的六縣歷史上最好的和平契機。」

  (1)tJack Lynch - Wikipedia

  (2)tBrian Faulkner - Wikipedia

  (3)tDiplock courts - Wikipedia

  (4)tGuildford pub bombingsBirmingham pub bombings

  (5)tAirey Neave - Wikipedia

  (6)tIan Gow - Wikipedia

  (7)tRoss McWhirter - Wikipedia

  (8)tBalcombe Street siege

  (9)t梅茨監獄_百度百科

  (10)tWilliam Whitelaw, 1st Viscount Whitelaw

  (11)tGerry Adams - Wikipedia

  (12)tSunningdale Agreementzh.wikipedia.org/wiki/%


推薦閱讀:

半個世紀後,為什麼倫敦加速回歸市中心?
舊秩序的崩潰,沒人抵擋得住
(2)斗室中的政治

TAG:英国 | 爱尔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