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32)乞討

  1976年4月吉姆.卡拉漢身為首相的最初幾天一定喚醒了許多十分不愉快的記憶。十幾年前,身為財長的他曾經遭遇了極其惡劣的經濟壞消息,這些消息幾乎將他壓垮並最終導致了英鎊的強迫貶值。現在他剛剛成為首相就得知英鎊正在迅速下跌(希斯時期的英鎊一直在「浮動」當中,但是現在「浮動」一詞已經成了委婉語)。可能是英鎊持有者們發動了貶值。此時身為財長的丹尼斯.希利已經談妥了6英鎊工資提升上限,這將進一步大幅降低工資提升的幅度從而最終降低通貨膨脹。威爾遜時期對公共支出施加的現金限制也將極大地控制公共開支。但是1976年春天通貨膨脹依然猖獗,失業率一路飛漲。希利告訴卡拉漢,由於當年最初幾個月里英格蘭銀行為了支持英鎊而花費了數十億,現在看來很有必要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到了6月,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美國、德國、日本以及瑞士等國的備用信貸協議已經安排妥當。而後續事件的羞辱程度就和平時期的政治活動而言可謂無出其右。

  當年夏天希利施行了強硬的開支削減。但是到頭來,等他在蘇格蘭高地度過了一個迫切需要的假期回來之後,英鎊再度遭受了持續的壓力。1976年9月26日,希利原本要與英格蘭銀行行長一起飛往香港參加英聯邦國家財政大臣會議,但是由於危機如此嚴重而市場又如此恐慌,最後他打定主意決不能度過外界聯繫不上的17個小時(當時機載電話還沒有問世)。於是在眾多電視台攝像機的眾目睽睽之下他從希斯羅機場折返回了財政部。回去以後他決定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一筆額外貸款——這筆貸款將給予國際銀行官員在英國凌駕於民選領袖之上的權力。福特工廠的工人們也看準時機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罷工。希利幾乎就要崩潰了,事後他說這是他這輩子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鬥志全無」。

  希利不顧卡拉漢一開始的建議,決定硬闖黑潭市的工黨黨代會,向痛苦而憤怒的工黨說明自己的情況。正如我們所見,當時人們對於緊縮經濟有著十分強烈的感情。由於工黨黨代會上的古怪規矩,希利只得到了5分鐘的發言時間。財長大人警告自己的黨,這種做法將會引發貿易戰、大規模失業以及托利政府的回歸。但是,他向喧嘩的聽眾們喊道,喊聲中帶有一絲1945年剛從前線回來還沒脫下軍裝的年輕希利上校的神氣。他將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談判,這意味著「我們喜歡與不喜歡的許多事。這意味著我們要堅持每一項痛苦的公共開支削減……這意味著要堅持工資政策。」希利在自己的自傳里憂鬱地記錄道,他開始講話時台下能聽到不太熱烈的喝彩與一陣噓聲的轟鳴。「當我坐下時,喝彩聲響亮了許多。噓聲也是。」托尼.本說他的講話用語粗俗傷人。實際上希利最後的奮力疾呼是一位政治演藝家的謝幕之舉

  於是在內閣的緊張關注之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談判開始了。卡拉漢與希利自然希望儘可能限制強加於英國的開支削減。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身後有美國財政部施壓,因此下手也越來越狠。英國的談判地位虛弱得嚇人。爭吵與辭職的威脅——甚至連希利本人也有份——撕裂了政府。漫長而困難的內閣爭論在可接受的開支削減水平以及替換左翼緊縮經濟的可能選項等問題上一直糾纏不松。卡拉漢與華盛頓來的首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談判代表舉行平多次極為機密的私下會談,會上首相威脅說大規模失業有可能危及英國的民主政體本身。在緊張而繁複的討價還價行將結束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依然要求英國進行額外十億英鎊的開支削減。這還是希利發狠之後的結果,他當時背著卡拉漢威脅國際銀行家們說要再舉行一場「誰管理英國」選舉,這才逼得對方收手。最終的一攬子開支削減計劃在希利的預算中得到了公布,情況的確十分嚴重,但還沒有凄慘到有些人所恐懼的程度,以英國國恥為主題的報紙頭條也紛紛對這一計劃表示「祝賀」。

  但是整個故事中最出奇的一點在於從一開始就沒必要這麼折騰。希利此前已經施加給白廳的開支削減遠遠比任何人的設想更為有效。更令人吃驚的是,關於開支的統計數據(這也是制定開支削減的基礎)錯的離譜。公共財政比表面上看來強大很多。財政部估計的1974-75年間公共借款數額與真實數額相比整整低了40億英鎊,這一錯誤比英國歷史上任何一位財長所推行過的稅收改革都更為嚴重;但是1976年估計數額又成了真實數額的2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導下的開支削減遠比實際需要更為苛刻。至於浮腫的政府這個當時另一大熱門題目,政府開支也遭到了錯誤計算。1976年初一份白皮書稱政府開支為60%——以西方國家標準衡量相當高。但是正如希利所說,這一數據「的誤導程度實在無法原諒」。如果以其他國家的標準以及市場價格為參考來計算英國的總支出,那麼以上的數據就下降成了46%,工黨下台時還進一步下降到了42%,與西德相當且遠遠低於斯堪的納維亞的社會民主國家。英國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開支削減生效前很久就恢復了收支平衡。希利日後評論道,「如果我在1976年得到了準確的預報,那我根本用不著去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到最後全部貸款只用到了一半並且在工黨下台前悉數還清。備用信貸也只用了一半,而且自1977年8月之後就再沒用過。早在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談判期間希利就談到了所謂的「滾蛋日」,即未來他與英國最終擺脫外部控制的那一天。這一天來得比他的預想早得多。當然,當時誰也不知道英國財政比看上去強大很多。但是所有那些近乎瘋癲的戲碼已經在英國的國民記憶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從希斯羅機場的火速折返,工黨黨代會上的大呼小叫,華爾街撐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員令人羞辱的造訪,這出政治驚悚劇將接下來十年里工黨的自信蹂躪殆盡,並且在撒切爾時代一再被人當做工黨已經破產的證據——這一切原本都可以得到避免。而現在這只是個開始。接下來還會有規模更大的公共開支削減,通貨膨脹將無法控制,受外人掌握的經濟經促使工黨分裂成彼此為敵的諸多派系並且為強硬左派帶來他們最好的機會。假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危機沒有發生,接下來還會不會有「不滿之冬」與托尼.本的反叛呢?

  希利日後稱他原諒財政部在計算公共部門借款需要時犯下的錯誤,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所有人的預測都錯了。他與他們都在一個浮動匯率、巨額資本流動以及投機行為主導的新經濟世界裡摸索,當時的人們對於這一切還沒有多少了解。不過這使得他對於貨幣主義以及所有依靠精確測量以及預測貨幣供給為基礎的經濟學學術流派都抱有高度的批判態度。他很喜歡引用約翰遜總統的話,約翰遜認為發表一場關於經濟的演說就好比「順著自己的褲腿撒尿,你自己倒是覺著熱乎乎的,可別人全都沒反應。」但是希利對於財政部弄錯了公共開支的真實水平一直耿耿於懷,正是這一失誤使他一開始幾乎放棄了成為一名成功財長的希望。日後他說自己無法原諒他們。「我情不自禁地懷疑財政部的官員們有意誇大了公共開支的數額從而向不願意削減開支的政府施壓。這種政治目的驅動的欺詐手法與英國公務員體系所有自稱的良好傳統完全背道而馳。」*62*

  卡拉漢政府將會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危機以及「不滿之冬」而為人們所牢記。卡拉漢的辯護者則指出卡拉漢政府在執政期間過半數還多的時間裡——全部37個月中的20個月——都還相對比較受歡迎。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危機之後,英鎊恢復的十分強勁,市場得到了恢復,通貨膨脹也應聲下降,最終降到了個位數,失業率也下降了。到了1977年中期,女王登基25周年時,北海油田正式開始輸油,每天可產油50萬桶,足以滿足全國需求的三分之一。到了1980年英國將會實現石油自給,且眼下已經實現了天然氣自給。希利此前達成的工資限制依然生效,儘管有些勉強。新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前來英國參加了一次廣受讚譽的峰會。卡拉漢上任以來第一次得到了報界的正面報道,而此時撒切爾手下的托利黨似乎還在苦苦掙扎。工黨通過一幫國民主義議員而保住了岌岌可危的下院多數議席,然後又與大衛.斯蒂爾的自由黨達成協議,有效期為1977年3月至次年8月,卡拉漢藉此首次獲得了穩固的下議院多數。自由黨-工黨協議為當時只有13位議員的自由黨提供了改革選舉制度可能性的含糊許諾,而工黨得到的好處則要多得多。民調顯示工黨再次獲得了相對托利黨不算太顯著的多數,卡拉漢政府以及工黨繼續執政到八十年代的可能性看上去合情合理。這屆政府根本沒有奄奄一息之相,直到七十年代結束為止。


推薦閱讀:

提升中國人均GDP的秘密
如何在mc中設置一個可持續健康的經濟體系?
定律遊戲
怎麼看待馬雲會見川普討論5年在美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
中國能否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TAG:英国 | 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