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的徵信報告被偷偷的查了這麼多次嗎?

小咩有位朋友最近想貸款買房,跑了幾家銀行都貸不到款,理由都是徵信記錄不好,朋友感到很納悶,自己從沒有過信用卡逾期還款,欠賬、老賴等更是談不上,怎麼就落了個「徵信不好」呢?在中介的提醒下,朋友在銀行列印了一份【個人徵信報告】,中介說查詢次數太多,目前確實不太好貸。

在貸款是遇到這種困惑的朋友應該不少,首先就得從這個【個人徵信報告】說起。

個人徵信報告是什麼

徵信報告記錄了個人的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個人基本信息,信貸信息(是否有銀行貸款、是否有逾期、信用卡透支記錄等)、非銀行信息(水、電、燃氣等公用事業費用的繳費信息、欠稅情況、民事判決等)。這些信息將影響到個人在金融機構的借貸行為。徵信報告儼然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第二張「身份證」,影響到我們生活中個人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

舉個例子,當你的個人徵信報告里出現以下情況時,將會對你申請銀行貸款產生不利影響,包括:

1. 信用卡還款不及時、其他貸款未及時還款導致的惡意逾期等;

2. 個人負債比例較高,達到個人收入70%以上,影響其貸款還款能力,風險較高;

3. 為他人擔保巨額債務,可能有潛在負巨額債務的危險;

4. 居民向銀行申請貸款、信用卡等信貸產品導致徵信被查詢次數較多,說明該居民借貸需求太高,相應地風險也高。

自己如何查徵信

那麼徵信在哪裡查呢?有線上查詢和銀行網點查詢途徑。

線上查詢可以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pbccrc.org.cn/)網站,註冊登錄,驗證身份後即可查詢,查詢報告可在一個工作日後查到。線下查詢則需要用戶去網站上指定的網點,憑身份證查詢,當場即可拿到結果。

個人信用報告的三個版本

個人信用報告分為3個版本:個人版、銀行版、社會版。央行官網對它們分別做了解釋:

從央行解釋的可知,你自查拿到的徵信報告,和貸款審批機構看到的,是不一樣的!

為保護個人徵信隱私,銀行所查詢的個人信用報告對非同行的其他機構發放的貸款、貸記卡及查詢機構都做代碼處理,而不直接註明相關機構名稱。而個人向央行申請查詢得到的信用報告會顯示其名下貸款及貸記卡的明細,查詢記錄均直接註明發放或查詢的機構全稱。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不同,那就是信貸記錄的詳細程度。

1. 銀行版詳細記錄了信貸交易信息明細

包括:

a) 貸款記錄(名下各貸款明細、發放時間、貸款金額、最近2年還款逾期記錄等);

b) 貸記卡、准貸記卡記錄(名下各貸記卡、准貸記卡明細、開卡時間、授信金額、最近2年還款逾期記錄)。

2. 個人版只提供:

a) 信息概要(信用卡、住房貸款、其他貸款的賬戶數、未結清/未銷戶賬戶數、發生過逾期的賬戶數、90天以上逾期的賬戶數、為他人擔保筆數);

b) 信用卡和住房貸款(發生過逾期的賬戶及最近5年內的逾期概況,只說明逾期次數,並沒有明細記錄)。

個人徵信報告詳解

那麼我們自己能查到的個人版的信用報告具體有哪些內容呢?

1.基本信息

住址、教育、婚姻、工作等信息記錄,這裡要看的一點是工作信息,貸款是根據個人資質來評估貸款金額和利息的,貸款單位好,在銀行裡面評分相對就高,獲得的相應貸款金額高,利息低。(公務員國企的同學們有福了)

2.徵信概要

信用提示、信用及違約信息概要、授信及負債信息概要,其中【信息概要】裡面體現的是信用卡張數、貸款逾期和違約信息。

在此,有必要對信用卡的賬戶數補充解釋一下:很多親都有申請外幣卡或為自己愛人申請副卡的經歷,那賬戶數到底該怎麼算呢?

1) 如果雙幣種卡一卡對應人民幣和美元兩個賬戶號,就算2個賬戶;

2) 如果是一個賬戶號對應主卡副卡各一張,那賬戶數還是只算1個。

所以,當賬戶數與手中的卡數對不上的時候,需要先對照上面看下自己卡的實際情況。

貸記卡即信用卡,一般可透支取現。准貸記卡是指持卡人須先按發卡銀行要求交存一定金額的備用金,當備用金帳戶餘額不足支付時,可在發卡銀行規定的信用額度內透支的信用卡,即多幣種信用卡。一張雙幣種信用卡(含人民幣賬戶和美元賬戶),商業銀行按2條賬戶數計算,則信用報告顯示信用卡賬戶數為2。所有辦理過的貸記卡,哪怕已註銷的都會計算在內。

未結清賬戶數是指被查詢人名下未結清住房貸款和其他貸款的賬戶數量。未銷戶賬戶數是指其名下未銷戶(含正在使用和尚未激活)的信用卡賬戶數量。同一個發卡機構下不同卡的授信額度是共用的,也就是1張卡1W額度,那麼再辦10張,在這家銀行里也只有1W額度。這項數據可以計算負債程度,大於60%的負債被拒的幾率高達99%,即信用卡使用額度。

3. 信貸信息 ( 貸款、信用卡)

4、公共信息明細 (住房公積金參繳記錄、養老保險金繳存記錄)

以上是公共信息,對貸款影響比較大的是刑事、經濟糾紛案件,被判決或者執行信息,凡有這類事件的人,銀行或其他機構基本拒貸。

5、徵信查詢記錄 (重要!)

有些小夥伴徵信記錄很好,但是申請一些查徵信的貸款總是不通過,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就是死在報告查詢次數上了!

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次數過多,申請貸款很越難,而辦理信用卡、申請查徵信的貸款都會在個人徵信上留下查詢記錄。

央行個人信用報告中的查詢記錄部分記錄了2種來源的查詢:

1)「機構查詢」

2)「本人查詢」

查詢原因分為:

1)本人查詢

2)信用卡審批

3)擔保資格審查

4)貸後管理

5)貸款審批

6)異議查詢等

其中信用卡審批、擔保資格審查、貸款審批按風險要素看可以屬於負面類。這類查詢記錄過多會產生不利影響。本人查詢不算在內。

對個人信貸產生潛在影響的是:機構因為審查你的貸款申請而產生的記錄,也就是所謂的「硬查詢」。

而本人查詢可以視為本人對個人信用的主動管理,所以本人查詢徵信記錄再多,目前對貸款也無影響!

從下圖中看到,在兩年的時間內,小咩的這位朋友被查詢了28次,其中11次是「硬查詢」,也難怪他最近貸不到款了。

在這些查詢發起的機構中,我們看到了一些互聯網公司的身影!上圖中兩次阿里巴巴的貸款審批來自於螞蟻借唄的貸款,而騰訊微眾銀行的查詢則是因為在微信APP中點擊了啟用「微粒貸」,事實上,小咩的朋友並沒有從微粒貸中貸過款,卻造成了一次硬查詢!

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了, 各種網貸都號稱可以APP秒級放款了,連央行徵信中心的個人信用報告都有很多第三方說可以通過APP查了。

你可知道你在便捷地享受這些服務的同時,很多時候你的央行個人信用報告中的查詢記錄也會被「默默地」加上一筆。還有某些網貸APP,客戶在註冊時必須勾選註冊協議,而點擊該註冊協議可以發現,協議內容字數非常多,字體較小,除了大標題和一到十二的大類別所在行(例如,一、聲明與承諾)寥寥數十個字外,均沒有加黑和標粗(芝麻信用)你得經過反覆查找才會注意到,協議中包含了收集個人信息的授權,這些信息就包括了信用狀況,也就是個人徵信。

查詢記錄多少算多?

現在在央行個人信用報告中「產生」一條查詢記錄越來越容易了,眼睛一閉一睜也許就多了一條,那到底有了多少條記錄,銀行就不給貸款和信用卡了呢?

答案很多人都知道:沒有統一標準!

詳細一點的說法是:如果一段時間內,個人信用報告因為貸款、信用卡審批等原因多次被不同的銀行查詢,但查詢記錄卻顯示該段時間內,用戶沒有得到新貸款或成功申請信用卡,說明該人財務狀況不佳,是否審批放款銀行就要考慮了。查詢記錄不是一個硬指標,只是一個參考因素,具體情況因各家銀行的標準而異。

可以看出查詢記錄是多是少,是要在一定時間範圍內談才有意義,而央行個人信用報告中的查詢記錄也只是展示了過去兩年內的記錄。

從金融機構信貸風控的角度看,一般而言:3個月內有4次「硬查詢」就危險了,8次以上「硬查詢」就對不起了!根據《證券日報》近期的報道,有某銀行人士表示,「各家銀行對於查詢徵信的頻次要求並不一致,我了解到的情況是一個月不能超過6次,否則可能會影響房貸等貸款審批。在少數情況下,如果一個月查詢次數超過2次,則無抵押貸款申請的通過率會降低。

更多有趣的金融知識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hao_yang_mao

weixin.qq.com/r/c0yUjJ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現金貸監管三地已開始行動!風聲不斷,行業可能面臨「一刀切」
絕大多數人不知道這招,教你易賺難賠
支付系列1: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的背後為什麼是它們?

TAG:金融 | 互联网金融 | 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