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與社會周報(五):TA們付出了什麼?

前幾周說了好些理論了,雖然有利於幫助理解兩性到底是差異多還是相似多,但是總感覺很抽象。後面的內容會從咱們身邊說起,掰扯掰扯日常瑣事,從中看看男女大門道。今天主要說兩件事:性騷擾和家務分工。n

總以為性是私事,其實社會可喜歡干預了:

因為可能並不在日常生活體驗中所以不太容易察覺,但其實社會機構對人們的性向和性表現有很大影響。比如宗教、教育、家庭能會影響你對性向和性行為的態度,哪些是被允許的,哪些是不被允許的。允不允許是一種更為柔和的說法,而日常對話中大家的表示一般是,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而這就直接把人歸類了。再比如,法律會界定哪種性表達是合法的,什麼樣的人可以結婚,該不該生育。在中國有計劃生育,其實美國一樣有,美國一些州政府的機構曾一度要求窮人女性採取絕育手段別生孩子或者不允許打胎亦或不給錢發展性教育(聽起來有沒有很耳熟)。n

真實世界其實是非常複雜和出乎意料的(想初步體驗一下人的多樣性,可以看看北美吐槽君),什麼樣的人都有,但是大家的生活卻比較單一,覺得身邊的人都跟自己差不多,甚至都應該跟自己差不多,這就說明其實是有其他因素在干預人的天性的。

干預本身不是問題,但目前的干預造出了些雙重標準:

- 性行為對女性來說是壞的、不道德的、不健康的;對男性來說是可以容忍甚至值得支持的n

- 有過性行為的女性會喪失名譽,男性能掙得面子n

- 男性被認為應該廣撒雨露,以證明自己是個男的;女性應該矜持、不應該有很強的性慾,並且應該儘可能地保護自己的名譽n

這些雙重標準如果能有效執行也就算了,男攻女守,贏了就做,輸了就不做。但是男女並不是在一個同等條件上來博弈的,當把權力、金錢、體力算在博弈範圍以內,誰的勝算大呢?另外,博弈的結局正如上面所說也是有雙重標準的:女性沒守住,「嘴上說什麼不要身體還是誠實的啊,本就是個biao子(破鞋)立什麼貞節牌坊」或者「大晚上出門(穿這麼少)不活該嘛」;女性守住了,「假正經」、「一點玩笑都開不起」。男性進攻勝利了,「厲害厲害,羨慕嫉妒恨啊」;男性進攻失敗了,「這女的不好搞」……嗯,都是女性的問題。n

再回到性博弈的話題上來,一個常見現象就是「性騷擾」:

性騷擾本身包含的範圍很大,只要是一切引起對方不適的性接觸都算,輕則污段子,重則強姦等性暴力,男女都可以被性騷擾,不過這裡主要說一下女性作為騷擾對象的情況(就是偏心,怎麼樣)。有學者想知道為什麼會發生性騷擾這種行為,什麼情況下這種現象會比較多,於是做了個實驗(Mass et al, 2003)。實驗假設是如果男性覺得自己的男性身份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們就會用性騷擾作為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來鞏固自己的身份認知。簡單點說,男性會用性騷擾來讓自己覺得自己像個男的。威脅有很多種,學者們找了4種情況,第一種是「男性在這個社會上並沒有優勢」,第二種是「男性並沒有比女性在社會關鍵領域裡表現的更好」,第三種是「男性和女性沒有差別」,第四種是「你不像個男的」。研究結果發現,首先在沒有進行任何操縱的情況下,也有23%的男性會對女性進行性騷擾。實驗中的性騷擾是給女性發黃色小照片,這種程度雖然比較輕,但是這個比例之重還是很令人擔憂的。其次,在被告知「男性和女性沒有差別」的時候,發送小黃圖的比例增加到了37%,而當被告知「你不像個男的」的時候,比例達到50%,而第一和第二種情況下比例變化並不明顯。所以從這裡看來,如果男性覺得自己沒辦法跟女性區別開,他就更可能對女性進行性騷擾。最後,自稱為女權主義者的女性更容易被騷擾,因為她們讓男性更容易覺得自己不像個男的。n

因吹斯汀,那女性又是什麼情況呢?是不是和男性一樣覺得「自己不像個女人」的時候就更加可能施展騷擾行為呢?我們不知道,不過要有人重複這個實驗估計也很好玩。n

—————————————非常僵硬的話題轉折分隔線—————————————— n

回想一下自己爹媽吵架的話題一般都有啥?小雨的個人體驗是90%都是關於做家務的問題。誰應該做家務?誰該做什麼?怎麼平衡家務和工作?自從60年代之後女性大量湧入職場(這是美國的時間線,中國的可能是建國之後),關於家務的爭端就越來越多,因為雖然女性也開始承擔養家的任務但家務卻沒有人能夠分擔。數據統計發現,因為家務負擔,女性平均每年比男性多工作一個月,這個一個月不是每天朝九晚五一個月,而是24小時不休息的一個月(Pew Research Center, 2006)。

有人說,男的因為工作忙啊,有時間的話也會幫忙做的。

確實如果有時間的話男女都可能會花更多的事件到家務中,只不過這個增長幅度還是有差異。如果閑暇事件多了,女性投入家務的比例比男性大,因為男性更習慣於拿多出的空閑時間去休閑娛樂,陶冶情操。n

有人說,男的掙錢多啊,那他有理由不做家務。

以前是,男性在外工作養家,女性在內操持家務。數據也發現在男性能夠提供50%到100%的資金支持的時候這種通過用掙錢來換取不做家務的權利是非常符合現實的。但是當男性能夠提供的資金支持低於50%的時候,意即女性也要外出工作去養家的時候,她們的家務負擔不降反升。尤其,女性養家能力越接近100%,她的家務負擔反而越重,所謂「超級妻子、媽媽(super wife/mom)」(Schneider, 2011)。n

有人說,男的不做家務因為他是男的,女的做家務因為她是女的,這是傳統,就該這樣。

您還真說對了。有幾個學者做過一些研究,想了解在感情關係有重大變化時人們做家務的量會怎麼變化(Baxter, Hewitt, and Haynes, 2008)。比如他們發現,離婚後或分手後,男性的家務量會上漲(5%),女性的會下降(5%)。這挺合乎常識的。關鍵在於,人們發現在情侶從同居關係轉變到結婚關係時,女性的家務量噌得一下就變多了,漲幅在5%左右,而男性則沒什麼變動。從同居到結婚,不過一張證書的問題,生活本身變化並不一定大,女性突然增加的5%是從哪兒來的呢?又為什麼會增加呢?這個問題可以自己想想。n

既然差距這麼大,女性為什麼不反抗啊,傻嘛?

感覺可能還真的又對了。Hochschild在她的對一些雙職工家庭家務分工的研究中指出人們會編一些故事(family myth)來忽視和化解這種衝突,比如「我們是平等分工的,我做室內的家務,他做室外的家務」、「他工作忙一些嘛,我多做一點」。聽上去很有道理,但研究中也有一個例子是一對自由職業者夫妻,兩個人在家工作在家生活,所以工作量和家務量都能透明的分工,但即使女主人其實職業工作時間更長,她還是承擔了更多的家務,而且她還用「他工作忙」這一點來解釋家務分工的安排。(小雨就看看你們能騙自己騙到什麼時候。)n

之前知乎上有一篇很火的「女人為什麼都不想生孩子」文章,文中的妹紙非常有膽量並有執行力的將家務平等分配了,她生孩子,他和老人負責家務。不過,這位妹紙這樣做也是頂住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以及認知壓力的,畢竟要堅守原則,要核算則么樣才公平。各有各的代價,但只求未來代價能小些。n

既然一直忍了,可以一直忍下去嗎?

這個問題小雨想讓各位問問自己的媽媽,結婚之後有再回職場工作嘛?在職場能像之前一樣和別人競爭嗎?競爭力依舊強嗎?這麼些年還能美美的化妝出門做少女嗎?這麼些年身體還好嗎?有過本身可以避免的病痛嗎?如果以上任何一個答案都是有,那就是女性為家庭做出的犧牲。n

並不是說男性對家庭就沒有貢獻了,這些問題也可以問問自己的爸爸,然後做個比較,是哪一方承擔的更多一些呢?n

現實是,有些女性擔起了「超級妻子/媽媽」的角色,但是最終身體狀況惡化就提前倒下了。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也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難出現。如果有機會,讓爸媽互換一下角色,或者和自己的伴侶互換一下角色,親身體會一下,才會清楚:事情都是人做完的,不是自己就完美的呈現在那裡的。如果自己的生活總能維持原樣,而自己並沒有出力的話,那一定是有人幫忙做了。

另有些女性則選擇用腳投票,也就是離婚。所以,可能進入職場後出現的家務紛爭也是離婚率一直上升的原因之一吧。n

小雨劃重點:

  1. 我們的性是被社會幹預的,不是人的本性。

  2. 如果想要保護自己的安全,離那些容易覺得自己男性身份被威脅或者你覺得你會威脅到他男性身份的人遠一點。
  3. 在家務問題上,不要自欺欺人,不然後果得自己來承擔。
  4. 關愛媽媽和所有為你操持生活的女性。

相關文獻:

[1]Crittenden. 2001. The Price of Motherhood: Why the Most Important Job in the World is Still the Least Valued.

[2]Hochschild. 2003. The Second Shift.

[3]Hochschild. 1997. The Time Bond.

[4]Mass et al. 2003. Sexual Harassment Under Social Identity Threat: The Computer Harassment Paradigm.

主講:Sarah Harkness (她也要當媽媽了!!心情複雜的congrats。)
推薦閱讀:

回來知乎後,打算記錄一些中國女權的實踐道路。
生男生女真的那麼重要麼?
門薩俱樂部的男女比例約為2:1,是否涉嫌性別歧視?
論文大燜鍋:JDE 希拉里會比川普表現更好?
那些拚命要生兒子結果卻沒生齣兒子(或兒子早夭)的家庭,後來因為沒有兒子而遭遇了哪些困難?

TAG:性别 | 家庭 | 性骚扰 |