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以AA、GSD為代表的景觀設計作品集創作Ⅰ

作者:徐師姐

HArt藝術留學大咖

哈佛大學GSD景觀設計在讀,本科畢業於北京林業大學。擁有中美名校學習經歷與跨文化交流經驗。

今天重點給大家講講作品集,要先從美國的教育開始講,國外的研究生和本科的教育內容與國內的目標差異比較大。

我們要想了解一個學校並且想申請到這個學校,首先要知道這個學校需要什麼樣的人,尤其是美國的名校,對於他們想要的人都有一個明確方向性的界定。

一.美國的教育

首先來談一下美國的教育,美國本科教育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是通識課程,一部分是基礎性的探索,一部分是方法的形成。

在初始課程中包括了哲學、音樂、科學以及人文在內的基礎學科。讓你在各個領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並且會帶領學生進行基礎性的探索,引導他們去發現對一個事物真正的興趣點所在,然後根據這個興趣點去發散出一套研究的方法以及思想,所以會在初始課程和基礎性了解這兩個方向上進行方法的探索。

方法探索主要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research」,做研究;另一個是「practice」,在實踐中感受;還有「communication」,與教授之間的交流。這是本科的教育。

與國內不同的是國外更注重於對問題的認知。對某個問題感興趣後用自己的方式去進行探索,在此基礎上過渡到研究生,因為國外很多研究生的課程是為了博士做準備或更偏向於研究型的方向。包括設計在內,要對設計的方法、背景、理論科學有一定的研究,所以在研究生階段對你的期望是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論研究並且進行實踐和理論的探索

基於這樣的要求,大家可以看出美國的大學需要我們基於理論研究基礎之上對設計有比較深入的理解。所以在作品集中我們不僅要做出美觀的圖和很棒的設計理念,同時還要有比較深入、系統地理解。

二.什麼樣的作品對設計有著比較系統和深入的理解

究竟什麼樣的作品對設計有著比較系統和深入的理解呢?給大家提供兩個案例,都是很棒的作品但是兩者所用的表達方式或者說對於作品集深入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用這兩個作品集講一下哪一種會更加得到美國名校的認可。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第一個案例,具體內容不會講太多,我們著重於怎樣去分析思考問題。

?案例1

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在海邊的場地上進行生態問題處理的案例。在這個案例中主要研究了一方面是場地的地形,結合場地上本身有的功能性來進行設計。

它對場地的研究其實是比較傳統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先研究了這個場地現有的一些雨洪的狀態以及他會面臨的一些雨洪問題,比如說海水會侵蝕到內陸來,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包括在海邊正常的行走甚至是海邊的一些原住民的生活條件會因為雨洪泛濫的而不能達到保障,原有居住地會受到雨水的侵襲。

在這樣的基礎上就取了其中一塊兒做了海邊原有地形的分析,分析了地形的剖面以後,他開始做了一個比較類似於沉水花園的設計。

在這個設計中主要是用地形的變化以及幾何形體的交接來進行雨水的處理,相當於是用海邊的一塊場地來進行原型(Prototype)的研究,著重於地形起伏的變化來做雨水的凈化處理或者防洪防水的措施,讓雨水能夠停留並且被貯存凈化在此而不是進一步侵襲內地。

做完原型研究以後他把原型放回到場地中去有了從尺度到生態結構上的意向,並給出了很多效果圖。這個項目的圖做的是非常美的,但是思路其實比較簡單直接,跟國內設計的傳統思維差不多,首先分析一下地形,然後根據地形以及他的降水量簡單分析之後就做一種基於原型化研究的設計。

大家看了第一個設計以後會發現這個同學做的圖非常漂亮,其審美水平也非常高,再加上設計中他把很多設計細節考慮得比較完整,所以在他的剖面圖中所有的東西也體現得很完整,但是他整個設計思維的體現卻少了很多。

下面我會講一個AA的景觀設計的案例,告訴大家如何更加深入地去探索問題,同時用平面語言的方式在你的作品集中呈現出來。

?案例2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張圖片就是AA景觀設計的案例,他其實是基於整個歐洲尺度上研究歐洲海域沉沙流動的方向以及堆積形成的地形變化這樣一個問題。所以說在第一張圖上大家會看到一個比較龐大的歐洲版圖,但這不是一張真實的地圖,而是海水帶動沉積物的流動會形成流沙的地理地貌的一張圖。

在開始時,這個同學先進行的是邏輯性的分析研究。

比如他先去研究了一下各種形態上流沙可能會堆積形成的一些場地的功能性,基於不同的原型,它所形成的空間的功能性可能會有所不同,他先通過邏輯樹構建邏輯框架來理解他要研究的問題的各種未來發生的可能性。基於這樣的一種原型邏輯性的分析以後,他看是分析這些沉沙到底會通過什麼樣的路徑運動,他們之間會有什麼樣的關係。

他的邏輯線是從一個問題的本身出發,研究這個問題可能對應的幾何形體的關係,各種幾何形體可能最後變化會形成不同的功能區域,然後在研究這個功能區域的同時再把它映射回到場地上,然後這個場地上會有各種不同的情況發生,他再把各種不同的情況提取出來做一個邏輯性的研究。

在此之後就開始深入研究一個比較小的範圍之內,地形怎麼樣跟隨水流以及沉積物的堆積產生變化。

之後就開始做一些比較宏觀的分析,比如流沙或者水流的方向變化,對於整體的地形以及在地形周邊水流和流沙沉積物的活動會有一個比較整體化的分析。

再之後就會做一些著重於地理信息的分析,他首先分析了一些流沙可能沉積的點,把這些點提取出來又做了一個原型的研究,在不同的點上會有不同的地形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未來流沙沉積下來,形成新的地形就會形成進一步的不同,相當於是一個迭代的過程,而他對此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

在進行了完上一步分析之後,他深入去研究這個場地的剖面圖用剖面圖的方式結合類似透視地形圖的方式更加深入地去講述這個場地上究竟哪些地方地形的變化在未來會引起什麼樣反應。

在剖面圖的基礎上他開始更深入研究尺度更加小的局部範圍內可能會形成的一種場地的形式,以及水流的來向對他的影響。

基於我們剛才所說的原型化的研究之後,再返回來把小的原型放回到原有的場地位置上去尋找與整個大場地之間的連繫,通過這種連繫他才進一步去設計,通過研究,他非常清晰地展現了某一種特定的場地形態下未來可能會形成的地形的可能性。結合這些進一步分析怎樣構建場地原有形態去堆積出未來場地可能會有的變化。

大家可以看到他其實在設計階段對場地進行了很深入的剖析,設計的表現方式與上一個案例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是由於之前對場地的輸入解析,整個邏輯是非常嚴謹的、解讀是非常深入的,這樣的設計使得作品會更有深度,而且它的設計本身是更有依據的。

所以這種方法是我們在做作品集的時候需要思考的,比如怎麼樣去一步步通過最開始對場地的簡單認識然後到深入去研究一個問題,把這個問題的點挖掘出來然後再深入地理解它,最後通過圖像化的語言把這個點表現出來,然後再返回到設計當中去,最後形成我們的設計。

很多同學只是注重平面表現自己畫的精美,其實老師更看重的是你表現手法背後對這個設計的理解是基於什麼點以及對這個點的深入的闡述,這是做作品集的時候需要注意的

三.作品集需要放幾個作品?

在做分析比較深入的作品時,所佔篇幅自然會比較大,如果在學校沒有硬性規定作品集內容需要在多少頁之內的情況下還是以闡述清楚自己的設計理念為主。我建議大家盡量把一個作品做得比較深入,在深入研究了這個項目的基礎上然後再去考慮準備更多作品。最後放2-3個作品是比較合適的

————————————————————————————————————————

歡迎關注我的專欄:作品集分享portfolio

  • 有任何作品集或者藝術留學的問題,可以私信我,看到即回復。

  •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違者必究。
  • 公眾號:作品集分享portfolio
  • 留學作品集資料共享QQ群:190672735
  • 推薦閱讀:

    哲學反思與建築實體間的「虛實長廊」——以安藤忠雄為例
    如何提升景觀設計構思及手繪表達
    怎麼樣的地產景觀才是好的?
    世博已遠 後灘之後
    新一代景觀設計師應該如何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TAG:景观设计 | 作品集portfolio | 艺术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