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見桃花後 直到如今更不疑

也許是被中危恐慌的社會癔症傳染,最近總是會想起那個「我要往哪裡去」的哲學終極問題。

據說人是唯一知道自己會死的動物,我覺得這既是幸運也是不幸。生命既是去途也是歸途,每一個生命都是神跡,每一個生命都在旅途中去感受,感受善惡美醜,感受愛恨,感受高興與傷心,但不管怎樣都會有個終點,與終點伴生的就是恐懼。

王家衛的《葉問》里有句台詞,說人這一生,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我總覺得這話只說了一半,既然旅途必有終點,那見了眾生見了自己,又如何?我自己後來補了半句:

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忘天地,忘眾生,忘自己

人生的前半程,是發現感受,高山流水,星辰大海,芸芸眾生,世間百態。但跑著跑著,總會有懷疑的時候,不是跑不動了,是心生懷疑,該見的都見了,還有什麼?於是人生的後半程,就從外在的探索,轉到內心的追求。

靈雲見桃花,是我特別喜歡的一段禪宗公案,靈雲的悟道偈是這樣寫的:

三十年來尋劍客

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

直至如今更不疑

人生後半程尋找的,就是能寄託有限生命的永恆「不疑之處」。

宇文所安在《初唐詩》的序言里,寫到,唐朝的每個詩人都在自己的可能里找到了最大的可能。

每個人的人生也都是如此,找到什麼是自己的可能,然後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找自己的最大可能。

同時,又像榮格說的,對於普通人來講,一生最大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找到自己的最大可能,並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自己。

推薦閱讀:

人到中年,可怕的不是中年危機,而是忘記了學習
年輕人如何防範和應對失業危機?
職場中年危機,可能只是你放水太多又不接受現實而已
中年人的絕路

TAG:中年危机 | 禅宗 | 荣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