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理則頓悟,事須漸處

觀潮 (蘇軾)nn廬山煙雨浙江潮,n未到千般恨未消。n得到別來無一事,n廬山煙雨浙江潮。

昨天寫完《他人即地獄?也可以是天堂 - 知乎專欄》一文,我便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能夠如此無關痛癢寫出這樣文章的我,是不是太天真和」大言不慚「了?誠然,我小時候也經歷過一些挫折:曾親眼目睹家人受到傷害並於此後在恐懼和擔憂中渡過好幾年,又曾被人當面言語羞辱、被盜竊、被欺騙,也經歷過幾次和家人的死別。但這些又何嘗不是普通人會經歷的事?生活里的負面事件,我經歷得既不廣也不深。如若類似章瑩穎的事件發生在我身上——某天我的兒女被人殺害,家破人亡——我若未洞察世界真相、沒有找到生命支撐,還能這麼淡然處之,雲淡風輕地說所遇之人皆可以是善緣嗎?

思考至此,我想起了蘇軾的《觀潮》。我之前對於這首詩的理解是這樣的:人們一開始對於世界上的一切都看得非常真實,認為有一個得失(廬山煙雨浙江潮),於是拚命想去追逐(未到千般恨未消)。在經歷之後,其中一些人悟道了所謂得失原本不存在,都是自己的心念(得到別來無一事)。悟道後,他們看山還是山,但是心境卻不一樣了(廬山煙雨浙江潮)。而現在,我對這首詩有了第二種解讀。目前沒有經歷太多人間疾苦的我,雖然說了很多大道理,但是對於這些道理的體悟還不是特別深。在以後的人生裡面,當我經歷了更多以後,我可能會發出同樣的感嘆,但是彼時心境卻不一樣了。前者天真,後者成熟。其間差距在於生活里歷練後我將道理變成了實在的體悟,而這些歷練是從生活里點滴累積的。我們中大部分人一生都不會碰到一個災難性的事件,更多時候是被生活裡面的小事「所困」。這些小事就是就是平時來磨練我們的契機。是良藥還是毒藥由我們來抉擇。我們在經歷中不斷自我反省和提升,點滴中提升自我,正所謂「理則頓悟,事須漸處」。我們這些思維行為的習慣既然並非一日養成,那要改掉也並非一蹴而就之事。

回過頭來直接回應文章開始我對自己的質疑:大道理是有的,畢竟沒開悟。但是這些大道理又是指引我人生路的方針。當以後的我在「事須漸處」將道理變成感悟、能真正雲淡風輕的面對生活時,我便「問心無愧」了;) (為自己亂用成語感到很焦慮:p)


推薦閱讀: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關於「一念生譏毀者」的慘重果報?
我想去寺廟裡修行,請問長三角一帶是否有接受短期修行、討論佛教的地方?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