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設計心理學》讀書筆記(二):不是你的錯,都是設計師的錯

《設計心理學》前面四章講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設計問題以及人在執行任務時的七個階段和心理學機制,側重講解了設計原則中的「限制因素」「可視性」和「反饋」。還剩三章,繼續~

第五章: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差錯有兩種類型,分別是失誤(slip)和錯誤(mistake)。失誤因習慣引起,是下意識行為,但目標是正確的,大多是小事,只要稍加註意就能察覺。錯誤產生於意識行為,很難察覺,而且一開始設立的目標就是錯誤的。

失誤的種類:

  • 擷取性失誤:某個經常性做的動作取代了想要做的動作。
  • 描述性失誤:做對了動作但是搞錯了對象。
  • 數據干擾失誤:外界的刺激而引發的動作會干擾某個正在進行的動作,使人做出本來未曾計劃要做的事。、
  • 聯想失誤:A的外界信息本該引起A的動作,結果由於思維和觀念的聯想你卻做了B的動作。
  • 忘記工作目的造成的失誤:通俗一點就是「健忘」。
  • 功能狀態失誤:如果某個控制器被賦予了多種功能,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這類失誤。

從失誤中得到的設計經驗:

  • 採取措施,防止失誤發生。比如減少產品某個控制器的功能狀態來減少功能狀態失誤或者將其顯示在產品上。
  • 失誤發生後,要察覺到並糾正。要避免設計出不可逆轉的操作,比如刪除了之後還要有回復功能。

接下來介紹了思維與記憶的模式,以及與知識、經驗的關係。

日常活動的結構:

  • 淺層結構:吃什麼味道的冰激凌是主要的選擇,一旦做出決定,下面的選擇(什麼蛋筒多少份)就會非常簡單,處理淺層結構活動時,不需要規劃或深入分析。
  • 窄面結構:可供選擇的項目非常少,只有一兩種,比如套餐,要麼接受,要麼拒絕。

與之相反的就是深層結構和寬面結構,兩兩組合,深而寬,深而窄,淺而寬,淺而窄等等。日常活動的結構要麼很深,要麼很窄,通常很簡單。

與差錯相關的的設計原則:

  1. 了解各種導致差錯的因素並在設計中盡量減少這些因素。
  2. 讓操作者可以撤銷以前的指令,或者增加那些不可逆轉的操作的難度。
  3. 操作者要易於發現差錯並糾正。
  4. 改變對待差錯的態度,要認為操作者只不過是採取的措施不夠完美。

強迫性功能:

物理限制因素。如果用戶不執行某一項操作就無法進行下一項操作。離開汽車時必須要把要是拔下來才能關上車門,利用這一強迫性功能防止司機把車鑰匙落在車裡。

強迫性功能在工業安全領域有三種方式,主要是為了預防事故。

  • 連鎖:操作必須要按照一定順序進行。
  • 內鎖:系統保持運轉狀態,防止用戶將其過早關閉。
  • 外鎖:阻止人們進入某個危險的地方或者防止某件事情發生。

第六章:設計中的挑戰

開頭主要講了阻礙自然設計過程的因素,包括時間和過於強調個性化,並舉了打字機的例子作為自然演進設計的個案史(qwerty式鍵盤的流行)。

這其中一個重要的而經驗就是:一旦生產出令人滿意的產品,尤其是在市場上已經獲得成功,如果再去改進這種產品往往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設計人員要適可而止。

設計人員為何誤入歧途:

  • 過分注重「美觀第一」。要牢記產品的主要目的,不要讓成本、美觀和耐用性等因素破壞這一點。
  • 設計人員不是典型的用戶。其實就是為了說明要以用戶為中心進行設計。設計人員對自己的產品太熟悉了以至於察覺不到它們的問題。
  • 客戶未必是用戶。客戶往往是老闆或者採購部的經理,他們只對外觀、價格感興趣,對適用性考慮較少。

產品要在某些方面可以調節以便為特殊的人群所使用。

設計人員應當堤防用戶注意力過度集中的情形,會造成安全性問題。

下面舉了個水龍頭的設計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主要是調節水溫、調節水量的操作。

設計人員的兩大致命誘惑:

1)悄然滋長的功能主義:總想增加產品的功能結果導致產品過於繁雜,使人無法操作和理解。

  • 除非必要,不要添加新功能。
  • 對功能進行分類組合,將功能組件化。

2)陷入誤區的外觀崇拜:balabala...反對過分的外觀主義。

以計算機為例,犯錯之道:

  • 隱藏某些部位,讓用戶看不到反饋,加寬執行鴻溝,建立評估鴻溝。
  • 隨意的匹配關係。
  • 操作規則前後不一致。
  • 用戶一旦操作錯誤就去羞辱他們。
  • 操作用語意義不明。
  • 操作錯誤會帶來嚴重後果。

如何設計可供探索的系統:

  • 可視性:在系統的每一個狀態下,用戶都能輕易地看出哪些操作是允許的。
  • 建立正確的心理模型:每一個操作所產生的結果必須顯而易見,易於解釋,以便於用戶建立正確的心理模型,明白操作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
  • 可逆轉性:操作行為不應對機器造成任何無法挽回的損害。如果某一操作帶來了不良後果,系統應該允許用戶取消這一操作。

第七章: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

  1. 保證用戶能夠隨時看出哪些是可行的操作(利用各類限制性因素)。
  2. 注重產品的可視性,包括系統的概念模型、可供選擇的操作和操作的結果。
  3. 便於用戶評估系統的工作狀態。
  4. 在用戶意圖和所需操作之間、操作與結果之間、可見信息與對系統狀態的評估之間建立自然匹配關係。

化繁為簡的七個原則:

  • 應當儲存於外部世界和頭腦中的知識。
  • 簡化任務的結構。
  • 注重可視性,消除執行階段和評估階段的鴻溝。
  • 建立正確的匹配關係。
  • 利用自然和人為的限制性因素。
  • 考慮可能出現的人為差錯。
  • 採用標準化。

簡化任務的結構:

  • 不改變任務的結構,提供心理輔助手段。
  • 利用新技術,把原本看不見的部位顯現出來,改善反饋機制,增強控制能力。
  • 自動化,但不改變任務的性質。
  • 改變任務的性質。

過度自動化會導致:

  • 用戶過度依賴自動化設備,一旦這種設備出現故障,就不知如何操作。
  • 自動化設備未必總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但由於要改變這類設備太困難,用戶只得接受自動化操作的結果。
  • 使用自動化設備的人久而久之使人喪失了控制或影響操作過程的能力。

書中還有一些其他的觀點和案例來對這七個原則進行闡釋。

今天結尾不放貓了,放一段書最末尾的話。

十一月的第一天是在學院202過的,《設計心理學》的筆記就做到這裡了,完結撒花。

2017.11.1

拜了個拜~


推薦閱讀:

你做過哪些較複雜的js交互效果?
用研方法:用戶體驗地圖實踐

TAG:交互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