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在美國

作者:Dr. Song (宋博士)

雲端心理實驗室(微信號:cpsylab)

從第一腳踏上美國的土地,到如今已經十多個年頭了。當初剛到美國時候感受到的文化震蕩,隨著年份的久遠,已經漸漸模糊了。又或者是,當自己成為了這種文化的一部分的時候,身處其中而越發對某些文化差異遲鈍了。可是有件事情,卻讓我記憶猶新且歷久彌新,那就是美國民眾對讀書的喜愛。

記得那天天氣不錯,我一個人躑躅在大學附近最繁華的一條街上。路過那麼一個人,他是討飯的。沒錯,真是討飯的,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他的前面放著一個討錢的盒子。這個人是側身半躺著的,手裡拿著一個魚竿似的東西。它的另一端上拴了一個小紙牌子。具體寫了些什麼,我已經記不得了,但是那個紙牌子是懸在討錢的盒子上的。

他看似就是一個正常的討飯的。可他另外一隻手裡,卻端著一本書!

我忍不住的停下來。我想笑,心想這哥們兒是在玩行為藝術嗎?精神食糧和物質食糧都要抓唄!可我笑不出來。他的表情異常平靜,在那張髒的已看不出膚色的臉上,我也同樣沒看出任何的尷尬窘迫和不安。他似乎全情關注著那本書,絲毫不在意盒子里具體有多少錢。

古詩有云: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憤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古人所描述的境界那時那刻是我眼前的現實,只是跨越了時空又跨越了種族。

這個人的世界我無法走進從而無法知曉。就算那真的只是個行為藝術,它的確有震撼到我。物質的貧乏,不會讓一個人必然的低人一等;而精神世界的富足,卻讓他的內在成為貴族!

剛到美國的那一年,我自己沒有車,去哪基本靠腳靠公交靠自行車。走的犄角旮旯多了,自然看到了比別人多一份的風景,也多了一份細緻的體會。美國普通民眾的一個典型裝扮,就是T恤牛仔褲外加一個背包。而大多數的背包里,都有一本書。公交車站,公交車上,公園的座椅上,校園的草坪上,學校的食堂里,候機廳里,醫院大廳里,到處都有這本書的身影。

那時,英文書我還讀不習慣,但是每每看到那些心無旁騖看書的人,我都感受到他們周身散發出的寧靜和祥和。那是一個人和這個世界的特殊溝通方式,是一個人和許多人橫跨古今的思想交流,是一個人打破個人思維和文化局限的天馬行空!

一個愛閱讀的人,是快樂的是智慧的。「養心莫如寡慾,至樂無如讀書」。在美國的這些年,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他們職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不同,信仰也不同。可很多人都是愛讀書的人。和他們交流,時常有新的啟發和思考,更難得是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記得有次帶女兒去上芭蕾舞課。在等待的間隙,一個美國老太太問我是否有看過《Outliers》(中文譯為《異類》)這本書。我回答否。然後老太太就興緻盎然的繼續講著,說書里有一段講中國的:中國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而水稻的耕種是農業里最複雜的系統,不但要求農民具備特定的技術來精耕細作,而且必須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來在方寸之間增加產量;這種水稻文化所傳承的勤奮刻苦的態度,加之邏輯性強的數字系統,使得亞洲國家的孩子數學能力普遍比西方要好。老太太講完《異類》,接著又饒有興緻的和我講養育孩子,從基因遺傳講到父母教養的文化差異,等等。

那次談話,我印象深刻。這位老太太衣著相貌都普通,可是她的談吐和見識,又讓人對她刮目,拔不開眼。

過往數載,身邊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我的同事,會和我暢談她最近在閱讀小組裡分享的,關於世界各國女權狀況的書;我的忘年之交,曾和我提起他朋友北島的詩歌;我的老師,曾和我興奮的分享他讀到的關於胚胎在子宮裡的故事;我在西雅圖酒店偶遇的一個女性室內設計師,和我侃侃而談一本兒童繪本,如何在幼時就應對女孩灌輸擇偶的標準……。

想起Reid Hoffman (「領英」創始人) 《The Start-up of You》書 的一句話: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和那樣的人在一起。當身邊聚集著愛讀書的人,當你自己也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才能深刻體會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的作用。而當千千萬萬個這樣的人成為愛讀書的人,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智慧便得到了很好的涵養。而這樣一個愛閱讀的民族,必定在世界和人類歷史中有自己無法取代的位置!

推薦閱讀:

母親覺得談了男朋友就該花男友的錢,我的工資應該省下來匯給家裡,我很為難怎麼辦?
作為父母應該如何給孩子(14歲左右)培養正確的性觀念,戀愛觀和愛情觀呢?
能否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現在的父母溺愛孩子的原因?
想問一下大家怎麼樣看待這樣不顧孩子感受的教育方式?
為什麼你的孩子如此「任性」

TAG:亲子阅读 | 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