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時刻」:偉人的光環下,丘吉爾其實是個愛哭愛裸奔的怪老頭兒!

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jinrongdushenv

文 | 三娃

2002年 BBC 進行的「最偉大的 100 名英國人」調查中溫斯頓·丘吉爾位列榜首,在英國人民心裡的地位遠遠超越了達爾文、莎士比亞、牛頓、圖靈和約翰·列儂。此人是調皮搗蛋但文史成績優異甚至早就出版小說的文學萌新,曾作為隨軍記者見證了西班牙與古巴的當地戰爭並從此參與多場戰事採訪,直到被南非總理史末資俘虜後孤身越獄成功而名聲大噪並步入政壇。這些經歷無疑奠定了丘吉爾的語言文字功底與果敢的行事風格,既對匪徒有著「要麼自首要麼被燒死」的極為強硬態度,也因改變世界歷史進程而被評為歐洲最有遠見的男人,當然作為二十世紀重要政治人物的他最關鍵的政績還屬對二戰格局及反法西斯戰爭最終勝利起到的重要作用。

此部傳記電影「至暗時刻」就著重講述丘吉爾在英國面臨危急之時改變西歐命運的過程,與前不久上映的「敦刻爾克」同樣定位於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隊接連勝利而盟軍在敦刻爾克海灘陷入困境的背景。不過不同於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精巧結構、深沉渾厚配樂外加宏大鏡頭語言帶來身臨其境的肅殺感,本片則更多以豐富飽滿的高光台詞以及多角度多立場的文戲探討不亞於前線分秒必爭的緊張與抉擇的萬般艱難。礙於題材類型的限制導致「至暗時刻」最終無法超越「敦刻爾克」創下的3.4億票房神話,但影片自多倫多電影節首映以來就引發了外媒的討論熱潮,不光拿下8.6的豆瓣高分和85%的爛番茄新鮮度,更是被眾多影迷朋友視為奧斯卡的奪冠熱門。

油膩胖男提前鎖定奧斯卡影帝

已然眾所周知的歷史命題如何能演繹的扣人心弦呢?「至暗時刻」的故事倘若碰上錯誤的導演可能會被拍成乏味的典型傳記影片,然而在極其擅長抒寫英倫風情的喬·賴特(Joe Wright)手中則變成了令人滿意的答卷。作為英國新銳導演的他文學修養頗深甚至憑藉改編英國經典名著的處女作「傲慢與偏見」脫穎而出,為其拿下斬獲第6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獎的「贖罪」更是在恍惚迷離的細節、清新飽滿的畫面以及散發出濃厚文藝氣息的飄逸形式下展現了贖罪與寬恕的嚴肅主題。本片延續了古典主義審美鏡頭的運用與舞台劇場景的拍攝風格,構圖和色彩都保持著英國式的嚴謹且優美的如同油畫,雖然與「贖罪」的歷史背景大抵重合且都涉及二戰初期和敦刻爾克大撤退,但並非繼續將普通人的故事寫成史詩反倒把歷史風雲人物還原為「普通人」。

當然名人傳記片的看點與難點除了需要用精美的畫面和新穎的光影調和讓影片在視覺掌握上展現過人的天賦外,扮演那位大號古巴雪茄不離手,酷愛混釀威士忌和香檳的肥胖臃腫領袖丘吉爾肯定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加里·奧德曼(Gary Oldman)的名字對不少影迷而言或許會覺得陌生也不知道演技如何,但其飾演的角色其實基本廣為人知。比如「這個殺手不太冷」中聽貝多芬殺人的變態警察,「哈利?波特」系列的教父小天狼星,「蝙蝠俠」三部曲里的戈登警長以及「吸血鬼驚情四百年」里的德古拉伯爵。如果你現在的感受是「這些角色竟然都是他」想必就已經粗略感受到了這位英國老戲骨的表演魅力:能夠毫無痕迹地把自己融入各種跨度巨大的角色之中,但讓所有人想不到的是這位塑造過諸多經典角色的老戲骨其實只有一次被提名奧斯卡影帝。

本片中的表現依舊高水準甚至連劇照都讓丘吉爾檔案館的管理員誤以為是歷史照片,不過最大的挑戰並非僅靠特效化妝和增肥20斤,而是從語氣步態到動作微表情等細節均要豐滿可信。在這個可稱之為「演技元年」的時代很多觀眾都對「小鮮肉」的咆哮式演法越發不滿而關於探討演技切磋演技的節目也紛至沓來,「整容式演技」最早是讚美中生代實力派演員趙又廷,但相比而言加里·奧德曼在這部缺乏震撼特效的傳記片中貢獻的視覺奇觀則可以用「投胎式演技」來形容。對於年過65歲的首相說話時吐字不清嘴角常流出口水以及身體有些佝僂的詮釋堪稱精湛,把多年抽雪茄導致的沙啞嗓音,時常飲酒帶來的微醺語調和憤怒爭辯時拍桌子砸板凳的霸道演出了神韻,而從糾結焦慮到恢復自信的表演層次更是令人嘆為觀止,估計能阻止他收穫奧斯卡影帝的只剩下三屆奧斯卡影帝得主丹尼爾·戴·劉易斯了。

不可不提的亮眼角色當屬斯蒂芬·迪蘭(Stephen Dillane)所飾演的哈利·法克斯子爵,此人正是「權力的遊戲」中大名鼎鼎的無冕之王史坦尼斯·拜拉席恩,其實這兩個角色因均具有強大的實力且都距離所嚮往的權力一步之遙而顯得出奇的相似。不過影片將其塑造成追逐權力、機關算盡的形象更多是為劇本服務而與歷史有所不符,其實哈利法克斯曾任印度總督的經歷奠定了樂於斡旋的處事方式,片尾調任美國似是「敗者為寇」的結局而事實上在美國以其所長貢獻的作用正是英國所需。飾演「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克倫尼克總督的本·門德爾森(Ben Mendelsohn)將沉穩內斂的英王喬治六世演的毫無違和感,他對於納粹和希特勒的曖昧態度備受歷史學家的爭議,奧斯卡影后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馬斯(Kristin Scott Thomas)則演出了首相夫人的高貴迷人以及機智有趣。

抽煙酗酒愛裸奔的英國首相何以改變世界

導演以昏暗曖昧且復古的用光處理了整場電影,而那些狹小的地堡會議室甚至是昏黃的皇室以及騷動的上下議院都在營造1940年倫敦「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焦灼氣氛,作為孤懸歐洲之外的英國始終利用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執行著「歐洲均勢」策略直到希特勒的出現。一方面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兩個狡猾的政治家把奉行綏靖政策的英國首相張伯倫拉進無盡的政治談判之中使其對和平始終抱有奢望,而另一方面又通過閃電般的裝甲洪流迅速吞併了歐洲諸國甚至很快突破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將歐洲大陸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力量擠壓殆盡。於是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在此種情況下被迫下台,而年過花甲的丘吉爾則作為保守黨和工黨相互妥協的產物臨危受命接任首相職務,「至暗時刻」與以往傳記片不同的是只截取丘吉爾上任後的幾周時間展現既要完成敦刻爾克大撤退,又要徹底拒絕與希特勒議和的過程。

影片從臨危受命開始通過丘吉爾幾場激勵國內民眾抗爭意識的演講構築了電影的主線架構,還原了丘吉爾上台時面臨既有內憂還有外患的爛攤子。對「外患」的刻畫僅僅出現了加萊守軍被全部殲滅的鏡頭展示英國軍隊在歐洲戰場上面對的是何等危機,而內憂則著重描寫張伯倫雖然被迫下台但在執政的保守黨中仍有著強大的政治勢力,甚至除了他之外還有哈利法克斯子爵也是黨內的「主和派」堅定擁護者,以至於丘吉爾成為首相只是應急之策且稍有不慎便會墮入深淵隨時都可能滾蛋。和談是黨內高級大佬們的一致意見而且似乎也有實現的希望,反抗則意味著在歐洲陷落而美國人看熱鬧之時把三十萬軍隊的性命放在賭桌之前,很多上議院參議員都排斥風險係數大且幾乎沒有勝算可能的後者,而丘吉爾卻用沙啞的聲音告訴黨內大佬和全世界「絕不妥協」。

雖然也犯下諸如向民眾隱瞞實際軍情,在應當提出戰略意見的場合只給出雞湯鼓勵,和政治對手聯合建立制定軍事戰略決策的戰時內閣等錯誤,但第一次全國演講上看似性格暴躁、我行我素的丘吉爾坐在被燈照得血紅的直播間里卻依然咆哮著要求再給他幾分鐘修改講稿,只有秘書兼打字員伊麗莎白·雷頓看到了他因緊張而不斷顫抖的雙手。可惜要與德國納粹黨戰鬥到底的發言讓兩黨主要議會成員都選擇沉默,而作為傀儡的丘吉爾也深知沒人期待他做出驚人的救世之舉。天生口吃的英王喬治六世對當初的「逼位」心存懷恨,保守黨排斥理念不合的政客而內閣更因他曾經親手葬送幾十萬盟軍而嗤之以鼻。更糟糕的是英國所有的陸軍部隊被逼至敦刻爾克,一旦被俘虜或擊潰則面臨徹底名存實亡的境地,用加萊4000英軍牽制集結德軍的策略更是因全體陣亡而被內閣成員怒懟。

要知道偉人也有寂寞和脆弱的時候,以至於丘吉爾在內閣開會前會趴在門縫上偷看,而被內閣成員質問到無話可說時舔著臉求富蘭克林施以援手,在地下室更是萬念俱灰索性撲倒在妻子克萊門汀的懷裡哭泣撒嬌。好在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用丘吉爾常用的「精神勝利法」鼓舞他,並提出把對局勢的深刻分析以及對英國民眾和納粹德國的了解用決絕的態度講出來。於是當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人拿出《中立法案》不願意參戰,30萬英國陸軍被希特勒逼到海邊隨時可能被殲滅以及所有內閣所有成員都對他說「不」的時候, 丘吉爾轉而走進更能代表英國普通老百姓心聲的下議院並在地鐵上遇到堅持永不妥協的倫敦市民後重新有了信念和決心,甚至聯繫民用船隻協助運送戰士回國。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終發表了「我們將戰鬥到底」的演說,而事實也證明這場偉大的撤退為二戰的反擊留下了精銳部隊。

如此玩壞丘吉爾的傳記片不火才怪!

排除實力派演員加里·奧德曼實力還原英國首相丘吉爾音容笑貌帶來的驚喜外,影片最難能可貴的則是作為二戰題材的影片幾乎沒有出現任何戰爭畫面,甚至不同於丘吉爾以往的鐵腕暴躁形象而是提供了更多英國首相的側面,而「首先是個人,其次才是個領袖」的說法其實也是歐美傳記電影的普遍套路。於是即便「至暗時刻」沒有列舉丘吉爾自出生到91歲高齡去世前的輝煌事迹,但從未坐過地鐵、賴床吃早餐和口擬公文、大白天喝酒,光身走出浴室、邊拉屎邊辦公還說俏皮話之類的小細節卻足以勾勒出丘吉爾早年的生活狀態和本人真貌。

以至於在4000士兵毀於一旦之時會良心不安而半夜打電話給羅斯福求助,面對政敵哈利·法克斯咄咄逼人的質問時會猶豫是否要與希特勒和平談判,在聽到群眾異口同聲高呼「絕不妥協」時會控制不住激動而淚流滿面,在與妻子獨處時候也因懼內的實質和外表的狂獅形象形成對比而頗為有趣。雖然這些拼圖並不完整,卻足以從中窺探白天沒事就端著酒杯、雪茄不離手也不懂憐香惜玉的大腹便便老人憑何能帶領英國人民走出戰爭的困境。同樣,影片也沒有具體交代丘吉爾如何看清希特勒的本性且對他深惡痛絕,但從他將希特勒稱為「油漆匠」來看也不乏階級因素,畢竟有著顯赫家世的貴族無法容忍歐洲被曾經在街頭靠賣畫為生的混混統治。

當然,被描繪得頗為有趣且帶有些許八卦色彩的還屬丘吉爾與國王喬治六世的關係,影片中有處細節甚是耐人尋味:丘吉爾在被國王喬治六世委任為首相後按慣例需要對國王行吻手禮宣誓效忠,而喬治六世則將手抽回去嫌棄又不失禮貌地偷偷在衣服上擦了擦手背。影片對於二戰期間的丘吉爾創造的經典勝利手勢也做了解釋,只是其誕生過程有些波折,丘吉爾首次對著媒體做這個手勢時因手背朝外而被秘書告知在底層民眾間意味著「見鬼去吧」。據說手背朝外的V字手勢起源於14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法國士兵在俘獲英國弓箭手後會砍掉他們食指和中指並比出這個手勢羞辱他們,而這個手勢對英國人來說無疑充滿了侮辱冒犯的意味,不過丘吉爾隨後將它調轉方向則成為二戰期間鼓舞士氣的利器。

不管怎麼說,這個「老胖子」抽煙酗酒愛裸奔卻也用V字手拯救了世界,而這部將他玩壞的傳記片也被廣為熱議並成為奧斯卡的奪冠熱門。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一起小打小鬧吧!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電影《至暗時刻》在IMDb(5.8分)和豆瓣(8.7分)上的巨大分差?

TAG:至暗时刻电影 | 丘吉尔 | 奥斯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