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人生 | 十三邀,你是不是和我一樣焦慮?

文 | thewords

寫在《十三邀》第二季開播的這一天,颱風過後的這個星期風輕雲淡,頗有一種秋天即將到來的氣息。

2016年年初買了優酷會員看了老羅的跨年演講後,我開始關注網上的一些公知。許知遠的十三邀也是當時偶然間發現的,節目是和騰訊視頻合作的,據說是靠節目的贊助拉點收入。有些戲謔,但也坦白。

十三邀是一個訪談節目,許知遠作為採訪者拜訪那些他想要採訪的一些人。就像這個節目的宗旨一樣,他希望帶著自己的偏見去採訪,期待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

我是一個不太靠譜的作家,試圖捕捉時代的精神,卻又常常厭惡時代的流行情緒。我是一個勉強的創業者,努力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卻又不完全相信商業的邏輯。我還開一家書店,書店裡只買我想看的書。我對這個過分娛樂化淺薄的世界心懷不滿,希望打破大家思維中的慣性。我也想了解這個迅速變遷的時代的新的動力,新的情緒,與人們的內心世界。我會帶著我的偏見出發,等待這些偏見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證。

01

採訪羅振宇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採訪老羅的這一期算是我看的第一期,也是這個節目的第一期。當時許知遠幾乎能夠滿足我對於公知的「偏見」,有些孤傲,有些自我,很有自己的見地,且知識底蘊深厚。而在節目與老羅的問答,一來一往,旗鼓相當。

跳個話題,說說老羅。從一開始關注他的公號到後面各種原因取關到後面重新關注,最後只關注不活躍。對於老羅,與其說是「粉」,倒不如說是親切感,儘管他自稱商人。幾乎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得到APP聽第五季的羅輯思維,只為了那一句「和你一起終身學習」。有的時候吐槽雞湯,不如萃取其中的精華,踐行得到反饋再去評論,反而高明一些。

而同為公知的許知遠,雖然老羅可能並不承認,兩人卻是大相徑庭。老羅果斷的承認自己是個「臭奸商」,通過膠囊式的方式做知識服務。而許知遠心裡有一股各種憂愁,就像他自己說的,做著商業的事情,卻又不相信商業的邏輯。也可能因為這樣,才有了這次的訪問,許知遠想要了解這個身處同一時代同為公知的人對於商業的看法,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是鑽牛角尖還是正確。

老羅講到了自己在節目《對話》中得到的收穫,他戲說:作為製片人,他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開策劃會上,在當時的媒體話題體系下,央視作為強勢媒體賦予他的勢能,成倍的提升他的認知。人生中如果有這樣的經歷,能識別出平台的勢能,並加以利用附能於自己,確實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也才有了後面央視勢微之後,他判斷出了未來的趨勢,讓自己的胖臉多露出來,人格化的媒體可以脫離於傳統的渠道聚攏用戶。當然現在看來,自媒體本身的商業化其實也遇到了一些問題,而羅輯思維後面轉型做知識服務,也想嘗試去破局。

對於商業的理解,老羅用了一個巧妙地比喻。一個沒有進度條的遊戲,需要不斷探索才有通關的可能,商業真正吸引他的地方也在於此。懷揣著強大的好奇心,以至於他會說如果可以少活幾年,他會看遍所有的電影。在他看來電影是人類所有好奇心的凝結。當一個創業者時刻懷著對於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那一刻他是堅定的。

老羅認為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是認知的區別。而羅輯思維也是為了提升認知,消除中產階級焦慮而提供知識服務而存在的。這也可能給焦慮提供了解決方案,很多人認可的人開始規劃,開始嘗試迭代自己的認知,然後基於自己的認知去重複規劃思考。當然至少踐行是靠譜的。

02

採訪俞飛鴻

非常鎮定的美?

這一期著實讓我感受到了當一個公知的好處,拉著贊助做一檔訪談節目,還可以採訪自己的「女神」。第一次知道俞飛鴻,是小李飛刀的驚鴻仙子(有點暴露年齡了),對她的印象可能也和許知遠一般,談吐和氣質之間散發出一種非常鎮定的美。 這是一段關於美好記憶的約會。

對於明星,我可能和許知遠一般,認為那是二次元的事物,離我們的生活其實很遠。可能也是因為這樣也能很難從中找到崇拜、偶像的感覺。第一次想要把這樣的人拉近生活,也想知道她的經歷,或許也來源於她的不同。

打破我刻板印象的那一刻,應該是俞飛鴻講自己其實不善於表達憤怒和拒絕,卻在有一次差點被車撞到後生氣罵人。

18歲的時候最想要獲得自由,走出離家遠的地方,開始自己的生活。以至於有段時間「自虐」的跑到國外去,只因為那裡找不到任何人幫助,只能靠自己。也許她的秩序感也是源於家庭,成年後的她更渴望去突破這些「約束」。

對於職業的選擇,她選擇了表演。也許年少時並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是似乎在一系列的積累之後,在某個生活的瞬間她打開了那扇窗。

對於性別的看法,她深知這依然是一個男權的社會,在看清一切之後,採取自己的行動,沒有激烈的女權主義,只是堅守不迷失自己。這或許也是她與眾不同的地方。

03

採訪蔡瀾

最會享受的人?

一開始接觸蔡瀾是從TVB的美食節目開始的,當時的蔡瀾已經白髮蒼蒼,帶著嘉賓們天南地北的吃著各類美食,頗有一股快樂至上的豁達。這一點倒是和經典台詞「做人最緊要系開心」不謀而合。

而這次的採訪也離不開吃,分別是早茶篇、火鍋篇。其中有幾個問題一下子讓蔡瀾的形象變得立體,從一個樂天的老者到一個豁達的生活家,滿滿的煙火氣。

對於生死,蔡瀾的思考始於自己的遊歷。一開始的壓抑在一次次旅行中看到了不一樣多元的活法,也收穫了所謂的豁達。

對於邵氏的興衰,蔡瀾深感無奈。和金庸、倪匡、黃沾並稱香江四大才子,在邵氏長期擔任電影監製,當時可謂風雲人物。而確實近幾年以TVB為代表的港劇電影也相繼出現疲軟的態勢,精品不多,大多數作品流於平庸,卻未見創新。

對於戀愛,蔡瀾毫不避諱的講起年輕時的「糊塗事」,得出的觀點卻是因為大膽的去試了,反而成功,也找到最合適自己的。儘管這個觀點很雞湯,但細細品來,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能如此輕鬆的看待兩人之間關係確實是難能可貴,畢竟現在的都市人包括我都很容易把這件事看得過於重。

對於享樂,蔡瀾的看法是想不想得通的問題,以及敢不敢想的問題。可能牢籠約束並不客觀存在,關鍵是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其實每個人又不是自己的主角,其實關注你的可能也只有你。

04

採訪其他人

其他的可能

對於其他人的採訪可能對我的觸動沒那麼多,所以集中在這個小章節裡面講講。人生百態,除非你是上帝視角,否則很難真正看懂,也很難知道那麼多的可能性。電影《星際穿越》中最後一刻男主因緣際會來到了所謂的多維空間,在這個空間裡面時間也變成了可以並行的維度,也就是說遍歷不同時間線上的事情成為了可能。而沒辦法有如此奇遇的我們,也許可以從他人不同的生活經歷,略窺一二,這也是我近幾年比較喜歡看傳記的原因吧。

採訪葉准

認識葉准可能大多數人和我一樣膚淺的從電影《葉問》開始的,當時穿插了葉准借了單向空間的場地進行詠春的教學,我當時也是很驚訝,居然有這麼多人在學。今天看到一篇介紹詠春的文章豁然開朗,詠春本身的中心線理論與很多理論息息相關,觸類旁通也未嘗不可。由於代際還是相差太遠,很多問題許知遠問了老人並不理解而無從得知。裡面最觸動我的是,當許知遠遠遠看老人坐在一個熱鬧商場的時候,那種與周圍格格不入,但卻又意外的淡然的狀態,這或許是另一種活著吧。

採訪馮小剛和李安

兩位導演都是我十分敬佩的,他們的作品我也都看過,放到一塊來講是因為有意思。同為導演,因為價值觀的不同,做出了不同風格的作品。馮小剛與其說接地氣,倒不如說是自然坦然,對於未來作品的看法,就是以前拍了太多自己的不想拍的,現在想多拍拍自己想拍的,歲數大了不怕被封殺。李安有著一種說不出的平靜和剋制,拍出的作品也是各種類型都有,對於新技術的嚮往和引入是他接下來仍然突破的。從他們身上我都看出了一種經過歲月洗鍊後的從容。

採訪金承志

坦白講,看到這篇採訪之前彩虹合唱團的歌我沒完整的聽過,但從市場的反響來看,應該是打動人心的作品。金承志整個過程比主持人還話癆,但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彆強,比較個人的東西始終聊不下去。而對於音樂他卻意外的和我們對於音樂人的認知相似,崇拜貝多芬和莫扎特,而因為音樂傳達內容的不同而喜歡後者多一些。整個談話的內容也洋溢著生活的氣息,也確實藝術源於生活,但也因為是提煉了生活的「閃光點」而能夠打動人心吧。

最後

偏見?

可能性?

截至2017年8月29日,十三邀也才更新不過13期。看來許知遠是任性上線的節奏,期待他沒錢了再拍上那麼幾期。頭條、UC等資訊平台興起的今天,深度內容的受眾始終是小眾,這雖然讓人唏噓,但放眼望去又有哪個時代不是娛樂至死。唯一不變的,或許是那些希望通過獨立思考,思考人生生活,並熱愛著他們的人吧。

面對一個直言不諱的創業者我們又能怎樣呢?說自己靠很多雞湯書度過艱難日子的羅永浩如是,說自己是臭奸商的羅振宇如是,說自己討厭商業的許知遠如是。想想他們為我們創造的價值就好了。

題圖:InfiniteThought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十三邀》許知遠對話李誕?
如何看待許知遠的新節目《十三·邀》?

TAG:十三邀 | 许知远人物 | 罗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