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噠、友唱迷你KTV真有1萬億市場?NO,我覺得不OK

--1.26日更新---

根據市場情況來看,已經一地雞毛了:)

詳情見:「共享殘骸」背後的生意

最近忙,有段時間沒更新了。這裡發下之前關於迷你KTV的回答。

順便再說下我近來觀察到的3個情況和思考。情況一是媒體報道的:各類迷你KTV廠商開始瘋狂加盟模式,原本5、6W的加盟門檻,現在統統不用購買,3000押金就行;二是最明顯的事實:拿我常去的商圈來說,原本不大的商場3樓,每樓都投放了同一個品牌的迷你KTV(就不說哪家了),感覺商場人都不夠用了;三是現在都沒有8元/單曲,都是包時了,最低20元/15分鐘。這3個信息透露著一個信號,那是什麼呢?恕我直言:咪噠、友唱等迷你KTV突然發現盤子好像並沒有當初吹的那麼大,所以趕緊趁著機會收割一波韭菜,因為再過一陣子等大家新鮮感過了,可能更沒有人過來玩兒了:)

一、產品體驗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去體驗友唱的感覺還是很新鮮和驚奇的,兩邊的玻璃掛滿了布簾,只容納下1-2個人的空間屏蔽了外面的喧囂吵鬧,戴上耳機、拿上話筒,整個世界就是你的。

另外,當你沉醉其中,唱的手舞足蹈,偶爾能看到外面好奇地看著你的圍觀群眾,也許你心裡的感受可能是這樣:

無形裝逼最為拉風,嗯。

二、營業情況

對於咪噠的營業情況,官方稿件是這麼宣傳的:

從市場上第一家迷你KTV品牌咪噠miniK在2013年開始試水至今,這個痛點被證明確實存在。相關人士透露,朝陽大悅城友唱的單台機器月營業額在1.5萬元左右,平均每天每台機器進賬500元。

周末時,年輕人經常會排隊,隊伍末尾,兩個在商場星巴克工作的姑娘特地在工作日的晚上趕來唱歌:「為什麼沒有顯示屏?能看到別人唱歌時還有多長時間結束更剛需啊!」

這說得好像又是一個豬都能飛的風口,看的我都有點兒小心動了呢。

但讓我們先冷靜下:難道所有線下的迷你KTV點都是這麼火爆,還是說只有部分如此:倖存者偏差。

就我過去的7次經歷來看(都是節假日去的),只出現過1次需要排隊的情況(我當然不會等,就去了旁邊不遠的另外1家),倒是旁邊房裡空位的情況時常有。

三、產品劣勢

拋開新聞稿背後的風光鮮麗不談,像咪噠、友唱這種Mini KTV的產品軟肋和劣勢究竟又在哪?我認為主要是以下3種。

  • 初期價格偏高,無形增加用戶使用門檻

友唱單曲一首8元,咪噠稍微便宜點,6元,說實話,第一次去嘗鮮的時候,我還是猶豫了一把的,畢竟現在去好點的KTV團購,AA下來每個人也就50塊不到,特別是你習慣了全民K歌等App,無需開通VIP不花一毛錢,也可以盡情自在K歌的感覺。

友唱做了個降低門檻的動作,發優惠券可以抵扣,然而我去了3、4次,一次也沒有領到。

咪噠說是消費時有機會領到銀幣,然後變為金幣最後可以抵扣消費,但從目前實際效果來看(下圖),這還是個概念…

  • 即使合作,也無法承載線下K歌的社交需求

K歌有很多個場景:

在家裡一個人打開全民K歌;

和一群朋友去線下門店KTV熱熱鬧鬧唱歌;

還有就是在這種迷你KTV中,一個人或2個人過把癮,唱2、3首歌。

(當然還有其它場景,就不羅列了)

那麼,相比線下K歌,迷你KTV最大的不足在於什麼呢:它基本沒法滿足線下K歌的社交需求。

去過線下K歌的大家都知道,一般都會碰到一些陌生朋友(大部分都是朋友帶過來的),前面10首歌還在排隊,估計一時半會沒你的份了。怎麼辦,難道乾瞪眼坐著啊?當然是去認識新朋友聊天啊,你當你的麥霸,我撩我的妹子和漢子啊!

特別是還認識的感情不錯的朋友一起唱歌,那種其樂融融、歡聲笑語的氛圍是這種小型KTV沒法比的。(可以想想大學畢業時同學一起唱歌的情景)

這2種東西,不是靠什麼全民K歌和唱吧合作就能彌補的。

所以,我始終認為,像友唱、咪噠這種迷你KTV,只是對K歌場景使用的一種還不錯的補充。簡單來說,它既不高頻,更不剛需,反而局限還不少。

  • 用戶新鮮感和黏性等問題。

用戶永遠是喜新厭舊的,至少我是從第1次的驚喜,到現在已經沒有多少新鮮感了。如果像我這樣的K歌愛好者都已經倦怠,請問像那些至少因為好奇而嘗鮮的用戶,你確定他不會1、2次後永遠流失?而除了上面說到的優惠券和銀幣兌換,我幾乎沒看到太多能黏住用戶的有意義的動作。

四、需求&市場&商業模式?

那麼,最終回答問題的關鍵點來,這種迷你KTV是不是真的有需求,市場到底有多大?

先給答案:需求肯定是有的,但這個市場絕沒有各種新聞和宣傳的那麼大盤子。

比如我自己:3個多月,就體驗了6、7次,差不多1-2周/次,所以這種迷你KTV的目標精準用戶,肯定是像我這種在家裡唱歌氣的鄰居把門都關掉,只好跑出來找個友唱、咪噠過過癮,嘗嘗鮮;當然有時候,我的目的和需求更加功利和明確:這首歌之前沒在KTV唱過一次,也不知道唱成什麼鬼,先來友唱、咪噠練歌,找下感覺和節奏。

為什麼說沒有千億級的市場這麼大呢,我們先看下官方宣傳的數據。

據李建斌介紹,差一點的地段每天每台機器營收在100-200 元之間,而好的地段則在 300-500 元之間。

如果按每天420來算,一首歌7元來算, 每個人平均唱1.5首歌,那就是每天人流量40左右咯。然而大家紛紛反饋的卻是並沒有那麼多人:

而上面講到的營業額估計還是周末節假日的水平,平時的周1-周5的工作日,估計連4分之一都不到吧,大家可以從這個數據推測下,真實的市場需求和市場規模究竟有多大

當然,風口一來,總會湧入大量玩家的,比如:

百團當然只是媒體的誇張,但是文章提到了2點是值得注意的。一是玩家確實增多,市場變紅海

除了唱吧和友唱先入局的兩位頭部玩家,聆嗒miniK、科美唱吧、雷石Wow屋、愛唱lovesing等10多個迷你KTV品牌開始集體湧現。

二是隨著市場競爭激烈,租金瘋漲

難道這真是「躺著賺錢」的買賣?對此,北京朝陽區的一位影院經理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VR體驗設備的盈利能力不如迷你KTV,而迷你KTV又不如抓娃娃機,「一般大型院線都會將點位租出去,有穩定的租金,而中小電影院有時候會自己放置遊戲設備盈利。以前我們都租給抓娃娃機,近兩年,迷你KTV瘋迷,各品牌都進入了爭奪戰,因此租金也水漲船高,目前我們一台機器點位的年租金大約在3萬元左右,兩年里已經翻了一番。」

好了,說到這裡,再總結下之前所說的。

1.咪噠、友唱等迷你KTV是不是個好的商業模式,到底有沒有千億市場?

可能是個不錯的商業模式,但千億市場,目前還沒看到(上面數據也提到)。躺著掙錢這種事大家聽聽就好了。

2.咪噠、友唱這種迷你KTV是不是剛需、痛點?

它既不高頻,更不剛需,只是對K歌場景使用的一種還不錯的補充。特別是產品局限性,我上面說到了3點:

  • 初期價格偏高,無形增加用戶使用門檻
  • 無法承載線下K歌的社交需求
  • 用戶新鮮感和喜新厭舊等黏性問題。

3.咪噠、友唱迷你KTV到底賺不賺錢?

加盟商可能賺不了錢,但廠商估計不會虧本,因為迷你KTV很多採取了加盟商機制,可以To B,賣設備和加盟費,有加盟商的錢可以賺嘛…

最後說點自己的感想吧:不管是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還是像友唱、咪噠等迷你KTV,不是資本市場和媒體炒火的項目就是藍海,繁華背後也有可能是一地雞毛。團購,O2O,直播,我們經歷的還算少么?

用之前文章中很認同的一句話就是:

自助KTV或許是一門不錯的生意,但仍然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意和新玩法,才有資格暢談千億市場的未來。

PS:附三節課公眾號留言截圖


推薦閱讀:

複合書店年費制會有前途嗎?
有關六種式樣商業模式的介紹
小皮熊機器人組織設計方案(永久收藏)
「社交+」:有沒有什麼現有的產品或商業場景,一旦為其增加社交元素或改變社交方面的設計,就會有更好效果?

TAG:KTV | 唱歌 | 商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